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7_第1页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7_第2页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7_第3页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7_第4页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 2007 中国数字鸿沟研究 课题组 1 序 所谓数字鸿沟 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 在的差距 数字鸿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也将对统筹 城乡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 难题 准确测量 客观描述数字鸿沟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 是客观评价政策效 果 提出正确应对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国家信息中心从 2005 年起组织 中国数 字鸿沟研究 课题组 对中国数字鸿沟现状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 本报告是第 三份关于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的年度报告 本报告继承了此前报告主体框架 内容和方法 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最 新进展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1 在主体框架方面 除继续全面反映中国内部数字鸿沟总体与结构状况外 增加了 中外数字鸿沟 一章 使报告更加完整 2 在考察内容方面 重点考察城乡数字鸿沟 地区数字鸿沟和性别数字鸿 沟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字鸿沟总水平测评 鉴于区域数字鸿沟是地区数字鸿 沟的表现 而教育数字鸿沟很大程度上是原因而非结果 所以本报告对这两类 数字鸿沟不再进行单独反映 3 在考察变量方面 主要以互联网 计算机 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普及 应用为依据 去除了彩电变量 取消彩电变量 不是因为其不重要 主要是考 虑到与国际进行比较分析的需要 国际上主要评价指标体系中有许多不用这一 变量 基础数据不易得到 4 在测算方法方面 在继续使用绝对差距 相对差距 时间差距等方法的 基础上 以 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 为内核对 数字鸿沟指数 DDI 进行了 测评 数字鸿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客观反映 其形成原 因 作用机理相当复杂 鉴于人们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还刚刚开始 国际上对 于数字鸿沟的测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 尚没有形成有公信力的方法或报告 本报告本着数据完整 理论通用 内涵直观的原则 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 践 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各方反馈和斧正 测算方法说明 在进行数字鸿沟测算时 本报告力求把握三点 一是理论通用 既可进行 横向比较 又能进行历史比较 二是内涵直观 计算结果含义清晰 便于直观 理解 三是数据完整 全部采用有公信力的统计数据 避免使用主观判断数据 带来的不确定性 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鸿沟大小的一种测算 方法 其核心指标是数字鸿沟指数 DDI 其计算方法和含义如下 一 数字鸿沟指数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DDI 代表一国或地区数字鸿沟总指数 DDI 介于 0 1 之间 DDI 越大 说 明数字鸿沟越大 DDI 越小 说明数字鸿沟越小 一般来讲 DDI 小于 0 3 表 示数字鸿沟不明显 DDI 介于 0 3 0 5 之间 表示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 DDI 介 于 0 5 0 7 之间 表示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 DDI 在 0 7 以上 表示存在巨大 的数字鸿沟 这一判断标准也适用于对下述值和的评估 代表要重点考察的数字鸿沟种类及其指数 在计算中国数字鸿沟时 本 报告选取城乡数字鸿沟 地区数字鸿沟 性别数字鸿沟作为考察对象 主要是 因为这几类数字鸿沟相对比较重要 且具有可比性 基础数据也相对完整 代表权重 一般来讲权重的设定应以其重要性来确定 考虑到难以判 断到底哪一类数字更为重要 为不影响历史分析 在实际测算中赋予各类数字 鸿沟相同的权重 由于反映的是相对差距及其变化 只要对历年计算采用相同 的标准就不会影响结果分析 二 分类数字鸿沟的测算 计算公式 代表某一类数字鸿沟指数的大小 如城乡数字鸿沟指数 性别数字鸿沟 指数等 值介于 0 1 之间 越大 说明数字鸿沟越大 越小 说明数 字鸿沟越小 0 表明在某一方面发展水平完全平均 不存在数字鸿沟 代表主要考察指标的种类及其相对差距指数 结合国际上通常采用的 主要指标 本文重点以互联网普及率 计算机家庭普及率 移动电话普及率和 固定电话普及率作为重点考察指标 并分别计算其相对差距 代表权重 本报告中互联网 计算机各占 1 3 权重 固定电话 移动 电话各占 1 6 权重 三 最终指标相对差距的计算 计算公式 代表观察对象与比较对象间在主要考察指标方面相对差距的大小 值介于 0 1 之间 值越大 说明相对差距越大 值越小 说明相对差 距越小 0 表明观察对象与比较对象间在某一方面不存在差别 1 说明观察对象在某一方面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代表观察对象某一考察指标在特定时期的实际数值 一般情况下 为 使相对差距指数值介于 0 1 之间 观察对象一般设为 弱势 群体一方 如城 乡比较时的乡村一方 性别数字鸿沟间的女性一方等 在进行国际间数字鸿沟 比较时 由于设定中国为观察对象 最终指标相对差距指数及数字鸿沟指数可 能为负值 表明中国在某些方面超过比较对象 代表比较对象某一考察指标特定时期的实际数值 以互联网普及率相对差距的计算为例 2005 年中国城市居民互联网普及率 为 16 9 农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为 2 6 则城乡互联网相对差距为 1 2 6 16 9 0 846 这意味着在互联网普及应用方面农村比城市落后了 84 6 总体概况 2006 年以来 以 2006 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颁布实施为主要标 志 中国信息化发展进入了全方位 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配合战略的落实推 进 各地区 各部门制定并实施了 十一五 信息化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各领域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 到 2006 年底 全国互联网 用户总数达到 1 37 亿人 比上年增长 23 城市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达到 47 2 台 比上年增长 14 全国固定电话总用户达到 36781 万户 比上年增长 5 移动电话总用户达到 46108 万户 比上年增长 17 与此同时 从统筹城 乡 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关注数字鸿沟问题已基本形成共识 电话 电视村村 通工程继续推进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渐成热潮 都对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产生 一定的作用 但总体来看 城乡 地区间数字鸿沟仍很突出 依然是困扰中国 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难题 2006 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为 0 51 表明仍然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 从变 化趋势看 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继续呈下降趋势 2002 2006 年 中国数字鸿 沟缩小了近 15 图 6 1 2002 2006 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变化 2006 年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指数为 0 75 表明城乡之间仍存在巨大的数字鸿 沟 总体上看 城乡数字鸿沟呈稳步缩小态势 2002 2006 年缩小了 10 左右 从分类指标看 城乡数字鸿沟的缩小主要得益于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差距的减 小 而城乡之间在互联网 计算机普及应用方面的差距基本没有变化 尤其是 固定电话方面 由于城市固定电话几近饱和 并开始出现 移动替代 现象 2 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出现整体下降 而农村固定电话仍保持强劲增势 导致城 乡之间固定电话差距迅速缩小 2006 年中国地区数字鸿沟指数为 0 53 表明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 2002 2006 年 地区间数字鸿沟缩小了 9 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所有信息技术应 用方面都表现的很突出 但总的来看 互联网普及应用差距最大 移动电话次 之 固定电话方面的差距最小 图 6 2 主要信息技术应用地区基尼系数与人均 GDP 地区基尼系数变化对照 值得一提的是 到 2006 年底 几乎所有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地区基尼系数 都已经低于人均 GDP 地区差异系数 表明落后地区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相对于 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超越发展的好成绩 2006 年 中国性别数字鸿沟指数为 0 24 比上年继续缩小 总体上看 性 别数字鸿沟已不是十分明显 与发达国家情况基本相似 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数字鸿沟继续缩小 中国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着巨大 的数字鸿沟 2006 年中芬之间的 DDI 为 0 67 但与处在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 中低收入国家相比 中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出平均水平 98 说明中国在信 息化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好成绩 2000 2006 年中国与芬兰之间的数字鸿 沟指数下降了 24 从分类指标看 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互联网差距最大并且 总体变化很小 而固定电话差距缩小速度最快 城乡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城乡数字鸿沟总指数是反映城乡数字鸿沟水平的主要指标 代表地区数字 鸿沟的大小 由城乡互联网 计算机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四个相对差距指数 构成 一 城乡互联网差距 2006 年底 中国城市网民普及率为 20 2 比上年提高了 3 3 个百分点 增长了 19 5 农村网民普及率为 3 1 比上年提高了 0 5 个百分点 增长了 19 2 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网民普及率的 6 5 倍 与上年持平 城市网民普及 率高出农村 17 1 个百分点 差距比上年拉大了 2 8 个百分点 农村网民普及率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30 从时间差距上看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落后于城市 10 年左右 城乡之间互联网相对差距指数为 0 85 表明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互联网 应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从变化趋势上看 城乡互联网方面的差距多年来没出现大的变化 数据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图 6 3 2005 2006 年城乡网民普及率 二 城乡计算机差距 2006 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 47 2 台 比上年增加 5 7 台 增长 14 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 2 7 台 比上年增加 0 6 台 增长 30 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的 17 倍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图 6 4 2002 2006 年城乡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变化 台 百户 从绝对差距看 2006 年城市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高出农村 44 5 台 比 上年高出 5 1 台 比 2002 年高出 25 台 图 6 5 2002 2006 年城乡计算机绝对差距变化 从相对差距看 2006 年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指数为 0 94 农村比城市落后 94 表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计算机应用上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 从变化趋势 上看 2000 年以来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总体变化不大 从时间差距看 农村计算机应用水平落后于城市 10 年以上 近十年来这一 差距没有出现明显缩小迹象 三 城乡固定电话差距 2006 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 93 3 部 比上年减少 1 1 部 农 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 64 1 部 比上年增加 5 6 部 城市家庭固定电 话拥有量是农村的 1 5 倍 图 6 6 2002 2006 年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固定电话拥有量变化 部 城市家庭固定电话拥有量自 2005 年以来已连续两年出现下降 主要原因有 两个 一是城市固话普及已达到饱和 出现拐点 二是近年来移动电话发展迅 速 移动替代 现象开始出现 从绝对差距看 2006 年城乡固定电话绝对差距为 29 2 个百分点 比上年减 少 6 8 个百分点 缩小幅度为 18 9 比 2002 年减少 27 3 个百分点 缩小幅 度为 48 城乡固定电话绝对差距连年缩小 主要原因是城市固定电话接近饱 和并开始出现下降 而农村固话近几年继续取得长足进步 图 6 7 2002 2006 年城乡固定电话绝对差距变化 从相对差距看 2006 年城乡固定电话相对差距指数为 0 31 即农村落后于 城市 31 比上年下降 18 比 2002 年下降 47 图 6 8 2002 2006 年城乡固定电话相对差距指数 从时间上看 农村固定电话普及水平仍落后于城市 7 年左右 四 城乡移动电话差距 2006 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 152 9 部 比上年增加 15 9 部 增长 11 6 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 62 1 部 比上年增加 11 9 部 增长 23 5 城市家庭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农村的 2 5 倍 图 6 9 2002 2006 年城乡居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变化 部 百户 从绝对差距看 2006 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量高出农村 91 台 比上年扩大 4 台 比 2002 年扩大 41 台 绝对差距连年扩大 表明城市移动电 话普及仍处于急速上升期 其扩张幅度比农村要大 图 6 10 2002 2006 年城乡移动电话绝对差距 从相对差距看 2006 年城乡移动电话相对差距指数为 0 59 即农村落后于 城市 59 比上年下降 6 比 2002 年下降 24 相对差距逐年缩小 表明农 村移动电话增长速度快于城市 图 6 11 2002 2006 年城乡移动电话相对差距指数变化 从时间差距看 2006 年底农村移动电话普及水平落后于城市 4 年左右 比 上年拉大 0 4 年 比 2002 年拉大 1 5 年 时间差距不断拉大 表明农村移动电 话每跨越一个台阶所用的时间比城市要长 即增长后劲相对较弱 图 6 12 2002 2006 年城乡移动电话时差距变化 年 五 城乡数字鸿沟综合指数 2006 年城乡数字鸿沟总指数为 0 75 即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落后于 城市 75 左右 表明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图 6 13 城乡数字鸿沟指数变化 从分类指标看 城乡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 而移动电 话和固定电话方面的差距要小得多 从变化趋势看 城乡数字鸿沟呈逐年缩小趋势 2002 2006 年城乡数字鸿沟 指数下降了 10 左右 城乡数字鸿沟的不断缩小主要得益于城乡在固定电话和 移动电话方面差距的缩小 而同期城乡之间在互联网 计算机方面的差距并没 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地区数字鸿沟 地区数字鸿沟是指各地区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 地区数字鸿沟总指数是反映地区数字鸿沟水平的主要指标 代表地区数字 鸿沟的大小 由地区互联网 计算机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四个相对差距指数 构成 在计算地区间考察指标的相对差距指数时 本报告统一使用以各年最低 地区普及率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计算 为更好地反映地区间差异及其变化 趋势 本报告还对地区间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 一 地区互联网差距 2006 年 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 10 5 在 31 个省份中 北京互联网普及率 最高 达到 30 4 贵州最低 为 3 8 最低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全国平均水 平的 36 图 6 14 2006 年各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分布 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绝对差距有扩大趋势 2006 年最低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比 全国平均水平落后 6 7 个百分点 差距比上年拉大 0 9 个百分点 比 2002 年拉 大 3 3 个百分点 图 6 15 地区互联网绝对差距 地区互联网时间差距继续拉大 以最低地区与最高地区相比 2006 年贵州互 联网普及率落后北京约 8 25 年 比 2003 年拉大了 2 26 年 表 6 1 北京市与贵州省互联网普及应用时间差距 贵州互联网普及率 2 22 52 83 8 贵州到达时间 2004 00 2005 00 2006 00 2007 00 北京到达时间 3 1998 011998 151998 291998 75 时间差距 年 5 99 6 85 7 71 8 25 地区互联网相对差距呈下降趋势 2006 年地区互联网相对差距指数为 0 64 即最低地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64 比上年下降了 4 即差距缩小 了 11 图 6 16 地区互联网相对差距指数变化 地区互联网基尼系数继续下降 并首次低于人均 GDP 地区基尼系数 4 2006 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地区基尼系数为 0 3001 比上年出现明显下降 图 6 17 2001 2006 年互联网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变化 二 地区计算机差距 2006 年底 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达到 47 2 台 比上年增 加 5 7 台 增长 14 在最近的五年中 每一百户城市家庭中约有 7 家成为新 的电脑拥有者 图 6 18 2006 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地区分布 台 受家庭收入 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 地区间计算机普及率存在很大的 差距 2006 年北京城市家庭计算机拥有率最高 每百户居民拥有计算机 95 7 台 西藏城市家庭电脑拥有率全国最低 每百户居民拥有计算机 19 5 台 最低 地区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 41 与互联网普及率相比 计算机普及率的地区间 差距要小一些 从绝对差距看 2006 年每百户拥有计算机量最低地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7 7 台 差距比上年扩大 5 2 台 比 2002 年扩大 15 台 绝对差距连年扩大 表明发达地区家庭计算机普及应用正处于扩张期 其扩张幅度比落后地区要大 得多 图 6 19 2002 2006 年地区计算机绝对差距 台 从时间差距看 拥有量最高地区领先最低地区 10 年以上 从相对差距看 2006 年地区计算机拥有量相对差距指数为 0 59 即最低地 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59 总体上看 相对差距缩小幅度不明显 表明计算 机扩散仍处于扩张期 地区差距仍处于高位阶段 图 6 20 2002 2006 年地区计算机相对差距指数变化 2006 年城市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的地区基尼系数为 0 22 比上年下降 6 比 2000 年下降近 40 因此 从总体上看 计算机普及应用的地区间差异呈缩小 趋势 但缩小速度电话相比要慢得多 图 6 21 2001 2006 年城市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变化 三 地区固定电话差距 2006 年 全国固定电话普及率为 28 1 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为上海 达到 63 2 普及率最低的地区是贵州 为 13 2 最低地区普及率为全国平均水平 的 47 资料来源 信息产业部 图 6 22 2006 年各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布 地区固定电话绝对差距明显减小 2006 年最低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比全国 平均水平低 14 9 个百分点 差距比上年扩大 1 4 个百分点 图 6 23 2002 2006 年地区固定电话绝对差距变化 地区固定电话相对差距继续减小 2006 年地区固定电话相对差距指数为 0 51 即最低地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51 比上年有所扩大 图 6 24 2002 2006 年地区固定电话相对差距变化 2006 年中国固定电话的地区基尼系数为 0 2054 继续呈下降趋势 图 6 25 2002 2006 年地区固定电话基尼系数变化 四 地区移动电话差距 2006 年 全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 35 3 比上年提高 5 个百分点 北京 移动电话普及率仍稳居第一位 并成为中国第一个达到每百人拥有百部以上移 动电话的地区 普及率为 102 1 比上年提高 4 3 个百分点 移动电话普及率 最低的地区仍为贵州 达 17 5 比上年提高 4 5 个百分点 最低地区移动电 话普及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50 资料来源 信息产业部 图 6 26 2006 年各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布 地区移动电话绝对差距继续扩大 但幅度缩小 2006 年最低地区移动电话 普及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17 8 个百分点 差距比上年扩大 0 1 个百分点 比 2002 年扩大 7 6 个百分点 图 6 27 2002 2006 年地区移动电话绝对差距变化 2006 年地区移动电话相对差距指数为 0 20 即普及率最低地区落后于全国 平均水平 20 比差距最大的 2003 年下降了 50 即差距缩小了 50 图 6 28 2002 2006 年地区移动电话相对差距指数变化 2001 2006 年 移动电话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从 0 36 逐年下降到 0 25 表 明地区间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差距在逐年缩小 图 6 29 2001 2006 年移动电话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 五 地区数字鸿沟综合指数 2006 年地区数字鸿沟总指数为 0 53 即最低地区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落 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53 表明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数字鸿沟 图 6 30 地区数字鸿沟指数变化 从分类指标看 地区数字鸿沟在各主要技术应用方面都很大 而互联网方 面最为突出 其次是计算机 从总体变化趋势看 地区数字鸿沟有缩小趋势 但除移动电话外 其他方面变化不是十分明显 性别数字鸿沟 性别数字鸿沟是指不同性别的人群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性别数字鸿沟总指数是反映性别数字鸿沟水平的主要指标 代表性别数字 鸿沟的大小 本报告主要用互联网普及率指标来反映性别数字鸿沟状况 2006 年底 中国男性网民总数 7987 万人 比上年增加 1471 万人 增长 22 6 男性网民占全国网民比重为 58 3 比上年降低 0 4 个百分点 男性网 民普及率为 11 9 比上年增加 2 2 个百分点 增长 22 7 2006 年底 中国女性网民总数 5713 万人 比上年增加 1129 万人 增长 24 6 女性网民占全国网民比重为 41 7 比上年上升 0 4 个百分点 女性网 民普及率为 9 0 比上年增加 1 7 个百分点 增长 23 3 表 6 2 2000 2005 年分性别互联网普及率及其对比变化 年份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男性网民数 万人 202235054802569665167987 女性网民数 万人 134824053148370445845713 男性网民普及率 3 085 37 218 59 711 9 女性网民普及率 2 183 285 025 887 39 0 绝对差距 百分点 0 92 022 192 622 42 9 相对差距指数 0 29 0 38 0 30 0 31 0 25 0 24 图 6 31 2001 2006 年分性别网民普及率对比变化 从绝对差距看 2006 年男性网民普及率超出女性 2 9 个百分点 比上年增 加 0 5 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 绝对差距有扩大趋向 但幅度不大 图 6 32 2001 2006 年性别数字鸿沟绝对差距变化 百分点 从时间差距看 2006 年底女性互联网普及水平落后于男性 1 8 年 比上年 减少了 0 1 年 这也是自互联网应用以来 性别数字鸿沟时间差距指数首次出 现下降 时间差距的缩小 表示女性互联网应用每上升一个台阶所用的时间缩 小 图 6 33 2001 2006 年性别数字鸿沟时间差距变化 年 从相对差距看 2006 年男性网民普及率约为女性的 1 3 倍 性别数字鸿沟 指数为 0 24 即女性落后于男性 24 表明女性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与男性存 在一定的差距 但总体上看性别数字鸿沟不是很大 图 6 34 2001 2006 年性别数字鸿沟指数变化 从变化趋势上看 在互联网兴起初期 性别数字鸿沟比较明显 1998 年男 性互联网普及率是女性的 5 6 倍 数字鸿沟指数一度达到 0 82 随着时间的推 移 性别间的差距整体上出现缩小趋势 从近几年情况看 2002 2006 年共下 降了 37 中外数字鸿沟 自数字鸿沟问题引起世人关注以来 国内各界对于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数 字鸿沟就一直比较关心 但得出的结论却迥然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 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缩小 也有人认为越来越大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除视角 不同外 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测算方法 这里通过中国与不同收入国家以及 与芬兰国家间的数字鸿沟测算 对这一问题做一分析 一 中国与不同收入国家间的数字鸿沟测算 2004 年 2006 年 3 月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题为 信息通讯与发展 全球趋势与政 策 的报告 其中关于 2004 年不同收入国家的信息技术普及水平的数据为我们 进行中外数字鸿沟测算提供了依据 测算结果显示 2004 年中国与高收入国家间的数字鸿沟综合指数为 0 73 即落后 73 表明中国与发达国家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从分类技术应用水平看 中国与高收入国家在互联网普及方面的差距最大 综合差距指数为 0 85 其次是计算机 0 72 再次是移动电话 0 66 在固定电话普及率方面的差距最小 0 57 中外数字鸿沟远低于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 表明中国在信息化 领域取得了跨越发展的好成绩 2004 年中国人均 GDP 为 1290 美元 高收入国 家的平均水平为 32040 美元 收入差距指数为 0 96 即落后 96 同期二者 之间的数字鸿沟指数为 0 73 中国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指数为 0 73 而数字鸿沟指数仅为 0 01 与处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低收入国家相 比 中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出平均水平 96 表 6 3 中国与不同收入国家间的数字鸿沟测算表 2004 年 人均国民每百人电手机普及互联网普PC 普及率DDI 合 收入 美元 话主线率 及率 部 百人 成指数 低收入国家 5103 34 820 8 中低收入国家 158019 225 573 8 中高收入国家 4770224913 39 9 高收入国家 3204055 876 64850 4 中国 129024 125 97 2314 1 DDI 中国 低收入国家 1 53 6 30 4 40 2 62 16 63 8 20 5 DDI 中国 中低收入国家 0 18 0 26 0 02 0 03 2 71 0 96 DDI 中国 中高收入国家 0 73 0 10 0 47 0 46 0 42 0 07 DDI 中国 高收入国家 0 96 0 57 0 66 0 85 0 72 0 73 基础数据源自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2006 Global Trends and Policies The World Bank 二 中国与芬兰之间的数字鸿沟 芬兰做为较早进入信息社会的发达国家在国际上较有代表性 通过与芬兰 之间的对比 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国与世界一流国家间的差距 表 6 4 中芬数字鸿沟测算表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中芬互联网差距指数 0 940 920 890 860 840 850 83 中芬计算机差距指数 0 890 860 810 750 70 680 64 中芬移动电话差距指数 0 920 870 820 770 720 680 64 中芬固定电话差距指数 0 850 80 750 670 620 530 43 中芬数字鸿沟总指数 0 91 0 87 0 83 0 78 0 74 0 71 0 67 数据来源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测算 其中 1 芬兰数据来源于芬兰统计局 信息社会统计 2006 Information Society Statistics 2006 2 中国数据中 互联网普及率来源于 CNNIC 历年互联网统计调查报告 百户家庭 PC 拥有量来自于国家统 计局 其中 2006 年数据为预测数 固话 手机普及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其中 2006 年数据来源于信息产业部 1 总体概况 中芬数字鸿沟明显 但总体上呈不断缩小趋势 2000 年中芬数字鸿沟指数 为 0 91 以后逐年减小 到 2006 年缩小到 0 67 6 年间缩小了 26 这一成绩 的取得 与中国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分不开 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差距相比 中芬之间在数字鸿沟方面的差距要小一些 而缩小的速度也快得多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 6 2000 2004 年芬兰人均国 民收入从 24940 美元增加到 32790 美元 三年增长了 31 5 同期中国人均国 民收入从 840 元增加到 1290 美元 增长 53 6 2000 年中芬收入差距指数 GDI GNI Divide Index 为 0 97 到 2004 年缩小到 0 96 缩小幅度仅为 1 03 同期数字鸿沟指数从 0 91 缩小到 0 74 缩小幅度为 18 7 2000 2004 年 中芬之间数字鸿沟的缩小速度约为收入差距缩小速度的 18 倍 从不同信息技术的普及情况看 中国与芬兰之间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的差 距最大 2006 年互联网普及率 DDI 指数为 0 83 在固定电话普及率方面的差 距最小 0 43 中间分别是计算机和移动电话 均为 0 64 2 中芬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状况 2000 年中芬互联网普及率差距指数为 0 94 到 2006 年缩小为 0 83 6 年 中缩小了 11 7 与其他指标相比 中国与芬兰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最为明显 缩减趋 势缓慢 在最近的三年中 这一差距变化不大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 国互联网普及速度缓慢 2000 2006 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从 1 78 提高到 10 5 平均每年增加 1 45 个百分点 而同期芬兰互联网普及率从 46 提高 到 62 平均每年增加 5 5 个百分点 3 中芬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差距状况 2006 年中国与芬兰之间在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方面的差距指数为 0 64 比 2000 年的 0 89 缩小了 28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互联网应用的深入 对孩子 教育的重视是中国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较快提升的三大主要原因 尽管中国家庭计算机普及率提升较快 从 2000 年的 3 83 提高到 2006 年的 21 13 6 年中增加了 4 5 倍 但与芬兰相比仍有相当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