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_文献综述_模板.doc_第1页
论文_文献综述_模板.doc_第2页
论文_文献综述_模板.doc_第3页
论文_文献综述_模板.doc_第4页
论文_文献综述_模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 肃 农 业 大 学本 科 毕 业 论文文 献 综 述毕业论文题目:天水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学生姓名:宋东东学 号:2008121022系 别: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经济学1班天水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文献的综述宋东东(甘肃农业大学经管学院,2008级经济学专业) 最近150多年,因受到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影响,世界农业发展十分迅猛,农业生产模式也不断创新和变迁,因此绿色农业的出现是农业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 为支持农业的发展释放出足够的推动力量, 就成为当前绿色农业发展中所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特色农业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的发达国家,尽管经济学说史上没有对特色农业作过专门探讨,但论述其相关问题的思想仍不鲜见,这些思想为特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l)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他认为,侮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各国按照各自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能使其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流入高效率产业,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其绝对优势产业的发展。(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相对差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就会具有比较优势,这样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仍会发生。所以,他主张各国应按比较成本(或相对成本)进行专业化生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其优势产业的发展。(3)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察赋理论。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了要素察赋论的基本观点,他的学生俄林接受并发展了这些观点,在其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要素享赋论。该理论分析了比较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俄林认为,比较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在十各国生产要素察赋差异。因此,各国应按要素票赋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即专业化生产本国拥有优势生产要素的商品,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4)新技术贸易论。由美国波斯纳(MPosner)等率先提出。该理论强调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形成国际贸易格局和产品比较优势中所起的作用。波斯纳认为,各国的技术进展情况很不一致,当技术领先的国家发明出一种新产品,且尚未被其他国家所仿制时,就会产生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该产品自然具有出口优势。但随着技术上的国际标准化,动态的技术优势逐步消失,该国又转而生产另一种新产品,从而产生新的出口优势。该理论说明,一国产品要想在市场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就是科学技术。虽然以上理论是讨论国际分工问题的,但对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的分工仍具有适用性。这是因为:(曰国内各区域不是独立的政治单元,区域之间没有国界和边防,也没有制度背景的差异。(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同一个生产部门,根据其原料的不同,根据同一种原料可能具有的不同形式,而分成不同的有的是崭新的工场手工业。”并且,“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由于利用各种特点的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出现,获得了新的推动力。(7)列宁对于区际分工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1)区际分工是不同的地区、不同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地域的分工并不是我国工业的特点,而是工场手工业(包括俄国和其他国家)的特点;小手工业没有造成这样广大的地区,而工厂却破坏了这种地区的闭塞性,促使作坊和大批工人迁移到别的地方。 (2)区际分工的基本特征是专业化生产的出现。即“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l)除了上述两个理论以外,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农业资源经济理论、农业资源配置理论、农业生态经 济理论也都对特色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 国内绿色农业研究现状我国探索与实践起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方向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即国外特色农业的发展经验。国内对特色农业的研究见于20 世纪90 年代。在中国知网( ) 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作为检索项, “特色农业”作为检索词,时间段为19802007 年, 检索匹配为“精确”, 检索范围为全部期刊时, 检索记录为1 080 多条; 检索范围为核心期刊时, 检索记录为210 多条。对这210 多篇文章做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其中30 多篇并不是以“特色农业”作为主题, 而是诸如“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或农业产业化”、“有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或科技推广”等等, 因此, 真正以“特色农业”为主题的文章仅有180 多篇。有关特色农业的研究报道绝大部分出现于21 世纪, 如检索范围为“全部期刊”在19801999 年段的检索记录只有280 条, 占总数的25%; 检索范围为“核心期刊”在19801999 年段的检索记录是85 条, 占总数的39%。现就文献对特色农业研究在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的原则等9 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以及地方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证研究3我国特色农业的现状3.1我国绿色农业的生产现状3.1.1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规模姚志坚认为我国的绿色农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而真正进入绿色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是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底,全国绿色农产品环境监测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2.5亿亩,是2004年的3.2倍。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和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绿色农业企业总数达到6176家,是2004年得3倍。绿色食品的产品总数达到17512个,是2004年得2.7倍,年增长率是28.1%,绿色食品的食物产量达到9000万吨,是2004年得1.96倍,年增长率是18.3%;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年销售额分别是2772亿元和92亿元,是2004年得3.22倍和2.63倍,年增长率分别是33.9%和27.3%;绿色食品的出口额达到24.8亿美元,是2001年得1.98倍,年增长率是18.6%1。3.1.2 绿色农业的生产方式 崔元峰、严立东认为我国绿色农产品发展倡导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推行“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的可持续生产方式,实现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保障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据统计,由于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全国已有2.6亿亩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收到环境监测、评价和保护,从而促进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2。李霞认为我国绿色农产品实施“环境有检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促进了广大农民优选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了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托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绿色农产品现已创建大型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312个,基地面积7538万亩,生产总量4221吨,对接龙头企业达816家,带动958万农户参与了标准化生产3。3.2 我国绿色农业的销售现状宫静认为认为2008年绿色食品的年销售额与出口额分别达到了2772亿元和24.8亿美元,这分别是2004年绿色食品年销售额与出口额的3.22倍和1.98倍,年增长率分别是33.9%和18.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绿色农产品的流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在这基础上我国为了更加快速的发展绿色农产品的流通,国家引导和鼓励让大中城市主流商业连锁经营企业构建绿色农产品专业流通渠道和销售网络,依托各类相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一批绿色农产品专柜,同时一些地区的商业部门每年都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展销会,积极为绿色农产品流通搭建平台4。与此同时,陈永芝认为各级商业主管部门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当地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或组织参加全国性的绿色农产品展销会,扩大了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拉动了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且,还出现了“农商对接”模式,是绿色农产品流通形式获得了突破。“农商对接”主要表现在商业零售企业向上游得延伸,发展基地化得经营。“农商对接”这种绿色农产品流通的新形式,不仅实现了产销的直接见面,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还把市场和信息送到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农民家门口,对增加生产绿色农产品农民的市场意识,引导生产绿色农产品农民走向市场具有重要意义5。4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问题4.1 农民生产仍以产量目标为主,对发展绿色食品缺乏应有的认识 刘连馥认为几十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化肥、农药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也确实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发生冲突时,农民选择了提高产量而施用化肥、农药,却放弃绿色食品6。郜庆炉认为这种现象不仅在大田生产中表现相当突出,在一些大棚生产中、甚至在一些绿色食品挂牌生产基地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近几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为了提高产量在蔬菜等植物生产中滥用生长调节剂、在畜牧业生产中滥用生长激素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构成食物安全的新隐患。所以,提高农民对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认识,让农民自觉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来进行生产,是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7。4.2 绿色农业生产的一些关键技术跟不上发展的要求 包建中认为由于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要求禁用或限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因而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目前,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还有许多关键技术尚需解决,主要包括土壤生态培肥与地力维持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环境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绿色食品的加工、包装、运输与贮藏保鲜技术等8。陈锡文认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是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一环,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要求从作物病虫草害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病虫草害发生危害情况,合理调整作物病虫草害天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和使用生物防治技术,不用或少用化学合成农药,从而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孳生而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中的农药污染9。这一完整的综合防治系统,虽说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至今仍没有突破性进展。4.3 缺少符合绿色食品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 曹玉华认为缺少既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又与传统化肥、农药等功效相当的生产资料,是目前绿色食品生产、特别是一些挂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违规生产的主要原因10。严立冬认为我国目前生产中的主要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饲料添加剂等,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保鲜剂、人工色素等,完全能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产品种类不多,即使有,不是因为价格问题、就是因为功效问题等原因而不能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从而制约了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大规模的发展11。4.4 缺少检测绿色食品的简易手段与技术 许筱蕾认为绿色产品从外观上看与一般普通产品没有任何区别,消费者在市场上根本不可能凭肉眼分别,口味差别微乎其微,食用后除个别有剧毒高残留产品外,短期内也没有病症表现12。所以,如何分辨绿色食品是提高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信用度、启动消费市场的关键。严立冬认为目前,对绿色产品的检验,主要靠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进行测试,时间长、成本高,难以普遍推广;因而迫切需要简单快捷、成本低廉的检测绿色产品的技术与产品,使普遍消费者在市场上一目了然的加以分别,以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13。5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樊凯认为发展绿色农业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发展绿色农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源头控制为中心,以组织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市场监控为手段,以配套法规建设为保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市场竞争力为目的,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14。邵立民认为立足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积极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实行基地认证和产品标识管理,促进绿色农业的顺利发展,使之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生态平衡和谐、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循环15。 5.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张强喜认为可持续发展的要旨是正确处理世代之间资源平等分配,这也是绿色农业的立足点。对此,要加强资源保护及农业资源综合立法。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制定和完善支持政策,建立绿色农业政策体系16。李永认为强化生态意识,依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大搞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改善大气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土壤环保,减少化肥、农药等的污染17。刘英基认为建立绿色农业保护区,严禁在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建立污染的工业企业,严禁超标排放废气、废水。从而,把发展绿色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18。5.2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培育绿色农业发展的新主体 童香娟认为要把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绿色农业之中,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致力于科技进步,加速引进、培养相关人才,建立农林牧渔业等绿色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出一批符合绿色农业要求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及其综合配套栽培技术19。来亚红认为加强绿色农业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绿色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培育绿色农业的微观主体;扶大扶强,积极培育绿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发展绿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20;建立、完善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环境保护型、绿色能源型、资源节约型、物质循环型等技术在绿色农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5.3 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发展绿色农业 范水生认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地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可根据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其他条件是否适宜于发展绿色农业等状况,划分农业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绿色农产品生产适宜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结合区(绿色农产品生产次适宜区)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不适宜区)21。在绿色农产品生产适宜区,可直接按照绿色农业生产要求,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刘思华认为在一些环境污染程度较轻,而且主要为生活废弃物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可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按照放心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发展生产,并加速向绿色农业过度。对于生活废弃物污染比较严重,工业“三废”污染源短期内难以整治消除,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环境中有害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的区域,须在期限该种非食物类作物或生态林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控制、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然后,再按照放心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循序渐进地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绿色农业过渡22。 5.4 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监管体系 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加速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环境质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保鲜等各个环节均实行标准化管理。周中林认为强化绿色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农业、技术监测、环保、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全程监控,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加快国家、地方各级检测体系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23。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以及产品申报、审批、标志和证书使用等信息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监督保障体系,引导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绿色市场,不断提升绿色农业产业水平。 5.5 积极培育国内外市场,发展绿色创汇产业 围绕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一批辐射能力强、辐射距离远的批发市场。张爱民认为强化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普及绿色农产品知识,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水平,畅通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渠道。认真组织实施绿色农产品名牌战略,鼓励各类企业创立名牌,增大绿色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25。密切跟踪绿色农产品国际标准的变化,加强国际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针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建立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应对。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当地实际,建立诸如劳动密集型和劳动技术密集型的绿色农业的创汇基地,以质优价廉物美的绿色农产品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5.6 增加投入,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扶持力度 唐安来认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绿色产品,是一项任务艰巨、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增加投入是绿色农业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林业、水保基金制度,水土保持设施、森林生态效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海域使用有尝制度等。财政支持是使绿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26,各级财政每年都应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绿色农业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同时,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绿色农业,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入的机制。鼓励和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并已形成规模效益的绿色农产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从而加速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27。参考文献1姚志坚.凌源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吉林大学书刊.2009:332崔元峰、严立东.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M.农业经济问题.2009:563李霞.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状况N.中国绿色食品网.2009:1374宫静.我国发展绿色食品推进农业品牌战略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新华社.2009.11:775陈永芝.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层矛盾与制度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09.06:536刘连馥.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原则应用手册M.2009.09:977郜庆炉.现阶段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报. 2001.08:1218包建中.“三色农业”兴起及中国农业产业化方向.J.中国人口与环境 .2007:879陈锡文.关于农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农民日报. 2009.11:7510曹玉华.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和指标体系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6911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05:10512许筱蕾.论我国绿色农业体系的构建J.兰州学刊.2005.06:22113严立冬.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论.农业经济问题.M. 2008.05:8814樊凯.生态农业:农业发展的绿色之路 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05:10515邵立民.我国绿色农业战略选择及对策研究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10716张强喜.21世纪中国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N. 2006.05:20417李永. 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M人们出版社. 2007.01:5618刘英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障碍及对策J.浙江金融.2009:11719童香娟.“一村一品”:开创富民强村之路.J.200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