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钻孔咬合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探讨-2014.4.21_第1页
某钻孔咬合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探讨-2014.4.21_第2页
某钻孔咬合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探讨-2014.4.21_第3页
某钻孔咬合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探讨-2014.4.21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浅谈谈钻钻孔孔咬咬合合桩桩施施工工质质量量保保证证措措施施 摘摘要要 钻孔咬合桩是利用超缓凝混凝土的特殊性能 采用高精度的全套 管钻机通过专门工艺成孔 成桩的一种特殊桩型 通过桩与桩之间的咬合搭 接 形成挡土截水的连续排桩围护结构或地下防渗墙 在施工方法上与钻孔 灌注桩及地下连续墙有很多相似之处 本文以山语听溪 5 1 地块建设项目 基坑支护工程为例 简要介绍几点钢筋混凝土钻孔咬合桩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通过该工程的成功实践 可为钻孔咬合桩的广泛运用提供较好的经验 关关键键词词 钻钻孔孔咬咬合合桩桩 质质量量控控制制 一一 工工程程概概况况 某建设项目位于同安区汀溪镇 总建筑面积 42366 06 地上30732 66 地下10896 473 场地原始地貌属冲洪积阶地地貌单元 现地势较平缓 地表水 不发育 卵石层为承压或微承压水 强透水层 为主要含水段 水量丰富 根据现 场抽水试验得渗透系数为3 07X10 2 4 44X10 2 cm s 场地内地下水水位高程 19 07 19 79m 地下水总体迳流方向大致由东北向西南 地下水位受季节气候的 影响较大 地下水年变幅约在3 0m左右 本工程围护结构采用钻孔咬合桩 桩径为 1 0m 0 8m 桩中心距 0 75m 相 邻两桩咬合 15cm 桩深约 11 6 14 4m 素砼 A 序桩 采用塑性混凝土止水桩 主要成分为水 水泥 砂 碎石 膨润土 其配合比为 1 34 1 2 83 3 23 0 18 缓 凝时间 24 小时 塌落度 180mm 且混凝土的 3 天强度值 R3d 不大于 3Mpa 二二 钻钻孔咬合孔咬合桩桩施工施工流流程程 施工准备 测量放样 导墙施工 钻机就位 造浆 钻进成孔 钻渣外运 成孔检测 清孔 沉渣厚度检测 安放钢筋笼 导管水密性试验 下导管 沉渣厚度测试 二次清孔 灌注水下砼 振动棒震动 超声波检测 交工验收 三 施工三 施工过过程中出程中出现现的的问题问题 1 本工程设计 A 桩为素混凝土 B 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桩 A 序桩成孔过程 中需与 B 序桩咬合 15cm 要求 A 序桩混凝土有自稳的强度 所以在 A 序桩 的砼配合比设计初凝时间 30 小时 然而在施工过程初期有个别 A 序桩出 现素混凝土凝固过快 造成 B 桩成孔困难的现象 影响施工进度 2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有个别 B 桩孔口定位无误 而桩的垂直度偏差却超 过设计及验收规范的要求 导致钻孔咬合桩底部没有足够的咬合量 3 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塌孔现象 停机时塌孔 浇筑混凝土时塌孔 4 钻机施工过程中遇地下障碍物 四 四 成成桩桩作作业业质质量保量保证证措施措施 1 导墙施工 导墙起锁口和导向作用 保证成孔垂直度的重要措施 直接 关系到钻孔咬合桩顺利成孔和成孔精度 施工中严格控制导墙施工精度 确 保轴线误差 20mm 内墙面垂直度 0 3 平整度 3mm 导墙顶面平整度 5mm 顶面低于自然地面 30cm 形成泥浆导流沟 本工程导墙采用 C25 钢 筋砼结构 2 本工程设计 A 桩为素混凝土 B 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桩 A 序桩成孔过 程中需与 B 序桩咬合 15cm 要求 A 序桩混凝土有自稳的强度 同时不能凝 固过快 造成 B 桩成孔困难 影响施工进度 因此咬合桩的混凝土凝固时间 控制是本工程的重点 素砼桩砼缓凝时间的确定 素砼桩砼缓凝时间是根据单桩时间来确定 的 A 桩混凝土缓凝时间 30 小时 单桩时间与地质条件 桩长以及钻机能 力等有直接联系 计算公式如下 T 3t K 式中 T 素桩砼缓凝时间 t B 桩成桩时间 约 4 小时 K 储备时间 一般 15 20 小时 T 3t K 3 4 18 30 小时 混凝土强度 3 天值不大于 3Mpa 提前做好缓凝混凝土配合比 进行试桩确定各施工参数 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驻场人员严格监测混凝土配合比及外加剂的掺入量 做好混凝土施工记录 保证各工序施工均处于可控状态 控制 B 桩成孔进度 成孔过快或过慢均有可能对 A 桩混凝土质量造成 损害 3 为保证钻孔咬合桩底部有足够厚度的咬合量 除对孔口定位误差严格 控制外 还要对桩的垂直度进行严格控制 根据设计及验收规定 桩的垂直 度偏差不大于 3 4 当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 及时进行孔内虚土和沉渣的清除 并确保孔 内沉渣厚达到设计要求 不大于 20cm 用测绳检查桩孔的沉碴和深度 5 在施工过程中卵石层采用泥浆护壁 防止塌孔和孔内缩径 泥浆护壁 是利用泥浆与地下水的压力差来控制水压力与孔壁压力 以确保孔壁的稳 定 所以泥浆的相对密度则起到保持压力差的关键作用 调制适合本地土层 情况的泥浆 有效避免成孔过程中塌孔的发生 泥浆的要求为相对密度 1 1 1 2 30 分钟泥皮厚度 2mm PH 值 8 10 此法施工能有效的减少塌孔 保证成孔质量 减少和杜绝孔底沉渣 保证 混泥土的充盈系数 6 停机时 保持孔内具有规定的水位和泥浆稠度 防止塌孔 7 地下障碍物的处理方法 钻机施工过程中如遇地下障碍物处理较困难 但对一些比较小的障碍物 如砾石 卵石层都能穿过 小孤石 采用牙轮孔钻头 螺旋钻头破碎 但施工 难度较大 会影响一定的施工进度 较大孤石 备用一台冲孔钻 采用冲孔 钻施工 8 钻孔咬合桩砼灌注 由于本工程地下水位较高 孔内都有水 采用导管法浇注水下砼灌注 导管直径为 300mm 浇注砼前先进行压力试验 在浇注过程中 随时检查是否漏水 第一次浇注时 导管底部距孔底 30 50cm 浇注砼量要经过计算确定 在浇注中导管下端埋深控制在 2 4m 范围 提升导管时 采用测绳测量严格控制其埋深和提升速度 严禁将导管 拔出砼面 防止断桩和缺陷桩的发生 水下砼要连续浇注不得中断 边灌注边拔导管 并逐步拆除 砼灌注至 设计桩顶标高以上 0 50 1m 超灌量 0 50m 桩上部无砼部分用土回填至地 面标高 完全拔出导管 桩顶砼不良部分要凿掉清除 要保证设计范围内的 桩体不受损伤 并不留松散层 水下灌注混凝土采用振动棒振捣 在咬合部位加强振捣 用来增加桩 体咬合及密实度 每浇注 50m3 留置 1 组试件 小于 50m3 的单桩 每根桩留置 1 组试 件 9 塌孔的处理 轻微塌孔 使用挖土机向孔内回填可塑性好的粘性土 钻机反转向下 加压 正转取土 充分压实孔壁 重新成孔 严重塌孔 向孔内浇筑低标号 C20 混凝土或高标号砂浆 待 24 小时 后重新成孔 时间根据气温确定 浇筑混凝土时塌孔 在灌注过程中如发现井孔内水 泥浆 位忽然上升溢出 随即骤降并冒出气 泡 应怀疑是塌孔征象 塌孔原因可能是孔内水位降低 不能保持原有静水压力 以及由于周围堆放重物或机械振动等 均有可能引起塌孔 发生塌孔后 应查明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 如保持或加大水头 移开重物 排 除振动等 防止继续塌孔 然后用吸泥机吸出坍入孔中泥土 如不继续塌孔 可 恢复正常灌注 如塌孔仍不停止 坍塌部位较深 宜将导管拔出 将砼钻开抓出 同时将钢筋抓出 只求保存孔位 再以粘土掺砂砾回填 待回填土沉实后重新钻 孔成桩 四四 事事故故桩桩的的补补救救措措施施 在钻孔咬合桩施工过程中 因 A 桩超缓混凝土的质量不稳定出现早凝现 象或机械设备故障等原因 造成钻孔咬合桩的施工未能按正常要求进行而 形成事故桩 事故桩的处理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 1 平移桩位侧咬合 B 桩成孔施工时 其一侧 A1 桩的砼已经凝固且强度 超过施工要求 使钻机不能按正常要求切割咬合 A1 A2 桩 在这种情况下 宜向 A2 桩方向平移 B 桩桩位 使钻机单侧切割 A2 桩施工 B 桩 并在 A1 桩和 B 桩外侧另加一根高压旋喷桩作为防水处理 或者在 A1 桩和 B 桩外侧 另加一根阀管双液注浆作为防水处理 2 背桩补强 B1 桩成孔施工时 其两侧 A1 A2 桩的混凝土均已凝固 在 这种情况下 则放弃 B1 桩的施工 调整桩序继续后面咬合桩的施工 以后 在 B1 桩外侧增加三根咬合桩与 A1 A2 桩相切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将 A1 和 A2 桩之间的夹土清除植筋喷射 C20 混凝土即可 3 预留咬合企口 在 B1 桩成孔施工中发现 A1 桩砼已有早凝倾向但还未 完全凝固时 此时为避免继续按正常顺序施工造成事故桩 可及时在 A1 桩 右侧施工一砂桩以预留出咬合企口 待调整完成后再继续后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