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4(包含多选)_第1页
M14(包含多选)_第2页
M14(包含多选)_第3页
M14(包含多选)_第4页
M14(包含多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1 不属于热传递方式 c a 对流 b 传导 c 扩散 d 辐射 2 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b a 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b 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c 大气密度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d 大气湿度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3 的法定计量单位是焦耳 a c a 功 b 功率 c 热量 d 力 4 表征轴流式压气机的涡扇发动机推力的参数有 a c a EPR b EGT c N1 d sfc 5 超音速气流经过正激波后 b a 仍为超音速气流 b 变为亚音速气流 c 变为跨音速气流 d 变为音速气流 6 超音速气流流过激波后 气流的 d a 马赫数突然增大 压力突然下降 温度突然上升 b 马赫数突然下降 压力突然下降 温度突然上升 c 马赫数突然增大 压力和温度突然下降 d 马赫数突然下降 压力和温度突然上升 7 传热的基本方式有 a a 导热 对流和热辐射三种 b 碰撞 扩散和掺混三种 c 沸腾 蒸发和扩散三种 d 喷淋 汽化和升华三种 8 单转子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本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 a 进气道 压气机 燃烧室 涡轮和喷管 b 气缸 活塞 连杆 气门和曲轴 c 扩压器 静子 转子 排气装置 d 螺旋桨 减速器 涡轮和排气管 9 对于现代涡扇发动机 常用 代表发动机推力 a a 低压涡轮出口总压与低压压气机进口总压之比 b 高压涡轮出口总压与压气机进口总压之比 c 高压涡轮出口总压与低压涡轮出口总压之比 d 低压涡轮出口总压与低压涡轮进口总压之比 10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热效率取决于 a b a 压气机增压比 b 发动机涡轮前温度 c 摩擦和加热所造成的流动损失和热阻损失 d 发动机流量 11 发动机的推进效率是 c a 单位时间发动机产生的机械能与单位时间内发动机燃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之比 b 发动机的推力与动能之比 c 发动机推进功率与单位时间流过发动机空气的动能增量之比 d 推进功率与单位时间内发动机加热量之比 12 关于热量与温度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a 温度是热强度的量度 b 温度与热量有直接的关系 c 温度与热量成反比关系 d 温度是热的特性的量度 13 海平面标准大气状态是 a d a 温度为288 15K 大气压力为101325Pa b 温度为273 15K 大气压力为101325Pa c 温度为0 大气压力为750mmHg d 温度为15 大气压力为760mmHg 14 航空发动机术语中Tt2是指 c a 使用循环 b 使用时间 c 2站位总温 d 2站位静温 15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分为 d a 离心式和轴流式两种类型 b 吸气式和增压式两种类型 c 冲击式和反力式两种类型 d 涡喷 涡桨 涡扇和涡轴等类型 16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气动热力性能监控的监控参数有 a b c a 发动机排气温度 b 燃油流量 c 转速 d 排气速度 17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是将 b a 动能转变为热能的装置 b 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 c 动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 d 势能转变为热能的装置 18 航空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经济性的指标是 b a 单位推力 b 燃油消耗率 c 涡轮前燃气总温 d 喷气速度 19 华氏温度 32 F 约等于摄氏 b a 15 b 0 c 32 d 273K 20 具有物质原有特性的最小粒子称为 a a 分子 b 原子 c 质子 d 电子 21 绝对温度 300K 等于 a a 27 b 12 c 149 d 572 22 空气中所含有的实际水蒸汽含量称为 b a 相对湿度 b 绝对湿度 c 露点 d 水蒸汽压力 23 能够比较不同发动机经济性能的好坏的参数有 a d a 燃油消耗率 b 发动机推进功率 c 每小时所消耗的燃油量 d 总效率 24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 a b c a 加速度和力同时存在 同时改变 b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c 物体如果有加速度 则作用在物体上外力的合力一定不为零 d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以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方式出现 25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以 的方式出现 a a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b 大小相等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c 大小相等 方向也相同 d 大小不等 方向也不相同 26 气流马赫数 时 为超音速流动 c a 小于1 b 大于0 c 大于1 d 不等于1 27 气流马赫数 时 为亚音速流动 a a 小于1 b 小于0 c 大于1 d 不等于 28 气流通过反力式涡轮叶片 a a 气流速度和方向都改变 b 气流方向改变 速度不变 c 气流速度和方向都不改变 d 气流方向不变 速度改变 29 气体或液体的静温是 的测量 a a 热量 b 能量 c 压力 d 速度 30 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产生推力的依据是 a a 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b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c 牛顿第一定律和付立叶定律 d 道尔顿定律和玻尔兹曼定律 31 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出口处的静温一定 大气温度 c a 低于 b 等于 c 高于 d 等于标准 32 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理想循环是 d a 卡诺循环 b 奥托循环 c 朗肯循环 d 布莱顿循环 33 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理想循环是 a a 定压加热循环 b 定容加热循环 c 定温加热循环 d 绝热循环 34 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推力与流过发动机的空气质量之比称为 d a 压力比 b 推重比 c 流量比 d 单位推力 35 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推重比 a a 大于1 b 等于1 c 小于1 d 等于0 9 36 如果密封容器内的气体压力增加到原来的3倍 假定气体温度不变 则气体的体积将 c a 增加3倍 b 减少1 3 c 减少到原来的1 3 d 保持不变 37 使用标准大气状态 海平面标准温度为 d a 华氏40度 b 华氏0度 c 摄氏0度 d 摄氏15度 38 推进功率等于 c a 单位时间内发动机产生的可用动能 b 单位时间内发动机加热量 c 推力乘以飞行速度 d 单位时间内发动机产生的机械能 39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热效率是 a a 单位时间发动机产生的机械能与单位时间内发动机燃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之比 b 发动机的推力与动能之比 c 发动机完成的推进功与可用动能之比 d 推进功率与单位时间内发动机燃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之比 40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总效率等于发动机的热效率与推进效率相 a a 乘 b 除 c 加 d 减 41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总效率是 d a 单位时间发动机产生的机械能与单位时间内发动机燃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之比 b 发动机的推力与动能之比 c 发动机完成的推进功与可用动能之比 d 推进功率与单位时间内发动机燃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之比 42 下组哪些量全是矢量 c a 功 热量 速度和质量 b 温度 容积和加速度 c 力 速度和加速度 d 功率 密度和温度 43 亚音速气流流经收敛型管道时 压力 a a 减少 b 增加 c 保持不变 d 与温度成反比 44 亚音速气流在光滑扩张形管道内流动时 气流参数的变化规律是 a a 速度下降 压力升高 b 速度下降 压力下降 c 速度上升 压力下降 d 速度上升 压力升高 45 音速 d a 在各种条件下均保持不变 b 随声波的频率不同而变化 c 随大气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d 随大气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46 影响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实际热效率的因素有 b a 涡轮前燃气总温 发动机的增压比 压气机效率和发动机的重量 b 涡轮前燃气总温 发动机的增压比 压气机效率和涡轮效率 c 发动机的增压比 发动机的重量和长度 d 涡轮前燃气总温 发动机的重量和最大横截面积 47 影响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的因素有 c d a 发动机的重量 b 低热值 c 进气流量 d 喷气速度 48 影响涡轮喷气发动机进气密度的因素是 a d a 飞行速度 b 增压比 c 涡轮和压气机效率 d 飞行高度和外界温度 49 影响涡喷发动机燃油消耗率的因素有 b d a 推重比 b 单位推力 c 涡轮的级数 d 燃烧室出口与进口总温之差 50 影响涡扇发动机推力的因素有 a a 空气流量 单位推力和涵道比 b 油气比 单位推力和涵道比 c 压气机的级数和涡轮的级数 d 冲压比 流量函数和总压恢复系数 51 用120牛顿的力在20秒内使600公斤的物体沿水平直线移动20米 功率为 b a 120焦耳 b 120焦耳 秒 c 2400焦耳 秒 d 600焦耳 秒 p w t W Fs 52 用流体流动的 来判别流体流动的状态是层流流动状态还是紊流流动状态 b a 马赫数 b 雷诺数 c 普朗特数 d 付立叶数 53 用于表示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推力的指示参数有 a c a N1 b N2 c EPR d EGT 54 在 发动机中排气流的速度和压力是影响所产生推力的主要因素 a a 涡轮喷气 b 涡轮螺旋桨 c 涡轮喷气和涡轮轴 d 涡轮轴 55 在航空发动机术语中Pt意味 b a 2站位的静压 b 2站位的总压 c 功率 d 推力 56 在热力学中规定 a c a 热力系向外界放热 热量为负 b 热力系向外界放热 热量为正 c 热力系向外界输出功 功为正 d 热力系对外界作功 功为负 第二章 1 不是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d a 混合气的余气系数 b 燃油的雾化程度 c 流动状态 d 喷气速度 2 不属于轴流式压气机的叶型损失 d a 摩擦损失 b 分离损失 c 激波损失 d 倒流损失 3 超音速进气道可分为 三种类型 d a 离心式 轴流式和混合式 b 直流式 回流式和折流式 c 离心式 气动式和冲击式 d 外压式 内压式和混合式 4 单转子燃气涡轮发动机中的轴流式压气机叶片的长度从第一级到最后一级是 b a 逐级增大的 b 逐级减小的 c 逐级不变的 d 逐级先增大后变小的 5 当飞行马赫数保持一定时 涡喷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与发动机的总效率 c a 无关 b 成正比 c 成反比 d 的平方根成正比 6 当飞行速度和进气道的流动损失保持不变时 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 进气道的冲压比的变化规律是 c a 在对流层中是增加 在同温层中是减小 b 在对流层中是减小 在同温层中是增加 c 在对流层中是增加 在同温层中是不变 d 在对流层中是不变 在同温层中也不变 7 当压气机的实际流量系数大于流量系数的设计值时 空气流过工作叶轮时 会在叶片的 处发生气流 分离 a a 叶盆 b 叶背 c 叶根 d 叶尖 8 当压气机的实际流量系数小于流量系数的设计值时 空气流过工作叶轮时 会在叶片的 处发生气流 分离 b a 叶盆 b 叶背 c 叶根 d 叶尖 9 当压气机进口处的气流马赫数 飞行马赫数时 进气道才能通过冲压压缩空气 c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不等于 10 导致轴流式压气机喘振原因有 a b c a 压气机进口空气温度高 b 压气机转速过小 c 压气机叶片损伤 d 压气机流量系数过大 11 发动机的供油要避免燃烧室发生 b a 超温和超扭 b 富油熄火和贫油熄火 c 超温和超转 d 喘振 12 发动机压气机的喘振裕度是指 d a 起飞线和工作线的距离 b 爬升线和工作线的距离 c 巡航线和工作线的距离 d 喘振线和工作线的距离 13 发动机在低空 高速飞行时可能会出现 c a 超转 b 超温 c 超压 d 熄火 14 改变轴流式压气机基元级的叶轮进口处的绝对速度大小可以改变 a a 叶轮进口处的相对速度方向 b 叶轮出口处的牵连速度大小 c 叶轮进口处的牵连速度方向 d 叶轮进口处的周向速度大小 15 改变轴流式压气机基元级的叶轮进口处的牵连速度大小可以改变 a a 叶轮进口处的相对速度方向 b 叶轮出口处的绝对速度大小 c 叶轮进口处的绝对速度方向 d 叶轮进口处的周向速度方向 16 关于燃气涡轮发动机余气系数正确的说法是 a c d a 余气系数大于1是贫油 b 余气系数大于1是富油 c 实际空气流量与燃油完全燃烧所需的理论空气流量之比 d 余气系数小于1是富油 17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燃烧室熄火的根本原因是 d a 气体压力高 b 气体温度低 c 气体密度高 d 余气系数超出了稳定燃烧的范围 18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燃烧室中 大致可分为 c a 层流区 紊流区和旋流区 b 冲击区 反力区和压力区 c 主燃区 补燃区和掺混区 d 直流区 回流区和折流区 19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压气机效率 b a 为压气机实际功与压气机理想绝热缩功之比 b 为压气机理想绝热缩功与压气机实际功之比 c 为压气机流动损失功与压气机实际功之比 d 为压气机流动损失功与压气机理想绝热缩功 20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压气机形式有 a b c a 离心式压气机 b 轴流式压气机 c 混合式压气机 d 涡轮式压气机 21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常用的燃烧室结构型式有 三种 a a 管型 环型和管环型 b 等外径 等内径和等中径 c 鼓型 盘型和鼓盘型 d 扩张型 收敛型和直筒型 22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燃烧室的第一股进气的功用是 c a 冷却涡轮 b 降低温度 c 参加燃烧 d 冷却火焰筒 23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燃烧室的二股气流的功用是 a b d a 控制出口温度分布 b 降低出口温度 c 参加燃烧 d 冷却保护火焰筒 24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燃烧室的一股气流与燃油形成 b a 余气系数大于1的混合气 b 余气系数稍小于1的混合气 c 油气比小于1的混合气 d 油气比等于1的混合气 25 何时需要风扇配平平衡 b a 定期进行 b 振动值大或风扇叶片更换 c A检 d 航后 26 环型燃烧室按气体流过燃烧室的情况可以分为 类型 d a 层流式 旋流式 b 冲击式 反力式 c 离心式 轴流式 d 直流式 回流式 27 加力式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位于 d a 进气道和压气机之间 b 压气机和主燃烧室之间 c 主燃烧室和涡轮之间 d 涡轮和喷管之间 28 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加力燃烧的目的在于 b a 提高涡轮前燃气总温 b 提高喷管前的燃气温度 使喷气速度增加 c 提高主燃烧室前的燃气温度 d 提高压气机出口处的气体温度 29 进气道的冲压比是 b a 进气道出口处的总压与来流总压之比 b 进气道出口处的总压与来流静压之比 c 进气道进口处的总压与来流总压之比 d 进气道进口处的总压与来流静压之比 30 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的大小反映了 的大小 a a 流动损失 b 压力变化 c 气流速度变化 d 流场均匀程度 31 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是 c a 进气道出口处的总压与来流静压之比值 b 进气道进口处的总压与来流总压之比值 c 进气道出口处的总压与来流总压之比值 d 进气道进口处的总压与来流静压之比值 32 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是一个 的数 c a 大于1 b 等于1 c 小于1 d 等于1 5 33 进气道结冰的危害是 b c a 进来的空气流场变化 b 限制空气流量 引起性能损失或故障 c 冰块吸入发动机 撞击进气道吸音材料和叶片 d 影响总压恢复系数 34 进气道空气防冰的空气来自 b a 风扇后空气 b 高压压气机 c 增压器 d 散热器 35 进气道热空气防冰 如何对该系统保护 b a 不需要保护 b 压力 温度传感器监视防止过压 超温 c 定时器 d 继电器 36 进入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燃烧室的空气大部分用于冷却 仅大约 用于燃烧 c a 50 b 10 c 25 d 75 37 进入燃烧室的燃油流量与进入燃烧室的空气流量之比叫 a a 燃烧室的油气比 b 燃烧室的流量比 c 燃烧室的速度比 d 燃烧室的余气系数 38 进入涡轮发动机压气机里的空气中的尘埃微粒将在所有部件上形成一层覆盖层 除外 d a 机匣 b 进气导向叶片 c 压气机叶片 d 涡轮叶片 39 可调进口导流叶片和整流叶片的防喘原理是 改变速度三角形的 使相对气流方向和设计状态下的方 向趋于基本一致 d a 空气绝对速度轴向的分速度大小 b 空气牵连速度大小 c 空气牵连速度方向 d 空气绝对速度切向分量大小 40 可调进口导流叶片和整流叶片向关小方向转动 增加预旋 从而使 c a 空气绝对速度轴向分速度增大 气流攻角减小 b 空气绝对速度轴向分速度增大 气流攻角增大 c 空气绝对速度增大 气流攻角减小 d 空气绝对速度增大 气流攻角增大 41 可调静子叶片是指调哪里的叶片 d a 风扇叶片 b 低压压气机静子叶片 c 涡轮静子叶片 d 高压压气机进口和前几级静子叶片 42 空气流过位于压气机和燃烧室之间的扩压器后 其流速降低 主要目的是 c a 降低空气的压力 b 提高空气的温度 c 保证燃烧室中的稳定燃烧 d 提高喷气速度 43 空气流过压气机时 产生的反作用力的方向是 a a 向前的 b 向后的 c 向上的 d 向下的 44 空气流过压气机整流环 即静子叶片 时 气流的 c a 速度增加 压力下降 b 速度增加 压力增加 c 速度下降 压力增加 d 速度下降 压力下降 45 控制轴流式压气机增压比的主要因素是 a a 压气机的级数 b 压气机进口压力 c 压气机进口温度 d 压气机的型式 46 离心式压气机的两个主要部件是 a a 扩压器和导气管 b 工作叶轮和扩压器 c 导气管和工作叶轮 d 工作叶轮和喷管 47 离心式压气机的叶轮分为 b a 单级叶轮和多级叶轮 b 单面叶轮和双面叶轮 c 单级叶轮和复合叶轮 d 高级叶轮和低级叶轮 48 离心式压气机的增压原理是 d a 充气增压 b 冲压增压 c 加热增压 d 扩散增压和离心增压 49 离心式压气机的最大优点是 c a 简单 b 单位面积的流通能力低 c 单级增压比高 d 级数少 50 轮盘两侧都有叶片的离心式压气机叶轮是 b a 多级叶轮 b 双面叶轮 c 复合叶轮 d 高级叶轮 51 描写燃气涡轮发动机进气道出口流场分布情况的参数是 b a 绝热指数 b 畸变指数 c 流量系数 d 速度系数 52 描写燃烧室尺寸大小的参数是燃烧室的 d a 直径 b 长短 c 容积 d 容热强度 53 描写燃烧室中燃油燃烧完全程度的参数是 a d a 燃烧效率 b 燃烧时间 c 燃烧速度 d 燃烧完全系数 54 描写压气机性能的参数有 a c a 增压比和效率 b 级数和通道面积 c 压气机功和功率 d 喘振线和工作线 55 燃气涡轮发动机 EGT 裕度是 参数 c a 重要的监视 b 故障诊断用 c 代表性能衰退的 d 代表喘振发生 56 燃气涡轮发动机布来顿循环叫做 d a 等容加热循环 b 等温加热循环 c 等质量加热循环 d 等压加热循环 57 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进气道一般分为 两种类型 b a 冲压式进气道和反作用式进气道 b 亚音速进气道和超音速进气道 c 离心式进气道和轴流式进气道 d 单级进气道和多级进气道 58 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热效率指 a a 输出的有用功与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之比 b 燃烧释放的热量被输出的有用功来除 c 机械输出的有用功对输入能量的比值 d 输入能量对机械输出的有用功的比值 59 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推进效率是 a d a 推进功率与单位时间气体流过发动机所获得的动能增量之比 b 循环功与对流过发动机的气体所加入的热量之比 c 推进功率与对流过发动机气体单位时间的加热量之比 d 总效率与热效率之比 60 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总效率 推进效率和热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b a 总效率等于推进效率与热效率之和 b 总效率等于推进效率与热效率乘积 c 总效率等于推进效率与热效率之差 d 热效率等于推进效率与总效率之和 61 燃气涡轮发动机里 压气机叶片脏能导致 d a 转速低 b 排气温度低 c 转速高 d 排气温度高 62 燃气涡轮发动机所采用的压气机可分为 两种类型 a a 离心式和轴流式 b 冲压式和反力式 c 回流式和折流式 d 吸气式和增压式 63 燃气涡轮发动机位于涡轮上游的导向器的作用是 b a 增加排气出口的总压 b 增加流过导向器高温燃气的速度 c 引导燃气平行于涡轮叶片旋线流动 d 减少流过导向器高温燃气的速度 64 燃气涡轮发动机在 阶段不易发生喘振 d a 启动 b 加速 c 减速 d 巡航 65 燃气涡轮发动机在 阶段容易发生喘振 a b c a 启动 b 起飞 c 反推 d 巡航 66 燃气涡轮发动机中压气机的功用是 b a 增大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流量 b 压缩空气 提高空气的压力 c 增大进入发动机的空气容积 d 降低进入燃烧室的空气温度 67 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燃烧室中进行的过程可以理想化为 加热过程 a a 定压 b 定容 c 定温 d 多变 68 燃烧室中旋流器的功能是 a a 降低流入燃烧室空气的速度 使燃油和空气更好地掺混 b 增加流入燃烧室空气的速度 使燃油和空气更好地掺混 c 增加流入燃烧室空气的压力 使燃油和空气更好地掺混 d 增加流入燃烧室空气的密度 使燃油和空气更好地掺混 69 若轴流式压气机转速不变 进口气流速度减小 则 轴流式压气机第一级 b a 流量系数增大 攻角减小 b 流量系数减小 攻角增大 c 流量系数增大 攻角增大 d 流量系数减小 攻角减小 70 使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实际热效率达到最大时的增压比称为 增压比 c a 最有效 b 最佳 c 最经济 d 最适宜 71 使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循环功达到最大时的增压比称为 增压比 b a 最有效 b 最佳 c 最经济 d 最适宜 72 双面进气离心式压气机是 d a 有两个进口的压气机 b 两级压气机独立地连到主轴上 c 两级离心压气机串联 d 叶轮的两面有叶片的压气机 73 外压式超音速进气道是通过 将超音速气流变为亚音速气流的 c a 管内扩散增压原理 b 冲压原理 c 一道或多道斜激波再加上一道正激波 d 摩擦降速原理 74 为了有效燃烧提高火焰的传播速度 在燃烧室的主燃区混合气的余气系数应 b a 稍大于1 b 稍小于1 c 等于1 d 不等于1 75 涡扇发动机进气道的防冰通常采用 a a 压气机引气防冰 b 发动机滑油防冰 c 电加热防冰 d 发动机排气防冰 76 现代涡轮风扇发动机中的燃烧室大多采用 燃烧室 b a 管型 b 环型 c 管环型 d 扩张型 77 压气机喘振表现是 c a 气流出现高频率 低振幅的振荡 b 压气机叶栅失去扩压能力 c 气流沿压气机轴线方向发生低频率 高振幅的振荡 d 只有参数摆动 听不到任何声音 78 压气机喘振的探测 目前是依据 来判断 a a 压气机出口压力的下降率或转子的减速率 b 涡轮出口温度 c 发动机转速 d 油门杆位置 79 压气机喘振裕度是指 d a 喘振线的位置 b 工作线的位置 c 效率线的位置 d 工作线与喘振线的距离 80 压气机的气体载荷推转子 a a 向前 b 向后 c 顺时针旋转 d 逆时针旋转 81 压气机发生喘振可依据什么判断 c a EGT上升 b 参数摆动 c 压气机出口压力的下降率或转速下降率 d 发动机声音异常 82 压气机防喘原理是 a a 在非设计状态下保持合适的速度三角形 b 在设计状态下保持合适的速度三角形 c 保持不变的气动参数 d 保持压气机几何形状不变 83 压气机工作叶片连接到轮盘上的最佳方法是 d a 焊接 b 挤压配合 c 枞树型榫头 d 燕尾型榫头 84 压气机速度三角形的绝对速度的切向分量叫做 a a 预旋量 b 偏转量 c 轴向分量 d 径向分量 85 压气机旋转失速时 失速区的变化规律是 b a 与压气机转速同向且比压气机转速快 b 与压气机转速同向且比压气机转速慢 c 与压气机转速反向且比压气机转速慢 d 与压气机转速反向且比压气机转速快 86 压气机转子的盘轴连接型式分为 d a 销钉式和花键式 b 挤压式和热压式 c 松动式和紧固式 d 可拆卸式和不可拆卸式 87 压气机转子和涡轮转子是通过 连接的 a a 联轴器 b 旋流器 c 导向器 d 整流器 88 亚音速进气道是一个 的管道 a a 扩张形 b 收敛形 c 先收敛后扩张形 d 圆柱形 89 影响进气道冲压比的因素有 a a 飞行速度 大气温度和流动损失 b 大气压力 进口面积和喷气速度 c 单位推力 压气机和涡轮的级数 d 大气密度 涡轮出口与进口温度 90 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 对燃烧室出口处环形截面上的温度要求是 a c a 在出口同一圆环上温度分布应尽可能的均匀 b 各处的温度应均匀一致 c 在径向上 靠近涡轮叶片叶尖和叶根处温度较低 而在距涡轮叶片叶尖约1 3处温度最高 d 在径向上 靠近涡轮叶片叶尖和叶根处温度较高 而在距涡轮叶片叶尖约1 3处温度最低 91 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 如果燃烧室空中熄火 驾驶员在什么条件下可再启动发动机 b a 任何高度 b 空中启动包线内 c 任何速度 d 任何湿度 92 在燃气涡轮发动机里 燃烧是在 条件下进行的 b a 容积不变 b 压力不变 c 转速不变 d 密度不变 93 在燃烧室中采取了 措施 降低燃烧区的空气流速 a b c a 扩张形的头部流动通道 b 分股进气 c 安装旋流器 d 安装整流锥 94 在压气机进口总温和总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压气机的增压比和效率随压气机转速和流过压气机空气流 量的变化规律叫压气机的 特性 b a 转速 b 流量 c 速度 d 高度 95 在轴流式压气机基元级内气流参数的变化是 d a 在叶轮内绝对速度增大 相对速度增大 压力和温度升高 在整流器内绝对速度减小 压力和温度升高 b 在叶轮内绝对速度增大 相对速度增大 压力和温度下降 在整流器内绝对速度减小 压力和温度升高 c 在叶轮内绝对速度增大 相对速度减小 压力和温度下降 在整流器内绝对速度减小 压力和温度升高 d 在叶轮内绝对速度增大 相对速度减小 压力和温度升高 在整流器内绝对速度减小 压力和温度升高 96 整台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中静压的最高点出现在 c a 压气机的进口 b 涡轮出口 c 扩压器的出口 d 燃烧室的出口 97 整台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中总压的最高点出现在 b a 压气机的进口 b 压气机的出口 c 扩压器的出口 d 燃烧室的出口 98 轴流式基元级的进口速度三角形中的叶轮进口处空气绝对速度的切向分速度代表 d a 压气机空气流量大小 b 压气机转速大小 c 压气机轮缘功大小 d 叶轮进口处空气预旋大小 99 轴流式基元级的进口速度三角形中的叶轮进口处空气绝对速度的轴向分速度代表 a a 压气机空气流量大小 b 压气机转速大小 c 压气机轮缘功大小 d 叶轮进口处空气预旋大小 100 轴流式基元级的进口速度三角形中的叶轮圆周速度代表 b a 压气机空气流量大小 b 压气机转速大小 c 压气机空气进气速度的大小 d 叶轮进口处空气预旋大小 101轴流式压气机喘振会导致 a b c a 压气机出口总压脉动 b 流量出现大幅度的脉动 c 产生强烈的机械振动 d 压气机流量系数过大 102 轴流式压气机喘振时 发动机的 b a 振动减小 b 振动加大 c EGT下降 d EPR增高 103 轴流式压气机喘振是一种发生在轴线方向上 性质的振荡现象 c a 低频率 低振幅 b 高频率 高振幅 c 低频率 高振幅 d 高频率 低振幅 104 轴流式压气机从进口到出口 其流动通道是 形的 a a 收敛 b 圆锥 c 扩张 d 圆柱 105 轴流式压气机的两个主要部件是 a a 转子和静子 b 扩压器和导气管 c 导气管和工作叶轮 d 工作叶轮和导向器 106 轴流式压气机的增压比是 的函数 a a 空气进口温度 b 转子直径 c 空气进口速度 d 空气出口速度 107 轴流式压气机的增压比是指 d a 环境压力与出口压力之比 b 压气机出口压力与环境压力之比 c 压气机进口总压与出口总压之比 d 压气机出口总压与进口总压之比 108 轴流式压气机的整流器是用 固定到压气机机匣上的 d a 螺纹 b 销钉 c 花键 d 径向螺钉 109 轴流式压气机的转速保持不变 气流在工作叶片进口处 的变化可以改变气流的攻角 a a 绝对速度 b 绝对温度 c 绝对压力 d 绝对湿度 110 轴流式压气机的总增压比等于各级增压比的 a a 乘积 b 和 c 差 d 向量和 111 轴流式压气机的最大优点是 b a 单级增压比高 b 总增压比高 c 流动损失大 d 重量轻 112 轴流式压气机发生喘振的根本原因是 d a 压气机的级数多 b 压气机的效率高 c 压气机的增压比低 d 在大多数叶片上发生失速 113 轴流式压气机防止喘振措施的实质是使多级压气机在非设计状态下 都能得到与压气机几何形状相适 应的 a a 相对速度方向 b 相对速度大小 c 绝对速度方向 d 绝对速度大小 114 轴流式压气机工作叶轮进口处的绝对速度的轴向分量与叶轮旋转的圆周速度之比叫 b a 压气机的扭速系数 b 压气机的流量系数 c 压气机的速度比 d 压气机的传动比 115 轴流式压气机工作叶轮进口处的相对速度方向与叶片弦线之间的夹角叫 d a 相对速度进口角 b 绝对速度进口角 c 折转角 d 攻角 116 轴流式压气机工作叶轮进口处绝对速度的切向分量叫 b a 扭速 b 预旋 c 流量 d 密流 117 轴流式压气机工作叶轮叶片沿叶片高度方向扭转的原因是 a a 使叶片进口的攻角合适 b 使叶片进口的相对速度相同 c 使叶片进口的绝对速度相同 d 使叶片进口的牵连速度相同 118 轴流式压气机功为各级压气机功之 压气机增压比为各级增压比之 c a 和 和 b 积 和 c 和 积 d 积 积 119 轴流式压气机环形通道指的是整个压气机从前到后 即从低压端到高压端 机匣内径轮毂外径的环形气 流通道 压气机的环形气流通道应该做成 a a 逐渐缩小的收敛形 b 逐渐增大的扩张形 c 先逐渐缩小 后逐渐增大形 d 先逐渐增大 后逐渐缩 小形 120 轴流式压气机机匣的结构大多是 d a 整体结构型式 b 焊结的结构型式 c 分半的结构型式 d 轴向分段 径向对开的结构型式 121 轴流式压气机基元级的进口速度三角形由 c a 叶轮进口处的周向速度 轴向速度 相对速度组成 b 叶轮出口处的周向速度 轴向速度 牵连速度组成 c 叶轮进口处的绝对速度 牵连速度 相对速度组成 d 叶轮进口处的绝对速度 牵连速度 周向速度组成 122 轴流式压气机进气导向器的功能是 c a 增大进气量 b 增大扭速 c 产生预旋 d 增大密流 123 轴流式压气机可调进口导流叶片和整流叶片防喘方法的优点是 b a 结构简单 b 能量损失小 c 控制装置简单 d 制造容易 124 轴流式压气机里 在压气机出口端的静子叶片的作用是 d a 防止压气机喘振和消除失速 b 使气流变成轴向流动和消除紊流 c 增加速度和防止气流扭转和涡流 d 减少速度和增加压力并使气流变成轴向流动 125 轴流式压气机失速原因是 a a 压气机气流攻角过大 b 压气机气流攻角过小 c 压气机流量系数过大 d 压气机气流流速过大 126 轴流式压气机通道结构型式有 三种 c a 管型 环型和管环型 b 鼓型 盘型和鼓盘型 c 等外径 等内径和等中径 d 扩张型 收敛型和直筒型 127 轴流式压气机旋转失速与喘振关系是 a a 旋转失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压气机喘振 b 出现旋转失速就造成压气机喘振 c 旋转失速与喘振无关系 d 压气机喘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压气机旋转失速 128 轴流式压气机叶轮和整流器上两个相邻叶片间的通道是 形的 c A 收敛 b 圆锥 c 扩张 d 圆柱 129 轴流式压气机在设计中的防喘措施有 a a 中间级放气 可调静子叶片和多转子 b 旋流器 离心喷油嘴和扩张形的流动通道 c 回流器 气动式喷油嘴和收敛形的流动通道 d 整流器 蒸发管式喷油嘴和缩扩形的流动通道 130 轴流式压气机中间级放气的防喘原理是 当打开放气系统时 位于放气系统之前的压气机级的空气绝对 速度 d a 增大 相对速度方向变化 气流攻角增大 b 减小 牵连速度方向变化 气流攻角减小 c 增大 牵连速度方向变化 气流攻角增大 d 增大 相对速度方向变化 气流攻角减小 131 轴流式压气机中间级放气防喘方法的缺点是 d a 结构复杂 b 重量大 c 控制装置复杂 d 能量损失大 132 轴流式压气机中间级放气是使 d a 放气系统前面各级的轴向速度减小 气流攻角减小 放气系统后面的各级空气轴向速度增大 气流攻角增 加 b 放气系统前面各级的轴向速度就增大 气流攻角增大 放气系统后面的各级轴向速度减少 气流攻角增加 c 放气系统前面各级的速度就增大 气流攻角减小 放气系统后面的各级空气流量增大 气流攻角增加 d 放气系统前面各级的轴向速度就增大 气流攻角减小 放气系统后面的各级空气流量减少 气流攻角增加 133 轴流式压气机中所采取的防喘措施有 a b c a 多转子 b 压气机中间级放气 c 可调静子叶片 d 反推装置 134 轴流式压气机中一级的增压比大约为 d a 3 1 4 1 b 1 1 5 1 c 20 1 25 1 d 1 15 1 1 35 1 135 轴流式压气机转速减小而偏离设计值时 压气机增压比 d a 增大 压气机流量系数逐级减小 b 减小 压气机流量系数逐级减小 c 增大 压气机流量系数逐级增大 d 减小 压气机流量系数逐级增大 136 轴流式压气机转子的基本结构型式有 三种 b a 管型 环型和管环型 b 鼓式 盘式和鼓盘式 c 单级 双级和多级 d 直流 回流和折流式 第三章 1 轴承保持架的作用是 c a 保持内圈和外圈隔开 b 保持滚珠分开 c 均匀隔开滚动体 避免碰撞摩擦 轮流承受相等载荷 d 保持滚针隔开 2 轴承的直接润滑法是 a a 通过一个标定孔供应一定温度 压力的滑油 b 应用润滑脂或固体润滑剂 c 在滚道下润滑 d 应用滑油喷雾 3 在燃气涡轮发动机里 减少涡轮叶片振动和漏气损失 可采用 b a 枞树形叶片连接 b 带叶冠的涡轮转子叶片 c 冲击式叶片 d 球形根部连接 4 不是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喷管的功用 b a 提高燃气的速度 b 提高燃气的压力 c 使燃气以一定的速度和要求的方向排入大气 d 降低噪音 5 按滚动轴承承受载荷的方向不同 可将它们分为 两大类 d a 滚珠轴承和滚棒轴承 b 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 c 滑动轴承和挤压油膜轴承 d 向心型轴承和推力型轴承 6 蓖齿式封严件可以用来 b a 阻挡空气 b 挡住轴承腔滑油和内部空气流的限流装置 c 阻挡燃油 d 限制滑油 7 采用 挤压油膜 式轴承的目的是 c a 有利于轴承的润滑 b 有利于轴承的润滑和散热 c 减少从旋转组件传向轴承座的动载荷 降低发动机的振动及疲劳损坏的可能性 d 增加转子的刚性 从而减小发动机的振动 8 超音速喷管是一个 的管道 d a 圆柱形 b 扩张形 c 收敛形 d 先收敛后扩张形 9 齿轮箱轴和机匣的封严可使用 a a 碳封严 b 浮动环封严 c O型密封圈 d 刷式封严 10 从发动机涡轮流出的燃气在进入排气系统时 为了减少摩擦损失 气流的速度要 b a 通过收敛加以降低 b 通过扩散加以降低 c 通过扩散加以升高 d 通过收敛加以升高 11 当收缩喷管的可用落压比等于 1 85 时 喷管处于 工作状态 b a 亚临界 b 临界 c 超临界 d 过度膨胀 12 低压涡轮叶片也做成空心的通过引气冷却吗 a a 不需要 b 需要 c 前级是空心的后级不需要 d 根据型号而不同 13 典型的涡轮静子组件有 a a 静子机匣 喷嘴导向叶片 封严和涡轮间隙控制空气总管 b 静子叶片和固定器 c 叶片和涡轮盘 d 外机匣和支柱 14 对高压涡轮叶片和导向器冷却后的空气流到何处 a a 排气流 b 流回压气机 c 通到外界 d 继续冷却低压涡轮 15 对于燃气涡轮发动机 影响涡轮叶片叶尖与涡轮机匣间隙的主要因素是 c a 涡轮的级数 b 压气机的增压比 c 发动机的工作状态 d 大气压力和温度 16 对于双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 当喷管处于临界或超临界工作状态时 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加 a a 各级涡轮的落压比均保持不变 b 低压涡轮的落压比增加 c 高压和低压涡轮的落压比均增加 d 高压涡轮的落压比增加 17 对于涡轮冷却 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 a 高压涡轮导向器和涡轮叶片采用气流流过叶片内部流道进行冷却 b 高压涡轮导向叶片不需冷却 c 涡轮寿命仅取决于它们的结构形式 d 涡轮一般不采用气膜冷却和冲击式冷却 18 发动机上封严件的作用主要是 a a 防止滑油从发动机轴承腔漏出 控制冷却空气流和防止主气流的燃气进入涡轮盘空腔 b 防止燃油泄漏 避免发动机失火 c 防止滑油和燃油掺混 保证良好润滑 d 起辅助支承作用 增加支承刚度 19 发动机涡轮间隙控制是对 进行控制 a a 涡轮叶片叶尖和机匣之间间隙 b 涡轮轴和涡轮盘之间间隙 c 涡轮盘和叶片之间间隙 d 涡轮轴和轴承之间间隙 20 发动机中 转子的支承方案是指 d a 单转子 双转子和三转子 b 采用滚动轴承 还是采用滑动轴承 c 压气机转子和涡轮转子之间的连接方案 d 转子采用几个支承结构 支点 安排在各处 21 发动机轴承的承载能力由谁决定 b a 支撑数目 b 滚动体的大小和数量 c 与轴的配合 d 与机匣的配合 22 发动机轴承的滚动体是在 c a 内圈滚动 b 外圈滚动 c 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滚道滚动 d 轴承座里滚动 23 发动机轴承的内圈装在 a a 轴上 与轴紧配合 b 轴上 与轴松配合 c 轴承座上 d 联轴器上 24 发动机轴承封严件的型式主要有 c a 油滤和滤网等 b 球轴承封严件和滚棒轴承封严件等 c 蓖齿式封严件 浮动环 环形 封严件 液压封严件 石墨封严件 刷式封严件等 d 滚动轴承封严件和滑动轴承封严件等 25 发动机轴承腔封严空气来自 a a 压气机引气 b 涡轮引气 c APU引气 d 冲压空气 26 发动机轴承外圈装在 b a 轴上 紧配合 b 轴承座或机械壳体上 过渡配合 c 机匣上 松配合 d 壳体上 紧配合 27 发动机主轴承保持转子在位和旋转 同时 d a 润滑轴承 b 支撑机匣 c 承受各种负荷 d 将各种负荷传至机匣 安装节直到飞机结构 28 发动机主转子轴由谁支撑 a a 滚珠和滚柱轴承 b 滑动轴承 c 滚针轴承 d 压气机和涡轮 29 发动机转子上的联轴器是连接 的组合件 c a 燃烧室与涡轮 b 压气机与燃烧室 c 涡轮转子与压气机转子 d 涡轮与附件齿轮箱 30 封严件的作用是 c a 阻止燃气流 b 防止滑油泄漏 c 防止轴承腔滑油漏出 控制冷却空气流 防止主燃气流进入涡轮盘空腔 d 密封放火 31 浮动轴承的特点是 d a 传递离心力 b 轴向径向都不能动 c 仅传递轴向力 径向可以动 d 仅传递径向力 轴向可以动 32 附件传动装置包括 a b c a 径向传动轴 水平传动轴 b 角齿轮箱 主齿轮箱 c 转换齿轮箱 d 滑油泵 33 附件传动装置的动力输出来自双轴发动机的 a a 高压轴 b 低压轴 c 风扇轴 d 自由涡轮轴 34 附件传动装置的动力输出来自双轴发动机的高压轴 与来自双轴发动机的低压轴相比 需要的启动机功率 b a 大 b 小 c 相同 d 更大 35 关于涡轮间隙主动控制 正确的的说法是 a b c a 能减小漏气损失 b 能提高涡轮效率 c 采用从压气机引气来控制涡轮机匣的膨胀量 d 是靠引入滑油来控制涡轮机匣的膨胀量 36 滚动轴承的基本组成是 b a 内滚道 外滚道 滚珠 滚柱 b 内圈 外圈 滚动体 保持架 c 轴和轴承座 d 支撑环和滚动体 37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的涡轮是由 组成的 d a 导向器和扩压器 b 整流器和工作叶轮 c 扩压器和工作叶轮 d 静子和转子 38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涡轮导向器叶片安装在内 外环之间时 要求 a a 有一端是松动的 b 两端牢靠地焊接好 c 两端都是松动的 d 紧紧地挤压配合好 39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涡轮的功用是 a a 使燃气膨胀 输出功去带动压气机和附件 b 给燃油增压 提高燃油的雾化程度 c 压缩空气 提高空气的压力 d 控制发动机的转速 40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涡轮工作叶片连接到涡轮盘上的最佳方法是 b a 焊接 b 枞树型榫头 c 燕尾型榫头 d 挤压配合 41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涡轮叶片型式有 c a 反力式和收敛式 b 切向式和反力式 c 冲击式 反力式及冲击 反力式 d 冲击式和叶栅式 42 挤压油膜轴承减低了振动和疲劳损坏的可能 它是在什么地方有油膜 d a 轴承内圈和轴之间 b 滚珠和保持架之间 c 轴承内圈和轴承座之间 d 轴承外圈和轴承座之间 43 控制涡轮机匣膨胀量的空气来源 c a 引压气机最后一级的空气 b 引固定量的空气 c 压气机不同级的引气或风扇后的空气 d 风扇后的空气 44 冷却涡轮盘的气体在完成冷却后 进入 b a 外涵道 b 排气流 c 燃烧室 d 循环使用 45 每个转子只能有一个止推支点 这是因为 d a 转子上的止推支点只能承受转子的轴向负荷 b 转子上的止推支点只能承受转子的径向负荷 c 只有转子上的止推支点决定了转子相对机匣的轴向位置 d 转子上的止推支点除承受转子的轴向负荷 径向负荷外 还决定了转子相对机匣的轴向位置 46 目前最新制造工艺的涡轮叶片是 c a 等轴结晶 b 柱状结晶 c 单晶叶片 d 锻造叶片 47 平衡转子轴承的轴向载荷需要 c a 选择承载合适的滚珠轴承 b 选择好合适的滚柱轴承 c 设计好转子内部的压力分布 d 采用好的润滑方式 48 燃气流离开涡轮时存在残余的漩涡速度 会产生附加损失 为了减少这些损失 气流在 中先行扭直 a a 涡轮后部支柱 板 b 涡轮导向器 c 喷口 d 排气锥 49 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理想热力循环 其绝热膨胀过程在哪里进行 c a 大气 b压气机 c 涡轮 喷管 d 进气道 50 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涡轮型式有 b a 径向内流式和径向外流式 b 径向内流式和轴流式 c 自由涡轮式和动力涡轮式 d 高压式和中压式 51 燃气涡轮发动机工作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b a 压气机进口空气压力 b 涡轮进口温度 c 燃烧室压力 d 压气机出口压力 52 燃气涡轮发动机核心机的3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 a 压气机 扩压器和静子 b 涡轮 压气机和燃烧室 c 涡轮 燃烧室和静子 d 转子 静子和扩压器 53 燃气涡轮发动机扩压器的作用是 c a 转换空气压力为速度 b 减少空气压力和增加速度 c 增加空气压力和减小速度 d 在涡轮里给气流加速 54 燃气涡轮发动机涡轮后的燃气流经尾锥时 d a 压力减小和速度减小 b 压力小和速度增加 c 压力增加和速度增加 d 压力增加和速度减小 55 燃气涡轮发动机涡轮框架支柱有径向和切向的 它们的长度和膨胀量区别是 a a 径向支柱短 膨胀量小 b 切向支柱短 膨胀量小 c 径向支柱长 膨胀量大 d 切向支柱长 膨胀量小 56 燃气涡轮发动机涡轮转子叶片受到连续的高温和离心力可能引起 d a 划伤 b 压坑 c 烧蚀 d 蠕变 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