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I)卷_第1页
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I)卷_第2页
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I)卷_第3页
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I)卷_第4页
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4 页 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江苏省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I I 卷 卷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3030 题 共题 共 6060 分分 1 2 分 如下表中信息表明 王朝疆域 夏今河南西部 山西南部一带 商以今河南全部 河北南部 山东西部 陕西东部为中心 西周今河南 河北 山东全部 陕西大部 南到长江下游地区 A 夏 商 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B 河南和山西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地区 C 夏 商 西周维持统治的时间越来越长 D 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疆域在不断扩大 2 2 分 古代中国的 天子 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 所封之地称为 诸侯国 封国 或 藩国 等 这种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井田制 3 2 分 小说 封神榜 中有关 炮烙之刑 以酒为池 悬肉为林 的描写 反映了古代统治者的极度 暴虐腐朽 这与下列哪一位统治者有关 A 夏王桀 B 商王纣 C 周平王 D 周幽王 第 2 页 共 14 页 4 2 分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是在 A 公元前 2070 年 B 公元前 1600 年 C 公元前 1046 年 D 公元前 770 年 5 2 分 工匠精神 就是工匠的追求极致 追求品质的精神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我们今天 在博物馆看到的艺术品 比如青铜器 瓷器 还是玉器 绣品 无论设计 做工还是品质 都令人惊叹 下图为两 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6 2 分 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时期 7 2 分 郭沫若说 一片甲骨惊天下 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A 商代文字 B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第 3 页 共 14 页 C 字母文字的起源 D 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8 2 分 2017 年 11 月 24 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 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世界记忆工程 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 成功入选 世界记忆名录 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文字 B 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 C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 D 甲骨文还没有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9 2 分 在农田中 一位农民正拿着铁制的农具进行耕作 此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 原始社会末期 B 商朝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别 10 2 分 商周时期 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A 青铜制造业 B 制瓷业 C 纺织业 D 造纸业 11 2 分 他对内整顿朝政 对外 尊王攘夷 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是 A 齐桓公 B 周武王 C 晋文公 第 4 页 共 14 页 D 楚庄王 12 2 分 楚庄王时 楚国再度北进 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 洛水流域 并乘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 大小轻重 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 后来楚庄王真的跃升为霸主 由这个历史典故引出的成语应是 A 老马识途 B 卧薪尝胆 C 问鼎中原 D 一言九鼎 13 2 分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 如退避三舍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的哪一特点 A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封建制度确立 C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争霸 14 2 分 下列战役与其它三次性质不同的一次是 A 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楚汉之争 D 城濮之战 15 2 分 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 下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第 5 页 共 14 页 A 春秋争霸 B 战国形势 C 秦朝统一 D 三国鼎立 16 2 分 据记载 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 7 次 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 3 次 同时鲁国却朝齐 11 次 朝晋 20 次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 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 C 周王室地位衰落 D 天子依附于诸侯 17 2 分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 这是春秋的一位思想家 留下的名言 其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 这位思想家应当是 A 老子 B 孙武 C 庄子 D 墨子 18 2 分 春秋战国时期 学派纷呈 其主张能体现下列表格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层面日常规范 第 6 页 共 14 页 个人 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 可以 不犯错误 家族 父母健在时 要对他们表示尊 敬和爱戴 国家 君主遵守礼仪规则 臣民就听 从他召唤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19 2 分 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的是 A 分封制 B 甲骨文 C 百家争鸣 D 焚书坑儒 20 2 分 在一位七年级同学的历史探究学习中出现 夏朝 春秋战国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等内容 那么这位同学探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A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1 2 分 如下图是国庆节小芳去旅游时 在展览馆里看到的某种原始人的复原头像 这种原始人应该是 第 7 页 共 14 页 A 蓝田人 B 北京人 C 元谋人 D 山顶洞人 22 2 分 下列图片说明此远古人类 掌握了钻孔技术 会人工取火 用兽皮缝制衣服 懂得爱美 A B C D 23 2 分 图为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请猜测它们的主要用途是 A 狩猎 采集工具 B 作战兵器 第 8 页 共 14 页 C 装饰用品 D 财富象征 24 2 分 文物承载历史 下列文物反映的是 A 河姆渡人的生活 B 禅让的传说 C 炎黄的传说 D 治水的传说 25 2 分 决定原始农耕时代形成农作物种植 南稻北粟 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环境 B 生产工具 C 劳动技术 D 生活习惯 26 2 分 假如你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 你不可能看到下列哪一现象 A 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 B 青铜器工艺精美 C 干栏式房屋错落有致 D 荒地上人们用耒耜耕地 27 2 分 挖通大山 疏导河道 凿穿龙门 疏导三江五湖 使他们注入东海 以造福黔地 贵州 下 列事件与 吕氏春秋 这段记载有关的是 第 9 页 共 14 页 A 大禹治水 B 黄帝造舟 C 王景治黄 D 李冰修建都江堰 28 2 分 传说中 他教民开垦耕种 制作生产工具 种植五谷和蔬菜 还制作陶器 发明纺织 会煮 盐 这段材料中的 他 是 A 炎帝 B 尧 C 黄帝 D 舜 29 2 分 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 A 因为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英雄 B 因为炎 黄两个部落走向了联合 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C 因为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发明 D 因为炎黄二帝带领人民治理了水患 发展了农业生产 30 2 分 下列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B C 第 10 页 共 14 页 D 二 二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2 2 题 共题 共 4545 分分 31 25 分 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文化瑰宝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百家争鸣的繁荣思想 材料一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 秦王朝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 统治者的默认 费正清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材料二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鲁迅 材料三 见下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材料四 图一 图二 图三 1 用所学知识回答 法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谁 秦王朝短命而亡从反面验证了孟子哪一主张的正确性 第 11 页 共 14 页 2 材料二是鲁迅对我国哪部历史巨著的评价 请用一句话概括此书的历史地位 3 上面四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 结合所学知识 对四幅图片进行排序 然后回答 的作者是谁 是什么字体 4 图一证明 造纸技术最早出现于我国古代什么时期 图二的发明者是谁 图三人物研究的圆周率领先世界 近千年 他是谁 32 20 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图 1 记有日食的甲骨文 图 2 鲁迅曾评价 史记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图为 史记 书影 图 3 荷马史诗 相传为盲诗人荷马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 图为 奥德赛 故事瓶画 1 图 1 至图 3 呈现的文字和作品均在不同程度上记述了历史 它们在记述历史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2 结合所用知识 图 1 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历史价值 图 2 和图 3 的作品在记述风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第 12 页 共 14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3030 题 共题 共 606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1 10 1 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