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作社 股份合作制企业 法律适用 内容提要 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但是国家没有对这类特 殊的企业专门立法 故在审理该类企业的纠纷时 司法实务中适用的法律依据也不统一 以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为例 结合对合作社这一特殊企业类型的 比较 可以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属性和法律适用等问题加以深入辫析 一 问题的提出 某企业是由集体企业改制设立而成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其章程明确规定 企业是以职工 出资100 构成企业法人财产 股东10人 分别为陆某 杨某 吴某 苏某以及其他几位 股东 其中陆某出资60万元 占20 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杨某出资20万元 占6 67 吴某出资40万元 占13 33 苏某等其他人均出资20万元 各占6 67 企业设立后 股东所持股份不得退股 但职工股东调出 辞职 除名 退休 死亡时 可以在职工应持股份的最高和最低限额比例内 由企业内部转让 股东在转让其股份时 企业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受让权 但股份转让比例数额受 上海市股份合作制企业 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 暂行办法 第9条 第21条 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的限制 编辑 后杨某 吴某和苏某等人因退休 离职等原因离开企业 不再具有股东身份 其所持有 的股份应当转让给其他股东 因此陆某先后与该三人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 受让了其持有 的全部股份 但上述股份转让行为均未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 2010年 该企业召 开股东会 经决议解除了陆某的执行董事及法定代表人的职务 其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于201 0年12月底终止 现陆某请求确认其与杨某 吴某和苏某签订的三份 股权转让协议 有效 其他股东则表示对陆某与杨某 吴某和苏某三位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事宜都不知晓 而 且认为其股权转让行为违反了章程中关于最高持股限额的规定 应当是无效的 1 由于我国并未专门制定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 本案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一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性质及应当适用的法律 第二 该企业章程中关于股东持 股限额的规定是否合法和有效 第三 受让股东与转让股东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是否因违 反企业章程而无效 二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性质及适用法律依据问题分析 违反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的股份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 首先涉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属 性 适用的法律依据这两个基本的法律事实 而这也是前述案例中争议的主要问题 一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属性 股份合作制企业既不是股份制企业 也不是合伙企业 与一般的合作制企业也不同 是在 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因此 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属 性 我国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一些分歧 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独立的企业形态或经济组织形式 它是吸取了股份制和合 作制的各自优点 优势 克服其各自弱点 弊端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新型的企业产权制度 2 因此 现实中的各种股份合作制 无论是用经典的股份制理论 还是用经典的合作制理 论 都无法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 它们确实包含有股份制的一些内涵 同时也包含有合作 制的一些内涵 是一种具有独立组织目标 组织功能和形态特点的经济组织形式 有学者则认为 股份合作企业不能成为一种规范的企业制度 是走向规范的股份制或规范 的合作制之前的一种过渡形式 他们认为 股份合作企业不是一种同一类型的企业 因为 从其产权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和内部分配结构等方面分析 它包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 有合伙企业 合作制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3 但是每一种类型又都不规范 股份合作企 业中有一部分将来会逐步走向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 而另一部分 也完全有可能走向规范 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 4 笔者认为 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人特征 机构组成和财产组织形式分析 它是一种兼具 合作制与股份制两种特征的企业组织形式 股份合作制企业大多数是以股份制经济为主 吸收某些合作制因素 少数以合作制为主 吸收某些股份制因素 而两者均在某种程度上 保留着集体经济所有制的因素 这种结构表现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合作社向现代企业制 度改革过渡的特征 5 因此 股份合作制企业兼具人合与资合的特征 是一种新类型的企 业 它既具有公司法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特征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首先 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产生看 这个类型的企业具有合作社的某些特征 股份合作制 企业是从农村 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而来的 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式出现是基 于中央 转贴 1985年的 1号文件 即1985年1月1日根据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 基本精神 中共中央 国务院制定的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该政策第八项提出 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和商品经济要求 积极发展和完善 农村合作制 各种合作经济组织都应当拟订简明的章程 合作经济组织是群众 自愿组成的 规章制度也要由群众民主制订 认为怎么办好就怎么订 愿意实 行多久就实行多久 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政策 法令 任何人都不得干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民间基本上都被简称为合作社 合作社是在互助合作 的基础上 通过共同经营的方法谋取社员经济利益和生活改善的社团法人 合 作社是与公司并列但不相同的组织形式 合作社是社团法人 具有互助合作性 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相比 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较灵活 是人 合性与资合性的结合 6 此后 我国很多中小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也借鉴了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 经验 进行了股份合作制的改革 1993年 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就正式提出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概念 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现有城镇集体企业 也要理顺产权关系 区别不同情况可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 业或合伙企业 有条件的也可以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 少数规模大 效益好的 也可以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或企业集团 一般小型国有企业 有的可以实行 承包经营 租赁经营 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 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 整理 WWW 11665 COM 然而 股份合作制企业虽然具备合作社的某些特征 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合作 社 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其 目的是要改革国有的和集体的企业 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作为一 种新类型的企业组织 股份合作制企业在组织形式上 是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 的统一 这类企业的特征是以劳动合作为基础 职工共同劳动 共同占有和使 用生产资料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资本合作采取了股份的形式 是职工共同 为劳动合作提供的条件 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出资人 在利润分配上是按 劳分红和按股分红的统一 正如1997年由当时的国家体改委公布的 关于发展 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 指导意见 第3条所述 股 份合作制企业既不是股份制企业也不是合伙企业 与一般的合作制企业也不同 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得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我国合作社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 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 供销合 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 7 但是从现行的立法来看 仅有2007年7月1日颁布施 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以下简称 农民合作社法 明 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与类型 规定了其所有制性质 而股份合作制企业 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没有相应的法律予以明确规定 其依据多 是党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各类指导性意见 如 指导意见 其次 股份合作制企业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属性 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独立法人 以企业全部资产承担民事责任 主要由本企 业职工个人出资 出资人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 因此 股份 合作制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各类企业的一个组织形式 1997年由上海 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糟行办嘟第3条也明确规定 本办法所称的股份合作制 企业 是指以企业职工出资为主或者全部由企业职工出资构成企业法人财产 合作劳动 民主管理 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企业法人 股份合作制 企业是法人 这也是其区别于原先合作社的关键之处 因为原先我国各类合作 社中的供销合作社 信用合作社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都是法人 二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适用 参照适用公司法的基本原理 股份合作制成为城市许多中小企业改制的重要形式 目前己经具有了相当的规 模 但是关于这种类型的企业 立法者却一直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 在国家立 法层面 除了 指导意见 外 并无其他可以适用的法律 法规 指导意见 在第20条规定 城市及县属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可以按照本 意见的精神 实行股份合作制 各地应在不违背股份合作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 参照国家现行有关规定 结合企业的实际 制定有关配套政策 采取措施积 极解决企业改制中遇到的问题 促进股份合作制企业健康发展 因此 为规 范和保护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改制和发展 各地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 性的法规 如1997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 暂行办法 1999年由北 京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 北京市城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办法 等 但是 就法律位级而言 指导意见 仅是一个部门规章 而且规定得比较原 则 缺乏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而地方性的法规不仅没有普遍的适用效力 而且也欠缺实 务操作性 法院在解决很多涉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问题和纠纷时难以寻找到合适的法律依 据 由此 司法裁判中出现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规缺位的问题 而大量存在着的股份合 作制企业中的纠纷必须得到解决 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存续和纠纷的化解 更与广大职工 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2003年国务院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中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明确提出 构 建新的产权关系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 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 根据 不同地区情况 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 暂不 具备条件的地区 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 实行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 又适合搞合作制的 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 由此可见 我国还是比较重视股份合作 制这一类型的企业形式的 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承担着重要的融资功能 但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 案 只是宏观性的改革意见 在实务中没有可操作性 因此我国缺乏一部统一的股份合作 制企业法 这无疑阻碍了农信社等企业的发展 我国 立法法 第8条第8款明确规定了法 律保留事项包括 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 税收 海关 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来源 www 11665 COM 因此 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作为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基本制度之一 是应当专门进行立 法的 由此更加突出了我国亟待制定类似 农民合作社法 的 股份合作制企业法 的必 要性 从比较法的角度而言 即使在一些市场化和法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 也存在着类似股份合 作制企业的合作社的法律 如德国立法者历来比较重视合作社这一类型企业的作用 早在1 871年 德国立法者就制定了合作社法 产业及经济合作社法 Genossenschaftsrecht 德国后来正是依据这个法律 于189 5年设立了德国中央合作银行 并成立了德国合作社协会 德国的合作社法较好地支持了其 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 8 我国一些地方都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对股份合作制企业作出了某些规定 但是这些规范性文 件的操作性不强 而且效力层级也比较低 难以有效地解决涉及该类企业的各种纠纷问题 由于存在法律缺位的问题 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 要么将股份合作制企业视为与有限 责任公司类似的企业以直接适用 公司法 要么依据 指导意见 本地的法规和企业 章程进行裁决 难以形成逻辑严密 说理充分 适用法律依据准确的裁决 笔者认为 有 必要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特征与性质进行辨析 特别是与类似的企业 合作社进行比较 以明确股份合作制企业所应当适用的法律依据 综合上文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属性以及与合作社的比较 股份合作制企业兼具人合与资合 的特征 是一种新类型的企业 它既具有公司法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特征 但同 时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独立的法人 但并不是 公司法 概念上的有 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合作制企业可以通过改制成为这两类公司 从而可以直 接适用 公司法 等法律 但其在改制之前不能直接适用 公司法 只能适用直接规范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 指导意见 和地方性法规如 暂行办法 因此 笔者认为 审理涉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纠纷时 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股份合作制企业 的法律属性 然后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 灵活运用自由裁量权 以寻找应当适用的法律与 国家政策依据 从而达到平衡各方利益 化解纠纷的目的 就本案而言 因其涉及的是股 份合作制企业股份转让协议违反企业章程是否有效的问题 还可适用 合同法 和 民法 通则 等一般法律 即应在相应法律缺位的情形下处理好实然法和应然法的准则问题 从法的解释论角度分析 虽然股份合作制企业有别于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形式 但是股份 合作制企业毕竟具有股份制的内涵 具有公司法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特征 其市 场化运作方式也与公司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司法裁判本身是法官对实然法的理解 判断与 适用的过程 某些案件的裁判在适用法律时产生认知差异在所难免 而这也是法官行使自 由裁量权的外在表现之一 但前提是法官能够准确认识和判断个案的法律事实与实然法则 的同一对应关系 因此就前述案例而言 对于 指导意见 和 暂行办法 中未作规定的 问题 虽然不能直接适用 公司 但是可参照适用公司法的基本原理 三 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的合法性与股份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分析 前述案例中作为股份转让人的杨某 吴某和苏某因调离或者退休先后离开了企业 其与陆 某 股份受让人 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并不违反法规和企业章程 应当是有效的 但其效 力应受企业章程的制约 也就是说 该股份转让协议是否有效应当看其是否符合企业章程 的规定 但前提是该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及具体条款应当是合法的 有效的 一 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及其条款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 指导意见 第7条明确规定 股份合作制企业必须制定章 程 章程经出资人同意 职工股东大会批准 对出资人 职工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 总经理等具有约束力 暂行办法 第5条也规定 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 必须依照 本办法制定企业章程 企业章程对企业 股东和非股东在职职工具有约束力 同时 依据公司法基本原理 股份合作制公司章程就是关于企业的组织 内部关系和开展 企业业务活动的基本规则和依据 是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的对全体股东有约束力的自治规 则 由于立法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学者对公司章程的性质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目前主要有 以下两种学说 契约说和自治说 契约说是英美法系对公司章程的传统定性 该说认为公司章程本质上具有契约的属性 9 公司章程作为最重要的合同 是股东之间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就设立和管理公司的权利义务 达成一致的文件 是股东自由意志的体现 10 契约说符合19世纪自由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私法自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在企业自由运作的原则下 权利的取得和义务的承担都普 遍取决于个人的自由意志 即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契约的内容 方式 成立及契约相对方 编辑 该说充分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精神 符合当时社会背景下公司发展的需要 11 自治规则说是大陆法系对公司章程的理解 如德国学者认为章程是发起人或股东为了实现 共同的目的而根据立法者赋予的 公司自治立法权 而制订的 规定企业组织和其活动的 规范性文件 公司章程不但是股东或发起人合意的结果 而且能够对企业内部各种主体进 行约束与规范 是一种具有类似于法律的稳定性与强制性的自治规则 12 我国学者也普 遍认为公司章程是公司所必须具备的 由发起人制订的 并对公司 股东 公司经营管理 人员具有约束力的调整公司内部组织关系和经营关系的自治规则 13 综上 无论是依据契约说还是依据自治规则说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都是发起人或股东 设立企业的合意 公司章程的合意属性应为国家任意法指导下的公司内部自治私法 14 企业章程只要不存在违反效力性的强制性规定 对内部的所有企业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 力 在这个意义上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也应当是具有企业自治性的规则 对企业股东 和管理人员等成员的行为具有普遍的适用效力 因此 笔者认为 判断或者衡量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转让协议的有效性判断标准首先应当 看该协议是否违反效力性的强制性规定 其次应当看该协议是否违反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 的规定 二 与法律 法规有冲突的股份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 我国 合同法 第8条规定 依法成立的合同 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依法成立的合 同受法律保护 这里强调的是合同对当事人的拘束力 而合同生效却有不同的条件 合同法 对此虽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但其第52条具体规定了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 一方以 欺诈 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 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 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强制性规定可以分为管理性规范 也有学者称其为取缔性规范 和效力性规范 效力性规 范是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违反该规范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 效力性的强制性规定是相 对于任意性规定而言的 是要求行为人必须从事一定行为或禁止人们从事一定行为的规定 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法律条文中多以 必须 应当 不得 禁止 等 字样予以表述 强制性规定往往涉及的是国家利益 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等 且多出现在 公法中 但民商法中也存在着强制性规定 如民法中 不得双方代理 不得擅自处分他人 之物 的规定 依据现代法治理念 当事人意思自治 合同自由的原则已深入人心 司法裁判从宽认定合 同效力的态势也十分明显 例如 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发布的 合同法司法解释 二 对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的情形作了限缩解释 即将 强制性规定 解释 为 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排除了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这种注重保护私权的积极态度 是 民商事审判观念的重要进步 也符合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 德国法院一般认为单纯违反秩序性规范不会导致行为无效的后果 如德国为了保护劳动者 的休息权 专门制定有 商店关门法 Schluss Gesetz 该法禁止商店在特定的日期和时间进行营业活动 如法定假日 晚上6点30分后 等 如果有商家违反了该禁止性的规范而与顾客达成交易协议 显然此行为违反了法律 上的禁止性规范 而且也违背了立法的目的 但德国司法实务认为 如果坚持认为违反法 律禁令的买卖行 转贴 为无效 那么会产生顾客和营业员相互返还的后果 这样会更加延长营业员的工作时间 与 商店关门法 禁令的宗旨正好背道而驰 因此 德国法院对此类违反禁令的法律行为 并不是否认其效力 而是通过追究违法者公法上的责任来实现禁止性规范的立法目的 15 另外 德国司法实务认为 即使民事法律行为违反了禁止性规范 导致立法目的无法实现 也并不是一概认为该法律行为全部无效 而是区分具体情况使之部分无效 16 如德国 经济刑法 Wirtschaftsstrafgesetz 对于价格管制方面有许多禁止性的规范 该法 第5条规定房屋租金不得超过同地区同类房屋正常租金的20 该规定的立法目的是规范房 屋租赁市场 限制过高的租金 以保护承租人的利益 是一个维护经济秩序的规范 假如 有双方当事人签订了租金超过该管制范围的租赁合同 那么该合同就违反了 经济刑法 第5条而可能无效 对此 德国司法实务认为 与其使之全部无效 浪费交易成本 不如许 可其在法律许可的限度内有效 因为如果认定该租赁合同无效 则对承租人是明显不利的 他将不得不马上退还房屋 导致更多的问题 德国法院在处理类案件时 通常是认定合 同超过法定租金范围的部分无效 整理 WWW 11665 COM 17 笔者认为 股份转让协议通常只有违反了效力性规范 才会影响到该协议的效力 若当事 人的行为只是违反了强制性规定中的管理性规范 该行为在私法上的效力不应受到影响 即并不必然导致协议的无效 因为违反管理性规定有时被允许并可以补正 当然 这并不 排除违法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三 与企业章程有冲突的股份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 2005年修订后的 公司法 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公司自治理念的指导下 赋予公司最 大程度的自治权 体现这种自治权的载体就是法律允许公司章程可以在法定事项以外 根 据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设定公司的相关经营和治理要素 公司章程实质是一种低于法律秩序的次级秩序 18 公司章程之所以具有自治规则的特征 主要取决于章程由企业依法自行制定 自己执行并约束内部人员 而无须国家强制力的 保证 19 股份合作制企业具有人合性和封闭性的特征 其章程当然是企业的自治性规则 法律应当尊重企业的自治权 只要其章程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 就应当具有优先的适 用效力 即使从法律价值的角度去判断 遵守这样的章程也是符合法律精神的 前述案例中 该股份合作制企业在章程中对于股份受让的最高限额作了明确的规定 其约 定的事项并未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亦未与 指导意见 和 暂行办法 的 有关规定相抵触 企业股东对此均应悟守 作为股份受让人的陆某在该企业成立时认缴的 股份份额己达章程规定的最高持股限额 如其再受让杨某 吴某 苏某转让的股份 则将 会超过章程对于股东最高持股比例的限制 虽然陆某是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其持股比例 可以超过该最高限额 但是在程序上必须经过股东大会的同意 而前述案例的当事人均是职工股东 对章程的内容应当知晓 却在明知章程对股份转让存 在限制的情况下 仍然达成股份转让协议 显然违反了章程的规定 也损害了其他股东受 让股份的权利 因为该协议虽然不具有 合同法 第52条规定的几种无效情形 但是却违 反了其章程关于股东最高持股比例限额的规定 然而 违反企业章程的股份转让协议是否当然无效 还应当经过正当性的证成 即在以违 反企业章程为由而对合同的效力进行认定时 应当遵循必要 适当和比例性的原则 并提 供相应的论证 以证明其判断结果的可接受性和可批判性 如果该章程条款的某些规定只 是为了企业管理的需要 而不是基于当事人之间利益调整的目的 就难以将其作为认定协 议无效的依据 应当赋予当事人补正的机会 即可以认定该协议部分无效 可撤销或者许 可当事人予以事后的弥补 使之符合章程的规定 国家权力对私法领域的干预应当有一个限度和程序的问题 而我国传统司法实务在对法律 行为效力的认定上尚欠缺这些意识 普遍在没有充分法律论证的前提下就将违反强制性规 定的契约一律认为无效 采纳的是一种 违反 无效 的简单判断模式 20 因此笔者认为 如果不加以严谨的论证 认为股份转让协议一旦违反企业章程的规定就是无效的 则很 可能损害市场交易的安全 增加交易的成本 还可能引发当事人以此为借口逃避合同义务 的市场道德危机等问题 地股份 经济研究 1995年第7期 孔径源 农村股份合 作经济及其制度剖析 经济研究 1995年第3期 3 董辅礽 股份合作企业 不能成为一种规范的企业制度 管理世界 1994年第 2期 4 马洪 关于农村的股份合作制问题 人民日报 1993年10月29日 董辅礽 股份合作企业 不能成为一种规范的企业制度 管理世界 1994年第2期 5 朱守银 杜润生谈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消息报 1994年4月8 日 6 应瑞瑶 何军 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2002年 第7期 7 张俊浩 民法学原理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74 175页 8 Ulmer Schaefer Gesellschaft buergerlichen Rechts and Partnerschaftsgesellschaft 5 Aufl S 70ff Windbichler Gesellschaftsrecht 22 Aufl S 55ff 9 胡国威 美国公司法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第152 153页 来源 www 11665 COM 10 Bruce Welling Corporate law in Canada the Governing Principles Butterworths Toronto 1984 p 35 张民安 公司契约理论 现代法学 2003年第2期 11 温世扬 廖焕国 公司章程与意思自治 载王保树主编 商事法论集 第6卷 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第5页 12 Wiedermann Frey Gesellschaftsrecht 7 Aufl S 156ff Windbichler Gesellschaftsrecht 22 Aufl S 55ff 247ff 柯芳枝 公司法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78页 13 石少侠 公司法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84页 王存 公司章程的修改 法学杂志 1995年第6期 赵旭东主编 公司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151页 范健 蒋大兴 公司法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216 217页 14 陈伟忠 吴磊磊 我国公司章程的合意属性 契约 宪章还是自治法 基于2006 2009年A股的公司董事会权限条款的经验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 15 RGZ 60 273 Karl Larenz Allgemeiner Teil des Buergerlichen Rechts 2004 S 727 Staudinger Sack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3 Aufl 134 Rn 104 229 16 Staudinger Sack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3 Aufl 134 Rn 27 Medicus Allgemeiner Teil des BGB 8 Aufl 2002 Rn 729 17 BGHZ 89 316 319 BGH NJW 1989 2471 Muenchener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4 Aufl 2003 134 Rn 107 Staudinger Sack Kommentar zum Buergerlichen Gesetzbuch 13 Aufl 134 Rn 97 18 凯尔森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第205页 19 王保树 中国商事法 人民法院出版社199 转贴于 论文大全网 股份合作制企业纠纷的法律适用 来源 北京股权律师网 日期 2010 10 18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兼有合作制与股份制两种经济形态特 点 实行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相结合 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一般根据国家经济体制 改革委员会 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 以及各个地方省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相关办 法设立 该意见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性质 特点 设立 管理 分配等问题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也体 现出了该种对于该种企业组织形式调整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我国目前还没有就股份合作制企业制定法律和法规 该种企业组织形式既不同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 限公司 也不同于合伙企业 因此在发生纠纷的时候 法院不得直接依据 公司法 和 合伙企业法 进行裁判 即不能在判决书中作为裁判依据直接引用 近年来随着新公司法的实施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 民事案件案由的规定 司法实践中公司纠纷诉讼大 量产生 相应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国有小企业和城镇集体小企业开始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发展至今 由于相关法律的滞后 使得该类企业的纠纷在司法审判中如何适用法律成为难题 以下是北京市高院和上海市高院关于审理股份合作制企业纠纷的法律适用的部分规定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 关于审理与股份合作制企业相关的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的通 知 沪高法民二 2006 10号 本市法院在审理与股份合作制企业相关的公司案件时 应当依据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 并参照国家体 改委指导意见和市政府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裁判 鉴于国家体改委指导意见和市政府暂行办法不属 于法律和行政法规 故在法院的裁判文书中 不能作为裁判依据直接引用 对企业章程 国家体改委指导意见和市政府暂行办法未作规定的 法院在审理中可参照最相类似的法律 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但在裁判文书中也不能直接引用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试行 2004年2月9日通过 19 涉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纠纷的法律适用 股份合作制企业既不同于有限责任公司 也不是合伙企业 审理该案件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章程 参照国 家体改委 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 1997年8月6日发布 从上述两个司法解释可以看出 在司法审判实践当中 涉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裁判依据主要是 企业章 程 国家体改委 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 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股份合作制 企业管理的办法等规章 其中 上海市高院可参照最相类似的法律 法规的规定予以办理 为处理该类 纠纷没有法律依据指出了较好的处理方向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2012 02 18 10 34 17贺俊律师我要评论 0 分享到 法律百宝箱导读 关键词 合作社 股份合作制企业 法律适用 内容提要 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但是国家没有对这类特殊的企业专 门立法 故在审理该类企业的纠纷时 司法实务中适用的法律依据也 关键词 合作社 股份合作制企业 法律适用 内容提要 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但是国家没有对这类特殊的企业专门立 法 故在审理该类企业的纠纷时 司法实务中适用的法律依据也不统一 以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转让 协议的效力问题为例 结合对合作社这一特殊企业类型的比较 可以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属性和法律适用 等问题加以深入辫析 一 问题的提出 某企业是由集体企业改制设立而成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其章程明确规定 企业是以职工出资100 构成 企业法人财产 股东10人 分别为陆某 杨某 吴某 苏某以及其他几位股东 其中陆某出资60万元 占 20 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杨某出资20万元 占6 67 吴某出资40万元 占13 33 苏某等其他人均出资20万元 各占6 67 企业设立后 股东所持股份不得退股 但职工股东调出 辞职 除名 退休 死亡时 可以在职工 应持股份的最高和最低限额比例内 由企业内部转让 股东在转让其股份时 企业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 先受让权 但股份转让比例数额受 上海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 暂行办法 第9条 第21条 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的限制 后杨某 吴某和苏某等人因退休 离职等原因离开企业 不再 具有股东身份 其所持有的股份应当转让给其他股东 因此陆某先后与该三人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 受让 了其持有的全部股份 但上述股份转让行为均未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 2010年 该企业召开股东 会 经决议解除了陆某的执行董事及法定代表人的职务 其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于2010年12月底终止 现陆 某请求确认其与杨某 吴某和苏某签订的三份 股权转让协议 有效 其他股东则表示对陆某与杨某 吴 某和苏某三位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事宜都不知晓 而且认为其股权转让行为违反了章程中关于最高持股限 额的规定 应当是无效的 1 由于我国并未专门制定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 本案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一 股份合 作制企业的法律性质及应当适用的法律 第二 该企业章程中关于股东持股限额的规定是否合法和有效 第三 受让股东与转让股东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是否因违反企业章程而无效 二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性质及适用法律依据问题分析 违反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的股份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 首先涉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属性 适用的法律 依据这两个基本的法律事实 而这也是前述案例中争议的主要问题 一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属性 股份合作制企业既不是股份制企业 也不是合伙企业 与一般的合作制企业也不同 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 断发展完善的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因此 对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属性 我国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一些 分歧 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独立的企业形态或经济组织形式 它是吸取了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各自优点 优势 克服其各自弱点 弊端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新型的企业产权制度 2 因此 现实中的各种股份合 作制 无论是用经典的股份制理论 还是用经典的合作制理论 都无法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 它们确实包 含有股份制的一些内涵 同时也包含有合作制的一些内涵 是一种具有独立组织目标 组织功能和形态特 点的经济组织形式 有学者则认为 股份合作企业不能成为一种规范的企业制度 是走向规范的股份制或规范的合作制之前的 一种过渡形式 他们认为 股份合作企业不是一种同一类型的企业 因为从其产权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和 内部分配结构等方面分析 它包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 有合伙企业 合作制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3 但是每一种类型又都不规范 股份合作企业中有一部分将来会逐步走向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 而另一部 分 也完全有可能走向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 4 笔者认为 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人特征 机构组成和财产组织形式分析 它是一种兼具合作制与股份制 两种特征的企业组织形式 股份合作制企业大多数是以股份制经济为主 吸收某些合作制因素 少数以合 作制为主 吸收某些股份制因素 而两者均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集体经济所有制的因素 这种结构表现了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合作社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过渡的特征 5 因此 股份合作制企业兼具人合与资合 的特征 是一种新类型的企业 它既具有公司法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特征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封 闭性 首先 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产生看 这个类型的企业具有合作社的某些特征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从农村 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而来的 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式出现是基于中央1985年的 1号文件 即1985年1月1日根据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基本精神 中共中央 国 务院制定的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该政策第八项提出 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和商品经 济要求 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 各种合作经济组织都应当拟订简明的章程 合作经济组织是群众自 愿组成的 规章制度也要由群众民主制订 认为怎么办好就怎么订 愿意实行多久就实行多久 只要不违 背国家的政策 法令 任何人都不得干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民间基本上都被简称为合作社 合作社是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 通过共同经营的 方法谋取社员经济利益和生活改善的社团法人 合作社是与公司并列但不相同的组织形式 合作社是社团 法人 具有互助合作性 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相比 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较灵活 是人合性 与资合性的结合 6 此后 我国很多中小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也借鉴了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 进行了股份合作制的 改革 1993年 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就正式提出了股 份合作制企业的概念 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现有 城镇集体企业 也要理顺产权关系 区别不同情况可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合伙企业 有条件的也可以 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 少数规模大 效益好的 也可以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或企业集团 一般小型国有企 业 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 租赁经营 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 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 然而 股份合作制企业虽然具备合作社的某些特征 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合作社 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其目的是要改革国有的和集体的企业 以适应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的要求 作为一种新类型的企业组织 股份合作制企业在组织形式上 是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统 一 这类企业的特征是以劳动合作为基础 职工共同劳动 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 利益共享 风险共 担 资本合作采取了股份的形式 是职工共同为劳动合作提供的条件 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出资人 在利润分配上是按劳分红和按股分红的统一 正如1997年由当时的国家体改委公布的 关于发展城市股份 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 指导意见 第3条所述 股份合作制企业既不是股份制企业也 不是合伙企业 与一般的合作制企业也不同 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得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我国合作社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 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 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 7 但是从现行的立法来看 仅有2007年7月1日颁布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以下简 称 农民合作社法 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与类型 规定了其所有制性质 而股份合作制企业 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没有相应的法律予以明确规定 其依据多是党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 各类指导性意见 如 指导意见 其次 股份合作制企业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属性 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独立 法人 以企业全部资产承担民事责任 主要由本企业职工个人出资 出资人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 担责任 因此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各类企业的一个组织形式 1997年由上海市人 民政府颁布实施的糟行办嘟第3条也明确规定 本办法所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是指以企业职工出资为 主或者全部由企业职工出资构成企业法人财产 合作劳动 民主管理 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企业 法人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法人 这也是其区别于原先合作社的关键之处 因为原先我国各类合作社中的 供销合作社 信用合作社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都是法人 二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适用 参照适用公司法的基本原理 股份合作制成为城市许多中小企业改制的重要形式 目前己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但是关于这种类型的企 业 立法者却一直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 在国家立法层面 除了 指导意见 外 并无其他可以适用的法 律 法规 指导意见 在第20条规定 城市及县属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可以按照本意见的精神 实行股份合作 制 各地应在不违背股份合作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 参照国家现行有关规定 结合企业的实际 制定有关 配套政策 采取措施积极解决企业改制中遇到的问题 促进股份合作制企业健康发展 因此 为规范和 保护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改制和发展 各地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的法规 如1997年由上海市人 民政府颁布实施的 暂行办法 1999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 北京市城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 办法 等 但是 就法律位级而言 指导意见 仅是一个部门规章 而且规定得比较原则 缺乏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而地方性的法规不仅没有普遍的适用效力 而且也欠缺实务操作性 法院在解决很多涉及股份合作制企 业的问题和纠纷时难以寻找到合适的法律依据 由此 司法裁判中出现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规缺位的问 题 而大量存在着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纠纷必须得到解决 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存续和纠纷的化解 更 与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2003年国务院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中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明确提出 构建新的产权关系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 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 根据不同地区情况 分别进行不同产 权形式的试点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 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 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 实行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 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 由此可见 我 国还是比较重视股份合作制这一类型的企业形式的 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承担着重要的融资功能 但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只是宏观性 的改革意见 在实务中没有可操作性 因此我国缺乏一部统一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法 这无疑阻碍了农信社 等企业的发展 我国 立法法 第8条第8款明确规定了法律保留事项包括 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 税收 海关 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因此 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作为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基本制度之一 是应当专门进行立法的 由此更加突出了我国亟待制定类似 农民合作社法 的 股份合作制企业法 的必要性 从比较法的角度而言 即使在一些市场化和法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 也存在着类似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合作 社的法律 如德国立法者历来比较重视合作社这一类型企业的作用 早在1871年 德国立法者就制定了合 作社法 产业及经济合作社法 Genossenschaftsrecht 德国后来正是依据这个法律 于1895年设立了德国 中央合作银行 并成立了德国合作社协会 德国的合作社法较好地支持了其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 8 我国一些地方都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对股份合作制企业作出了某些规定 但是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操作性不强 而且效力层级也比较低 难以有效地解决涉及该类企业的各种纠纷问题 由于存在法律缺位的问题 法 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 要么将股份合作制企业视为与有限责任公司类似的企业以直接适用 公司法 要 么依据 指导意见 本地的法规和企业章程进行裁决 难以形成逻辑严密 说理充分 适用法律依据准 确的裁决 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特征与性质进行辨析 特别是与类似的企业 合作社进行比较 以明确股份合作制企业所应当适用的法律依据 综合上文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属性以及与合作社的比较 股份合作制企业兼具人合与资合的特征 是一种 新类型的企业 它既具有公司法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特征 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股份合 作制企业是独立的法人 但并不是 公司法 概念上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合作制企业可 以通过改制成为这两类公司 从而可以直接适用 公司法 等法律 但其在改制之前不能直接适用 公司 法 只能适用直接规范股份合作制企业的 指导意见 和地方性法规如 暂行办法 因此 笔者认为 审理涉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纠纷时 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属性 然 后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 灵活运用自由裁量权 以寻找应当适用的法律与国家政策依据 从而达到平衡各 方利益 化解纠纷的目的 就本案而言 因其涉及的是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转让协议违反企业章程是否有 效的问题 还可适用 合同法 和 民法通则 等一般法律 即应在相应法律缺位的情形下处理好实然法 和应然法的准则问题 从法的解释论角度分析 虽然股份合作制企业有别于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形式 但是股份合作制企业毕竟 具有股份制的内涵 具有公司法意义上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特征 其市场化运作方式也与公司具有一定 的同质性 司法裁判本身是法官对实然法的理解 判断与适用的过程 某些案件的裁判在适用法律时产生 认知差异在所难免 而这也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外在表现之一 但前提是法官能够准确认识和判断个 案的法律事实与实然法则的同一对应关系 因此就前述案例而言 对于 指导意见 和 暂行办法 中未 作规定的问题 虽然不能直接适用 公司 但是可参照适用公司法的基本原理 三 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的合法性与股份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分析 前述案例中作为股份转让人的杨某 吴某和苏某因调离或者退休先后离开了企业 其与陆某 股份受让人 签订的股份转让协议并不违反法规和企业章程 应当是有效的 但其效力应受企业章程的制约 也就是 说 该股份转让协议是否有效应当看其是否符合企业章程的规定 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NBT 10980-2022 变电工程结算报告编制导则
- 广西南丹南方金属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淮南中考英语试卷及答案
- 教育科技行业前瞻报告发布
- 公务员面试门票面试题及答案
- 恒力集团秋招题库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践行面试题及答案
- 贵州茅台校招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考试水上芭蕾舞试题及答案
- 护士招聘考试全部题库及答案
- 肩周炎患者的护理课件
-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汽车焊接工艺优化与创新路径探索
- 群体伤患者的急救
- 2025-2030年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T/CGAS 026.2-2023瓶装液化石油气管理规范第2部分:平台建设
- 《电子技术基础》工学一体化-2.直流稳压电源的组装与调试教学活动策划表
- 2025民航招飞英语试题及答案
- 铁路建设项目土建标段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护士的礼仪与行为规范
- 2025年中国石化市场产业链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