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1页
《以太网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2页
《以太网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3页
《以太网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4页
《以太网基本原理》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太网基本原理 2013年中国电信网络操作维护职工技能竞赛办公室 经过该课程后 学员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了解以太网物理层的工作过程掌握以太网端口自协商的原理掌握MAC地址概念和以太网帧数据收发过程掌握以太网VLAN基本概念掌握802 1Q帧格式和各个字段的含义了解二层组播协议和生成树协议的工作过程 目标 参考资料 IEEE802 2IEEE802 3IEEE802 3uIEEE802 3z 内容介绍 第1章以太网概述1 1以太网的起源和设计目标1 2以太网的几种类型及应用领域第2章以太网物理层第3章数据链路层第4章以太网交换机 第5章以太网VLAN第6章千兆以太网第7章二层组播第8章生成树协议 起源和设计目标 起源起源于Xerox公司的一个实验网 该网络运行的经验是Xerox DEC Intel1980年提出的以太网建议的基础 目标简明和成本低寻址灵活 应该有一种机制来确定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 全部计算机或一组计算机 MAC地址 公平高速 各个终端应该公平的享有带宽 CSMA CD 高速 数据链路层 无连接 尽力传送 best effort 稳定和低延迟 以太网的几种类型 标准以太网 10Mbit s 的网络定位 以太网的几种类型 快速以太网 100Mbit s 的网络定位 模型分类 网络定位 接入层 汇聚层 为高性能的PC机和工作站提供100Mbit s的接入 核心层 提供接入层和汇聚层的连接 提供汇聚层到核心层的连接 提供高速服务器的连接 提供交换设备间的连接 快速以太网传输距离 技术标准 线缆类型 100BaseTX 100BaseT4 EIA TIA5类 UTP 非屏蔽双绞线2对 100BaseFX EIA TIA3 4 5类 UTP 非屏蔽双绞线4对 多模光纤 MMF 线缆 传输距离 100m 100m 550m 2km 2km 15km 单模光纤 SMF 线缆 以太网的几种类型 千兆 1000Mbit s 以太网网络定位 模型分类 网络定位 接入层 汇聚层 一般不使用 核心层 提供接入层和汇聚层设备间的高速连接 提供汇聚层和高速服务器的高速连接 提供核心设备间的高速互联 千兆以太网传输距离 技术标准 线缆类型 1000BaseT 1000BaseCX 铜质EIA TIA5类 UTP 非屏蔽双绞线4对 1000BaseSX 铜质屏蔽双绞线 多模光纤 50 62 5um光纤 使用波长为850nm的激光 传输距离 100m 25m 550m 275m 2km 15km 单模光纤 9um光纤 使用波长为1300nm的激光 1000BaseLX 以太网主要应用领域 以太网主要应用领域 高速网络设备之间互连城域网中用户接入的手段 内容介绍 第1章以太网概述第2章以太网物理层2 1以太网基本技术2 1自动协商机制第3章数据链路层第4章以太网交换机 第5章以太网VLAN第6章千兆以太网第7章二层组播第8章生成树协议 以太网物理层标准 10BASE210BASE510BASE T100BASE TX100BASE FX100BASE T4100BASE T2 半双工 任一时刻只能接收或发送采用CSMA CD访问机制物理上有距离限制 共享介质的灵魂 CSMA CD 带碰撞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原理 1 终端设备不停的检测共享线路的状态 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才发送数据 如果线路不空闲则一直等待 2 发送过程中 若其他设备也同时发送数据 则其发送的数据必然产生碰撞 导致线路上的信号不稳定 终端设备检测到这种不稳定之后 马上停止发送自己的数据 然后再发送一连串干扰脉冲 然后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发送 缺点 带宽窄 冲突检测机制 传输时间必须大于延迟时间导致物理长度限制 51 2us的冲突检测窗口 1位在2500m 加上四个中继器的往返时间 帧长最小字节数64 刚好512位 CSMA CD 最小帧长与最大传输距离 最大传输距离 通常由线路质量 信号衰减程度等因素决定 最小帧长 64字节 由最大传输距离和冲突检测机制共同决定 规定最小帧长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某站点已经将一个数据包的最后一个BIT发送完毕 但这个报文的第一个BIT还没有传送到距离很远的一个站点 而站点认为线路空闲而发送数据 导致冲突 以太网通信的原则 同一时刻只能有一台主机在发送 但可以有多台主机同时接收 广播 如果一个以太网报文被完全发送出去则在链路上肯定不会发生冲突 即理论上不再需要发送第二次 全双工物理层 同一时刻可以发送和接收 不用预先判断链路的忙闲状态最大吞吐量达到双倍速率从根本上消除了半双工的物理距离限制 双工方式 运行速率 全双工半双工 10M100M1000M10G 常见的8种组合 自动协商 使用1ms的脉冲来携带自动协商信息 16ms 每个大脉冲插入16小脉冲 自动协商实现基础 自协商基本页信息 0 0 0 0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essageTypeEthernet 00001 Reserved 10BASE T半双工 10BASE T全双工 100BASE TX半双工 100BASE TX全双工 100BASE T4 流控支持 远程故障指示 确认 下一页指示 自协商信号 整个报文按16ms间隔重复 直到自协商完成 约2ms 约100ns 约62 5 s 时钟 数据位0 时钟 数据位1 数据位14 时钟 数据位15 时钟 系统加电的时候 建立链路连接时候 首先检测自动协商标志 如果允许 则从配置寄存器读出支持模式标志 编码后通过空闲脉冲发送出去 发送出去的编码格式称为基页 如果接收到对方的基页 则跟自己发送的基页比较 找出支持能力的交集 选取最优组合运行 双工模式 运行速率 流量控制 101001010111000101001101010101 编码支持能力 自协商优先级 优先级顺序 工作方式 A B C D E 100BASE TX 100BASE TX全双工 100BASE T4 10BASE T全双工 10BASE T 运行速率 双工模式 100M10M 全双工半双工 运行速率 双工模式 100M10M 全双工半双工 100M 全双工 协商原则 与没有自协商机制的设备连接 不使用自协商机制会出现以下情况 无法实现端口的自动双速配置功能 如10Mbit s和100Mbit s 无法确定双工工作模式无法确定是否需要流量控制功能 如果对接时一端采用自协商 另一端采用固定模式会出现什么现象 光纤上的自协商 对光纤以太网而言 得出的结论是 链路两端的工作模式必须使用手工配置 速度 双工模式 流控等 如果光纤两端的配置不同 是不能正确通信的 千兆以太网的自协商机制已经实现 集线器HUB I类 只能单一种类型的物理接口内部共享高速总线 使用CSMA CD方式工作 可以提供多种类型的物理接口内部共享高速总线 使用CSMA CD方式工作 集线器 II类 问题一 图中各PC机安装了10 100M自适应网卡 交换机支持10 100M自动协商 HUB为10M 请问 PCA和交换机之间工作在什么方式 PCB和HUB之间工作在什么方式 HUB和交换机之间工作在什么方式 总结与思考 PC C PC B HUB LANSwitch PC A 总结与思考 10Mb s半双工 10Mb s全双工 10Mb s自协商 100Mb s自协商 100Mb s全双工 端口1自动协商 端口2自动协商 端口3自动协商 端口4自动协商 端口5自动协商 问题二 以上各个交换机端口工作在什么方式 内容介绍 第1章以太网概述第2章以太网物理层第3章数据链路层3 1数据链路层结构3 2MAC子层3 3LLC子层第4章以太网交换机 第5章以太网VLAN第6章千兆以太网第7章二层组播第8章生成树协议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LLC子层 MAC子层 数据链路层位置和结构 针对不同的物理介质提供不同的MAC层面来访问 针对不同的双工模式 Ethernet划分为半双工MAC和全双工MAC MAC层的主要功能是组帧 寻址 控制和维护各种MAC协议 定义各种媒体访问规则等 MAC子层 位置与功能 半双工MAC跟物理层之间至少有六种信号 接收数据线发送数据线接收数据指示发送数据指示载波侦听冲突发生 HalfDuplexMAC Physical Layer 数据线 指示信号 冲突和检测信号 半双工MAC CSMA CD 全双工MAC跟物理层之间至少有四种信号 接收数据线发送数据线接收数据指示发送数据指示 HalfDuplexMAC Physical Layer 数据线 指示信号 全双工MAC MAC地址 MAC地址用来标识网络上的唯一的一个站点 它是一个48比特的数字 但通常被表示为12位的点分十六进制数 MAC地址举例 00 e0 fc 39 80 34物理MAC地址 全球唯一 由IEEE对这些地址进行管理和分配 每个地址由两部分组成 分别是供应商代码和序列号 其中前24位二进制代表该供应商代码 剩下的24位由供应商自己分配 例如某设备的MAC的前24位就是00 e0 fc广播MAC地址 如果48位全是1 则表明该地址是广播地址 组播MAC地址 如果最高字节的第8位是1 则表示该地址是组播地址 几种主要的以太网帧结构 以太网帧结构 关于Length Type 对于Ethernet II 它的值通常为0 x0800 表示后面数据为IP 目前我们大部分计算机网卡只支持这种帧结构 Ethernet II帧结构 PRE 先导字节 7个10101010SFD 帧开始标志 10101011 Ethernet II帧结构 LLC子层 MAC子层 DSAP SSAP Control 8bit 8bit 8 16bit DMAC SMAC Length LLC DATA FCS IEEE802 3帧结构 LLC子层 帧结构和服务 LLC层维护一张以DSAP为索引的函数列表 每接收到一个数据包 以DSAP为索引调用相应的函数 该函数把数据包挂到相应接收队列 函数列表 OnReceivedData IP Length PDU OnReceivedData IPX Length PDU OnReceivedData NetBEUI Length PDU OnReceivedData 05 Length PDU OnReceivedData 06 Length PDU 126 SSAP Control LLC子层 数据的上层分发 问题 1 MAC地址是一个 比特的数字 2 广播MAC地址是 3 组播MAC地址为 这是一个 逻辑or物理 的MAC地址 4 00 10 a4 ab 21 ca是 类型的MAC地址 10 80 00 3d 44 3a是 类型的MAC地址 总结与思考 本节重点 对MAC子层的理解MAC子层的工作过程三种类型的MAC地址MAC数据帧结构及收发过程 内容介绍 第1章以太网概述第2章以太网物理层第3章数据链路层第4章以太网交换机4 1以太网交换机结构4 2以太网交换机工作过程4 3以太网交换机的交换方式 第5章以太网VLAN第6章千兆以太网第7章二层组播第8章生成树协议 RXTX RXTX 接收缓冲区 发送缓冲区 高速背板总线 交换机工作过程 1 接收数据并缓冲 2 缓冲发送的数据 3 利用总线完成接口交换 注意 1 发送缓冲区要比接收缓冲区大 2 端口之间的数据帧转发依靠MAC转发表来实现 以太网交换机 基础结构 以太网交换机 硬件结构 L2的转发完全由硬件通过ASIC实现 以低廉的价格实现了线速的转发还有强大的背板总线做支撑 交换机维持一个CAM表 这个表决定交换机的转发过程 每接收到一个MAC帧 则剥取源MAC建立CAM项 然后向所有端口转发该帧 MAC 出口集合 1234 ABCD 00011234 ABCD 00021234 ADCB 0003 port1 port2 port3 以太网交换机 工作过程 基于源端口的学习 1 交换机接收到数据帧后 根据目的地址查询CAM 找到出口后 把数据包从该出口集合发送出去 2 在单播的情况下 出口列表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但在多播情况下 出口列表集合就可能不只一个元素 3 多播情况下 CAM表项的建立不是通过学习得到的 而是通过IGMP窥探 CGMP等协议获得的 MAC 出口集合 1234 ABCD 00011234 ABCD 00021234 ADCB 0003 port1 port2 port3 以太网交换机 工作过程 基于宿端口的转发 以太网交换机 工作过程 交换机还为每个CAM表项提供了一个定时器 该定时器从一个初始值开始递减 每当使用了一次该表项 接收到了一个数据帧 查找CAM表后用该项转发 定时器被重新设置 如果长时间没有使用该CAM表的转发项 则定时器递减到零 于是该CAM表项被删除 此定时器的时间就是老化时间 通常缺省为5分钟 老化时间 工作过程 交换机把接收到的整个数据帧缓存 检查数据包长度 进行CRC校验然后查询CAM 进行转发 特点 提高了可靠性 可以让数据包提前滤掉 但速度上有折扣 以太网交换机 交换方式 存储转发 工作过程 交换机接收数据帧的时候 只要接收完帧头信息 发上查询CAM表 根据结果直接转发 特点 大大提高了转发速度 但可能转发一些错误数据包 以太网交换机 交换方式 直通方式 工作过程 交换机接收完数据帧的前64个字节 一个最短帧的长度 然后根据头信息 查CAM表进行转发 特点 滤掉了一些碎片 结合了前两种的优点 以太网交换机 交换方式 碎片隔离 问题 1 交换机为什么建立这种学习 转发的机制 2 ping命令 在各网络层面上是如何动作的 总结与思考 本节重点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过程和交换方式 答1 因为数据帧宿端口的不确定性 通过学习 确定宿端口 然后转发 如果不学习和HUB相同了 假如宿端口确定 就不需要学习 答2 首先查询自己的ARP表 是否有对应IP的MAC 没有发ARP广播 三层上 和自己一个网段 IP包的目的地址为ping的目的地址 否则为网关地址 二层上 以太网帧则是向所有端口广播 ARPreply后 在发ICMP请求 然后收到reply 表示通 内容介绍 第1章以太网概述第2章以太网物理层第3章数据链路层第4章以太网交换机 第5章以太网VLAN5 1VLAN的作用及划分方式5 2VLAN链路类型5 3802 1Q帧及数据帧收发5 4QoS第6章千兆以太网第7章二层组播第8章生成树协议 VLAN基本概念 划分VLAN的目的 抑制广播安全性考虑管理方便VLAN划分方式 基于端口划分基于MAC地址划分基于协议划分基于子网划分 可以通过配置的形式明确指定端口所属的VLAN 特点 配置简单 含义明确 与实际联系紧密 应用广泛 目前我们用的多是这种方式 划分方式 基于端口 VLAN表 通过MAC地址指定端口所属的VLAN 需要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支持 和CAM配合可实现VLAN 端口的转换 特点 安全性高 配置比较烦琐 应用较少 划分方式 基于MAC地址 VLAN表 基于协议的VLAN VLAN表 通过二层数据中协议字段 判断上层运行的网络协议 如IP或者是IPX协议 特点 不需要附加的帧标签来识别VLAN 这样可以减少网络的通信量 技术要求高 应用较少 基于子网的VLAN VLAN表 根据报文中的IP地址决定报文属于哪个VLAN 特点 可以按传输协议划分网段 技术要求高 应用较少 VLAN链路类型 交换机间的链路 干道 Trunk TAG 链路 主机和交换机间 接入 Access 链路 在Trunk TAG 链路上传输的帧携带VLANID 用来正确的区分帧所属的VLAN 在TAG链路上传输这种类型的帧 对端交换机根据802 1Q中的VLANID来区分正确的VLAN 然后向该VLAN包含的端口转发 NAME VLUE TYPE 2bytes PRI 3bits CFI 1bit VID 12bits 8100优先级用于环形结构网络VLANID 802 1Q帧格式 以太网端口类型 以太网基本术语 Tag属性 续 如果没有服务质量保证 关键性业务可能因为得不到带宽而受影响 以太网QoS保证 三比特的优先级字段 802 1Q帧格式 为实施带优先级的服务提供了基础 高优先级数据包 低优先级数据包 以太网QoS保证 D Addr S Addr 802 1q L T DATA TYPE PRI CFI VID FCS 6bytes 6bytes 4bytes 2bytes 46 1517bytes 4bytes 优先级 队列 01234567 1 2 优先级 队列 01234567 1 2 3 优先级跟交换机发送队列的对应关系 1 VLAN域和以太网学习转发数据帧之间的关系 答 VLAN域对以太网学习转发的端口范围进行了约束 以太网交换机通过学习转发数据帧 进行点到点的无连接通信 2 VLAN之间如何通信 答 通常不同VLAN属于不同的网段 如果需要通信 必须通过路由器转接 或者直接使用三层交换机 总结与思考 本节重点 VLAN的划分和数据帧的转发 内容介绍 第1章以太网概述第2章以太网物理层第3章数据链路层第4章以太网交换机 第5章以太网VLAN第6章千兆以太网第7章二层组播第8章生成树协议 0101010110101010 01010101011010101010 链路层 物理层 千兆以太网物理层 8B10B编码 代码组 8B10B不对称影射10B 1024种组合8B 256种组合数据代码组特殊代码组保留代码组 特殊代码组 特殊代码组 有序集 有序集 链路层数据 有序集 把数据封装在有序集中进行传输 有序集和数据封装 一个或多个特殊代码组的整体是有序集 有序集是特殊代码的组合有序集是个整体在传输链路层数据的时候 在数据前后添加有序集 指示传输的开始 有序集示例 Start Of Packet在传输具体数据的开始 发送该有序集 IDLE在没有数据传输的时候 物理链路也不空闲 而是传输该有序集来保持激活状态 End Of Packet具体数据传输结束的时候发送该有序集 指示数据传输结束 Configuration封装自动协商数据 大量数据 PAUSE帧 流量控制 终端设备把自己支持的能力编码到上述形式的基页中 发送给对方 相互比较 按照最优的原则选择运行方式 自动协商 内容介绍 第1章以太网概述第2章以太网物理层第3章数据链路层第4章以太网交换机 第5章以太网VLAN第6章千兆以太网第7章二层组播第8章生成树协议 概念 媒体流服务器 媒体流接收端 IGMP加入消息 每当终端想要接收针对组G的组播数据时 它发出IGMP加入消息 交换机探测到这个消息 建立转发项 G I 其中I为终端所在的端口 若另外有终端也加入G 则交换机仅仅把另外终端所在端口加入转发项即可 IGMP窥探 媒体流服务器 媒体流服务器 针对组G的组播数据流 交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