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考古教案.doc_第1页
文物与考古教案.doc_第2页
文物与考古教案.doc_第3页
文物与考古教案.doc_第4页
文物与考古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物与考古课程教案主讲人 王奇伟文物与考古课程教案教 材:无主要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6、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8、李晓东著 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9、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 (上海古籍出版社)10、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 (上海古籍出版社)11、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 (上海古籍出版社)12、唐石父主编中国古钱币 (上海古籍出版社)13、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课 时:36课时课程结构与课时分配:章节序号学 教 学 分 环节名 称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参观文物课程设计小计一第一章 文物知识一、文物的定义、价值与作用22二二、文物的分类22三三、文物的鉴定222四四、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222五五、古器物88六六、文物史迹66七第二章考古学知识一、考古学理论5八二、中国考古学的实践99合计3636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讨论等情况,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试卷成绩为期终书面试卷考试,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第一章 文物知识甲、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文物与考古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通过本章教学,达到以下目的:1、 掌握文物的定义、价值与作用;2、 了解文物分类的基本方法;3、 掌握文物鉴定的内容、方法与重要性;4、了解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方法乙、时间分配8学时丙、思考题1什么是文物?试分析论述文物的价值与作用;2简述我国文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及其具体类型;3列举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并具体分析其历史文化价值;4列举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具体分析其历史文化价值;5简述文物鉴定的内容、方法与重要性;6简述我国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方法。丁、教学内容一、文物定义、价值与作用1、文物的定义“Cultural Relics” 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 谢辰生: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物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顾问。曾主持起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文物博物馆。在其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2、文物的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如: 石块不是文物,但制作出石器就成了文物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不可复制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虽然不是文物,但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3、文物的价值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1)历史价值历史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作为历史的产物,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说一切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这是文物的首要价值。文物的时代特征即历史性,能帮助我们去恢复历史的原貌。不同类型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2)艺术价值文物的艺术价值内涵极其丰富,有审美、欣赏、愉悦(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诸多价值(3)科学价值古代各种遗迹、遗物的本身,都蕴含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信息。主要包括知识、科学、技术等内涵。4、文物的作用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文物的作用,主要有:(1)文物的史料作用可补充文献记载之缺佚(“补史”),证实文献之记载(“证史”),校正文献之谬误(“纠史”)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秦始皇兵马俑等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补充了新史料;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基本证实史记 殷本纪记载的商代世系;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证明了史记汉书的记载;河北满城汉墓、江苏徐州汉墓等证实了后汉书 礼仪志记载的玉匣(玉衣)葬制。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的错误。周礼、韩非子有关于髹漆的记载,人们多认为漆器出现于战国时期,其实河姆渡遗址即有漆器。古籍记载“曹操疑冢七十二”,多认为在河北磁县,其实在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高陵”)(2)文物的借鉴作用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需要从文物中不断吸取营养。割断历史,不在前人创造的文化财富的基础上去创新和发展,是空谈发展。继承与创新,是人类的两大任务。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创新是继承的归属和目的。(3)文物的教育作用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科普教育的形象的、生动的教材。文物教育的特点:自己独特的特点,为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a、真实性强,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b、文物是直观的、形象的物质遗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二、文物的分类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文物进行聚类或归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一)文物的复杂性与可分性1、文物的复杂性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遗存,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物体或物品,以不同的形式保存和传留至今,品类庞杂,内容广泛。文物的复杂性表现为:(1)时代或年代不同;(2)质地不一;(3)种类众多;(4)功能各异2、文物的可分性文物虽然复杂,但又是可分的。因为:(1)文物有其产生的时代或具体年代,即历史性;(2)文物有其产生的地点或地域;(3)文物是由一定的物质构成的,即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制造的;(4)文物在产生它的时代,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创制的,也就是各有自己的一定功能;(5)文物是有形的,以一定的形态出现。(二)文物分类的方法1、时代分类法: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古代文物再按朝代归类。史前文物,分为旧石器时代文物和新石器时代文物2、质地分类法:以制作文物的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馆藏文物一般以质地分类。一般分为:石器、玉器、骨器(含牙器)、木器、竹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锌器、瓷器、漆器、玻璃器、珐琅器、纺织品、纸质文物等3、存在形态分类法:历史上遗留至今的文物,都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某个地方。所谓存在形态,是指文物体量的动与静、直观的存在与隐蔽的存在、存于收藏处所与散存于社会。依文物体量的动与静分类,一般分为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基本上都是文物史迹,包括古建筑、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近代现代重要建筑、纪念地等。这些史迹一般体量大,不能或不宜整体移动,不像馆藏文物那样,可以收藏于馆内,并轻易移动。可移动文物主要是指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有石器、陶器、铜器、金银器、瓷器、漆器、玉器、工艺品、书画、古文献等。它们体量小,种类多,可根据其体量的大小和珍贵程度,分别收藏于文物库房,甚至文物囊匣内,并可根据保管、研究、陈列的需要移动,变换地点,这对其本身的价值不仅没有影响,反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4、功用分类法:以文物功用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文物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遗存,在制作时,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任何一处(件)文物,都有它的用途。在文物分类时,通过对其功用的研究,把功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物聚为一类,形成不同的类别。兵器、容器、食器、炊器、酒器、农具、装饰品等等此种分类法,可以把某一功用的各种不同质地的文物从早期到晚期聚集在一起,对研究其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十分有利。对研究专门史有重大价值。5、属性(性质)分类法:以文物的社会属性以及科学文化属性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礼器、明器、科技文物、宗教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等6、来源分类法:以文物来源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主要分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两种出土文物: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获得的文物传世文物:从前代流传下来的或非经科学发掘手段获得的文物7、价值分类法:以文物价值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主要是根据文物价值高低来区分。馆藏文物分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文物史迹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文物的鉴定文物鉴定是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辨识文物年代、真伪、质地、用途和价值的工作1、文物鉴定的必要性(1)历史上的作伪,制造赝品,造成人们对文物真假难辨,增加了认识文物的难度(2)有些文物年代不明,真正价值未能揭示2、文物鉴定的主要对象对可移动文物,即文物藏品和流散文物的鉴定,是文物鉴定的重点,如: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珐琅器、漆器、竹木器、骨角牙器、书画、文献等等不可移动文物,即文物史迹中,古建筑、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是文物鉴定的重点。对古遗址和谷墓葬,只有经过发掘,根据出土文物才能鉴定其年代和价值。3、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辨别文物真伪、判明文物年代、评定文物价值和等级几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鉴定过程中,应辩证地对待,不可将它们孤立起来。(1)辨伪辨伪主要是对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而言。文物藏品,特别是传世品中往往夹杂着伪品。在保管、研究、陈列时,首先要把混入文物的伪品辨别出来。(2)断代辨别文物的年代,是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确定了文物年代,就可以将其置于当时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研究。文物断代对一切文物来说,都是必须的。(3)评定价值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没有价值的遗存,不能称其为文物。在历史遗存被确定为文物之前,就需要对其进行研究,评定其是否有价值。在确定其历史遗存为文物之后,要研究它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在研究文物的过程中,应将它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分析它的内容,鉴定它的制作工艺,揭示它的内涵及其在历史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确定它的价值高低,或其价值的主要表现。(4)评定等级评定等级是文物鉴定的主要任务之一。按照我国文物法规的规定,根据文物价值的高低,把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划分为一、二、三级,把文物史迹分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4、文物鉴定的基本要求文物鉴定本身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它研究的对象,是形态各异、内涵复杂、时代不同的各种文物,这就决定了文物鉴定所具有的特点:具体、细致、严密、求实。文物鉴定的基本要求:(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文物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文物的真实性、科学性作出正确的鉴定;(2)通过鉴定,力求准确判明文物的真伪、年代;(3)通过对文物的综合研究,分析文物的形式和内涵,力求准确评定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4)文物鉴定者应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文物作假知识等,掌握传统的鉴定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分析鉴定方法,力求对文物作出准确的鉴定;(5)文物鉴定必须实事求是,鉴定者须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和对国家文化财产高度负责的崇高品德;(6)认真做好鉴定的各项资料工作,写出鉴定意见。5、文物鉴定的方法可分为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1)传统鉴定方法是自古以来,人们在研究、鉴定文物中不断探索、总结、发展、再总结的科学成果。其基本内容是在对文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识和综合考察。a、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真伪、年代、价值未作出辨识的文物,鉴定时,需选取已知其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的标准器,并将两者对比,进行分析,找出未辨识文物与标准器之间在形制、质地、花纹、工艺等方面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分析它们的矛盾与联系。经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后,作出科学判断。b、综合考察通过对文物本身的调查,文献记载的考证,参考至今的鉴定同类文物的一般规律,对鉴定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判断,以达到鉴定文物的目的。此法对鉴定文物史迹尤为适用。文物史迹一般形体大,内容多,涉及面广,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鉴定,会取得比较科学的鉴定结果。运用传统方法鉴定文物,除上述基本方法外,还要根据鉴定的不同对象,采用不尽相同的具体方法,如对青铜器、瓷器、书画等的鉴定。这是不同种类文物的性质决定的。(2)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方法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分析鉴定。如:碳14测年,古地磁法等6、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1)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是国家文物局经文化部批准,根据法律赋予的职责和全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有关行政决策而设立的文物咨询和鉴定评估机构。(2)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1986年3月5日成立,聚集了文物、博物馆及相关领域德高望重、享有崇高权威的专家学者,启功任主任委员,史树青、刘巨成任副主任委员。(3)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2005年委员名单 (各专业组委员及增聘委员均以姓氏笔划为序) 主任委员: 傅熹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国家博物馆) 耿宝昌(故宫博物院) 孙机(国家博物馆)下分:书画碑帖组、现当代书画组、古籍组、陶瓷组、铜器组、玉器组、货币组、杂项组和近现代历史文物组等组别。四、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一)文物管理的内容文物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控制到微观保护,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文物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1、法规管理:运用文物法规保护管理文物。2、计划管理:主要是制定文物保护管理的各项计划,如文物调查、普查计划,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四有”)计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物建筑保护、维修计划,配合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计划,文物事业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等。、技术管理:运用科学技术保护、维修、检测文物,是防止文物免遭自然因素随坏、延长文物寿命的重要手段。因此文物保护技术管理成为文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制定或执行文物保护技术政策等,如制定文物保护技术方针、政策,确定文物保护技术发展方向,组织文物保护技术培训及情报交流,组织国内外文物保护技术合作与交流等。4、专项管理:主要是对大的类别的文物,实行有计划的系统管理。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历史文物名城管理、考古发掘管理、文物藏品管理、流散文物管理等。(二)文物管理的手段1、法律法规手段:强制性措施,刑事责任2、行政手段:行政干预。主要包括:研究制定或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政策,组织制订文物保护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运用行政权力,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审批考古发掘单位和领队资格,审批文物建筑维修设计单位及主持人资格;资金支持,对重点发掘项目和重点文物建筑维修工程进行经费补助。3、教育手段:对公众的教育;高等学校及科研部门培养文物专门人才;对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在职干部培训等。4、技术手段: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三)文物法规文物法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颁布的宪法中有关文物的条款和有关文物的法律,地方权力机关制定、颁布的地方性文物法规,以及国家行政机关制定、颁布的条例、办法、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它们是国家管理文物的法律依据。1、国家保护文物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保护文物的条款,文物保护管理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四)文物保护管理的基本方法1、文物管理机构国家文物局:我国主管全国文物工作的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监督、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各县市的文化行政管理机构2、文物业务研究机构各博物馆(院)、纪念馆、文物保管所、考古(文物)研究所等事业单位,是进行文物保护、研究、宣传的业务机构,并根据各级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委托,对分管的文物进行文物保护管理业务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3、文物的分级管理我国根据文物不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文物划分不同的级别分别保护(1)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与分级保护A、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包括: 1、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2、石窟寺、 3、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4、石刻及其它、 5、古遗址、6、古墓葬等六类;B、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级保护: a、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C、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级。我国已经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批共2348处(截至到2006年)。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万余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万余处,文物点登记的有30余万处。C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和近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近年来又先后增补12座,共计111座。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 2.承德 3.大同 4南京 5泉州 6景德镇 7曲阜 8洛阳 9开封 10苏州 11扬州 12杭州13绍兴 14江陵 15长沙 16广州 17桂林 18成都 19遵义 20昆明21大理 22拉萨 23西安 24延安 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1天津 2保定 3平遥 4呼和浩特 5沈阳 6上海 7镇江 8常熟 9徐州 10淮安 11宁波 12歙县 13寿县 14亳州 15福州 16漳州 17南昌18济南 19安阳 20南阳 21商丘 22武汉 23襄樊 24潮州 25重庆 26阆中27宜宾 28自贡 29镇远 30丽江 31.日喀则 32韩城 33榆林 34武威35张掖 36敦煌 37银川 38喀什 江苏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市(第一批)、苏州市(第一批)、扬州市(第一批)、徐州市(第二批)、淮安市(第二批)、镇江市(第二批)、常熟市(第二批)、无锡(2007年)、南通(2009年)、宜兴(2011年)共10座 数量居全国第一D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已批准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文物保护单位已达42处,仅少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 我国42处世界遗产名单(红色文化遗产;黑色自然遗产;蓝色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长城(1987); 北京故宫(1987); 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1987);山东泰山(1987); 安徽黄山(1990);湖南武陵源 (1992); 四川九寨沟(1992);四川黄龙(1992);西藏布达拉宫(199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994);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江西庐山(1996);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云南丽江古城(1997);山西平遥古城(1997); 苏州古典园林(1997);北京颐和园(1998);北京天坛(1998);重庆大足石刻(1999);福建武夷山(1999);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 、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南京) (2003);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001)云南三江并流 (2003);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集安市)(2004);澳门历史城区(2005);河南安阳殷墟(2006);四川卧龙大熊猫基地(2006)“中国喀斯特”地貌(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2007)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福建土楼(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 (2008)江西三清山 (2008)山西五台山(2009)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中国丹霞 (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 )(2010)杭州西湖(2011)五大连池(2011)(2)可移动的文物的分级保护分一级、二级和三级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有关规定: 一级文物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二级文物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三级文物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 我国一级文物总数达46630件(套) 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和近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近年来又先后增补十余座,共计一百余座。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 2.承德 3.大同 4南京 5泉州 6景德镇 7曲阜 8洛阳 9开封 10苏州 11扬州 12杭州13绍兴 14江陵 15长沙 16广州 17桂林 18成都 19遵义 20昆明21大理 22拉萨 23西安 24延安 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1天津 2保定 3平遥 4呼和浩特 5沈阳6上海 7镇江 8常熟 9徐州 10淮安 11宁波 12歙县 13寿县 14亳州 15福州 16漳州 17南昌18济南 19安阳 20南阳 21商丘 22武汉 23襄樊 24潮州 25重庆 26阆中27宜宾 28自贡 29镇远 30丽江 31日喀则 32韩城 33榆林 34武威35张掖 36敦煌 37银川 38喀什 江苏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市(第一批)、苏州市(第一批)、扬州市(第一批)、徐州市(第二批)、淮安市(第二批)、镇江市(第二批)、常熟市(第二批)、无锡(2007年)、南通(2009年)、宜兴(2011)共10座,数量居全国第一6.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文物保护单位已达42处,仅少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42处世界遗产名单长城(1987); 北京故宫(1987); 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1987);山东泰山(1987); 安徽黄山(1990);湖南武陵源 (1992); 四川九寨沟(1992);四川黄龙(1992);西藏布达拉宫(199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994);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江西庐山(1996);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云南丽江古城(1997);山西平遥古城(1997); 苏州古典园林(1997);北京颐和园(1998);北京天坛(1998);重庆大足石刻(1999);福建武夷山(1999);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 、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南京) (2003);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001)云南三江并流 (2003);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集安市)(2004);澳门历史城区(2005);河南安阳殷墟(2006);四川卧龙大熊猫基地(2006)“中国喀斯特”地貌(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2007)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福建土楼(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 (2008)江西三清山 (2008)山西五台山(2009)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中国丹霞 (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 )(2010)杭州西湖(2011)五大连池(2011)其中其中文化遗产29项,自然遗产9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 三、我国考古文物管理、科研机构1、 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国家文物管理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或文化厅 市县文化局2、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各省、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等;各市、县文化馆等。四、考古学的功用 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之所以在近年来得到发展,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特殊的功用。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考古学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补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补充文献历史的缺佚(失)。研究历史靠两种材料: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史前时代没有文献材料;历史时代文献材料的片面性文献不能全面而真实的反映历史原貌。文献的这些不足需要我们用考古材料来补充。考古学补史的任务特别突出.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之所以取得远远超越于前代的成就,这是与考古学的新成就密不可分的。如史前时代的研究、夏商周研究等等。二是证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证实史实。文物可以证明文献记载的历史。将文物和文献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封建史学:主要依据文献材料;近代史学:讲求实证,即用实物资料来验证文献记载。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即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相结合,互相验证,这样才有说服力。 “二重证据法”成为近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基本证实史记 殷本纪记载的商代世系;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证明了史记汉书的记载;后汉书 礼仪志记载的玉匣(玉衣)葬制,也为河北满城汉墓、江苏徐州汉墓等证实。三是纠史或正史,即用考古材料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 文献材料是史家写作而成,其中难免夹杂着作者的主观好恶,特别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字句上可能出现讹误现象,因此文献材料可能有错误。而考古材料就成于当时人之手,是“历劫而不变”,因此比文献材料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当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发生矛盾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用考古材料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上甲报丁报乙报丙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史记的错误,应为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的顺序。古籍记载“曹操疑冢七十二”,多认为在河北磁县,其实在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高陵”)五、考古学文化1、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 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文化”一词,多半是指精神方面的,(如文化程度,文化大省)这是狭义的文化;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2、考古学文化的定义: 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以夏鼐先生的表述为准,即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概念中所谓的同一时代、共同地区都是相对的,究竟多长的时限为同一时代,共同地区的范围又有多大,这是需要对最后一项内容的研究之后加以限定的。因此,在这一定义的三项要素中,最重要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这一项。3、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 就目前世界范围来讲,在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定名法。(1)以首次发现的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乡镇或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这种方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2)以文化特征(特征性文物、纹饰等)来命名的方法。 如仰韶文化又叫彩陶文化,龙山文化又叫黑陶文化。(3)以同一类型遗址中文化遗存最丰富、最能反映其文化的遗址来命名。 考古学文化由一群遗址组成,此种方法不以最早发现的遗址,而是以内容最丰富的遗址名来命名。 如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4)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文化遗存命名。这是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种考古学文化,就在地名后加期别,以资区别。如后冈一期文化、后冈二期文化、后冈三期文化(后冈三叠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等。4、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类型(1)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存在时间较长的考古学文化依其存在时间的先后而分为前后不同的几个期别。如二里头文化分为细分为一、二、三、四期,粗分为前、后两期。一期最早,四期最晚。(2)考古学文化的类型:在考古学文化内部,一般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类型的使用主要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主要用来表示因时间早晚而造成的差别。如仰韶文化划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苏北地区的青莲冈文化分为青莲岗类型、刘林类型和花厅类型等。二是反映地域性差别,即在考古学文化内部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形成的地域性特征,这种情况又多称为地方类型。如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东下冯类型,裴李岗文化的裴李岗类型、贾湖类型等。(3) 要正确区分考古学文化不同分期、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 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分期之间与不同类型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没有差异,我国就不能分出不同分期与不同类型。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可用“大同小异”来概括,应注意“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即当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其不同分期、不同类型之间其文化特征大同小异、未发生质变时,可视为同一文化的不同分期、不同类型,否则,当它们之间小异大同、即发生了质变时,则应视为另一文化。 六、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是与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的,即考古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有的方法论。考古学有三大特有的研究方法,一是考古地层学,二是考古类型学,三是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一)考古地层学1、考古地层学的定义: 地层学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论。所谓考古地层学,是指对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的学问。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尽管二者属于不同学科,有很大区别,但在堆积层次相互叠压的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因此考古学就借用了地质学上的这一概念。 在进行地层学研究时,首先碰到的是文化层的概念。因为考古学研究的是文化层,而不是其它的地层。 2、文化层:(1)文化层的定义: 所谓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 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类长期居住,在那里进行各种活动,就会在天然的地表上普遍形成一层“熟土”,其中往往包含有古代器物、建筑遗存,生活垃圾等。这种“熟土”中由于含有有机质,土色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而呈红褐色。 无论在土质还是在土色上,这种被称为文化层的“熟土”都有别于未经人类扰动过的天然土壤“生土”。 (2)文化层形成的原因: 文化层主要是人为形成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次形成论,即文化层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在短时间内一次形成的。如房屋坏了之后推倒重建,旧房子的墙体等摊平后就形成了新的文化层堆积。或者市是由于自然或战争等原因将旧有聚落或城市完全毁坏,新来的居民在旧地重建新的定居点。这种一次性形成的文化层堆积,不管其厚度如何,其代表的时间一般是较短的。 二是逐渐形成论,即文化堆积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生产一些废弃物,如灰尘、垃圾、腐烂的植物及损坏的日用品等,这些东西大都是不加处理地随意抛弃。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就会在局部地段内或某些废弃的遗迹内形成颜色不同的文化层堆积。此外,在居住区及其周围,也会因为自然淤积或根据需要而进行认为垫土产生不断加高的现象。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一个遗址内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层的过程。(3)判断文化层应注意的事项:由于文化层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短期一次形成的情况,也有较长时期逐渐形成的现象,因此不能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存在时间的长短,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年代的做法是不科学。文化层不一定是水平的,甚至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水平的。这有自然原因,如遗址立地在丘陵坡地或坑洼不平的平面上、水土流失等,也有人为原因,如筑高挖低、后代人的破坏等。因此,位于同一深度的遗存不一定属于同一层位,同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可以高低相差甚远。3、两种主要的地层关系: 在田野发掘中常见的地层关系主要有两种:(1)叠压关系: 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层相互重叠,这种关系就是叠压关系。 人类在一个地点居住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若干层内涵有差别的堆积,它们通常以相互叠压的形式出现。如果一个地点人类的居住不连续,有时候会在文化层之间形成不包含人类活动遗存的自然堆积层,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正常情况下,同一地点较晚的堆积总是叠压在较早的堆积上,即较早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下,较晚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上。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据此,可以确定考古遗存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 通常,我们把相互叠压的文化层比做一本写在大地上的历史书(地书),每一层好比书的一页,考古发掘就是逐页翻读这本地书。(“三峡五千年历史的地书”)理论上这本地书可以逐页翻读,但由于后来人类活动而形成新的文化层的同时,往往要破坏旧有的文化层,甚至会把它全部消灭。所以在一个遗址中曾经形成过的文化层,并非全部都能逐页翻读。 (2)打破关系: 即晚期的遗迹向深处破坏了早期的文化层。 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从事建造房屋和窖穴、挖坑取土、掘沟凿井、埋葬死者等各种活动,从而对原有的堆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别的单位的单位相对较迟,而被打破的单位相对较早,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又一个基本原则。据此,可以依据打破关系来确定考古遗存的相对年代关系。 (3)共存关系:在叠压或打破的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4)其它复杂的地层关系:(5)文化层对考古发掘的意义: 文化层对考古发掘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把同一时代的遗迹和遗物串联在了一起;另一方面,相互叠压或打破的文化层提供了确定时代早晚关系的可靠根据。 (二)考古类型学要区别复杂的地层关系,关键在区分和识别文化层土色的不同和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土色的不同,主要靠地层学;而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则主要靠类型学。 1、考古类型学的定义: 如果说地层学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论,是从地质学引入的一种方法,那么,类型学则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和分析、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受到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的。 类型学又称标型学、器物形态学,它是通过对考古遗存中器物的形态排比,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推断其年代的早晚,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2、进行类型学研究的步骤: (1)选择地层关系比较清楚、出土单位明确的典型性器物作为标本。 典型性器物,是指一种考古学文化或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只能感最常见的、并构成基本组合的那些器物。 典型器物应具备的基本条件:a、出土数量多;b、易损器类;c、变化速度快;d、变化幅度大。因此陶器是类型学研究的最佳器物,瓷器、铜器和其它类别器物也可做类型学研究。 (2)对这些典型器物做型和式的区分。 所谓型,习惯上是把同类器物中具有平行发展的并列关系的叫型;型表示某一种器物内的小类,型与型之间,或小类与小类之间具有并列发展关系的不同演化轨迹。型多用A、B、C、D等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小类之内还可以继续划分为不同的小型,称为亚型,用a、b、c、d等小写字母附在大写字母之下的形式表示,如Aa型、Ab型、Ac型等。式,是同类器物中具有继承发展的先后关系者叫式;式与式之间具有内在的传承关系。具有先后发展关系的式组成某类器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就是某一型器物的发展谱系。式一般用罗马数字I、II、III 或阿拉伯数字如1式、2式、3式等表示。(3)在区分型和式基础上对器物进行分析排比,最后确定文化发展的编年序列。 如苏秉琦将宝鸡斗鸡台墓地所出陶鬲分为四型:A型袋足鬲B型联裆鬲C型折足鬲D型矮足鬲将四种不同类型的鬲又分成不同的式(三)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1.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定义文化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考古学文化构成因素的分析来揭示该考古学文化的内涵的方法。一种考古学文化其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既有对其先行文化的继承与变革,又有对其同时的周围其它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因此该文化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从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来源即不同文化因素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就有可能揭示其起源和形成的奥秘,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是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得以成立的科学根据。2.如何正确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1)不要认为一种考古学文化是一个只具有单一文化因素的整体,而应剖析其文化内涵,分析其内部结构;(2)文化因素分析,必须引入“量” 的概念。没有量的统计和对比,就很难确定其中各种因素所占的地位,以致对其文化因素做出错误判断;(3)正确区分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不同文化因素,需在与其它有关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不同因素的不同特点及不同来源;(4)文化因素分析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有助于考察文化因素构成的发展和变化;(5)文化因素分析必须以类型学的分析为前提,只有这样,文化因素的分析才具有科学的依据。三星堆遗址 新干商墓的文化性质:文化因素不单纯,既有中原商文化因素,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因素;二者中地方特色因素居主要地位,商文化因素仅居次要地位。因此判断它们是土著文化,非商文化,而只是受到商文化的影响。七、考古学的研究步骤 考古学有其特定的研究步骤,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一)考古调查(田野调查)调查是为发掘做准备。只有经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在调查之前,要广泛查阅文献,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探求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像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适当采集标本,以便在室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1957年徐旭生对豫西进行考古调查,在河南偃师发现二里头文化。(二)考古发掘(田野发掘)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整个考古活动的中心。1、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谨防不顾地层、一味挖“宝”的滥掘、甚至盗掘行为。考古最终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不是为了寻找世俗的所谓“宝物”。文物的价值绝不是世俗的人们所能认识到的。一件普通的器物,哪怕是一件陶器,只要是能为阐明历史问题服务,它就具有相当大的价值。(汲冢竹书的被损毁)(当今盗墓行为的猖獗) 2、要有敬业的工作态度3、要掌握科学的发掘方法考古发掘就是要把埋没在地下的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在揭露过程中,遗迹和遗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发掘工作都是对遗迹和遗物的破坏。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在于采取最妥当、最严密的方法,使这种损坏降到最低的限度。为此要讲究科学的发掘方法 。(1)钻探 在正式发掘前通过钻探了解地下遗物、遗迹的范围和分布情况。 探铲(洛阳铲):探铲的铲头部分呈半个纵切的罐头筒形,直径约十厘米,极便于采取地下小面积的土样。铲头上装有2米左右的木杆,木杆上可以在加绳子,所以这种探铲一般可探到地下五、六米的深度。钻探时为尽可能减少对遗迹遗物的损害,不宜将探眼打得太密集。 外国:电气探测法:通过探针插入地下观察其电阻大小来确定地下遗存的类别。探测1米以内的地面,对我国厚达2米以上的文化层不大适用。水下考古用音响探测法。 (2)“布方”发掘 所谓布方,就是将确定的发掘范围划分成若干长方或正方形,在长方或正方形线与线的交叉点打上木桩作为标志。按照布好的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顺次发掘。方与方之间的隔梁到发掘过程的末尾再挖掉(为便于人行走、放置发掘物和防止墙壁坍塌)。 发掘居住遗址经常使用“探沟发掘法”和“探方发掘法”两种方法。“探沟发掘法”为开2米10米或2米5米的沟,一般用于小面积的试掘。探方发掘法是在发掘的遗址上,划分出5米5米或10米10米的若干正方,一般用于大面积的发掘。探方(或探沟)必须统一编号,以求将发掘出来的遗迹、遗物汇合起来,有条不紊地纳入总体记录中。 对各种遗物,则要究明它们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除了标明层位以外,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