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习题_第1页
机电一体化习题_第2页
机电一体化习题_第3页
机电一体化习题_第4页
机电一体化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填空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是微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 机械技术机械技术 渗透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2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是机械机械和微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工业三大要素是物质物质 能量能量 信息信息 机电一体化工程研究所追求的三大目标是 省能源省能源 省资源省资源 智能化智能化 4 机电一体化研究的核心技术是接口问题接口问题 5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构成的五大部分 或子系统 是 机械系统机械系统 电子信息处理系电子信息处理系 统 动力系统统 动力系统 传感检测系统传感检测系统 执行元件系统执行元件系统 6 机电一体化接口按输入 输出功能分类机械接口机械接口 物理接口物理接口 信息接口信息接口 环境接口环境接口 7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按设计类型分为 开放性设计开放性设计 适应性设计适应性设计 变异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8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按机电融合程度分为 机电互补法机电互补法 机电结合 融合 法机电结合 融合 法 机电组合法机电组合法 9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机械的主功能 动力功能主功能 动力功能 信息与控制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 微电子技术 并将机械装置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10 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三大功能应具有的两大重要特征 转换作用方式 以能源转换以能源转换 为主为主和 以信息转换为主以信息转换为主 11 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传动形式有 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 丝杆转动螺母移动丝杆转动螺母移动 螺母转动丝杆移动螺母转动丝杆移动 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四种形式 12 滚珠丝杠副按螺纹滚道截面形状分为单圆弧单圆弧和双圆弧双圆弧两类 按滚珠的循环方式分为内内 循环循环和外循环外循环两类 13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调整与预紧的基本方法有 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 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 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 弹簧自动调整预紧弹簧自动调整预紧四种方式 14 滚珠丝杠副常选择的支承方式有 单推单推 单推式单推式 双推双推 双推式双推式 双推双推 简支式简支式 双双 推推 自由式自由式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常用齿轮传动形式有定轴轮系定轴轮系 行星轮系行星轮系和谐波轮系谐波轮系三种形 式 16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传动中 常用的传动比分配原则有 重量最轻原则 转重量最轻原则 转 动惯量最小原则动惯量最小原则 传动精度最优原则传动精度最优原则等 17 常用导轨副的截面形式有 三角形导轨三角形导轨 矩形导轨矩形导轨 燕尾形导轨燕尾形导轨 圆形导轨圆形导轨 四种形式 18 导轨刚度主要指 结构刚度结构刚度 接触刚度接触刚度和局部刚度局部刚度 19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中 常可选择的执行元件 电磁式电磁式 液压式液压式 气压式气压式和其他其他 形式形式的执行元件 20 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分为恒转矩工作恒转矩工作和恒功率恒功率两个阶段 其转折点的转速和功率分别称 为 额定转速额定转速和 额定功率额定功率 伺服电动机用于调速控制时 应该工作在恒转矩阶段恒转矩阶段 21 步进电机按转子结构形式可分为 反应式步进电机反应式步进电机 永磁式步进电机永磁式步进电机 混合式步进电混合式步进电 机机三种 22 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有 单拍工作方式单拍工作方式和倍拍工作方式倍拍工作方式 23 步进电机的开环控制精度主要由步进电机的结构形式结构形式 和工作方式工作方式决定的 为了进一步 提高步进电机的控制精度 可以采用细分电路细分电路来提高控制精度 24 依据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步进电机的驱动控制电路主要由 方向控制电路方向控制电路 环形分环形分 配电路配电路 驱动放大电路驱动放大电路等组成 25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 常用的微型计算机类型有 单片机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 单板机控制系统单板机控制系统 工业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业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三种 26 提高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工作可靠性的措施主要有 隔离技术隔离技术 和屏蔽技术屏蔽技术 滤波技滤波技 术术 27 常用传感器主要分为模拟信号检测传感器模拟信号检测传感器 数字信号检测传感器数字信号检测传感器 开关信号检测传感开关信号检测传感 器器 三种形式 28 机电有机结合分析设计方法主要有稳态设计方法稳态设计方法和动态设计方法动态设计方法两种 29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稳态设计的负载分析中 常见的典型负载形式有 惯性负载惯性负载 外力外力 负载 内力负载负载 内力负载 弹性负载 摩擦负载弹性负载 摩擦负载等 30 在进行机械系统负载和转动惯量的等效中 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二 选择题 1 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ABCD A 机械本体 B 动力与驱动部分 C 执行机构 D 控制及信息处理 部分 2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开发的类型 ABC A 开发性设计 B 适应性设计 C 变参数设计 D 其它 3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 ABC A 取代法 B 整体设计法 C 组合法 D 其它 4 机电一体化的高性能化一般包含 ABCD A 高速化 B 高精度 C 高效率 D 高可靠性 5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 C A 有关 B 无关 C 在一定级数内有关 D 在一定级数内无关 6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随传动级数 B A 增加而减小 B 增加而增加 C 减小而减小 D 变化而不变 7 滚珠丝杠螺母副结构类型有两类 外循环插管式和 D A 内循环插管式 B 外循环反向器式 C 内 外双循环 D 内循环反向器式 8 步进电动机 又称电脉冲马达 是通过 B 决定转角位移的一种伺服 电动机 A 脉冲的宽度 B 脉冲的数量 C 脉冲的相位 D 脉冲的占空比 9 PWM 指的是 C A 机器人 B 计算机集成系统 C 脉宽调制 D 可编程控制器 10 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力学模型是 A A 阻尼 质量系统 B 弹簧 质量系统 C 弹簧 阻尼系统 D 弹簧系统 11 某光栅条纹密度是 100 条 mm 光栅条纹间夹角 0 001 孤度 则莫尔条纹 的宽度是 C A 100mm B 20mm C 10mm D 0 1mm 12 直流测速发电机输出的是与转速 C A 成正比的交流电压 B 成反比的交流电压 C 成正比的直流电压 D 成反比 的直流电压 三 判断 1 直线运动导轨是用来支承和引导运动部件按给定的方向作往复直线运动 2 滚珠丝杆不能自锁 3 串行通信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1 全双工方式 2 半双工方式 3 同步通信 4 异步通信 4 简答 1 1 试说明较为人们所接受的机电一体化的含义试说明较为人们所接受的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 动力功能 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 子技术 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2 2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什么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什么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系统 产品 的附加价值 即多功能 高效率 高可 靠性 省材料省能源 并使产品结构向短 小 轻 薄化方向发展 从而不断 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和生产的省力化 自动化需求 4 4 工业三大要素指的什么 工业三大要素指的什么 物质 能量和信息 5 5 机电一体化的三大效果是什么 机电一体化的三大效果是什么 省能 省资源 智能化 6 6 根据不同的接口功能说明接口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接口功能说明接口的种类 根据接口的交换 调整功能分为 零接口 无源接口 有源接口 智能接 口 根据接口的输入 输出功能分为 机械接口 物理接口 信息接口 环境接 口 7 7 什么是机电互补法 融合法 组合法 什么是机电互补法 融合法 组合法 机电互补法 机电互补法 又称取代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利用通用或专用电子部件取代传统 机械产品 系统 中的复杂机械功能部件或功能子系统 融合法融合法 它是将各组成要素有机结合为一体构成专用或通用的功能部件 子系 统 其要素之间机电参数的有机匹配比较充分 组合法组合法 它是将结合法制成的专用或通用功能部件 子系统 功能模块 像 积木那样组合成各个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故称组合法 8 8 开发性设计 变异性设计 适应性设计有何异同 开发性设计 变异性设计 适应性设计有何异同 开发性设计开发性设计 它是没有参照产品的设计 仅仅是根据抽象的设计原理和要求 设计出在质量和性能方面满足目的要求的产品 系统 变异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它是在设计方案和功能结构不变的情况下 仅改变现有产品的规 格尺寸使之适应于量的方面有所变更的需求 适应性设计适应性设计 它是在总的设计方案 原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对现有产品 进行局部更改 或用微电子技术代替原有的机械结构或为了进行微电子控制对 机械结构进行局部适应性设计 以使产品在性能和质量上增加某些附加价值 9 9 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机电结合 融合 设计方法 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机电结合 融合 设计方法 机电结合设计方法是将个组成要素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而构成专用或通用的功能 部件 其要素之间机电参数的有机匹配比较充分 1010 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的机电组合设计方法 特点是什么 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的机电组合设计方法 特点是什么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组合设计方法是将用结合法制成的功能部件 功能模块 像积木那样组合成各种机电一体化系统 特点是可以缩短设计与研制周期 节 约工装设备费用 且有利于生产管理 使用和维修 1111 设计机械传动部件时 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 常提出 设计机械传动部件时 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 常提出 哪些要求 哪些要求 低摩擦 无间隙 低惯量 高刚度 高谐振频率 适当的阻尼比等要求 1212 机电一体化系统传动机构的作用是什么 机电一体化系统传动机构的作用是什么 传递转矩和转速 1313 简述丝杠螺母机构的分类及其特点 简述丝杠螺母机构的分类及其特点 丝杠螺母机构主要用来将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或将直线运动变换为旋转运 动 这些传动机构既有以传递能量为主的 如螺旋压力机 千斤顶等 也有 以传递运动为主的 如工作台的进给丝杠 还有调整零件之间相对位置的 如螺旋传动机构 1414 丝杠螺母副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丝杠螺母副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滚珠丝杠副构成原理 1 反向器 2 螺母 3 丝杠 4 滚珠 1515 滚珠丝杠副的传动特点 滚珠丝杠副的传动特点 轴向刚度高 运动平稳 传动精度高 不易磨损 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1616 滚珠丝杠副消除轴向间隙的调整预紧方法有哪些 滚珠丝杠副消除轴向间隙的调整预紧方法有哪些 1 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式 2 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式 3 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式 4 弹簧式自动调整预紧式 5 单螺母变位导程预紧式和单螺母滚珠过盈预紧式 1717 简述滚珠丝杠副的支承方式及特点 简述滚珠丝杠副的支承方式及特点 1 单推单推 单推式单推式 轴向刚度较高 预拉伸安装时 预紧力较大 但轴承寿命比 双推 双推式低 2 双推双推 双推式双推式 该方式适合于高刚度 高转速 高精度的精密丝杠传动系统 3 双推双推 简支式简支式 双推端可预拉伸安装 预紧力小 轴承寿命较高 适用于中 速 传动精度较高的长丝杠传动系统 4 双推双推 自由式自由式 轴向刚度和承载能力低 多用于轻载 低速的垂直安装的丝 杠传动系统 1818 各级传动比的分配原则是什么 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是什么 各级传动比的分配原则是什么 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是什么 1 重量最轻原则重量最轻原则 2 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 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齿轮传动系统传递运动 的精度 各级传动比应按先小后大的原则分配 以便降低齿轮的加工误差 安 装误差以及回转误差对输出转角精度的影响 3 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 1919 圆柱齿轮传动的齿侧间隙的调整方法有哪些 圆柱齿轮传动的齿侧间隙的调整方法有哪些 1 偏心套调整法 2 轴向垫片调整法 3 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法 2020 简述导轨的主要作用 导轨副的组成 种类及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简述导轨的主要作用 导轨副的组成 种类及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导向支承部件的作用是支承和限制运动部件按给定的运动要求和规定的运动方 向运动 导轨副主要由承导件和运动件两部分组成 种类 滑动导轨 滚动导轨 流体介质摩擦导轨 开式导轨 闭式导轨 基本要求 导向精度高 刚性好 运动轻便平稳 耐磨性好 温度变化影响小 以及结构工艺性好 2121 简述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 简述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 对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 高精度 快速响应 良好的稳定性 22 22 简答机电一体化机械传动的主要功能 目的 基本要求 简答机电一体化机械传动的主要功能 目的 基本要求 功能 传递力 转矩和速度 转速 目的 使执行元件与负载之间在转矩和转速方面达到合理的匹配 基本要求 转动间隙小 精度高 体积小 重量轻 运动平稳 传动转矩大 23 简述控制用电动机的功率密度及功率的定义 简述控制用电动机的功率密度及功率的定义 电动机的功率密度 GPPG 电动机的功率比 mNTTN JTdtdTdtTddtdp N 2 24 简述步进电机步距角大小的计算方法 360 kzm z 转子齿数 m 运行拍数 Q 360 MZK 25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对执行元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对执行元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 惯量小 动力大 2 体积小 重量轻 3 安装方便 便于维护 4 易实现自动化控 制 26 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对检测传感器的基本要求 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 产品 对检测传感器的基本要求 1 体积小 重量轻 适应性好 2 精度和灵敏性高 响应快 稳定性好 信噪比 高 3 安全可靠 寿命长 4 便于与计算机对接 5 不易受被检测对象和外部环 境的影响 6 环境适应能力强 7 现场安装处理简单 操作方便 8 价格便宜 27 光电隔离电路的组成有哪些 主要作用是什么 光电隔离电路的组成有哪些 主要作用是什么 主要由光耦合器的光电转换元件输入电路 光源 光敏元件 输出放大电路组 成 作用 1 可将输入输出两部分的供电电源和电路的地线分离 2 可进行电平转换 实现要求的电平输出 从而具有初级功率放大作用 3 提高对负载的驱动能力 2828 简述在微机控制系统中简述在微机控制系统中 I OI O 控制方式及控制方式及 I OI O 接口的编址方式 接口的编址方式 程序控制方式 中断控制方式 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 独立编址 与储存器统一编址 2929 在模拟输入通道中 采样在模拟输入通道中 采样 保持器有什么作用 是否模拟输入通道中必须保持器有什么作用 是否模拟输入通道中必须 采用采样采用采样 保持器 为什么 保持器 为什么 答 由于任何一种 A D 转换器都需要有一定时间来完成量化及编码操作 因此 在转换过程中 模拟量不能发生变化 否则 将直接影响转换精度 采样 保持 器 SamPLE Hold 就是使在 A D 转换时 保证输入 A D 转换器的模拟量不发生 变化 模拟输入通道中不一定非得采用采样保持器 当输入的模拟量信号变化缓慢时 也可省去采样 保持器 3030 简述在微机控制系统中 简述在微机控制系统中 I OI O 控制方式及控制方式及 I OI O 接口的编址方式 接口的编址方式 程序控制方式 中断控制方式 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 独立编址 与储存器统一编址 3131 DAC0832DAC0832 有哪三种输入工作方式 有哪三种输入工作方式 1 直通方式 2 单缓冲方式 3 双缓冲方式 32 在微机控制系统中 主机和外围设备间所交换的信息通常分为哪三类 在微机控制系统中 主机和外围设备间所交换的信息通常分为哪三类 1 数字量 2 模拟量 3 开关量 4 脉冲量 3333 从控制的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微机应能满足哪些要求 从控制的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微机应能满足哪些要求 1 较完善的中断系统 2 足够的存储容量 3 完备的输入 输出通道和实时时钟 五 分析题 1 1 已知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如图所示 试说明图中的各个部分属于机电一体化系已知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如图所示 试说明图中的各个部分属于机电一体化系 统巾的哪一个基本要素统巾的哪一个基本要素 1 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 键盘 计算机 显示 2 测试传感部分 光电编码器 信号处理 3 能源 电源 4 驱动部分 功放 电机 5 执行机构 联轴器 齿轮减速器 丝杠螺母机构 工作台 2 2 分析下图差动螺旋传动原理 分析下图差动螺旋传动原理 设螺杆 3 左 右两段螺纹的旋向相同 且导程分别为Ph1 h1和Ph2h2 2 为可动螺 母 当螺杆转动角时 可动螺母 2 的移动距离为 212hh PPl 如果 Ph1与 Ph2相差很小 则 L 很小 因此差动螺旋常用于各种微动装置中 若螺杆 3 左 右两段螺纹的旋向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