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县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历史分值:100分 时间:9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最能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B、设立民众法庭C、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 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3、“(商鞅)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以为奴婢)贫怠以绝消耗。”毛泽东的这一评价强调商鞅变法( )A、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阻碍了秦国商业的繁荣发展 C、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使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道路4、“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 除旧布新 关注民生 国富兵强 最为彻底A、 B、 C、 D、5、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A.B.C.D. 6、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7、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8、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9、“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10、出土文物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21 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这说明( )A、 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 B、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C、 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 D、 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11、唐朝杜佑在通典食货中说:“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三晋之人受商鞅“诱”的主要原因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免除徭役 C、“利其田宅” D、削弱三晋国力、民力12、王安石曾经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他所说的变法措施是()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13、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以下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都注重破格使用人才 B、都重视农业生产C、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 D、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14、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得到鲜卑族的广泛支持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 B、 C、 D、1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B、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C、保守派上台执政,坚决反对新法 D、政令不畅,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16、朱熹朱子语类卷128:“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厖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对此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B、过分集权导致地方财政困难,入不敷出C、地方权力分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靖康之难”与过分集权有一定联系17、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C、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D、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18、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日本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19、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求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A、“殖产兴业”政策 B、废除了旧体制C、“文明开化”政策 D、进行军事改革20、有同学在研究某问题时将“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作为重要论据。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形成 B、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C、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D、工业革命在亚洲各国扩展21、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22、1860年,日本出口470 多万美元,进口160 多万美元;1867 年出口1200 多万美元,进口2160 多万美元。进口的主要是棉毛织品、船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出口的主要是生丝、棉花、茶叶、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B、日本由外贸入超变成出超的国家C、日本的生丝和棉花出口超过中国D、日本逐步沦为了西方经济的附庸 23、日本没有把率领舰队粗暴踢开国门的佩里当作侵略者,反而把他塑造成英雄,民间每年都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日本人没有民族意识 B、日本缺乏远见卓识C、日本认为开国非常重要 D、日本崇拜对外侵略的人24、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25、1875年,日本开展了“造姓运动”,许多平民有了自己的姓氏,如田中、山田、松下等。这一运动与明治维新中的哪项政策直接有关( )A、废藩置县 B、殖产兴业 C、四民平等 D、文明开化26、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27、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强 B、改革了封建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8、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29、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A、要向西方学习 B、改革我国社会风尚 C、发展近代教育 D、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30、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31、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32、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发布上谕:“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需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用特行申谕,嗣后内外臣工,务当清白乃心,一化新旧之见。”表明慈禧太后()A、允许推行部分维新措施 B、告诫臣工和维新派划清界限C、顽固守旧,拒绝维新变法 D、正式开始垂帘听政33、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改定律例,裁撤冗员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裁汰绿营A、 B、 C、 D、34、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35、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B 、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C、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D、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36、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前进的重要途径。下列改革实现解放生产力或推行新的生产方式而加速社会转型的有(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A、B、 C、 D、37、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在(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冗官、冗兵、冗费少数民族的威胁A、 B、 C、 D、38、王安石制定的“强兵”之法有( )设明法科 保马法 设军器监 将兵法A、 B、 C、 D、39、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 40、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 )A、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B、都建立起了民主的政治制度C、都对本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D、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5分,42题15分,43题10分)41、(共15分)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请说明理由。(3分)42、(共15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1) 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学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其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辜鸿铭60岁,段祺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4分)材料四 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l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4)根据材料说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答出三点即可)(3分)材料五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5)你是如何看待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的?(2分)43、(共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4分)(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6分)8沁县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历史答题卡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5分,42题15分,43题10分)41、(共15分)(1)(4分) (2) (8分) (3) (3分)42、(共15分)(1)(2分) (2)(4分) (3)(4分)(4)(3分)(5)(2分)43、(共10分) (1)(4分)(2)(6分)沁县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历史答案一、 选择题1、C 2、C 3、C 4、A 5、B 6、B 7、D 8、C 9、D 10、D11、C 12、C 13、C 14、B 15、A 16、D 17、D 18、A 19、C 20、C21、B 22、D 23、C 24、D25、C 26、D 27、C 28、C 29、A 30、C31、C 32、A 33、D 34、D35、D 36、D 37、D 38、D 39、C40、A41、(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4分)(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