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1周专题训练.doc_第1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1周专题训练.doc_第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1周专题训练.doc_第3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1周专题训练.doc_第4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11周专题训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5级2015-2016学年下期第11周历史试题1. 选择题(35个题、每个题2分,共70分)选择题(29X2=58)( )1“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2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3.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C.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4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5.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改版时都改作“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6.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7.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8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9.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 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统治 民主共和 D清朝封建统治 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10.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抨击封建思想,学习西方探寻强国之路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11.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A. B. C. D.( )12近代一位思想家曾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带有浓厚的民主色彩 C.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反对君主制( )13.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14.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15.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6.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17.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18.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19.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20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B.革命C.民主D.科学( )21.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治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A.B.C.D.( )22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23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2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对专制统治 D反抗外来侵略( )25有一位民国时期的诗人(18961931)曾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B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C辛亥革命对新青年的影响深远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片面性( )26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27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 A各有特色 B扬中抑西 C扬西抑中 D无法相通 ( )28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是A.民主与科学思想 B.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C.问题与主义之争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9陈先初先生在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中提到“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指A实践英国自由主义民主 B效仿法国激进主义民主C实行德国保守主义民主 D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 )30.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儒家思想与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31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思潮主流的是A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B文学革命思想C宣传维新变法 D马克思主义传播( )3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33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反对帝国主义“耕者有其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节制资本”A B C D( )34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的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5“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这段引文最可能出自A魏源 B洪秀全 C康有为 D孙中山( )35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主要“新”在A提出国民一律平等 B提出了平均地权C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 D提出推翻清政府( )37新三民主义在实践方面的主要意义是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形成和发展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26分)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遣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五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茅家琦 孙中山评传材料六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主张。(3分) (2)材料三两则史料同属维新派的主张,就政治制度的建构而言,有何差异?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来推断差异原因。(4分) (3)综合四则材料概述近代思想解放的过程。(4分) (4)材料五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1分)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1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4分) (5)根据材料五回答,“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2分)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2分) (6)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