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II )卷新版_第1页
北京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II )卷新版_第2页
北京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II )卷新版_第3页
北京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II )卷新版_第4页
北京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II )卷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共 14 页 北京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北京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IIII 卷新版 卷新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2 分 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 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 B C D 2 2 分 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 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 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 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A 北京周口店 B 陕西半坡村 C 山东大汶口 D 浙江河姆渡 3 2 分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 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 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优质杂 交水稻 为人类解决 温饱 问题作出重大贡献 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A 黄河中游 B 长江下游 C 珠江三角洲 第 2 页 共 14 页 D 辽河流域 4 2 分 下列考古发现 能够证明半坡人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A B C D 5 2 分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他培育成功的 籼型杂交水稻 被称为 东方魔稻 追根溯源 在 下列远古人类中 曾种植水稻的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6 2 分 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 体现了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 据神话传说 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A 黄帝 造字 B 隶首 发明算盘 C 嫘祖 会缫丝 D 伶伦 制作音律 7 2 分 礼记 礼运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 寡 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嗄养 男有分 女有归 其中 选贤与能 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第 3 页 共 14 页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8 2 分 公元前 1046 年 武王伐纣 商朝灭亡 西周建立 和这相关的历史是 A 商汤灭夏 B 牧野之战 C 烽火戏诸侯 D 春秋争霸 9 2 分 秦 以为周制微弱 终为诸侯所丧 故不立尺土之封 周制 是指西周实行的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10 2 分 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人所走过的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 学 习了商汤灭复和武王伐纣的历史 你从中学到的是 施仁政 方能得民心 为君 为臣应做到 有功于民 治国要善于发现人才 重用人才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战争 是历史的倒退 A B C D 第 4 页 共 14 页 11 2 分 工匠精神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追求极致 追求品质的精神 造就 了图中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12 2 分 生产工具的变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工具的变革突出表现 在 A 铁器的出现 B 陶器的出现 C 青铜器的出现 D 石器的出现 13 2 分 下列对春秋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B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C 周天子的地位下降 D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等先后称霸 号令诸侯 14 2 分 定西市安定区开展 经典诵读 武术 书法 艺术教育 进校园活动 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 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引自 三字经 其中的 七雄 是 指 A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第 5 页 共 14 页 B 楚 秦 赵 宋 魏 齐 韩 C 晋 楚 齐 韩 赵 燕 魏 D 吴 魏 燕 赵 楚 秦 韩 15 2 分 我们可以从 战国 这部电影中看到下列哪些战役 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 长平之战 牧野之战 A B C D 16 2 分 史记 商君列传 记载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礼者不足多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 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改革 B 遵循先代旧制保持稳定 C 加强思想控制禁锢思想 D 强化专制统治维护集权 17 2 分 史记 商君列传 记载 有军功者 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 宗室 国君家族 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 列入家族名册 材料反映的是 A 奖励耕战 B 重农抑商 C 轻徭薄赋 第 6 页 共 14 页 D 以农养战 18 2 分 水早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 天府 也 是对哪一工程的评价 A 都江堰 B 长城 C 大运河 D 灵渠 19 2 分 春秋战国时期 学派纷呈 其主张能体现下列表格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层面日常规范 个人 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 可以 不犯错误 家族 父母健在时 要对他们表示尊 敬和爱戴 国家 君主遵守礼仪规则 臣民就听 从他召唤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20 2 分 有人说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 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 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 血 在韩非子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下列思想属于墨子的是 A 无为而治 B 兼爱 非攻 C 实行 法治 D 仁 和 德治 第 7 页 共 14 页 21 2 分 中国银行行徽 图 1 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 图 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 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22 2 分 有学者认为 始皇 这个称号对于嬴政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 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 他开始了 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 这个时代应该是 A 休养生息 轻徭薄赋 B 国家统一 中央集权 C 文化繁荣 经济昌盛 D 施行暴政 民不聊生 23 2 分 在封建社会里 皇帝 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人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成吉思汗 24 2 分 郭沫若说 春秋末年以来 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 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 打击 致命的打击 缘于 A 商鞅变法 B 秦始皇 焚书坑儒 第 8 页 共 14 页 C 陈胜吴广起义 D 刘邦项羽起义 25 2 分 为了改变经济凋敝的状况 汉朝初年的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这一政策所体现的思想流派 是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 二 二 综合题综合题 共共 3 3 题 共题 共 6060 分分 26 20 分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 根据提示 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走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 1 图 1 图 2 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 征服自然的结果 居住图 1 图 2 房屋的原始居民分别叫什么 图 1 图 2 的房屋名称分别叫什么 2 远古时代 人类为了生存 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谁治水成功 战国时期 为了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李冰父子的成功典范是什么 3 战国时期 主张人 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 顺其自然 的是哪家学派的观点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 该学 派提出什么观点 如果你违反了纪律 该学派会怎样处理你 27 20 分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分封形势图 第 9 页 共 14 页 材料二 武帝还大规模展开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 开发 从总的后果看 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 国家统一的局 面发展了 白寿彝 中国通史 秦汉时期 上 材料三 康照六年 1667 年 朝廷允许郑氏封藩 世守台湾 郑经 注 郑成功长子 台湾统治者 提出 苟能照朝鲜事例 不削发 称臣纳贡 尊事大之意 则可矣 康然答复 不使允从 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 郑经乃中国之人 遂攻取 设府 隶福建 摘编自江日升 台湾外记 及 明清史料丁编 第三本 1 材料一中的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秦国商鞅变法时 用 填措施 取代了这一制度 并用 填措施废除了这一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井田制 有效降低了地方对抗中央 分裂回家的潜在可 能 2 选做题 以下两个小题 请任连一个作答 依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回答 秦汉为维护北部边疆稳定采取了哪些相同措施 有何积极作用 依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回答 康牌是怎样解决台湾问题的 从中可以看出康熙王朝维护统一的方式有何特 点 3 综合上述材料 鉴古知今 谈谈今日中国该如何维护统一 第 10 页 共 14 页 28 20 分 和谐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髓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发展愿景 某班同学以 和 谐之光 为主题设计了一期板报 并提出了如下问题 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 任务一 搜集名言 汲取思想智慧 任务二 赏析名画 见证民族团结 任务三 对比事件 感悟历史 任务四 解读史实 体验和而不同 任务五 联系现实 构建和谐社会 1 阅读同学们搜集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言 请你任选其中一位 概括他的思想主张 A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 B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C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 D 兼相爱 交相利 墨子 2 下面两幅名画分别反映出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处理与西藏地区民族关系时采取了什么方式 西藏正式纳 入中国版图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 请你为本栏目提炼一个恰当的主题词并完成下表中 处关键词的填写 主题 历史事件背景结果 第 11 页 共 14 页 西安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社会矛盾 和平解决 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形成 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 全国人民渴望和平虽然签订了 双十协定 但 协定 很快国民党撕毁 挑起了 4 求大同 存小异 对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请从下列史实中任选一例加以说明 5 如图是同学围绕 科技与生活 开展问卷调查后 整理出的百姓关注的生活现象 请从正面或者反两方 面说明这些现象的利或弊 利弊选答一项 2 分 第 12 页 共 14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 一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2525 题 共题 共 5050 分分 1 1 2 1 3 1 4 1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