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组研究报告_第1页
五组研究报告_第2页
五组研究报告_第3页
五组研究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与时间的关系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与时间的关系 高炎高炎 赵姗琦赵姗琦 鲁佳鲁佳 李澳李澳 付浩付浩 1 1 泡菜中的乳酸菌泡菜中的乳酸菌 1 11 1 泡菜的发酵泡菜的发酵 泡菜生产是利用以乳酸菌为主的微生物发酵过程 乳酸菌发酵蔬菜之所以能使蔬菜保 持新鲜 是因为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中既不具备分解纤维素的酶系统 又不具备水解蛋白 质的酶系 因此蔬菜发酵过程中既不会破坏植物细胞组织 又不会分解蛋白质 氨基酸 既能保鲜 又能增强产品风味 此外 乳酸菌可以发酵食物中碳水化合物 分泌乳酸菌素 产生有机酸等酸性物质 酒精和二氧化碳等 抑制一些腐败菌或致病菌的生长 改善食品 的品质和风味 同时 经过发酵 乳酸菌可以增加食品的可消化性 并产生一些维生素 抗氧化剂 泡菜中乳酸量直接关系到泡菜质量 所以乳酸菌对于提高泡菜的营养价值极为重要 泡菜的乳酸发酵一般可分为微酸 酸化和过酸 3 个阶段 在泡制初期 乳酸菌与其他附生 微生物共生 但在厌氧环境中乳酸菌占优势 并因产酸使泡渍液呈微酸性而抑制了腐败微 生物的生长 在泡制中期 乳酸菌含量猛增达到酸化阶段 在泡制后期 当乳酸菌继续富 集直至反馈抑制乳酸菌生长时 即进入过酸阶段 在过酸阶段 由于乳酸菌等微生物几乎 进入休眠期 可有效保持产品的货架期 但由于酸度过高 口感较差 在酸化阶段产品风 味好 此时为最佳食用期 1 21 2 泡菜中乳酸菌的形态泡菜中乳酸菌的形态 乳酸菌细胞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细胞形态为杆菌和球菌 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乳酸菌主 要是肠膜明串珠菌 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 此外还有粪链球菌 啤酒片球菌和弯曲乳杆菌 乳酸发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泡制初期 以肠膜明串珠菌等异型乳酸发酵为主 产生 乳酸 乙醇以及少量丙酸 丁酸 琥珀酸 丙醇等有利于泡菜风味形成的物质 中期以乳 杆菌的同型乳酸发酵为主积累大量乳酸 降低 抑制了腐败微生物的生长 后期泡菜的风 味形成并最终由于乳酸的大量积累造成对乳酸菌的反馈抑制而导致发酵结束 乳酸菌不具 备分解纤维素的酶系统 也不具备水解蛋白质的酶系统 因此 它们既不破坏蔬菜的细胞 组织 也不会使结构性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 相反乳酸菌可利用蔬菜汁的可溶性成分 分 解产生多种维生素 氨基酸和各种酶类 通告了泡菜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2 2 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泡菜中的亚硝酸盐 2 12 1 泡菜中为什么会产生亚硝酸盐泡菜中为什么会产生亚硝酸盐 生 鲜白菜等蔬菜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 在长期贮藏特别是腌渍加工过程中 由于 硝酸还原菌的作用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随后自然分解 2 22 2 亚硝酸盐的危害亚硝酸盐的危害 食用 0 3 0 5 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 使组织缺氧 3 克则可以导致死亡 同时 亚硝酸盐还是一种致癌物质 在体内会生成强致癌物 N 一亚硝胺 2 32 3 哪些食品中可能存在亚硝酸盐哪些食品中可能存在亚硝酸盐 咸菜 泡菜 变质蔬菜 隔夜菜和过度使用氮肥的新鲜蔬菜 2 32 3 人为添加人为添加 食品添加剂 肉类制品 人为添加的作用 3 3 如何检验泡菜中的亚硝酸的存在如何检验泡菜中的亚硝酸的存在 3 13 1 检验原理 检验原理 样品经沉淀蛋白质 除去脂肪后 在弱酸条件下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 生成的 重氮化合物 再与萘基盐酸二氨乙烯偶联成紫红色的重氮染料 产生的颜色深浅与亚硝酸根 含量成正比 可以比色测定 3 1 1 光谱法 光谱法中常见的测定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方法为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基 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因其投资相对小 操作较简 便而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 光谱法中还有苯酚分光光度法 系数补偿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和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等 而分光光度法中最常用的是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 visible spectroscopy UV Vis 这一方法的原理是在弱酸条件下 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 氮化 再与盐酸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 之后在最大吸收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采用不 同的光谱法测定蔬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同 的要求与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如果对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求比较高 在实验室条件 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紫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中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 3 23 2 试剂与仪器试剂与仪器 亚铁氰化钾溶液 称取 106 克亚铁氰化钾 K4Fe9 CN 5 3H2O 溶于水后 稀释至 1000 毫升 乙酸锌溶液 称取 220 克乙酸锌 Zn CH2C00 2 2H20 加 30 毫升冰乙酸溶于水 并稀释至 1000 毫升 饱和硼砂溶液 称取 5 克硼酸钠 Na2B07 10H20 溶于 100 毫升热水中 冷却后备用 0 4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称取 0 4 克对氨基苯磺酸 溶于 100 毫升 20 的盐酸中 避光保 存 0 2 盐酸萘乙二胺溶液 称取 0 2 克盐酸萘乙二胺 溶于 100 毫升水中 避光保存 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精密称取 0 1000 克于硅胶干燥器中干燥 24 小时的亚硝酸钠 加水溶解 移入 500 毫升容量瓶中 并稀释至刻度 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 200 微克亚硝酸钠 亚硝酸钠标准使用液 临用前 吸取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5 00 毫升 置于 200 毫升容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 5 微克亚硝酸钠 紫外分光光度计 3 33 3 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3 3 13 3 1 样品处理样品处理 称取 5 0 克经绞碎混匀的样品 置于 50 毫升烧杯中 加工 2 5 毫升饱和溶液 搅拌均匀 以 70 左右的水约 30 毫升将样品全部洗入 500 毫升容量瓶中 置沸水浴中加热 15 分钟 取 出后冷至室温 然后一面转动一面加入 5 毫升亚铁氰化钾溶液 摇匀 再加入 5 毫升乙酸锌溶 液以沉淀蛋白质 加水至刻度 混匀 放置 0 5 小时 除去上层脂肪 清液用滤纸过滤弃去初滤 液 30 毫升 滤液备用 3 3 23 3 2 测定测定 吸取 40 毫升上述滤液于 50 毫升比色管中 另吸取 0 00 0 20 0 40 0 60 0 80 1 00 1 50 2 00 2 50 毫升亚硝酸钠标准使用液 相当于 0 1 2 3 5 7 10 12 5 微克亚硝酸钠 分别置于 50 毫升比色管中 于标准 与样品管中分别加入 2 毫升 0 4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混匀 静置 3 5 分钟后各加入 1 毫升 0 2 盐酸萘乙二胺溶液 加水至刻度 混匀 静置 15 分钟 用 2 厘米比色杯 以零管调节零点 于 波长 538nm 处测吸光度 绘制标准曲线比较 计算 X A 1000 m 40 500 1000 1000 X 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g kg m 样品质量 g A 测定用样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ug 4 4 亚硝酸盐的定量分析亚硝酸盐的定量分析 4 14 1 为什么要配置标准溶液为什么要配置标准溶液 在此次实验中需要借助标准溶液制备比色组 4 24 2 如何配置标准溶液如何配置标准溶液 配置标准储液 向含有 0 025g 亚硝酸钠固体离心管中加入 1mL 蒸馏水充分溶解 然后 将以上溶解液转移到 100mL 烧杯中 向烧杯内加入 19mL 蒸馏水和 10mL 氯化铵缓冲液混合 再移至 50mL 容量瓶中 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冰箱中避光保存 配置标准溶液 取一毫升亚硝酸钠储液 移至 100mL 容量瓶中 加蒸馏水到刻度 即 制得 5 微克 毫升的亚硝酸钠标准液 4 34 3 如何确定泡菜汁中亚硝酸盐含量区间如何确定泡菜汁中亚硝酸盐含量区间 通过样品颜色和比色组对比 确定亚硝酸盐含量大致区间 5 5 亚硝酸盐的精确定量分析亚硝酸盐的精确定量分析 5 15 1 如何绘制标准曲线如何绘制标准曲线 5 1 1NaNO25 1 1NaNO2 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准溶液的配制 5 1 25 1 2 在在 sigmaplot excelsigmaplot excel 中绘制表准曲线中绘制表准曲线 0 g 0 5 g 1 0 g 3 g 5 g 亚硝酸钠 5 25 2 亚硝酸盐含量的数据如何获得亚硝酸盐含量的数据如何获得 方法 分光光度法 原理 亚硝酸盐采用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测定 试样经沉淀蛋白质 除去脂肪后 在弱酸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 再与 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 得到光密度值 再根据标准曲线间接测得亚硝酸盐含 量 5 35 3 腌制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