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分类动态型问题_第1页
中考试题分类动态型问题_第2页
中考试题分类动态型问题_第3页
中考试题分类动态型问题_第4页
中考试题分类动态型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试题分类中考试题分类 动态型问题动态型问题 18 2013 江苏苏州 18 3 分 如图 在梯形 ABCD 中 AD BC A 60 动点 P 从 A 点出发 以 1cm s 的速度沿着 A B C D 的方向不停移动 直到点 P 到达点 D 后才停 止 已知 PAD 的面积 S 单位 cm2 与点 P 移动的时间 单位 s 的函数如图 所示 则点 P 从开始移动到停止移动一共用了 4 2 秒 结果保留根号 分析 根据图 判断出 AB BC 的长度 过点 B 作 BE AD 于点 E 然后求出梯形 ABCD 的高 BE 再根据 t 2 时 PAD 的面积求出 AD 的长度 过点 C 作 CF AD 于 点 F 然后求出 DF 的长度 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 CD 的长度 然后求出 AB BC CD 的和 再根据时间 路程 速度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 解 由图 可知 t 在 2 到 4 秒时 PAD 的面积不发生变化 在 AB 上运动的时间是 2 秒 在 BC 上运动的时间是 4 2 2 秒 动点 P 的运动速度是 1cm s AB 2cm BC 2cm 过点 B 作 BE AD 于点 E 过点 C 作 CF AD 于点 F 则四边形 BCFE 是矩形 BE CF BC EF 2cm A 60 BE ABsin60 2 AE ABcos60 2 1 AD BE 3 即 AD 3 解得 AD 6cm DF AD AE EF 6 1 2 3 在 Rt CDF 中 CD 2 所以 动点 P 运动的总路程为 AB BC CD 2 2 2 4 2 动点 P 的运动速度是 1cm s 点 P 从开始移动到停止移动一共用了 4 2 1 4 2 秒 故答案为 4 2 点评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根据图 的三角形的面积的变化情况判断出 AB BC 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 根据梯形的问题中 经常作过梯形的上底边的两个 顶点的高线作出辅助线也很关键 23 2013 贵州省毕节市 23 12 分 如图 有一张矩形纸片 将它沿对角线 AC 剪开 得到 ACD 和 A BC 1 如图 将 ACD 沿 A C 边向上平移 使点 A 与点 C 重合 连接 A D 和 BC 四边 形 A BCD 是 形 2 如图 将 ACD 的顶点 A 与 A 点重合 然后绕点 A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使点 D A B 在同一直线上 则旋转角为 度 连接 CC 四边形 CDBC 是 形 3 如图 将 AC 边与 A C 边重合 并使顶点 B 和 D 在 AC 边的同一侧 设 AB CD 相 交于 E 连接 BD 四边形 ADBC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 请说明你的理由 第 23 题图 解析 1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出即可 2 利用旋转变换的性质以及直角梯形判定得出即可 3 利用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得 出 BD AC AD CE 即可得出答案 解案 解 1 平行四边形 证明 AD AB AA AC A C 与 BD 互相平分 四边形 A BCD 是平行四边形 2 DA 由垂直于 AB 逆时针旋转到点 D A B 在同一直线上 旋转角为 90 度 证明 D B 90 A D B 在一条直线 上 CD BC 四边形 CDBC 是直角梯形 故答案为 90 直角梯 3 四边形 ADBC 是等腰梯形 证明 过点 B 作 BM AC 过点 D 作 DN AC 垂足分别为 M N 有一张矩形纸片 将它沿对角线 AC 剪开 得到 ACD 和 A BC ACD A BC BM ND BD AC AD BC 四边形 ADBC 是等腰梯形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剪拼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等腰梯形的判定 直角梯形的判 定方法等知识 熟练掌握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 26 2013 年广 西玉林市 26 12 分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矩形 AOCD 的顶 点 A 的坐标是 0 4 现有两动点 P Q 点 P 从点 O 出发沿线段 OC 不包括端点 O C 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向点 C 运动 点 Q 从点 C 出发沿线段 CD 不包括端 点 C D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向点 D 运动 点 P Q 同时出发 同时停止 设运 动的时间为 t 秒 当 t 2 秒 时 PQ 52 1 求点 D 的坐标 并直接写出 t 的取值范围 2 连接 AQ 并延长交 x 轴于点 E 把 AE 沿 AD 翻折交 CD 延长线于点 F 连接 EF 则 AEF 的面积S是否随 t 的变化而变化 若变化 求出S与 t 的函数关系式 若不变化 求出 S的值 3 在 2 的条件下 t 为何值时 四边形 APQF 是梯形 解 1 设 OC x 当 t 2 时 OP 4 PC x 4 CQ 2 在 Rt PQC 中 222 CQPCPQ 2 2 2 2452 x 解得0 1 x 不合题意 舍去 8 2 x D 点坐标 8 4 2 由翻折可知 点 Q 和点 F 关于直线 AD 对称 QD DF 4 t 而 AD 8 ttS AQF 832428 2 1 设经过 A 0 4 Q 8 t 两点的一次函数解析式为bkxy 故有 bkt b 8 4 解得 8 4 t k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4 8 4 x t y 易知一次函数与 x轴的交点的坐标为 t 4 32 0 EC t 4 32 8 tt t S EQF 8428 4 32 2 1 328832 ttSSS QFEAFQAFE AEF 的面积S不随 t 的变化而变化 S的值为 32 3 因 AP 与 QF 不平行 要想使四边形 APQF 是梯形 须有 PQ AF AF AQ AFQ AQF 而 CQE AQF 要想 PQ AF 须有 AFQ PQC 故只 需具备条件 PQC CQE 又 QC PE CQP QCE QC QC CQP QCE PC CE 即 8 2t t 4 32 8 解得526 1 t 不合题意 舍去 526 2 t 故当526 t时 四边形 APQF 是梯形 22 2013 珠海 珠海 22 9 分 分 如图 在等腰梯形 ABCD 中 AB CD AB 3 2 DC 2 高 CE 2 2 对角线 AC BD 交于 H 平行于线段 BD 的两条直线 MN RQ 同时从点 A 出发沿 AC 方向向点 C 匀速平移 分别交等腰梯形 ABCD 的边于 M N 和 R Q 分别交对角线 AC 于 F G 当直线 RQ 到达点 C 时 两直线同时停止移动 记等腰梯形 ABCD 被直线 MN 扫过的面 积为 1 S 被直线 RQ 扫过的面积为 2 S 若直线 MN 平移的速度为 1 单位 秒 直线 RQ 平移的 速度为 2 单位 秒 设两直线移动的时间为 x 秒 1 填空 AHB AC 2 若 21 3SS 求 x 3 若 21 SmS 求 m 的变化范围 图 22图 图 图 图图 22图 图 Q R H N M DC E Q R H N M DC E A AB F G B F G 解析解析 1 如图第 22 题 1 所示 平移对角线 DB 交 AB 的延长线于 P 则四边形 BPCD 是平行四边形 BD PC BP DC 2 因为等腰梯形 ABCD AB CD 所以 AC BD 所以 AC PC 又高 CE 2 2 AB 3 2 所以 AE EP 2 2 所以 AHB 90 AC 4 图 22图 图 1 P Q R H N M DC E A B F G 直线移动有两种情况 3 0 2 x 及 3 2 2 x 需要分类讨论 当 3 0 2 x 时 有 2 2 1 4 SAG SAF 21 3SS 当 3 2 2 x 时 先用含有 x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 1 S 2 S 然 后由 21 3SS 列出方程 解之可得 x 的值 3 分情况讨论 当 3 0 2 x 时 2 1 4 S m S 当 3 2 2 x 时 由 21 SmS 得 2 2 2 1 88 2 2 3 xS m S x 2 12 364 3x 然后讨论这个函数的最值 确定 m 的变化范 围 答案答案 1 90 4 2 直线移动有两种情况 3 0 2 x 及 3 2 2 x 当 3 0 2 x 时 MN BD AMN ARQ ANF AQG 2 2 1 4 SAG SAF 21 3SS 当 3 2 2 x 时 如图第 22 题 2 所示 图 22图 图 2 Q R H N M DC E A B F G CG 4 2x CH 1 1 4 12 2 BCD S 2 242 28 2 1 CRQ x Sx 2 1 2 3 Sx 2 2 88 2Sx 由 21 3SS 得方程 2 2 2 88 23 3 xx 解得 1 6 5 x 舍去 2 2x x 2 3 当 3 0 2 x 时 m 4 当 3 2 2 x 时 由 21 SmS 得 2 2 88 2 2 3 x m x 2 3648 12 xx 2 12 364 3x M 是 1 x 的二次函数 当 3 2 2 x 时 即当 112 23x 时 M 随 1 x 的增大而增大 当 3 2 x 时 最大值 m 4 当 x 2 时 最小值 m 3 3 m 4 点评点评 本题是一道几何代数综合压轴题 重点考查等腰梯形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二次函 数的增减性和最值及分类讨论 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等的综合应用 解题时 1 小题 通过平移对角线 将等腰梯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 从而使问题得以简化 是我们解决 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2 小题直线移动有两种情况 3 0 2 x 及 3 2 2 x 需要分类讨论 这点万不可忽略 解 题时用到的知识点主要是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3 小题仍需要分情况讨论 对于函数 2 12 364 3 m x 讨论它的增减性和最值是个 难点 讨论之前点明我们把这个函数看作 M 是 1 x 的二次函数 对顺利作答至关重要 16 2013 湖南省张家界市 16 题 3 分 已知线段 AB 6 C D 是 AB 上两点 且 AC DB 1 P 是线段 CD 上 一动点 在 AB 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 APE 和等边三角形 PBF G 为线段 EF 的中点 点 P 由点 C 移动到点 D 时 G 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 分析 不好意思 本题做不出来 还请高手补充 18 2013 湖北荆州 湖北荆州 18 3 分 分 如图 1 所示 E 为矩形 ABCD 的边 AD 上一点 动点 P Q 同时从点 B 出发 点 P 沿折线 BE ED DC 运动到点 C 时停止 点 Q 沿 BC 运动到 点 C 时停止 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 1cm 秒 设 P Q 同发 t 秒时 BPQ 的面积为 ycm2 已知 y 与 t 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 2 曲线 OM 为抛物线的一部分 则下列结论 AD BE 5 cos ABE 3 5 当 0 t 5 时 y 2 5 t2 当 t 29 4 秒时 ABE QBP 其中正确 的结论是 填序号 解析 首先 分析函数的图象两个坐标轴表示的实际意义及 函数的图象的增减情况 横轴表示时间 t 纵轴表示 BPQ 的面积 y 当 0 t 5 时 图象为抛物线 图象过原点 且关于y轴对称 y随的t增大而增大 t 5 的时候 BPQ的面积最大 5 t 7 时 y是常函数 BPQ 的面积不变 为 10 从而得到结论 t 5的时候 点 Q 运动到点 C 点 P 运动到点 E 图 1 图 2 第 18 题图 ADE P QCB M N H y tO 57 10 图 3 AC PDB E G F 所以 BE BC AD 5 1 5cm 5 t 7 时 点 P 从 E D 所以ED 2 1 2cm AE 3 cm AB 4 cm cos ABE 5 4 BE AB 设抛物线 OM 的函数关系式为 2 aty 0 a0 t 5 把 5 10 代入得到a2510 所 以 5 2 a 所以当 0 t 5 时 y 5 2 t2 当 t 5 时 点 P 位于线段 CD 上 点 Q 与点 C 重合 当 t 29 4 秒 点 P 位于 P 处 C P CD DP 4 29 4 7 4 15 cm 在 ABE 和 Q BP 中 3 4 CP BQ AE AB A Q 90 所以 ABE Q BP 答案 点评 本题综合考察了动点问题 二次函数 三角形相似 常 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 分 段函数的知识 综合性强 读函数的图象时首先要理解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 理解问题叙 述的过程 把图象的过程和几何的动点运动过程相结合 化静为动 从而解决问题 本题 考察的知识点全面 难度较大 8 2013湖北黄冈 8 3 如图 在Rt ABC 中 C 90 AC BC 6cm 点P从点A出发 沿AB方向以每 秒2cm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 同时 动点Q从点B出发沿BC方向以每秒1cm的速度向终点 C运动 将 PQC 沿BC翻折 点P的对应点为点P 设Q点运动的时间t秒 若四边形QPCP为 菱形 则t的 值为 A 2 B 2 C 2 2 D 3 解析 连接 PP 交 BC 于点 D 若四边形 QPCP 为菱形 则 PP BC CD 1 2 CQ 1 2 6 t BD 6 1 2 6 t 3 1 2 t 在 Rt BPD 中 PB AB AP 62 2t 而 PB 2BD 62 2t 2 3 1 2 t 解得 t 2 故选 B 答案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菱形的性质 要能在动态变化中抓住静态结论 利用方程思想解题 难度中等 D 12 2013 甘肃兰州 12 4 分 如图 AB 是 O 的直径 弦 BC 2cm F 是弦 BC 的中 点 ABC 60 若动点 E 以 2cm s 的速度从 A 点出发沿着 A B A 的方向运动 设运 动时间为 t s 0 t 3 连接 EF 当 BEF 是直角三角形时 t 的值为 A 4 7 B 1 C 4 7 或 1 D 4 7 或 1 或 4 9 解析 AB 是 O 的直径 ACB 90 Rt ABC 中 BC 2 ABC 60 AB 2BC 4cm 当 BFE 90 时 Rt BEF 中 ABC 60 则 BE 2BF 2cm 故此时 AE AB BE 2cm E 点运动的距离为 2cm 或 6cm 故 t 1s 或 3s 由于 0 t 3 故 t 3s 不合题意 舍去 所以当 BFE 90 时 t 1s 当 BEF 90 时 同 可求得 BE 0 5cm 此时 AE AB BE 3 5cm E 点运动的距离为 3 5cm 或 4 5cm 故 t 1 75s 或 2 25s 综上所述 当 t 的值为 1 1 75 或 2 25s 时 BEF 是直角三角形 故选 D 答案 D 点评 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到直角三角形 ABC 再根据 30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可求出 AB 的长 BEF 是直角三角形 则有两种情况 BFE 90 BEF 90 在 上述两种情况所得到的直角三角形中 已知了 BC 边和 B 的度数 即可求得 BE 的长 由 AE AB BE 即可求出 AE 的长 也就能得出 E 点运动的距离 有两种情况 从而求出 t 的 值 此题综合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垂径定理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是一道动态题 同时还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有一定的难度 26 2013 贵州遵义 26 分 如图 ABC 是边长为 6 的等边三角形 P 是 AC 边上一动 点 由 A 向 C 运动 与 A C 不重合 Q 是 CB 延长线上一点 与点 P 同时以相同的速 度由 B 向 CB 延长线方向运动 Q 不与 B 重合 过 P 作 PE AB 于 E 连接 PQ 交 AB 于 D 1 当 BQD 30 时 求 AP 的长 2 当运动过程中线段 ED 的长是否发生变化 如果不变 求出线段 ED 的长 如果变化 请说明理由 解析 1 由 ABC 是边长为 6 的等边三角形 可知 ACB 60 再由 BQD 30 可知 QPC 90 设 AP x 则 PC 6 x QB x 在 Rt QCP 中 BQD 30 PC QC 即 6 x 6 x 求出 x 的值即可 2 作 QF AB 交直线 AB 的延长线于点 F 连接 QE PF 由点 P Q 做匀速运动且速度相同 可知 AP BQ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出 APE BQF 再由 AE BF PE QF 且 PE QF 可知四边形 PEQF 是 平行四边形 进而可得出 EB AE BE BF AB DE AB 由等边 ABC 的边长为 6 可得出 DE 3 故当 点 P Q 运动时 线段 DE 的长度不会改变 答案 解 1 ABC 是边长为 6 的等边三角形 ACB 60 第 12 题图 BQD 30 QPC 90 设 AP x 则 PC 6 x QB x QC QB BC 6 x 在 Rt QCP 中 BQD 30 PC QC 即 6 x 6 x 解得 x 2 2 当点 P Q 运动时 线段 DE 的长度不会改变 理由如下 作 QF AB 交直线 AB 的延长线于点 F 连接 QE PF 又 PE AB 于 E DFQ AEP 90 点 P Q 做匀速运动且速度相同 AP BQ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 ABC FBQ 60 在 APE 和 BQF 中 A FBQ AEP BFQ 90 APE BQF APE BQF AE BF PE QF 且 PE QF 四边形 PEQF 是平行四边形 DE EF EB AE BE BF AB DE AB 又 等边 ABC 的边长为 6 DE 3 当点 P Q 运动时 线段 DE 的长度不会改变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 根据题意作出辅助 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答案此题的关键 24 2013 山东省青岛市 山东省青岛市 24 12 12 分 已知 如图 在 Rt ABC 中 C 90 AC 6cm BC 8cm D E 分别是 AC AB 的中点 连接 DE 点 P 从点 D 出发 沿 DE 方向匀速运动 速度为 1cm s 同时 点 Q 从点 B 出发 沿 BA 方向匀速运动 速度为 2cm s 当点 P 停止运动时 点 Q 也停止运动 连接 PQ 设运动时间为 t s 0 t 4 解答下列 问题 当 t 为何值时 PQ AB 当点 Q 在 BE 之间运动时 设五边形 PQBCD 的面积为 y cm2 求 y 与 t 之间的函数 关系式 在 2 的情况下 是否存在某一时刻 t 使 PQ 分四边形 BCDE 两部分的面积之比为 S PQE S 五边形PQBCD 1 29 若存在 求出此时 t 的值以及点 E 到 PQ 的距离 h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24 解析解析 1 要使 PQ AB 只要说明 PQE ACB 所以 可得求 t 值 PE AB QE BC 2 五边形 PQBCD 的面积 梯形 DEBC 的面积 PEQ 的面积 易求梯形 DEBC 的面积 求 PEQ 的面积 要作 EQ 边上高 利用 PME ABC 可求出高 3 可先假设其存在 即 S PQE S 五边形PQBCD 1 29 根据 2 中关系代入计算 若得出结果与假设一致 则 假设正确 反之 则假设不成立 答案答案 解 如图 在 Rt ABC 中 AC 6 BC 8 AB 10 62 82 D E 分别是 AC AB 的中点 AD DC 3 AE EB 5 DE BC 且 DE BC 4 因为 PQ AB PQB C 90 1 2 又 DE BC AED B PQE ACB PE AB QE BC 由题意得 PE 4 t QE 2t 5 即 解得 t 4 t 10 2t 5 8 41 14 过点 P 作 PM AB 于 M 由 PME ABC 得 PMPE ACAB 4 t3 PM 4t 6105 PM 得 2 113339 5 2 4 t 6 225510 PQE SEQ PMttt A DCBE 1 4 83 18 2 S 梯形 y 18 2 339 6 510 tt 2 339 12 510 tt 假设存在时刻 t 使 S PQE S五边形 PQBCD 1 29 此时 S PQE 1 30 BCDE S四边形 2 3391 t 6 18 51030 t 即 2t2 13t 18 0 t1 2 t2 舍去 当 t 2 时 9 2 PM 3648 4 2 ME 4 2 5555 EQ 5 2 2 1 MQ ME EQ 813 1 55 PQ 2222 613205 555 PMMQ PQ h h 656 2056 5205205205 或 1 2 3 5 点评点评 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将相似三角形与二次函数融合在一起 运 用了勾股定理 三角形面积公式知识 综合强 像本题这样的存在型问题是中考的常考点 要注意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2424 20132013 湖北咸宁 湖北咸宁 24 12 分 分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 C 的坐标为 0 4 动点 A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的速度 从点 O 出发沿x轴的正方向运动 M 是线段 AC 的中 点 将线段 AM 以点 A 为中心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90 得到线段 AB 过点 B 作x轴的垂 线 垂足为 E 过点 C 作y轴的垂线 交直线 BE 于点 D 运动时间为t秒 1 当点 B 与点 D 重合时 求t的值 2 设 BCD 的面积为 S 当t为何值时 4 25 S 3 连接 MB 当 MB OA 时 如果抛物线axaxy10 2 的顶点在 ABM 内部 不包括边 求 a 的取值范围 解析解析 1 易证得 Rt CAO Rt ABE 当 B D 重合时 BE 的长已知 即 OC 长 根据 AC AB 的比例关系 可得 AO BE 的比例关系 由此求得 t 的值 2 求 BCD 的面积时 可以 CD 为底 BD 为高来解 那么表示出 BD 的长是关键 Rt CAO Rt ABE 且知道 AC AB 的比例关系 即可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求出 BE 的长 进一步得到 BD 的长 在表达 BD 长时 应分两种情况考虑 B 在线段 DE 上 B 在 ED 的延长线上 3 通过配方法 可得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将其横坐标分别代入直线 MB AB 的解析式 y xO C 备用图 y xOA B C M D 第 24 题 E 中 可得抛物线对称轴与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根据这两个坐标即可判定出 a 的取值范 围 答案答案 1 90BAECAO 90BAEABE ABECAO Rt CAO Rt ABE 2 分 BE AO AB CA 4 2t AB AB 8 t 3 分 2 由 Rt CAO Rt ABE 可知 tBE 2 1 2 AE 4 分 当 0 t 8 时 4 25 2 4 2 2 1 2 1 t tBDCDS 3 21 tt 6 分 当t 8 时 4 25 4 2 2 2 1 2 1 t tBDCDS 253 1 t 253 2 t 为负数 舍去 当3 t或253 时 4 25 S 8 分 3 如图 过 M 作 MN x轴于 N 则2 2 1 COMN 当 MB OA 时 2 MNBE 42 BEOA 9 分 抛物线axaxy10 2 的顶点坐标为 5 a25 10 分 它的顶点在直线5 x上移动 直线5 x交 MB 于点 5 2 交 AB 于点 5 1 11 分 1 a25 2 25 2 a 25 1 12 分 点评点评 本题是二次函数综合题 属于图形的动点问题 前两问的关键在于找出相似三角 形 得到关键线段的表达式 注意点在运动过程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问题 最后一问中 先得到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简化解题的关键 25 2013 贵州六盘水 25 16 分 如图 13 已知 ABC 中 AB 10cm AC 8cm BC 6 cm 如果点 P 由 B 出发沿 BA 方向向点 A 匀速运动 同时点 Q 由 A 出发沿 AC 方向向点 C 匀速运动 它们的速度均为 2cm s 连接 PQ 设运动的时间为 t 单位 s 0 t 4 解答下列问题 1 当 t 为何值时 PQ BC 4 分 2 设 AQP 的面积为 S 单位 cm 2 当 t 为何值时 S 取得最大值 并求出最大值 3 是否存在某时刻 t 使线段 PQ 恰好把 ABC 的面积平分 若存在求出此时 t 的值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3 分 y xO C x 5 A B D 第 24 题 E 4 如图 14 把 APQ 沿 AP 翻折 得到四边形 AQPQ 那么是否存在某时刻 t 使四边形 AQPQ 为菱形 若存在 求出此时菱形的面积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5 分 分析 1 由 PQ BC 时的比例线段关系 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2 如解答图 1 所示 过 P 点作 PD AC 于点 D 构造比例线段 求得 PD 从而可以得 到 S 的表达式 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的极值求得 S 的最大值 3 要点是利用 2 中求得的 AQP 的面积表达式 再由线段 PQ 恰好把 ABC 的面积 平分 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由于此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小于 0 则可以得出结论 不存 在这样的某时刻 t 使线段 PQ 恰好把 ABC 的面积平分 4 首先根据菱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比例线段关系 求得 PQ QD 和 PD 的长度 然后 在 Rt PQD 中 求得时间 t 的值 最后求菱形的面积 值得注意的是菱形的面积等于 AQP 面积的 2 倍 从而可以利用 2 中 AQP 面积的表达式 这样可以化简计算 解答 解 AB 10cm AC 8cm BC 6cm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得 ABC 为直角三角形 C 为直角 1 BP 2t 则 AP 10 2t PQ BC APAQ ABAC 即 1022 108 tt 解得 20 9 t 当 20 9 t s 时 PQ BC 2 如答图 1 所示 过 P 点作 PD AC 于点 D PD BC APPD ABBC 即 102 106 tPD 解得 5 6 6 PDt 115 2 6 226 SAQ PDtt A 22 55515 6 6622 ttt 当 t 5 2 s 时 S 取得最大值 最大值为 15 2 cm2 3 假设存在某时刻 t 使线段 PQ 恰好把 ABC 的面积平分 则有 S AQP 1 2 S ABC 而 S ABC AC BC 24 此时 S AQP 12 由 2 可知 S AQP 2 5 6 6 tt 2 5 612 6 tt 化简得 t2 5t 10 0 5 2 4 1 10 15 0 此方程无解 不存在某时刻 t 使线段 PQ 恰好把 ABC 的面积平分 4 假设存在时刻 t 使四边形 AQPQ 为菱形 则有 AQ PQ BP 2t 如答图 2 所示 过 P 点作 PD AC 于点 D 则有 PD BC APPDAD ABBCAC 即 102 1068 tPDAD 解得 5 6 6 PDt 5 8 8 ADt QD AD AQ 518 828 85 ttt 在 Rt PQD 中 由勾股定理得 QD2 PD2 PQ2 即 222 186 8 6 2 55 ttt 化简得 13t2 90t 125 0 解得 t1 5 t2 25 13 t 5s 时 AQ 10cm AC 不符合题意 舍去 t 25 13 由 2 可知 S AQP 2 5 6 6 tt S菱形 AQPQ 2S AQP 2 2 5 6 6 tt 2 625252400 2 6 51313169 cm2 所以存在时刻 t 使四边形 AQPQ 为菱形 此时菱形的面积为 2400 169 cm2 点评 本题是非常典型的动点型综合题 全面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线段比例关系 菱形的性 质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判别式 二次函 数的极值等知识点 涉及的考点众多 计算量偏大 有一定的难度 本题考查知识点非常 全面 是一道测试学生综合能力的好题 专项六专项六 动态型问题 动态型问题 40 10 2013 浙江省温州市 浙江省温州市 10 4 分 分 如图 在 ABC 中 90C M 是 AB 的中点 动点 P 从点 A 出发 沿 AC 方向匀速运动到终点 C 动点Q 从点 C 出发 沿 CB 方向匀速 运动到终点 B 已知 P Q 两点同时出发 并同时到达终点 连结 MP MQ PQ 在整个 运动过程中 MPQ 的面积大小变化情况是 A 一直增大 B 一直减小 C 先减小后增大 D 先增大后减少 解析解析 本题是一道动态变化问题 可利用特值判断选项 答案答案 C 点评点评 本题属于态变化问题 题中没有给出边长和速度 有一定难度 14 2013 山东省临沂市 14 3 分 如图 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cm 动点 P Q 同时 从点 A 出发 以 1cm s 的速度分别沿 A B C 和 A D C 的路径向点 C 运动 设运动 时间为 x 单位 s 四边形 PBDQ 的面积为 y 单位 cm2 则 y 与 x 0 x 8 之间的 函数关系可用图象表示为 解析 在 0 x 4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在 4 x 8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且 y 与 x 的函数关系是二次函数 故选 B 答案答案 选 B 点评点评 考查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问题 根据自变量不同的取值范围得到相应的函数关系 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5 2013 山东省临沂市 25 11 分 已知 在矩形 ABCD 中 AB a BC b 动点 M 从 点 A 出发沿边 AD 向点 D 运动 1 如图 1 当 b 2a 点 M 运动到边 AD 的中点时 请证明 BMC 900 2 如图 2 当 b 2a 时 点 M 在运动的过程中 是否存在 BMC 900 若存在 请给予 证明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3 如图 3 当 b 2a 时 2 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请说明理由 解析解析 1 由 b 2a 点 M 是边 AD 的中点 可得 AMB 和 DM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MB DMC 450 可证明 BMC 900 2 3 分析图形 ABM DMC 利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列出方程 探索方程根的情 况 当 b2 4ac 0 存在 BMC 900 当 b2 4ac 0 不存在 BMC 900 解 解 1 证明 b 2a 点 M 是边 AD 的中点 AB AM MD DC 又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A D 900 AMB DMC 450 BMC 900 2 存在 理由 若 BMC 900 则 AMB DMC 900 又 AMB ABM 900 AMB DMC 又 A D 900 ABM DMC DM AB CD AM AMb a a AM 设 AM 为 x 整理得 0 22 abxx b 2a a 0 b 0 b2 4ac 0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且两根均大于 0 符合题意 当 b 2a 时 存在 BMC 900 3 不成立 理由 若 BMC 900 由 2 可知0 22 abxx b 2a a 0 b 0 b2 4ac 0 方程无实数根 当 b 2a 时 不存在 BMC 900 即 2 中的结论不成立 点评点评 本题涉及到动点问题 比较复杂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分析图形 确定 ABM DMC 由数形结合便可解答 体现了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21 2013 四川省南充市 21 8 分 在 Rt POQ 中 OP OQ 4 M 是 PQ 中点 把一三角尺 的直角顶点放在点 M 处 以 M 为旋转中心 旋转三角尺 三角尺的两直角边与 POQ 的两直角边分别交于点 A B 1 求证 MA MB 2 连接 AB 探究 在旋转三角尺的过程中 AOB 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 若存在 求出最小值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析 1 连接 OM 证明 AMO AMO 即可 2 在 Rt AOB 中 运用勾股定 理得到求 AB 长的式子 转化成二次函数的问题 运用二次函数的最值求解 答案 1 证明 连接 OM PQR 是等腰之间三角形且 M 是斜边 PQ 的中点 MO MQ MOA MOAMQB 450 AMO OMB 900 OMB AMO 900 AMO AMO AMO AMO MA MB 2 解 由 1 中 AMO AMO 得 AO BQ 设 AO x 则 OB 4 x 在 Rt OAB 中 22222 4 2 2 8ABOAOBxxx 当 x 2 时 AB 的最小值为2 2 AOB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2 2 4 点评 本题以直角三角形为基本图形 综合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等腰直 角三角形的性质 勾股定理和二次函数的性质等知识点 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以及 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几何知识与二次函数的综合 是学生解题的难点之一 难 度较大 24 2013 浙江省衢州 24 12 分 如图 把两个全等的 Rt AOB 和 Rt COD 分别置于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使直角边 OB OD 在 x 轴上 已知点 A 1 2 过 A C 两点的直 线分别交 x 轴 y 轴于点 E F 抛物线 y ax 2 bx c 经过 O A C 三点 1 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 点 P 为线段 OC 上一个动点 过点 P 作 y 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 M 交 x 轴于 点 N 问是否存在这样的点 P 使得四边形 ABPM 为等腰梯形 若存在 求出此 时点 P 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3 若 AOB 沿 AC 方向平移 点 A 始终在线段 AC 上 且不与点 C 重合 AOB 在 平移过程中与 COD 重叠部分记为 S 试探究 S 是否存在最大值 若存在 求出 这个最大值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析 1 将 A 1 2 D 1 2 O 0 0 代入函数解析式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该函数 的解析式即可 2 根据题意先假设 P 点横坐标坐标为 t 再根据 M 在抛物线上的关系用 t 表示出 M 点 的坐标 最后求出 P 点的坐标 便可得出答案 3 由 OQT OCD A RQ AOJ 利用相似比表示 A KT A RQ 的面积 根 据 S四边形 RKTQ S A KT S A RQ 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面积最大时 a 的值 答案 解 1 抛物线y ax 2 bx c 经过 O A C 可得 c 0 2 421 ab ab 1 分 解得 a 3 2 b 7 2 3 分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3 2 x 2 7 2 x 4 分 2 设点 P 的横坐标为 t PN CD OPN OCD 可得 PN 2 t P t 2 t 点 M 在抛物线上 M t 3 2 t2 7 2 t 5 分 过 M 点作 MG AB 于 G 过 P 点作 PH AB 于 H AG yA yM 2 3 2 t2 7 2 t 3 2 t2 7 2 t 2 BH PN 2 t 6 分 当 AG BH 时 四边形 ABPM 为等腰梯形 3 2 t2 7 2 t 2 2 t 7 分 化简得 3t 2 8t 4 0 解得 t1 2 不合题意 舍去 t2 2 3 点 P 的坐标为 2 3 1 3 存在点 P 2 3 1 3 使四边形 ABPM 为等腰梯形 8 分 3 如图 AOB 沿 AC 方向平移至 A O B A B 交 x 轴于 T 交 OC 于 Q A Q 交 x 轴于 K 交 OC 于 R 求得过 AC 的直线为 yAC x 3 可设 点A 的横坐标为 a 则点 A a a 3 易知 OQT OCD 可得 QT 2 a 点 Q 的坐标为 a 2 a 9 分 设 AB 与 OC 相交于点 J A RQ AOJ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HTA Q OBAJ HT A Q AJ OB 1 3 2 1 2 2 aa 1 2 a 由 A KT A O B 得 1 2 KTO B A TA B KT 1 2 A T 1 2 3 a A Q yA yQ a 3 2 a 3 3 2 a 10 分 S四边形 RKTQ S A KT S A RQ 1 2 KT A T 1 2 A Q HT 1 2 3 2 a 3 a 1 2 3 3 2 a a 2 1 2 a 2 3 2 a 3 4 11 分 1 2 a 3 2 2 3 8 由于 1 2 0 在线段 AC 上存在点 A 3 2 3 2 能使重叠部分面积 S 取到最大值 最大值为 3 8 12 分 点评 本题着重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以及相似 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等知识 此题综合性很强 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数形 结合 求出函数表达式 做好辅助点 找对相似三角形 善于利用几何图形的有关性质 定理和二次函数的知识 并注意挖掘题目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22 2013 四川省南充市 22 8 分 如图 C 的内接 AOB 中 AB AO 4 tan AOB 3 4 抛 物线 2 yaxbx 经过点 A 4 0 与点 2 6 1 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 直线 m 与 C 相切于点 A 交 y 于点 D 动点 P 在线段 OB 上 从点 O 出发向点 B 运动 同时动点 Q 在线段 DA 上 从点 D 出发向点 A 运动 点 P 的速度为每秒 1 个单位长 点 Q 的速度为每秒 2 个单位长 当 PQ AD 时 求运动时间 t 的值 3 点 R 在抛物线位于 x 轴下方部分的图象上 当 ROB 面积最大时 求点 R 的坐标 解析 1 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即可 2 先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求出 OD 的 长 在结合勾股定理得到方程 求出 t 的值 3 由于 OB 的长是一个定值 所以 ROB 面积与 RH 的长成正比 设出 R 点的坐标 用含 x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 RH 的长 转化为二次 函数的最值的问题来解决问题 答案 解 1 将点 A 4 0 和点 2 6 的坐标代入 2 y axbx中 得方程组 16 4 0 4 2 6 ab ab 解之 得 1 2 2 a b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 1 2 2 yxx 2 连接 AC 交 OB 于 E 直线 m 切 C 于 A AC m 弦 AB AO A A ABAO AC OB m OB OAD AOB OA 4 tan AOB 4 3 OD OA tan OAD 4 4 3 3 作 OF AD 于 F 则 OF OA sin OAD 4 5 3 2 4 t 秒时 OP t DQ 2t 若 PQ AD 则 FQ OP t DF DQ FQ t ODF 中 t DF 22OFOD 1 8 秒 3 令 R x 2 1 x2 2x 0 x 4 作 RG y 轴于 G 作 RH OB 于 H 交 y 轴于 I 则 RG x OG 2 1 x2 2x Rt RIG 中 GIR AOB tan GIR 4 3 IG 3 4 x IR 3 5 x Rt OIH 中 OI IG OG 3 4 x 2 1 x2 2x 2 1 x2 3 2 x HI 5 4 2 1 x2 3 2 x 于是 RH IR IH 3 5 x 5 4 2 1 x2 3 2 x 5 2 x2 15 33 x 5 2 x2 5 11 x 5 2 x 4 11 2 40 121 当 x 4 11 时 RH 最大 S ROB最大 这时 2 1 x2 2x 2 1 4 11 2 2 4 11 32 55 点 R 4 11 32 55 点评 本题以圆和二次函数为背景 综合考查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性质 二次 函数的性质 勾股定理 三角函数以及动态几何相关知识 考查了学生建立二次函数和方程 的模型以及运用转化等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中 正确添画辅助线以及准确的建 立函数与方程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难度较大 21 2013 山东省荷泽市 山东省荷泽市 21 10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放置一直角三角形 其顶点为 A 0 1 B 2 0 O 0 0 将三角板绕原点 O 逆时针旋转 90 得到 A B O 1 一抛物线经过点 A B B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设点 P 是在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动点 是否存在点 P 使四边形 PB A B 的面积 是 A B O 面积的 倍 若存在 请求出点 P 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在 的条件下 试指出四边形 PB A B 是哪种形状的四边形 并写出它的两条性 质 解析解析 根据三角形的旋转确定抛物线三个点的坐标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关系式 四边形 PB A B 的面积是由三个三角形的面积拼接而成 列出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利用解方 程的方法求出自变量 x 的值 如果 x 的值存在 这说明点 P 是存在的 由 P 点的位置可得 出四边形是梯形 由两腰的相等关系 可以判断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答案答案 1 A B O 是由ABO 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90 得到的 又 0 1 2 0 0 0 ABO 1 0 0 2 AB 1 分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 0 yaxbxc a 抛物线经过点 A B B 0 2 042 abc c abc 解之得 1 1 2 a b c 满足条件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 2yxx 3 分 2 P 为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动点 设 P x y 则0 0 xy P点坐标满足 2 2yxx 连结 PB PO PB B OA B O OB PB A B SSSS PP四边形 111 1 2 2 2 222 xy 22 2 123xxxxx 5 分 假设四边形PB A B 的面积是A B O 面积的4倍 则 2 234xx 即 2 210 xx 解之得1x 此时 2 1122y 即 1 2 P 7 分 存在点 1 2 P 使四边形PB A B 的面积是A B O 面积的4倍 8 分 3 四边形PB A B 为等腰梯形 答案不唯一 下面性质中的任意 2 个均可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上底与下 底平行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 10 分 或用符号表示 B A BPBA 或A B PBPB PAB B B PA B B APB 10 分 点评点评 1 灵活利用二次函数及其它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 利用几何图形间的数量 关系列方程 不等式或函数解决几何问题 即数形结合地解决问题 3 分类讨论各种情 况 4 以静制动 将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解决 5 会抽取所需图形 或分割图 形 使问题简化 转化为一般的几何问题解决 21 2013 福州 21 满分 13 分 如图 在 Rt ABC 中 C 90 AC 6 BC 8 动点 P 从点 A 开始沿边 AC 向点 C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 动点 Q 从点 C 开始沿边 CB 向点 B 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 过点 P 作 PD BC 交 AB 于点 D 连接 PQ 点 P 分别从点 A C 同时出发 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 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设运动 时间为 t 秒 t 0 1 直接用含 t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 QB PD 2 是否存在 t 的值 使四边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