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针灸_第1页
中医学针灸_第2页
中医学针灸_第3页
中医学针灸_第4页
中医学针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学选讲,三峡大学医学院蔡三金2012.10.,教师简介,蔡三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学临床与教学。联系方式:TELMAI:YXYYPB,教学学时及讲授内容,学时:12学时讲授内容1、经络概论:4学时2、腧穴概论: 2学时3、刺灸法概论: 2学时4、刺灸临床:4学时,经络概论,一、经络与经络系统(一)十二经脉 1命名 2循行交接规律(二)十五络脉(三 )奇经八脉二、作用与功能,一、经络与经络系统,、经络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是联系周身、调节机体的一种组织或实体(人体主要由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组成),是血管、神经、体液等功能的综合体现。,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包括“经脉”与“络脉”两个部分。 “经”,即路径、主干,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即网络、分支,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与“络”纵横交错、互相衔接,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组成一个复杂的经络系统。,关于经络,1、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2、体现人体生命活动的通道,经络-通道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成,概括为“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一十五”指十五络脉。具体如下: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象是方药的核心,经络是针灸的核心。 清俞嘉言医门法律:“凡学医之人,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十二经脉,1、概念 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2、命名 整个经络系统的命名大致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法:A、以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如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B、以穴位来命名,如十五络脉。C、以装束来命名,如奇经八脉。D、以特殊名称来命名,如十二皮部。,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规律,手三阴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胸),交于手三阴。 这样构成了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径路。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散布到脉外,营气的运行顺序就是十二经脉的交接顺序。经脉走向的逆顺关系只是说明气血运行互相连贯的道理,不能认为经脉只有单向作用。,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表,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表,奇经八脉,概念 奇:异,不同的意思。即有别于正经的一类经脉,共有8条,(故称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属络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冲、带、跷、维6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几个基本概念,一源三歧阳脉之海阴脉之海十二经之海/血海,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脉之海”; 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之海”;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奇经八脉主要作用:一、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若喻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奇经与正经的区别 1、正经和脏腑均有直接联系,而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联系; 2、奇经无表里属络关系; 3、奇经不参与流注,除任、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3、奇经的循行路线督脉:督,衣背缝也。督脉主要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任脉:任,衣前襟也。任脉主要行于人体前正中线。,4、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联络作用;统率、主导作用;渗灌、调节作用。,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作用: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人),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作用:加强十二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例如,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的循行是分不开的。,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而划分的,故素问皮部论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经络的作用,(1)生理功能:,(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因经脉的循行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和区域,根据经脉的不同分布和病变出现的具体部位,就可以进行辨证归经。以头痛为例,前头痛,当属阳明经,中药用葛根、白芷;后头痛,当属太阳经,中药用羌活、川芎;侧头痛,当属少阳经,中药用黄芩、柴胡;头顶痛,当属厥阴经,中药用吴茱萸、蒿本。这样就可分别选用相应经脉的穴位来治疗,或相应的引经药来治疗。(所谓经络辨证当包括两部分,即根据其分布部位和各经脉的病候脏腑辨证),(二)经络与针灸临床,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自身独特的理、法、方、穴),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临床治疗等部分。中国古代的医疗技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针灸是最常用的外治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素问;“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针灸是一项传统的治疗方式,属于物理疗法的一种,也是最迅速却实时可达到效果且非常简便的一种医术。研究用针或施灸之手术与方法,称为针法与灸法,对于一般疾病,在临床时,通常使针与灸两者并用,因此,通常称为针灸。,针灸的原理针灸是利用调节虚实和平阴阳的作用,使经络运行血气顺畅,刺激脑部,使其产生脑内吗啡,达到抑制缓解疼痛的目的,不但可以抗御病毒,还可以传导感应等生理功能的正常。,针刺和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 ,但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不尽相同。例如,天枢穴用针刺的方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肠瘀血、痛经、闭经;用艾灸的方法则能够发挥益气止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肠出血、月经过多、崩漏。再如,关元、肾俞、三阴交穴,针刺有清下焦、利湿热的 功能,用于治疗赤带;艾灸有温下焦、扶寒湿的作用,用于治疗白带。 补泻手法不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例如,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反之,泻合谷、补复溜则可以止汗。补照海、泻申脉治疗失眠;反之,泻照海、补申脉却治疗嗜睡。,针灸治病,要善于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为机体某一部分出现的局部病证,往往又是整体疾病的一部分。例如,头痛和目赤肿痛多与肝火上炎有关,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多因心和小肠有火造成,脱肛、子宫脱垂皆由中气不足引起,故标幽赋云:“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针灸治病,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才不会出现头痛仅医头、脚痛仅医脚的片面倾向。,针灸防治疾病的特点1、操作方便:便使用方便,在工厂、农村、机关、学校,甚至乘坐车船时发现病人,都可以立即开展针灸治疗工作。2、经济安全:简指医疗设备简单。只需银针(实际常用不锈钢针)、艾条以及消毒酒精、火罐等工具,就能开展工作。廉除针、艾和消毒材料外,所需其他物品不多;只要按规定施术,一般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3、疗效明显:效对针灸适应证,尤其是痛证等效果好。4、适应证广:广针灸防治疾病适应范围广,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如感冒、腹痛、胃痛、疮毒、扭伤、月经不调、胎位不正、小儿惊风、红眼病、咽喉疼痛等。,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病症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对其中100种左右的病症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各种痛证、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各种功能失调的病症尤其适合针灸治疗。1984年WHO列出47种疾病,建议各国采用针灸治疗。,针灸的应用范围1、针灸治疗:临床各科都有大量适用于针灸治疗的病证。2、针灸保健:针灸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疾病的防御能力。3、针刺麻醉:我国已经在100多种外科手术上成功地运用了针刺麻醉,其中有些手术适宜用单纯的针刺麻醉,有些手术适宜针刺复合麻醉。4、经络、腧穴诊断:检查有关经络、腧穴部位的病理反应,测定腧穴的电位、电阻和导电量的变化;针刺有关经络、腧穴,配合X线检查,有助于观察内脏器官的动态变化。,刺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医疗方法。针刺属于机械性的刺激,灸法则属于温热性的刺激。二者作用的途径都是通过俞穴作用于经络脏腑,以调节人体营卫气血,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针刺本身即有补法也有泻法。灸法偏于补,多用于虚证和虚寒证。灸法又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独特之处。因此,临床上如能将刺法与灸法的优势发挥出来,那才能真正体现针灸学的特色。,针灸可以治疗的病症,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医师临床经验,所公布四十七种疾病之针灸适应症状如下: 1. 上呼吸道疾患2. 急性副鼻窦炎3. 急性鼻炎4. 普通伤风感冒5. 急性扁桃腺炎6. 呼吸器疾病7. 急性气管炎8. 急性支气管炎9. 眼睛疾患10. 急性结膜炎,11. 中心视网膜炎12. 近视(小孩)13. 白内障(无并发症者)14. 口腔疾病15. 牙痛、拔牙后痛16. 牙龈炎17. 急慢性咽炎18. 胃肠疾患19. 食道幽门痉挛20. 打嗝21. 胃下垂22. 急慢性胃炎23. 胃酸过多,37. 神经性膀胱无力38. 坐骨神经痛39. 下背痛40. 骨关节炎41. 五十肩、网球肘42. 夜尿、遗尿43. 肘间神经痛44. 颈臂神经症后群,怎样学习针灸疗法,(一)熟记经穴:经是经络,是人体气血流行的道路。穴是孔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如果不把经络和穴位摸清,就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开始学习,首先要把经络行走的路线和分布情况弄清楚,然后把常用的经穴记住,再结合人体实际点穴,反复学习,自然就能熟记了。,(二)熟练操作:针灸的一般操作技术,除练指力以外,如提插、捻转等手法,切指与骈指进针法,以及如何掌握针刺深浅和进针的方向等,都要熟练以后,才能运用自如。,(三)辨证处方:除了认识穴位和熟练操作外,更重要的还要懂得辨证处处方的规律。换句话说,就是要依据各种不同的证候,而采用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至于如何来辩证处方,则要学习一些中医的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等。,腧穴概论,学习内容1、腧穴的概念2、腧穴的分类3、腧穴的作用4、腧穴的定位5、腧穴的临床应用,一、腧穴的概念,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的其它名称:“气穴”、“孔穴”、“输穴”。腧与“输”、“俞”通用,转输流注之意。穴空隙。既是针灸治疗刺激点,又是疾病反应点。,二、腧穴的分类,(1)经穴:十四经穴,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共361个。(2)经外奇穴:指十四经脉之外的腧穴,具有特殊治疗作用。有的不止一个穴位,而是一组穴位。如:“八风”、“八邪”、“华佗”、“四缝”。(3)阿是穴:“阿”作“痛”,指病变部位或非病变部位出现的压痛点,无一定的定位和名称,又称“天应穴”。,经 穴 十四经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份。 十二经脉左右各有一条,故十二经脉上的腧穴都是左右对称的,一个穴名有两个穴位;任、督二脉则是单行线,故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是单穴,一个穴名只有一个穴位。经穴在内经时计有160个穴名,到现代已发展为361个穴名,670个穴位。,经外奇穴,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经外奇穴的分布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些不在经脉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密切的联系。有些奇经并不指某一部位,而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风、八邪、华佗夹脊等。 经外奇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其主治作用一般比较单纯。,阿是穴,阿是穴,是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当按压某一局部时病人反映敏感,出现疼痛、酸胀,发出“啊”的声音,“啊”处即作为施术的穴位,故称阿是穴。 阿是穴在临床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适用于痛证,对某些内部脏器的疾患也有较好的疗效。,三、腧穴的作用,输注气血反应病症防治疾病,输注气血,腧穴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属脏腑,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脏腑、经脉之气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反应病症,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机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因此腧穴部位的变化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与经脉反应病症不同,腧穴所反应的病症主要限于腧穴范围的压痛、酸楚、结节、肿胀、瘀血、丘疹、虚陷等现象。腧穴反应病症的作用近年有不少新发现,如呼吸系统病症多在中府、肺俞、孔最处出现反应;肝胆系统的病症多在肝俞、胆俞、胆囊穴出现压痛等。,防治疾病,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的处所。当人体正气亏虚、肌腠空疏时,邪气就会通过体表腧穴由表入里 。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又是腧穴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在腧穴部位施以针刺、温灸等时,各种刺激能过腧穴、经脉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协调平衡阴阳,达到预防和抗御疾病的目的。,四、腧穴体表定位方法,腧穴定位又称取穴。 常用的取穴法有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四种。 临床应用时,各种取穴方法可以结合起来,相互参照,并结合不同个体不同体位、姿势和不同穴位的局部感应来定穴。,手指同身寸定位法,(1)中指同身寸定位法:以病人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为一寸。用于四肢部直寸、背部横寸定位。(2)拇指同身寸:以病人拇指关节的横度为一寸。用于四肢部直寸定位。(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将病人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肢横量作为三寸。用于四肢直寸和背部横寸定位。,以病人自身手指为度来取穴的方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以体表标志为基准,按已规定的寸数进行折量定位。两乳之间8寸胸骨体下缘至脐中8寸脐中至耻骨上缘5寸股骨大转子至膝中19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13寸肩胛骨内缘至背中线3寸腋前横纹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膝中至外踝尖16寸,以骨节为标志,将人体各部分规定一定的尺寸进行取穴的方法。,骨度分寸示意图,解剖标志定位法(自然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五官、指(趾)甲、乳头等固定标志如:两乳中间定膻中。(2)活动标志:采取相应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活动标志。如:握拳掌后横纹头取后溪。,简便取穴法 耳尖直上取百会;食指虎口交叉寻列缺;垂臂中指点处是风市;拇指横纹对准虎口寻列缺。,腧穴主治规律及其应用,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1、近治作用: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例如:睛明、四白、承泣治疗眼病。2、远治作用:十二经脉所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可治疗本经、表里经远隔部位的病症。3、特殊作用(1)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起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例如: 内关心动过缓、心动过速(2)某些腧穴具有特殊治疗作用例如:灸至阴矫正胎位;大椎退热,选穴原则 针灸选穴一般是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除选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则选用该经或该脏腑所属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经络所通,主治所及”)。如胃痛取胃经的足三里,腰痛取膀胱经的委中,牙痛取大肠经的合谷等。,针灸治疗原则,()局部治疗(二)整体治疗(三)局部与整体同治,()局部治疗,针灸治病,在病变的局部、邻近,或是脏腑在体表的投影处施治,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如牙痛面瘫取地仓、颊车;胃痛、腹泻取中脘、天枢;腰酸背痛取身柱、肾俞。局部治疗作用是所有腧穴共同具有的治疗作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特点。局部症状的解除,有助于全身性疾病的治疗。,(二)整体治疗,针灸治病,除了在局部施治外,还应施以整体性治疗。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和俞募穴除治疗局部和邻近病变外,还能治疗头面、躯干、脏腑等全身的病变。部分腧穴如足三里、三阴交、大椎、百会、气海、关元等,还可防治全身性疾病。整体治疗还包括针对某一病证的病因治疗,如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取太溪、太冲以育阴潜阳;外感发热、咳嗽,取合谷、外关、列缺以发汗解表、宣肺止咳。,(三)局部与整体同治,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局部与整体同时调治。如脾虚泄泻,局部取大横、天枢理肠止泄,整体取脾俞、足三里以健运脾胃;风火牙痛,局部取颊车、下关以疏调经络之气,远端取合谷、内庭以清降胃肠之火。如此将局部与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着眼于症状治疗,又注重病因病机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主治要领,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 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 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 ;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近部主治作用。例如,鼻区的迎香、口禾髎以及邻近的上星、通天等均能治疗鼻病;分布在耳区的穴位多能治疗耳病,分布在肩部的穴位多能治疗肩部病症,分布在躯干部的穴位,由于邻近脏腑,就能治疗相应部位内脏的病症。,同一腧穴,双向主治,腧穴治病具有良性的相向调节作用。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会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如足三里穴、天枢穴,在腹泻时起止泻作用,当便秘时又起通便作用;内关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加快,而使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合谷穴在解表时可以发汗,在固表时又能止汗等。,主治相同,疗效有别,某些腧穴在主治病症上具有相同性,但其临床疗效并不等同。例如,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均可治疗牙痛,但以合谷疗效最好;艾灸隐白、太白、三阴交、少商、至阴均有转胎作用,但以至阴穴疗效最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能主治所属经脉循行部位及其深部组织、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远部主治作用。在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远治作用尤为显著。例如,列缺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头顶部、胸、肺、咽喉以及外感病症等;阳陵泉不仅能治疗下肢病变,还能治疗胁肋、胆、肝、神志病以及痉挛、抽搐等筋的病症。,特定腧穴,特定主治,特定穴不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还有独特的主治作用。如背俞穴、原穴主治五脏病症,募穴、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症;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症,八会穴主治慢性、虚弱性病症等。,不同经穴,不同主治,不同的经脉和脏腑各有不同的病候,这些病候都可以采用本经所属的腧穴进行治疗,这样就产生了十四经腧穴的分经主治,但腧穴的主治范围远不止如此。,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