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做强中心城区做强中心城区 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研究报告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研究报告 苏州市区作为苏州的中心城区 代表着苏州的城市形象 是苏州文化的 魂 和 根 也是苏州未来经济 社会发展 的亮点所在 苏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提高中心城区首位 度 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 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 动能力的战略目标 要求在新一轮发展中 使中心城区成 为政治 经济 文化的高地 如何谋划中心城区的发展思 路 提升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 提高中心城区带动市域经 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 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 课题 一 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基本内涵一 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基本内涵 准确把握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基本内涵 有助于我们正确 理解研究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必要性 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 中心城区首位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城市首位度 概念的提出 最早见于 1939 年美国学者马 克 杰斐逊 M Jefferson 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研究 和概括 他把在一个国家的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生活 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称 首位城市 Primate City 并 提出了 两城市指数 即用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 规模之比 一般认为 合理比值是 2 1 城市首位度小于 2 表明结构正常 集中适度 大于 2 则有结构失衡 过度 集中的趋势 此后有的专家学者将城市首位度逐步从最初 就国家范围 以人口规模比较为主 引入区域发展领域 以经济总量比较为主 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深层次考量 更加集中反映其核心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 更加注重体现 其辐射带动作用 因此 研究中心城区首位度问题 其核 心是研究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说到底是中心城区在 市域中辐射带动其他城镇群的能力问题 二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剖析二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剖析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空间现象和经济现象之一 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推进城市化与提高城市化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 要求 也是有效消除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所面临的约束瓶 颈 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苏州中心城 区的发展和首位度的提高是伴随着苏州城市化进程而逐步 演化 推进的 一 中心城区首位度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一 中心城区首位度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 苏州城市及城市化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 道 中心城区的发展也随之提速 苏州城市化进程大致经 历了以乡镇工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为标志的启动阶段 1978 年 1990 年 以开发区建设带动城市扩容为标志 的工业化推动城市化阶段 1991 年 2000 年 以加快实 施城市化战略为标志的城市群初步形成阶段 进入新世纪 以及全市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速四 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都伴随着中心城区 发展水平的相应提升 审视统计数据 见表一 可以看到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中心城区的空间规模不断扩张 建成区面积从 1978 年的 26 6 平方公里拓展至 2008 年的 317 72 平方公里 扩张了近 11 倍 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扩 大 由于人口流动政策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中心 城区人口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人口从 1978 年 168 41 万人 增长至 2008 年 340 08 万人 人口密度从 1978 年 1021 人 平方公里增至 2061 人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经济实力跨越 式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从 1978 年 9 37 亿元猛增至 2008 年 2718 12 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 1978 年 5 11 亿元提高 至 2008 年 268 75 亿元 中心城区城建水平大幅度提升 2008 年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为 27 9 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 覆盖率达 42 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品质和舒适度 总体提升 苏州城市化进程从改革开放之初小城镇建设启动 到上 世纪九十年代开放型经济助推中心城区 一体两翼 格局初 步形成 至新世纪初以中心城区为首的六大板块城市群雏 形初现 再到 21 世纪以后城市化战略加速实施 中心城区 首位度提升至战略高度 苏州中心城区的发展与城市化进 程的推进环环相扣 息息相关 通过吴县市撤市分区的重 大行政区划调整 苏州市区已经形成了东 西 南 北 中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高新区 吴中区 相城区和老城区 五区组团 的中心城区大框架 中心城区经济实力和综合 竞争力增强 中心城区首位度提高 二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解析 二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解析 衡量一个城市的中心城区首位度 是对中心城区集聚过 程中所形成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综合考量 市委研究室 在 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问题研究 中提出了经济 产业 科技 人才和文化等五个方面的首位度 我们认为还应该 包括人口首位度 下面分别进行量化解析 1 经济首位度经济首位度 中心城区是市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水 平越高 综合经济实力越强 其整合区域生产体系 调节 区域经济活动的能力也就越强 辐射带动区域内其他地区 的广度和深度也就越宽泛 中心城区的首位度也就能得到 充分体现 加快提高苏州中心城区的经济首位度 确立中 心城区在大市域范围内的龙头地位 对全面开创 三区三城 新局面意义重大 从经济总量 财政金融 开放型经济三大方面选取十个 指标 以 P 表示 分别从中心城区占全市比重 A 和 两城 市指数 S 中心城区与第二位城市 县级市 的比值 两 方面衡量苏州中心城区经济首位度 A P1 P1 P2 Pi i 1 2 n n 为区域内城 市数量 S P1 P2 从表二可以看到 2008 年苏州中心城区占全市的比重均 在 40 48 4 之间 两城市指数 中三个指标值小于 2 七个指标值大于 2 其中两个指标值大于 3 苏州中心城区 经济集中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2 产业首位度产业首位度 中心城区不仅应在产业结构 产业层次上占据明显优势 形成附加值高 竞争力强 带动性大的产业格局 而且在 区域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中也应处于领先和主导地位 由 于城市的发展 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发展 受到空间 资源 环境等制约 因此 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升级和产业高端化 从而带动市域内其他城市形成整体产业竞争力 是苏州产 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 苏州要打造国际先进 制造业基地 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从而使苏州的产业 结构变轻 服务业比重增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心城区 的产业发展 从产业结构 见表三 来衡量 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较于 全市平均水平更加合理 三次产业结构为 0 9 59 2 39 9 中心城区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市高 3 5 个百 分点 产业集聚程度更高 前十大产业产值占比中心城区 比全市高 5 4 个百分点 产业层次优势明显 高新技术产 业产值占比达到 51 9 比全市平均水平高 19 1 个百分点 3 科技首位度科技首位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心 城区不仅是科技资源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科技服务 平台集聚的高地 而且是区域科技创新的辐射源和推进器 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 用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 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不断推 进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 是近年来苏州经 济社会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2008 年 全市财政对科技投入达 22 77 亿元 占全市地 方一般预算收入的 3 66 其中中心城区的财政科技投入 达 12 46 亿元 占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的二分之一强 占中 心城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4 67 比全市平均水 平高出 1 01 个百分点 尽管中心城区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 在全市各地区中不占优势 但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占 全市的比重分别为 42 2 和 54 0 遥遥领先 体现了中心 城区较高的科技首位度 4 人口首位度人口首位度 人口的高度聚集是城市本身鲜明的特征 高密度的人口 导致高密度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而中心城区应成为整 个市域大系统中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在规模和结构方面达到效率最优 近年来 苏州 外来人口增加较快 城市承载力正面临巨大考验 如何在 资源与环境的前提下调节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 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考察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 可以看到 2008 年 苏州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全市的比重为 37 3 两城市指 数 为 2 2 1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 2061 人 平方公里 是全 市平均值的 1 9 倍 是第二位城市 县级市 人口密度的 1 5 倍 数据表明 苏州中心城区人口首位度较高 人口的 集聚效应显著 5 人才首位度人才首位度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 人才在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高素质的人才决定区域发 展水平的高低 也决定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 人才首位 度成为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提高的决定性要素 分析 2008 全市各经济板块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和构成 可以看到 中心城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占全市专业技术人 员的比重为 43 6 两城市指数 为 2 5 1 中心城区中高 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在 全市占比分别达 46 8 和 51 4 说明中心城区人才首位度 较高 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较强 中高端人才集聚效应 显著 6 文化首位度文化首位度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不 竭的动力 而对于中心城区来说 文化的作用更为重要 是构筑一个城市的地域化 个性化特色的决定因素 是提 升城市的品位和内容的重要内容 研究文化首位度 就是 考察中心城区的文化发展水平是否在区域内领先 文化资 源是否得到高效的集聚 保护 弘扬与创新 文化首位度 体现了中心城区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品位 体现了其文化生 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苏州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 文化 铸就了苏州 崇文 融和 创新 致远 的城市精神 使古老的苏州焕发出青春的朝气 成为举世瞩目的科技新 兴城市和国际制造业大市 而中心城区凝聚了苏州独有的 丰富历史遗存和深厚文化底蕴 文化首位度具有明显优势 当前苏州正在奋力开创 三区三城 新局面 加快推进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苏州特色的 城市文化 是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的重要内容 也是苏州 中心城区在更高层面上谋求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随着苏州经济社会的迅速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 快速推进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也相应提高 但发展中出 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随着而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 中心城区发展日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中心城区发展日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近年来 苏州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 尤其是产业结构的 重型化发展 带来了土地资源日益稀缺 人地矛盾日益尖 锐 减排治污任务十分艰巨 中心城区由于人口高度密集 产业高度集聚以及产业结构偏重等因素 矛盾更加突出 从用地情况看 苏州中心城区未来工业发展用地可谓寸土 寸金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势在必行 从 三废 的排放和处 理情况看 中心城区 2008 年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量占全 市的比重均为 27 2 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比达 41 6 工业 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物处置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中心城区 三废 的处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规模和质量 2 中心城区内部各组团发展不均衡中心城区内部各组团发展不均衡 中心城区所辖七区中 金阊 平江 沧浪三个老城区尽 管近年来发展较快 但是与工业园区 高新区 吴中 相 城四区旺盛的发展势头相比差距明显 从经济总量看 2004 年 三个老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共计 145 亿元 到 2008 年翻了一番 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20 亿元 但可比价增速仍然低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 3 7 1 2 和 2 6 个百分点 从地方财力看 2004 年三个老城区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 入 15 25 亿元 占中心城区比重为 15 9 2008 年 31 25 亿 元 占中心城区比重为 11 6 下降 4 3 个百分点 从 2004 年到 2008 年 金阊 平江 沧浪三个老城区财力年 均增幅仅为 22 6 20 5 17 3 而高新区 园区 吴 中 相城四个区分别高达 29 2 34 4 34 4 36 7 3 中心城区产业结构优势不明显中心城区产业结构优势不明显 近年来 苏州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步伐 在不断加快 但是 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产业构成高度相 似 在苏州市域范围内竞争激烈 尚未形成市域范围内产 业链梯度互补共赢的格局 中心城区仍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格局 2008 年第二产业占 比 56 5 与县市构成占比相似 而且制造业的高端优势 不明显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 2008 年中心城区规模以 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中心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 重达 51 9 高于五县市 但是 分析高新技术产业行业 构成 可以发现中心城区和五县市基本都是以电子信息产 业为主 行业构成高度雷同 分析效益指标 2008 年中心城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为 171 88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0 个百分点 总资产贡献 率 10 44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1 个百分点 劳动生产率 116234 元 人 比全市平均水平低 27001 元 人 资产保值 增值率 109 35 比全市平均水平低 3 个百分点 总体来 看 中心城区缺乏优势 从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 中心城区应该是综 合服务功能较强 高端要素聚集 现代服务业发达的核心 区 拥有对物质流 资金流 技术流 信息流的较强支配 力 控制力和影响力 苏州中心城区的服务业尚未确立与 其经济总量相匹配的主导地位 而且与县域经济的服务业 行业构成相似度高 2008 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42 7 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偏 低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 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占比高 达 30 4 而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的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 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物流业的占比仅为 10 3 13 0 5 6 4 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偏弱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偏弱 近年来 苏州下辖五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位 我 们在为苏州整体综合实力全面提升而欢欣鼓舞的同时 也 应看到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偏弱 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 尽管全市 18 所高等院校有 12 所在中心城区 但列入国家 985 211 工程的高校极少 离具有引领科技创新功能 的研究型大学有一定差距 2008 年全市有科技活动的大中 型工业企业仅有 1 3 在中心城区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 和研究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的比重也仅在 1 3 左右 中心 城区并不占优势 三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的横向比较三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的横向比较 将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放在长三角和全国范围内进行横 向比较 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的审视现状 认清优势与 差距 一 长三角主要城市比较 一 长三角主要城市比较 选取反映长三角 6 城市的中心城区经济 社会 文化等 方面发展情况的 17 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采取无量纲打分 法 将各城市同一指标的表现值进行排序并计算标准分 标准分之和最高的城市中心城区首位度最高 具体如下 设某城市 j 某指标 i 的表现值为 Aij Aij 某指标序列中 的排序值为 Rij 将排序值 Rij 标准化得到标准分 Sij 求得 各城市市区指标值的标准分之和 Sij 比较 Sij 的大小 Rij RANK Aij Aij Aij 0 i 1 2 n n 17 j 1 2 m m 6 Rij 分值范围为 i 指标最优地区得 6 分 依次为 5 4 3 2 1 递减 Sij Rij Rij 100 Sij 以百分制计 计算得到长三角 6 城市中心城区首位度的综合得分 见 表九 从上表可以看到 通过反映人口规模 经济总量 产业 结构 科教文化等社会经济发展 17 个指标的比较 在长三 角 6 城市中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综合得分最低 仅为 252 4 分 与排名第一的南京 828 6 分 排名第二的杭州 657 1 分 排名第三的常州 590 5 分 排名第四的无锡 400 分 排名第五的宁波 371 4 分相距甚远 二 全国主要城市比较 二 全国主要城市比较 选取反映全国 10 城市的中心城区经济 社会 文化等 方面发展情况的十七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计算方法同上 计算得到全国各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首位度的综合得分 见表十一 从上表可以看到 通过反映人口规模 经济总量 产 业结构 科教文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比较 在全国 10 城市中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综合得分最低 仅为 52 7 分 与排名第一的上海 285 5 分和排名第二的北京 260 分相差 甚远 通过与长三角 6 城市和全国 10 城市中心城区的指标对 比 我们发现 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明显偏低 这一方面 与苏州拥有强大的县域城市群有直接关系 县域经济体的 强大直接导致中心城区相关指标占比较低 首位度相对降 低 另一方面更与苏州中心城区自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产业层次不高 缺乏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 城市 综合功能不强有关 当前 世界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心城区在市域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 重要 中心城区能否成为集聚 整合 配置各类要素资源 的重要载体和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加快发展苏州中心城区 增强中心城区功能 做强中心城区综合实力 提高中心城 区首位度 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 提高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几点建议四 提高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几点建议 苏州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市委市政府提 出要把建设 三区三城 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总方向和落 脚点 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建设 三区三城 的先导和 支撑 努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致力增创新的竞争优势 苏州要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构筑起 市域内城市群互补共赢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我们认为要处 理好两个关系 第一 处理好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 处理好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苏 州在加快中心城区发展 增强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必须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组合生产要素 优化配置资源 调整产业布局 形成规模化 集约化的生产体系和向上下 游延伸的产业链 辐射带动县域经济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实现苏州市域在更高水平上的协调发展 形成苏州新的发 展优势 第二 处理好中心城区内部各组团之间的关系 第二 处理好中心城区内部各组团之间的关系 苏州 中心城区内部各组团应该形成一种分工互补多赢的格局 中心城区内部五组团不是简单的组合 应是在提高中心城 区首位度中扮演着功能不同但地位都十分重要的角色 要 在 东进 北拓 南优 西育 大框架下 形成一个分工 明确 功能互补 优势叠加的有机整体 从根本上增强中 心城区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具体要坚持做到六个 并举 1 1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举 经济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而城市的各项社会事 业 公共设施 基础设施的加快推进 一定意义上是经济 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投资环境 两者往往是互为支持 互相 促进的 只有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 优综合发展 环境 才能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降低商务成本 才能强 化中心城区的集聚 配置 整合功能 因此 一方面要加 强城市硬件环境的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改善城市生 态环境 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 要加快社 会事业发展 着力构建包括科技创新体系 公共教育体系 公共卫生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 金融服务体系等在内的较 为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 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 2 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并举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并举 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 三区三城 的目标 即 把未来的苏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 开放创新的先 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 以及高端产业城市 最佳宜 居城市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 城市 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要强化绿色发展理 念 围绕 三区三城 建设总要求 在新型工业化实践过 程中 进一步调整优化行政区划和城镇体系布局 在中心 城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和建设 3 3 现代服务业与传统产业并举现代服务业与传统产业并举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提升对经济的转型升 级至关重要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中心城区的集聚 辐射能力 要把当前利益和远期利益结合起来 土地资源 发展空间有限 必须在做大经济规模的同时 更多地培育 产业优势 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 在保持先进制 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教育心肺复苏课件
- 牧场年终总结课件
- 林业局面试题库及答案
- 科技服务业信用评价指标评分细则
- 安全教育培训通信稿课件
- 客运服务员面试题库及答案
- 考研内科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新能源行业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布局研究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市场分析报告
- 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小学课件
- GB/T 41130-2021展览场馆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环境经济学(张)课件
- 人才管理-人才选用育留课件
- 成功八步课件
- 玉石床垫讲稿课件
- 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红岩魂走进歌乐山
- 栈桥修复方案(全文)
- 某五星级酒店单项工程经济指标
- 【课件】《红烛》课件2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电气一次设备吊装搬运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