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1124.doc_第1页
湖心亭看雪1124.doc_第2页
湖心亭看雪1124.doc_第3页
湖心亭看雪1124.doc_第4页
湖心亭看雪1124.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目的一、 导入(梦起)遗民概念的引入:遗民即归庄所谓“惟在兴废之际,以为此前朝所遗也。(指改朝换代不仕新朝的人)大家知道历代史书中最为著名的一辈遗民是哪个朝代?最重节气的明代知识分子。今天老师给各位你同学介绍一个人物:他出生于富裕之家,从小就聪慧过人。年轻时是纨绔子弟,锦衣玉食,居华屋,栖园林,又喜游历,长期盘桓于江南繁华之地,享受豪华的生活。但老年时他却戴斗笠,穿草鞋,穿补丁衣服,吃豆叶弃肉食,常至断炊,生活非常艰难。这个人是谁呢?为什么张岱的前半生和后半生会迥然不同呢?他留下了一部作品叫陶庵梦忆今天我们就一同跟着他的回忆,解读他的梦境。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了解作者二、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入梦)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内容。接下来,我们齐读一遍课文,要结合书下注释,读准字音2.教师引导梳理文意。思考:作者忆了一个怎样的梦?先是组内讨论,提出疑问;然后全班以不规则小火车形式展开讨论。从题目得到了什么信息?湖心亭看雪(地方,事件)是什么时间看雪的?(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时分)是怎么出行的?(拏一小舟)当时的天气怎样?(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绝:三峡中的几个绝对比: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可见当时天气非常冷,哪一句还能体现当时天气很冷(拥毳衣炉火)三个毛组成,可猜测是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标题可知事件是看雪,他看到了怎样的雪景?请读出这些句子。看雪的总印象是?雾凇沆砀,天地一白;雾凇:通常叫树挂,冰花,傲霜花,琼花凇沆砀的偏旁:雾里面的水变成像石头一样的固体,那是什么,所以雾凇是水汽凝成的冰花。凇沆:冰花变多了,弥漫开来了。一:全 芥:像小草。庄子在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除了看雪之外,在亭上还发生了什么事?遇到“有两人铺毡对坐”看到张岱,反应是“大喜”,说了一句什么话?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句话,读出情感。(落实“焉得”“更”)接着他们做了什么事情?喝酒:强饮三大白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最后用舟子额一句话结束了张岱回忆之梦,一起读一读。 概括文章内容,简述作者究竟忆了一个怎样的梦。提醒同学注意标题找答案湖心亭看雪(补充谁,什么时间,事件)方法指导:何人何时在何地做何事明确:作者在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之时到湖心亭看雪,偶遇金陵人。积累字音、形、义,把握文意用提问方式把文言翻译和整体感知结合起来。三、 细读文本,品评人物(解梦)“谁是解梦高手”通过刚刚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基本了解了梦境的内容。通常啊,梦境与现实不相符或矛盾之处就是我们解梦的关键。接下来,请同学们一同细读文本,走进作者心灵,探究梦境究竟想传达怎样的信息呢?1、 “谁是解梦高手”大家来“找碴”。湖心亭看雪是张岱传世之作,但这梦却有前后矛盾之处,请同学找出来。明确:(1)“独往湖心亭看雪”之“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为什么在作者看来他是“独往”?A很少人能体会得到冬季西湖之美那么,为什么刻意选择“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独往”呢?因为西湖雪景难得,夜色中的雪景更难得。“更定”之时西湖最宁静、最纯净、最本色,未被践踏污染。所以,只有具备了不同常人的审美眼光,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和领略。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对未被沾污破坏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缅怀之情。)B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苏轼说“高处不胜寒”,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必然是孤独的。C另一方面是避开世人静夜出行完全是张岱诗人般的个性使然。张岱在西溪记里这样说:“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芸芸众生,能够摆脱权钱名利利诱的人是少数,能够舍弃生命保全气节的人则少而又少,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西湖成为避世的绝佳之所。这种孤寂的情怀中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因此“独”体现了孤寂情怀,避世的幽愤(2)“问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客此”分析“金陵”引申至“崇祯五年”为什么会有这个矛盾呢?问其姓氏后,只说是金陵人”是对方只这样说吗?可能是当回忆之时我只注意到是金陵人这一回答,那么,我对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位等世俗问题并不在意,是一个性情中人!另外,金陵人客居杭州西湖,金陵何地,南京,亡明的都城呀!莫非也是不仕清之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他们同是和新朝代格格不入的落拓不羁的士子,是相同的心态,相同的原因让他们在此相遇,他们能够互诉心事,能够畅谈前朝往事,实际上要表达的是他们这一批士子们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在前文,也有一个部分展示了张岱对故国之思的是哪里呢?崇祯五年作者回忆往事,仍旧沿用明代的纪年法,在当时来说可算是一个大忌。但他依旧沿用,这说明在他心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年号是他思念故国的情绪符号,可以看出他虽身处清朝,心却仍留在明代,明朝是融进了他的血液的,还活在他的心中,任凭时光变迁,朝代更迭,对故国的那份牵念是刻骨铭心的。因此,这里体现了他对故国的恋恋不舍。(3)还有一个地方,虽然没有矛盾之处,但描绘也十分独特,是哪里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写景的句子(展示对比图片)通过比较,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去掉与比较: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明确:去掉了与,语气不够舒缓,同时天云山水好像是截然分开,十分清晰加上与,语气舒缓,天云山水互相弥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茫茫一片,浑然一体。写出了雪后使色彩绚丽的西湖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特有的景象。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改变量词比较: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明确:用条、座、艘、个、与痕、点、芥、粒相比,有俗与雅,旧与新,虚与实,清晰与模糊,大与小之别,用原文量词更能显出人在苍茫冰雪世界中之渺小,人只是自然景物中的一部分。总结:原文从大到小,越来越小,越显出人之渺小。张岱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他先从大处着眼,描绘了西湖全景,接着,他又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他把自己当作自然一景,人如沧海一粟。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眼前景物的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相比,人的渺小与宇宙的空阔相比。这是失国失家的人独有的人生感慨:他的孤独,无所依托,此刻达到了极至。因此,这里体现了他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2、 总结:梦境究竟想传达怎样的信息呢?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陶庵梦忆序,世事变化,人生无常。国破家亡,无所归依。历经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巨变的张岱,由富贵公子成为了亡国之臣。困顿的生活,痛苦的心灵,他,连死的心都有了。然而“国亡,史不可亡”他如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有西湖的江南,是他一生的爱恋,魂牵梦绕。这梦里,是故国的锦绣山川,是张岱的前尘往事。这梦,是追忆,是留恋,还是他挥之不去的感伤3.因此,文末作者用舟子之言点出了全文文眼,是哪个词?“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一句诗: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而这里这个痴既是雪夜独往西湖的孤寂情怀,避世的幽愤,又是看雪偶遇金陵人的故国之思,更是赏雪景中体现出来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这些都体现了作为前朝痴人,回视现实的那种沉重苍凉的失落之感。遗民情结4.拓展:遗民情结:作为易代的劫后余生,遗民文人有着身经天崩地解的朝代鼎革的历练,有着故国与新朝的人生跨越,更在于其选择了“不仕二姓”的体制外生存方式。面对文化钳制的新朝统治,遗民文人选择用文字抒发内心情绪,遗民之情怀。抒发对国家、民族的漂泊流离与无可归依的遗民情绪。遗民的文学既是遗民个人生存的心路历程表达,更重要的是民族求生存意欲的表达,因此最具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价值。同学们还认识哪些具有遗民情结的文人呢?张岱:他原先的生活“皆成梦幻,只有以著书来重温旧梦”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寄居在宋朝,归宋后的第三年写下虞美人顾炎武:明清之际以品行高洁而著名于世。明末清初是社会动荡的时期,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