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ome thoughts and strategi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in urban planningXXXXXXXXAbstract: This paper writes about some thinking and strategi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in urban planning. It mainly takes waterlogging and earthquake as two examples. It describes the two examples from three aspects : problem analysis ,example analysi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inally it summarizes several problem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that the urban planner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Keywords: urban planning; natural disaster; waterlogging; earthquake自然灾害的城市规划思考和应对XXXXXXX,北京,中国,100044【摘要】本文论述了城市规划中对自然灾害防治的思考和应对策略,主要以内涝灾害和地震灾害为例,分别从问题分析、案例分析和应对策略三方面展开。最后总结了城市规划工作者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城市规划;自然灾害;内涝;地震作者简介:XXX(1991),X,XX,XX大学本科生. Email:XXX自然灾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会阻碍城市发展速度甚至会对城市建设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2011年6月以来北京、武汉、长沙等地的突发性大暴雨以及2012年7月的北京特大暴雨等,这些自然灾害带给城市灾难的同时也给城市的规划工作者带来了思考。怎样实施有效的城市规划以应对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是每个城市规划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1 内涝灾害的城市规划思考和应对1.1 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大城市也越来越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表现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中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建成区面积越来越大。原来的农田、水塘和湿地都没了,地表“硬质化”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满街的硬质路面无法自然渗水,公园绿地不足,导致90%的雨水直接进入城市排水系统,而市政工程只能保证设防标准内的排水安全,异常水量必然使其难堪重负。有些城市在规划过程中为了减少建设成本给排水系统设置的排水标准过低导致排水系统很难承担突发的雨水量。“重视地面成效忽视地下设施的投入”这一历史原因也导致了城市排水系统难以应对突发性城市内涝灾害。另外在实际规划设计当中,排水设计的技术论证较为单一,部分技术性难题尚未解决。现有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存在缺陷,没有很好的利用和控制雨水来为城市服务。最后我国的排水设计标准较之外国的还不够细致严谨,不够全面。1.2 案例分析国外在利用地下空间方面对暴雨洪水进行防治有很好的实践。例如马来西亚和日本1。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中心,属亚热带地区,海洋性气候显著,终年高温多雨,每年的雨季常因洪水泛滥,给首都吉隆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不利影响。此外,交通堵塞也严重影响了其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考虑到隧道工程在解决输水城市交通等问题的优势作用,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在吉隆坡地区建造一条隧道。其中,城市中心地区的一段,平时作为公路隧道,洪水时期作为防洪隧道。该隧道不仅解决了吉隆坡水灾问题,而且疏解了隆芙大道及新街场路通往市区的交通阻塞问题,从Sungai Besi到吉隆坡市中心的200万人出行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5分钟。地下道路位于吉隆坡中心的东南部,贯穿南北两个水系,总长9.7km,其中3km作为公路隧道。隧道内直径为11.83m,外直径为12.8m,共分三层。地下一、二层设置双向四车道公路隧道,上层交通向南,下层交通向北。地下三层为防洪隧道,将截取上流河水并分流,进入关键地段。洪水在克朗河和安宠河汇合处流入蓄水池。从那里,流经隧道进入Taman Desa水库,再排放到Kerayong河中。这样可降低Jalan Tun Perak大桥洪水水位,阻止溢水。地下道路能够在暴雨中疏导300万立方米的雨水至蓄水池及河流。300万立方米的雨量是百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因此该隧道完成后将能应付像1949年及1971年吉隆坡所发生的大水灾。 又如日本东京。为解决东京外围江户川、中川、利根川等水系每年产生的5次7次洪水威胁,东京在1992年启动建设了一条被称作“地下神殿”的世界最大地下排水工程。该工程包括位于地下50m、直径10m、全长6.3km的隧道和5个直径30m、深60m的立坑等组成,设计洪水流量为200ts,排水功率为1.4万马力,总投资2400亿日元,工程历时15年,于2007年6月建成使用。该工程建成后东京所受到的由洪水、台风等引发的自然灾害损失仅为原来的16,受害人数也由原来的22.3万人减少到5 000人。1.3 应对策略通过国外的案例,可为我国利用地下空间完善防灾体系提供借鉴思路:(1)城市地下空间对城市来讲是个与地面空间相互补的空间,可以为防灾工作提供另一种解决措施。协调地下和地面空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较完善的防灾体系,增加城市的安全性。 (2)建立城市主动防灾理念。现在城市在规划过程中缺少主动防灾的意识,很多公共用地,如广场、公园、绿地等都主要是供人们游览、休息的地方,在规划时没有将防灾理念纳入体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共用地的效益。规划工作要有完善的布局安排和功能设计,更应根据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分析,提出“主动防灾”理念。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结构到规划的具体落实均需主动考虑防灾,在灾害风险较大区域及重点区域,甚至需考虑防灾优先。(3)加强防灾规范制订,完善防洪标准。目前颁布的防洪标准中,交通设施部分未将地下交通防灾的内容列入。一般在设计过程中都是使用地面防洪规范而地面空间和地下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地面防洪规范不一定适用于地下空间。为使得今后地下交通建设对防洪设计有章可循,应结合当地的洪(潮)水位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完善现有的防洪标准。除了以上从国外借鉴的经验外,提出其它的应对策略。高标准建设地下管道,重视排水系统建设,科学制定城市给排水规划、竖向规划标准;建设透水路面使强降水透过路面渗透到地底下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此外,增加公园绿地和湿地面积,一方面减少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另一方面做到“渗、滞、蓄、排”,以生态的手段起到防治灾害的作用;加强雨水控制和利用。在城市规划中应统筹兼顾,突出雨水利用的系统性,依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水文等条件进行雨水利用分区,对各分区限定排水控制的流量,并根据自然、环境等条件推荐适宜的雨水利用模式,构建科学的城市雨水利用体系2。2 地震灾害的城市规划思考和应对2.1 问题分析城市地震灾害作为对人类威胁极大的自然灾害,首先有如下三个特点:城市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城市地震的突发性;城市地震的连锁性3。反观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不难看出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其对城市的破坏性作用。因此思考研究以城市规划的手段来防治地震灾害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目前的防震规划存在这些问题:第一,抗震防灾规划实施得很差。1984年以来全国已有60一70的城市(包括区、县)曾完成了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执行力,效果不明显;第二,缺乏足够的避难场所和应急物资,避难场所选址不合理、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第三,城市规划不完善,与防灾规划不一致;第四,防灾规划方案缺乏技术性,实施效果不明显;第五,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规划部门无法可依。2.2 案例分析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日本在防治地震灾害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第一,日本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初期就设置了很高的抗震标准,尤其是中小学校。这就使日本的建筑在地震中具备成功抗震的能力,此次地震震区中央虽有建筑倒塌,却是以整体伏倒为主,而非土崩瓦解式的垮塌,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将损失降到最小(此次地震死亡90是由海啸所致)。同时由于有完善的防灾规划,城市中有足够的避难场所和应急物资。地震发生后,日本国民纷纷前往开阔地带、学校、公园、体育馆等处避难,日本的中小学校抗震等级最高,也是最佳避难场所。避难场所中储备足够多的应急包、食品、饮用水,定期更换以保证质量,确保了灾情发生时的危机应对。第二,日本软硬件相结合,城市规划和防灾规划保持一致。日本政府在城市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中,无论从灾前预防还是灾后应急方面都能做到井然有序。将城市防灾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环境营造,从防灾减灾的设备到信息的发布和市民组织,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到再开发诱导地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都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在空间尺度上,形成“地域防灾规划防灾城市建设规划城市规划”的等级体系,下位规划要遵守上位规划,软硬件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协调,实现城市更好的防灾减灾。第三,升级管理防灾信息技术。危机发生时,争取时间、提供准确及时的受灾信息,是危机管理成功的关键。日本发挥技术领先优势,在城市市政管理和防灾体系中,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火灾、洪灾、地震、避难场所的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利用3D技术可以使防灾方案呈现出更为直观清晰的视觉效果,为防灾提供了技术支撑。第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日本防灾立法起步很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灾害救助法、灾害对策基本法、河川法、海岸法、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各个地区根据当地的灾害特点,编制防灾基本规划,作为城市防灾和未来重建的重要依据。在防灾救灾方面有法可依,成为防灾救灾重要的保证4。2.3 应对策略从日本防治地震灾害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如:加强建筑物抗震性能,提高自然灾害预防等级。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时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遵守建筑施工操作规程,杜绝偷工减料和各种违法行为,保证房屋建筑符合抗震标准。另外日本在高层建筑中采用的“地基地震绝缘”技术,轻型墙体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高层隔震和中间层隔震建筑,给我国此类建筑及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增设避难场所,保证应急物资。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有远见,避难场所的选址要科学。在易发生地震的范围附近要坚持就近、均衡和便利的原则,根据人口密度和交通状况进行科学选址。结合学校、广场、公园等资源,拓宽选择渠道,方便民众在灾难来临时就近进入避难场所。另外绿地有防灾避险功能,应该在公园增加绿地面积5,完善避难场所的必备设施和防灾质量,确保民众进入避难场所时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所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灾害应急水平。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在抗灾救灾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要结合国情进行有效梳理,纳入法律体系,从国家到地方形成系列技术条例和规范,“平灾结合”,使得在灾前、临灾和灾后的工作有法可依。目前我国的防灾法律是一事一法为主,已形成了水法、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等法律,以及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防汛条例等行政法规,共计30余部。然而,这些法律法规仍难以应对近年的汶川、玉树地震等巨灾,因此,未来的重点有:(1)必须建设统一的防灾减灾法以应对巨型复合灾害;(2)借鉴日本的经验,各个地区针对当地的灾害特点,建设当地的防灾基本规划,作为未来防灾、重建规划的重要依据;(3)完善灾区重建的法律,约束重建行为,目前仅有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未来应改变单纯依靠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起草法律法规的做法,探索委托专家起草、跨部门联合起草等新途径,实现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此外提出其它一些应对措施。如:城市重大工程规划时选址避开地质构造活动断层以防止“城市直下型”地震的灾害6;设置市、区、街道级的避震应急通道和人员撤离疏散场地,住宅小区的主要出入口不应建设过多的高层建筑,以免建筑倒塌堵住安全出口7。将这些思想充分体现在各级政府部门编制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城市建设规划中并在城市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时予以实施。加强城市道路系统的生命线规划8,提高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在规划时综合考虑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在城市核心交通线路旁的建筑更要提高抗震标准防止建筑坍塌对道路的阻塞影响灾后人群的疏散。3 总结不仅是内涝灾害、地震灾害,城市还受着其他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如火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台风、干旱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对此城市规划工作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城市规划要避让地质灾害9,确保城市安全;第二,城市规划要与防灾规划相一致,做到软硬件相结合,城市规划符合防灾规划的要求;第三,要升级管理防灾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城市服务;第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防灾标准。从而力争把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和损失达到最小,将城市建设得更加安全和美好。Reference(参考文献)1 Zhao Jingwei, Chen Zhilong, Liu Yingming, etc. Strategies of unexpected disaster phenomenon in urban planningJ.Planner, 2012,28(3):35-45.赵景伟,陈志龙,刘应明,等.城市突发性灾害现象的城市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2,28(3):35-45.2 ShiLian. Discussion of use planning of rain in urban total planningJ.Drainage, 2012,38(4):13-16.石炼.城市总体规划中雨水利用规划探讨J.2012,3(4):13-16.3 Bi Xingsuo, Ma Donghui, Yang Junwei.City earthquake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prevention strategiesJ.2005,27(4):84-85. 毕兴锁,马东辉,杨俊伟.城市地震灾害特点与抗震防灾基本对策J.工程建设和加固改造,2005,27(4):84-854 Wu Yunqing, Zhai Guofang, Li Shasha. Thinking of Japan earthquake on 11th,march about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J.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2011,26(4):22-27.吴云清,翟国方,李莎莎. 311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管理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4):22-27.5 TangJinqun,LiuDongmei,JiaJianzhong. City safety andGreenland planningJ.China garden,2008,24(9):1-4.唐进群,刘冬梅,贾建中.城市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国80所名校数学试卷
- 南渝中学初二数学试卷
- 南充拓展活动策划方案招聘(3篇)
- 固废焚烧施工方案(3篇)
- 珠宝引流促销活动方案策划(3篇)
- 私人银行开业活动策划方案(3篇)
- 山坡建筑施工方案(3篇)
- 驾驶校车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道德与法制试卷及答案
-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考题及答案
- DB37/T 3658-2019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 个体户餐饮股东协议书
- 云仓代发货合同协议书
- 本质安全培训课件
- 挖机台班合同协议书
- 技术团队分红协议书
- 应聘个人简历标准版范文
- 2025年中国智慧养殖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全面深化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保护意识与能力水平
- 2025-2030中国工业CT行业市场运行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废气处理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