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基本知识学习_第1页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_第2页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_第3页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_第4页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基本知识学习 古体诗 古风 往体 歌行体 一是唐以前的诗作及唐以后仿古的诗作 一是特指不讲 究格律的诗歌 近体诗出现之后 为加以区别 才有古体诗的名称 一般来说 唐代以前 的诗统称为古体 也叫古风 古体诗用韵比较自由 可押平声韵 也可押仄声韵 又可平 仄互押 还可以转韵 通韵 有平仄但不很讲究 不讲声病 不求严格的对偶 可骈可散 对仗不固定 不工整 字数可以五言 七言 四言 三言 杂言等 以五言最常见 总之 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极严的格律 只有双句押韵的形式 文人们在使用古体写诗时 在字 数 平仄 用韵等方面都不追求格律化 甚至故意用拗句 犯孤平 句尾多用三平式 三 仄式或仄平仄 平仄平等 打油诗 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 他的诗歌 语言通俗 不讲平仄对仗 只押韵脚 百万贼兵困南阳 也无援救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门破 又哭爹爹又哭娘 近体诗 起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的遵守格律的诗体 近体诗按双音节来排韵律的 露涤音清远 风吹故叶齐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因为现代汉语语音与古代汉语有显著差异 所以在用现代汉语语言写近体诗的时候必须标 明是 新声 或 新韵 鉴赏者就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赏析了 近体诗格律 韵脚 韵脚 脚 就是诗句的最后一个字 韵 就是这个字的韵母 押韵 诗 词和曲一般要押韵 也就是说韵脚上的字的韵母必须相同或相邻 如 薛涛的 蝉 露涤音清远 风吹故叶齐 声声似相接 各在一枝栖 韵脚字 齐 栖 的韵母都是 i 这就叫押韵 押韵得形式 1 句句押韵 诗歌每句的句脚都押韵 如 马帮 新声 山间铃响马帮来 茶叶盐巴集上排 交换兽皮细选筛 回归满驮市新开 句脚 来 排 筛 开 的韵母都是 ai 2 隔句押韵 不是句句押韵 如果是四句诗歌 1 3 句脚不押韵 2 4 句脚押韵 如果是八 句诗歌 1 3 5 7 句脚不押韵 2 4 6 8 句脚押韵 还有其它押韵形式 就不介绍了 平仄 为了使诗歌语音顿挫有致音律和谐 一般以双声韵为一个音节 也就是说两个字为一个音 节 音节按平仄两声韵交替变化 汉语有四声 古汉语有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现代 汉语有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格律规定 古汉语的平声与现代汉语的阴平 第一声 阳平 第二声 为平声调 古汉语 的上声去声入声与现代汉语上声 第三声 去声 第四声 为仄声调 格律 对诗词在格式 声调 音韵上要求 诗韵形成 唐朝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广韵 宋词兴之后 才有了词韵 而戏曲十三辙 则 是明清时代形成的 近体诗格律 清末使用的官韵是 平水韵 民国以后就没有官韵了 但是 平水韵部里 的很多字与现代语言已经脱节 因此有人极力主张用现代以汉语拼音为标准的新韵 因此 当代人吟诗填词有两大分流 一是依照古韵 平水韵 一是依照新韵 新声 而新韵诗词 只要依照汉语字典为准就可以了 但要注明 新韵 无论依照古韵还是依照新韵 都必须遵守诗词格律要求 以七言为例 一 对仗与粘对 1 对仗 对句与出句 绝句的第 1 2 3 4 句 律诗第 1 2 3 4 5 6 7 8 句 的平仄必须相反 这就叫做 对仗 否则 叫 失对 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 粘对 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 绝句的第 3 2 句 律诗的第 3 2 5 4 7 6 句 的平仄必须相同 这就叫做 粘 否则 叫 失粘 这是诗家大忌 在格律诗中一般 是不允许的 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二 格律大忌 1 三平调 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 就叫做三平调 如 平平仄仄平平平 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 却有意多出现 以示与 格律诗相区别 如 杜甫的 岁晏行 中的诗句 莫徭射雁鸣桑弓 汝休枉杀南飞鸿 割慈忍爱还租庸 好恶不合长相蒙 此曲哀怨何时终 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这就是三平调 2 孤平 在七言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 平平仄仄平 这种句式中 除句末平声 字是押韵之外 面还有两个平声字 这时 如果第三字也变成了仄声 就只有一个平声字 了 仄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 这就叫做犯 孤平 孤平拗救 必须把五言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 仄平平仄平 这就叫做 孤平拗救 例如 客行悲故乡仄平平仄平 口诀 平平仄仄平 首字如不平 三字必变平 否则犯孤平 一 三 五不论 二 四 六分明 的口诀 在一 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 可平可仄 但二 四 六字则不能通融 该平就必平 该仄就要仄 但是 必须强调在不 犯 孤平 和 三平调 前提下 三 律诗的颌联 颈联必须在修辞上对偶 1 工对 近体诗中用得很严密恰当的对偶 称为 工对 对仗工整 一般必须用同 一门类的词语为对 如名词中天文 地理 时令 器物 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 杜甫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的 两 对 一 千 对 万 数词相对 鹂 对 鹭 禽类名词相对 黄 对 白 翠 对 青 颜色形容词相对 都是同类词为对 非常工整 2 宽对 近诗体对偶中的一种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偶 一般只要句型相同 词的词性相同 即可构成对偶 一般以名词对名词 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 明月清风非俗物 轻裘肥马谢儿曹 便是宽对 轻裘肥马 虽然是名词 但 与 明月清风 不是同类 3 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 意义并不互相对立 如流水般一前后连贯 所 以叫做流水对 例如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唯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意 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4 借对 在对偶句中 相对的两个词本来要求词性相同 但在实际中有时采用假借 的手法修辞 借义 有时词性不同 但暗含引申意义 于是就借这个引申意义 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 是形容词 几度 是数量词但暗含 很少 不常 非常 意义 这样 马厩假借 不常 非常 意义来对 寻常 还避免了 同字 借音 有时词性不同 意义不联系 而音素却含同类意义 于是就借这个音素 如 事直皇天在 归迟白发生 皇 是名词 白 形容词 两者不仅词性不同而且意义也不同类 但是 皇 与 黄 同音 于是 白 就对这个借音 黄 对偶修辞中的忌讳 1 合掌对 对偶的两句如果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 叫作合掌对 出现合掌对 从诗 歌意向看 没有经过精心设计 因为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义 浪费了句子 例如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两句虽用两种不同动物叫声 但都体现 以闹衬静 表达的是同一个意义 又如 宋之问 初到黄梅 诗 马上逢寒食 途中属暮春 纪昀 瀛奎律髓刊误 评论 说 途中 马上 暮春 寒食 未免合掌 注意 如果不是对偶句 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 也叫作合掌 2 同字对 在对偶句中出现了用同一个字相对的情况 这是诗所不允许的 所以在 律诗中很难找到例子 但在词中却是允许用同字对的 所以在词中不难找到例证 如 苏軾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就是用同一个 有 字相对 四 近体诗与词用韵上的区别 近体诗用韵严格 不许转韵 不许押邻韵 词用韵较宽松 可押邻韵 按要求转 韵 对 联 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律诗中游离出来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无论是制对子还是对对子 上联是基础 对联格律有两种 一种是句中格律 一种是句间 上下联是复句 甚至是一小段 格 律 遵循 马蹄韵 每两个音节为一个韵 无论是句中还是句间 都遵循近体诗的原则 在不犯 孤平 三平调 的情况下 1 3 5 不论 2 4 6 分明 下联平仄除了遵循上面的要求外 还必须遵循对仗 相对应 位置相同 的句子 句 间句脚的平仄 与上联相反 下联在修辞上必须与上联对偶 对偶上的要求与近体诗一样有工对与宽对 不允许有 同字出现 无论同位还是错位 嵌字诗与藏头诗 因为在论坛里 几乎都把嵌字诗歌误认为藏头诗歌 所以 特别在这里提出来 嵌字诗歌 水浒 中 宋江在粉皮墙上题的反诗 不是藏头诗歌 而是 嵌字诗歌 嵌字诗 歌有两种 1 就是把人名 地名等特定意义的字词镶嵌到诗歌里 2 在诗歌每句的相同位置 镶嵌一个字 连起来或正读或倒读是一句短语 坛友炮兵的 赞 就是一首嵌字诗歌 新花俏丽艳屏窗 文系民生重任扛 化育嘉风传万里 报林誉满唱松江 在每句的第一个字位上分别镶嵌了一个字 连起来正读是 新文化报 藏头诗歌 藏头诗 下句首字藏在上句尾字里 最后尾句尾字藏含首句首字 小角荷莲午撑伞 人依树下正酣梦 林中鸟静躲烈日 一蝶飞来循馥踪 藏头 人 藏在 伞 里 林 藏在 梦 里 一 藏在 日 里 小 藏 在 踪 里 也就是说 下句首字是上句尾字的部件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 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 其内容博大精深 相关书卷浩如烟海 我才疏学浅 术业不 精 斗胆发表拙作 权为引玉之砖 不当之处 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 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 相对新诗而言 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 也 就是两种分类 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 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 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 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 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 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 诗经 这是我国 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一共三百零五篇 古称 诗 或 诗三百篇 其内容有 风 雅 颂 三个部分 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 赋 比 兴 三种 因此前人 把 风 雅 颂 和 赋 比 兴 称作 诗 的六义 在语言的句法上 基本上是四个 字一句 继 诗经 之后 公元前四世纪 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 叫 楚辞 它的 创始人是屈原 后来 汉朝人把屈原 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 叫 楚辞 楚辞 突破了 诗经 的四字句 发展为五言句 七言句 即把偶字句 四个字一句 变为奇字 句 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 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 乐性 到了汉代 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 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 五言 杂言 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 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 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 只是由作者 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 由于受到了印度 古称天竺 的 梵音学的影响 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 提 出了 四声 八病 之说 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 出现了作诗 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 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 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 上 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其分类有两种 一是古体诗 也叫古风 所谓古体诗 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 没有一定格律 篇幅可长可短 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 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 也有不整齐的 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 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 这个 今 指的是唐朝 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 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 在篇幅 用韵 平仄 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它基本 上可分为两种 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 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 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 这就是词 由于词 是由诗派生出来的 所以词又被称为 诗余 另外 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 古人 也称为 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 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 叫曲 也称散曲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 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 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 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 最 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如张养浩的 闲居三首之一 昨朝杨柳依依 今朝雨雪霏霏 社燕秋鸿 忒 疾苦 不是 浊醪有味 怎 消磨 这 日月东西 其中括号内的 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如果文友想深入研究的话 可以参考 阅读范文澜先生的 中国文学通史 综上所述 诗和词按照格律和声韵 可以作如下分类 古典诗歌 1 古体诗 古风 1 五言古体诗 2 七言古体诗 3 乐府 诗 2 近体诗 格律诗 1 律诗 a 五言律诗 b 七言律诗 2 排律 a 五言排律 b 七言排律 3 绝句 a 五言绝句 b 七言绝句 词 1 平韵格词 2 仄韵格词 3 平仄韵转换格词 4 平仄 韵通叶格词 5 平仄韵错叶格词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二 格律诗 1 什么叫格律 格 就是格式 格律诗是有固定的格式的 这种格式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句数固定 每首八句的叫律诗 每首四句的叫绝句 超过八 句的叫排律 二 字数固定 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诗 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 言 由此可知 五言绝句的字数 四句 每句五个字 二十个字 七言绝句的字数 四句 每句七个字 二十八个字 五言律诗的字数 八句 每句五个字 四十个字 七言律诗的字数 八句 每句七个字 五十六个字 五言排律的字数 大于八句的偶数句 每句五个字 四十个字 七言排律的字数 大于八句的偶数句 每句七个字 五十六个 字 律就是声律和韵律 格律诗要遵守发音规则 讲究声律和韵律美 的 另外 律诗的八句中 每两句称为一联 共分四联 第一 二句 为第一联 称为首联 第三 四句为第二联 称为颔联 第五 六句 为第三联 称为颈联 第七 八句为第四联 称为尾联 根据诗的内 容语气 又分别称第一 二 三 四联为 起联 承联 转联 合联 相对应的绝句的第一 二 三 四句分别称为 起句 承句 转句 合句 所谓 起 就是 起头 开头 的意思 所谓 承 就 是承接上面的话 继续延伸的意思 所谓 转 就是话锋一转 提 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 所谓 合 就是最后 将话题一收结尾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一首诗中要有 起 承 转 合 的顿挫语气 还有一种说法 认为绝句就是 截句 的意思 就是把律诗拦腰 分成两部分 取其中的一部分的格式就成为绝句 因此绝句只有两联 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2 格律诗写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 格律诗写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有四个 平仄 相粘 对仗 押韵 一 平仄 汉语的绝大多数汉字 都有声调 个别的无声字或称轻声字除 外 齐梁时期的沈约在总结前人对汉字发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创 立了 四声 之说 形成了格律诗声律的规则 同时也是现代汉语发 声规则的基础 沈约提出的 四声 是 平声 包括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入声 其中 阴平和阳平 的字为平声字 上声 去声 入声 的字为仄声字 在现代汉语中 入声 字已经被其他 声部所兼并 所以现代汉语中只有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也 说 一声 二声 三声 四声 但是 写作格律诗要遵循沈约提出的 四声 规则 有一些文友 不了解这些 所以看到别人的诗 就用现代汉语的发声规则去衡量 就会认为别人的诗没有遵守规则而产生误会 举个例子 在下的诗作 之中 有一副对子 远岛归鸥孤影白 青山落日晚潮红 其中的 白 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是入声 是仄声字 但在现代汉语中 已经 变为阳平的声调 容易发生误会的字有三种 1 把平声字当作仄声字 例如 李 义山的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的 看 字是平声字 应读成阴平声调 2 把仄声字当作平声字 例如 白 国 节 等都是仄声字 3 可平可仄的字 在古代汉语 中 有相当一部分字是可平可仄的 但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意思不同 平仄也不同 例如 俱 字 在 行则与俱 是 一起 一同 共 同 的意思 的时候为平声 在当 都 全 的意思时为仄声 另一 种是意思即使相同 也可平可仄 例如 忘 字 那么 怎么掌握呢 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查韵书 对初学者来说 查韵书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在此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小字典 叫 简 明文言字典 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不贵 大概不会超过 15 元 这本字典共收单字一万六千多个 词组一万三千多条 它的好处 是可以使用偏旁部首查字 而且提供字的现代读法 在古汉语中的韵 部 同时说明字义并举例 二是经常进行阅读和写作 时间长了 自 然就记住了 接下来介绍平仄在诗中的运用规则 要说明的是 我以介绍平声 韵脚为主 首先介绍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有两种 一种是平起式 即第一句的第二个 字是平声字 另一种是仄起式 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所介绍的是标准格式 但实际运用时 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按 照上述的平仄去写 有一定的灵活性 这就是常说的 一 三 五不 论 二 四 六分明 的口诀 但这个说法不够精确 虽然我在这里 主要是介绍给初学者 但希望初学者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以 我把口诀改为 一 三不论 二 四五六七分明 也就是说每一句 的第一 三个字不要管平仄 平仄都可以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 这 将在以后的诗病中讲解 第二 四 五 六 七个字要按以上的格 式讲究平仄 有的初学文友会说 我记不住呀 有没有规律呢 有的 大家请 看 每一句中 第二 四 六个字的平仄是交错使用的 即 平 仄 平 或 仄 平 仄 而每一联的上下两句中 对应的第二 四 六个字是相反的 也就是说上联的第二 四 六个字如果是 平 仄 平 下联的第二 四 六个字则是 仄 平 仄 反之亦然 我 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 我把第二 四 六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那么 两联之间呢 这就是我下面要介绍的 两联之间要相粘 二 相粘 两联之间 上面一联的下联 即上一联的第二句 的第二 四 六个字要和对应的下面一联的上联 即下一联的第一句 的第二 四 六个字的平仄相同 我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二联 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 的上联的第二 四 六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另外 上面一联的下联的第五 六 七三个字 以第六个字为中 心 左右颠倒一下 就成为下面一联的上联的第五 六 七三个字的 平仄了 这种规律俗称 翻跟头 我们仍然以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 二联为例 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的上联的第五 六 七个字打 上了括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 仄仄平平 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面介绍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也有两种 一种是平起式 即第一句的第二 个字是平声字 另一种是仄起式 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律和七律的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相同 也要 翻跟头 只是少两个字罢了 关 于五律的平仄口诀 我改为 一不论 二 三 四 五分明 至于七绝和五绝 都各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 也要 翻跟 头 只要把七律和五律拦腰一截即可 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也与七 律和五律相同 七绝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绝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3 什么叫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 就是一联内的上下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 词义相对或相关 如 天 对 地 深 对 浅 大 对 小 等 意思是 相对的 再如 山 对 河 星 对 月 风 对 雨 等 意思是相关的 简言 之 就是 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实词对实词 虚词对虚词 这些是单音词的对仗 如果组成词组 则要求词组的结构也要相同 即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偏正结构对偏正 结构 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等 如果组成句子 则要求句子结构相同 例如 李白的七律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其中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各自都是对仗 先从句子结构上看 第二联的上下句子都是 主 谓 宾 结构 吴宫 和 晋代 都是历史朝代的名词做 花草 和 衣冠 的定 语 而 花草 和 衣冠 都是名词做主语 埋 和 成 是动词 做谓语 第三联的 上下句子也都是 主 谓 宾 结构 但句式不相同 主语是 三山 和 二水 谓语是 落 和 分 半 和 中 是修饰谓语的状语 在此需要说明一下 律诗中各联的 句式切忌雷同 要有变化 否则就 显得呆板 在律诗中 首尾两联不需要对仗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同样 排 律除了首尾两联不需要对仗外 中间的所有联都要对仗 绝句则不需 要对仗 当然 也有例外 比如有的律诗首联对仗 甚至整个四联都对仗 有的排律首联对仗 甚至整个联都对仗 有的绝句首联对仗 有的绝 句两联全对仗 这些显然不是格律的要求 而是作家的创作需要和艺 术技巧了 实际上 对仗也不是规定的那么绝对的 对仗从结构上讲分两种 一种叫工对 即不论结构或意义 都对得非常工整 比如上面举出的 第二联 一种叫宽对 是指个别地方对得不甚整齐 但大体上是对称 的 它追求的是 不以辞害义 的效果 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 单看 疑无路 和 又一村 对得不工整 但 整个句子的意思却对得很工整 另外 从写作技巧上看 对仗还有借对和流水对 所谓借对 是 在对仗中 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 例如 孟浩然 裴司士员司户见 寻 诗中 厨人具鸡黍 稚子摘杨梅 鸡黍 对 杨梅 杨 和 羊 同音 所以能同 鸡 相对 所谓流水对 是上下句子有相 承关系 讲的是同一件事情 下句承接上句而来 例如 欲穷千里 目 更上一曾楼 就是典型的流水对 此外 从对仗的句义上讲 还分正对和反对 所谓正对 是并列 的事物相对 所谓反对 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 在格律诗中 正对 多 反对少 还有一种叫隔句对 也叫扇对 顾名思义 即上下两副对子中 第一句对第三句 第二句对第四句 例如 晚唐诗人郑谷的 寄裴晤 员外 诗 昔年共照松溪影 松折碑荒僧已无 今日还思锦城事 雪 销花谢梦何如 最后介绍一下当句对 所谓当句对 即一句中自相对 当句对有 两种 一种是字面不同的 例如杜甫的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诗中 小 院回廊春寂寂 浴凫飞鹭晚悠悠 小院 对 回廊 浴凫 对 飞鹭 另一种是有字相同的 例如杜甫的 白帝 戎马不如 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戎马 对 归马 千家 对 百 家 关于对仗方面的书籍不少 最通俗的读物当属李渔的 笠翁对 韵 初学者可参考学习 在对仗中 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一 一联内的两句中 不能用相同的字对仗 这是因为诗的字数 有限 每个字都要求发挥最大的表现力 如果用相同的字 就势必限 制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 并且有重复的感觉 这种要求 在散文中是 完全可以的 例如柳宗元的 捕蛇者说 中 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 北 乎 是重复的 如果这是格律诗 就不可以了 其实说起来 在一首格律诗当中 也是避免使用相同的字的 这也是为了精练 关 于避免重复和追求变化 在古代的艺术领域里是很普遍的 例如 王 羲之的著名的 兰亭序 中的十七个 之 字 变化无穷 各不相同 这一点 希望初学者注意 二 在对仗的句子里 要避免意义相同的词 例如 天地 对 乾 坤 关门 对 闭户 等 这就等于同义词相对 表面上虽然是 两个不同的词或句子 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古人称之为 合掌 就 是说象一个人的两个手掌相对一样完全相同 这也是为了诗整体的精 练 4 什么叫押韵 汉语中每一个字的发音 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 在现代汉语中 凡韵母相同的字 都叫同韵字 例如 东 和 冬 新诗的压韵 按此规律即可 但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很大 所以就不能以现代汉语 的押韵标准来写格律诗 比如在古汉语中 东 和 冬 就不是同 一个韵部里的字 分属上平声里的 一东 和 二冬 的两个韵部 再如 李商隐的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 限好 只是近黄昏 其中的 原 和 昏 字是一个韵部里的 同 属 十三元 韵部 那么 在一首诗里如何押韵呢 以前介绍过格律诗的标准格式 在标准格式里 除第一句要押韵外 其余偶数句 律诗是第二 四 六 八句 绝句是第二 四句 排律是第二 四 六 八 句 均 要押韵 即这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要使用同一个韵部里的字 这种标 准格式也叫首句入韵 即第一句也要入韵 刚才介绍的李商隐的五绝 是首句不入韵的 这将在以后的变格中介绍 怎么知道使用的是不是同一个韵部里的字呢 对初学者来说 只 有查韵书 加上我以前介绍的 简明文言字典 关于韵书有很多 平水韵部 诗韵 诗韵合壁 佩文韵府 等等 在新华书店 都有卖的 其中 平水韵部 和 诗韵 是针对初学者的 佩文韵 府 是个大部头书籍 共分四册 大十六开本 现价四百多元 一般 初学者可不必购买 我在此向大家推荐的是 诗韵合壁 这本韵书 基本上摘自于 佩文韵府 的精要部分 而且每一个字的后面都罗列 了许多古诗词常用词组 供使用者选用 另外书中对各种名词按 人 名部 花草部 季节部 等进行了分类和对偶 非常实用 而 且不贵 大概不会超过十五元 物美价廉 当你使用韵书到一定的时间 后 对一些常用的字就记住了 那时就不必经常翻阅韵书了 关于用韵 旧体诗有两点要求 一是在一首诗中 不能两次或多次使用同一个字来押 韵 二是尽量不使用字数少的韵部 也称窄韵 来押韵 避免被韵脚限制住 古人称为 不弄险韵 尽量使用所属的字多的韵部 也称宽韵 选择的余地也大 李商隐曾经 用 三江 的窄韵部作了一首 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 以炫耀自己作诗的功力 康熙年间 的朱竹宅说 题极怪 不可解 纪晓岚在 阅微草堂笔记 中评论 堕入恶趣 不复以 诗格绳之 因而被曹雪芹借宝钗之口称之为 小家子气 可见 名人大家如果不注意 也会犯 小家子气 的毛病的 一 律诗的变格 前面向大家介绍了格律诗的标准格式 下面给大家介绍格律诗的 几种变格形式 1 首句不入韵 格律诗的标准格式是首句入韵 即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首句不入韵的格式 除了第一句与标准格式不同以外 其余句子格式 与标准格式相同 七律的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的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绝的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的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 首句入邻韵 3 这种形式的格式与标准格式相同 只是第一句最后一字押的 是相邻的韵部的韵脚 这种首句入邻韵的格式以七律见多 例如 旧游如梦先生的 感撞机事件 冲冠一怒忍听闻 沧海无声敛泪痕 短发九州惊世界 长歌一曲动乾坤 宁将热血千穿鼓 敢向刀锋再断魂 环宇犹能称大国 岂容魍丑数欺门 本诗的 痕 坤 魂 门 押的都是 十三元 的韵 而 首句的 闻 押的是 十三元 旁边的 十二文 的韵 此所谓首 句入邻韵 一 拗救之法 1 什么是拗救 拗救就是当格律诗由于语言的局限或为了保证意境而不能严格 地遵守平仄规则时的一种对应方法 目的在于保持格律诗的整体的平仄声律的均衡 符合发声美学 是格律诗的一种变通方法 从此角度来看 格律诗的声律规则也是可以灵 活变化的 不是僵化无变化的 2 什么时候要拗救 前面已经介绍过格律诗的平仄规则和各种格式 以七言格律诗 七律 七绝 七言 排律 为例 前面说过 一 三不论 二 四 五 六 七分明 但当 二 四 五 六 中的某个字应当用平声 实际却用了仄声时 就要在另一处应该用仄声的地方 也 是 二 四 五 六 的位置 用平声给补救回来 按照这个规律 经过拗揪的诗的 二 四 五 六 的平仄的数量应该与标准格式的平仄的数量一致 因此整体的平仄声 律是均衡的 请注意 用 一 三 来救是不算数的 因为 一 三 是不论的 第七个 字是不能错平仄的 因为关系到句子的押韵或尾音 3 拗救的方法 拗救的方法 常见的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当句救 就是在一个句子内进行拗救 一 种是对句救 就是在一联内进行拗救 一种是次联救 就是在下一联内进行拗救 1 当句救 请看在下的拙作 七律 登泰山绝顶 先师意境何处寻 极目茫茫万里心 峰断云烟分南北 势惊天地冠古今 长风平野襟怀阔 落日残碑草木深 回首群山无数小 扶岩独会此登临 这首诗是七律的平起式 是首句入韵的 在这一首诗中 第一句的标准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六 个字应该是平声 但用了 处 的仄声 因此在第五个字 应该用仄 声的地方 用了 何 的平声给拗救回来了 2 对句救 还是以在下刚才举的拙作的例子进行说明 请看颔联 第二联 的标准格式应该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句的第六个字应该是仄声 但用了 南 的平声 因此在下句的第六个字 应该 用平声的地方 用了 古 的仄声给拗救回来了 另外 顺便提一句 象这样在上句的哪个字错了平仄 就在下句相应的哪个字给补救 回来的方法 古人也称正救 如果上面提到的下句补救不是在第六个字 而是在第二个字 拗旧的话 就称作错救 是错开拗救的意思 不是救错了的意思 3 次联救 这种情况是当上一联的上句符合平仄 而下句有不符合平仄的字时 就在下一联的 上句中给拗救回来 方法也如上所述的对句救的方法相同 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 初学格律诗写作容易犯的诗病 1 孤平 在一句中 除了韵脚是平声以外 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句子称为孤平 汉语发音中 平声响亮 如果犯了孤平的毛病 整个句子就读不响 前面说过平仄的规则是 一 三不论 二 四 五 六 七 分明 但有一个特例 就是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 的句式中 如果第一个字是仄声 则第三个字应该是平声 否 则除了韵脚的第七个字外 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 就犯了孤平了 如果第一个字是平声 则第三个字则可平可仄 此时 一 三 的不论是有前提条件的 这里要说明 在 仄仄平平平仄仄 的句式中 不存在孤平问题 2 三平 在一句的句尾三个字 如果都是平声 即形成 平平平 的格式 就叫三平 如果 犯了三平 句子读起来 就无抑扬顿挫的发音变化 前面讲过 二 四 五 六 七 如果不分明时可以拗救 但在 平平仄仄仄平平 的句子中 第五个字必须是平声 不能将最后三个字变成 平平平 的形式 3 重韵 所谓重韵 就是在一首诗中 两次或两次以上用同一个字押韵 4 重字 所谓重字 就是在一首诗当中 两次或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字 尤其是在一联的的 两句对仗时 使用了相同的字 因为格律诗的字数有限 每个字都要求发挥最大的表现力 这种重字与重韵一样 使用相同的字 就势必限制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 并且有重复的感 觉 有两种情况不属此列 一是以前介绍的相同字的当句对 如杜甫的 白帝 戎马 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二是叠声词 如 茫茫 萧萧 滚滚 等 5 合掌 在对仗中 上下两句意思相同 说的是同一件事情 称为合掌 所谓合掌 就是说 象人的左右手掌一样完全相同 形成重复 言外之意就是其中有一句是废话 如 天地 对 乾坤 关门 对 闭户 等 如刘琨的 重赠卢谌 宣尼悲获麟 西狩涕孔丘 鲁国人在西边打猎打到一只麒麟 孔子知道了为此流泪 感叹他的道行不通了 见 史 记 孔子世家 这里的 宣尼 和 孔丘 都指孔子 悲 与 涕 意思相同 获麟 和 西狩 是一回事 这两句意思完全一样 是合掌 另外 沈约还提出了 八病 之说 但由于过分地讲究声律 故前人没有采用 这 里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三 古体诗 1 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也称古风 是相对于格律诗 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 而言 的一种古典诗体 因为格律诗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诗体 所以唐代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诗 或今体诗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而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 虽然唐代人予以了一定的规 范 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 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 这个名称 也一直沿用至今 2 古体诗的特点 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 因此这种诗体是不必讲究平仄的 也有讲究平仄的 但为数很少 为了使这种诗体更加容易朗朗上口 唐代人加上了押韵的概念 但其要求 也是很宽松的 在一首古体诗诗中 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随意转韵 就是开始押一 个韵部的韵脚 以后随着自己的需要 可以转押其他韵部的韵脚 因此一首古体诗可能 会押很多的韵 一韵到底的诗也有 为数也不多 另外 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 也根 据作者自己的需要而定 也许有人会说古体诗比格律诗好写 其实不然 诗歌 无论是中外古今哪一种诗体 都讲究立意要新 就格律诗而言 如果立意稍逊 而句子对仗工整新颖 尚有看点 当然 格律诗也很追求立意 这只是退一步而言 如果一首古体诗立意不新 整篇就索然无味 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写好现代诗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 古体诗的分类 前面曾经讲过 从诗体的形式上 古体诗大致可以分为五言古体 七言古体 乐府 体 也称杂体 五言古体的特点是通篇以五言为主 一句五个字 七言古体的特点是 通篇以七言为主 一句七个字 乐府体的每一句的字数长短不一 4 古体诗的用韵特点 古体诗是不必讲究平仄的 用韵虽然也没有限制 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以作为参考 的 当然这些规律不是一定要遵循的 也是根据作者的需要来定 一是在意思转折处转韵 当叙述的意思一变的时候 往往应该转为其他韵部来押韵 这样一来 语气得到了加强 通篇的层次也分明 而且显得错落有致 二是在叙述高兴 使人兴奋的意思时 往往使用平声韵 当叙述悲怨 愤怒的意思 时 往往使用仄声韵 三是除了偶数句押韵以外 奇数句也可以押韵 格律诗除了首句入韵的以外 奇数 句是不能押韵的 格律诗指的绝句和律诗 他们每二句称为一个联 如绝句中 1 2 两句称为首联 3 4 两句称为尾联 律诗中 1 2 句称为首联 3 4 句成为颈联 5 6 句称为颌联 7 8 句称为尾联 总结起来基本要求如下 一 声律要求 即平仄的要求 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 主要是要求 1 句内平仄相间 指的句内词单元 2 联内句间平仄相对 其中第 2 4 6 个字尤其不可错 否则叫失对 乃格律诗之 大忌 3 联间邻句间平仄相同 其中第 2 4 6 个字尤其不可错 否则叫失粘 也是格律 诗不允许的 4 脚分明 不可踩脚 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同 详细平仄要求可参阅凝眸 潮汐先生的帖子 二 对仗要求 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而且要工对 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 语序相同 词性相同 意义相当或相对 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 最好平仄也相对 三 押韵要求 1 偶数句尾必须押韵 2 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 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 首 句不入韵五言为多 七言为少 3 一般押平声韵为多 4 一韵到底 5 脚分明 6 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 也不要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 7 不可撞韵 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 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 8 尽量避免挤韵 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 四 章法要求 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 起 承 转 合 做到句子成双成联 联内相承 联间递转 首联起承 尾联转合 平仄诗格律表 为了帮助大家写普通的格律诗 我将逐步把七绝 七律 五绝 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 一下 在具体应用时 并非每个字都如此 还要注意 1 3 5 不论 2 4 6 分明 的原 则 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 会写是不难的 当然写好不容易 一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 提起古典诗词 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 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 我以为 所谓中 国古典诗词 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 我们知道 一般意义上认为 文学体裁有 四种 诗词 散文 小说 戏剧 诗词是其中之一 那么 既然是文体之一 它必然具有 一般文体所具有的特点 就是讲究谋篇布局 在诗词创作里 我们称之为章法 在谋篇布 局里 诗词应有的波澜 线索 脉络等等 都和其它文体一样 是需要处理好的关键 第二 它是有韵的文体 这一点 就使诗词一下子与其它文体形式区别了开来 因此 我以为 没有韵或者压韵不正确的 不能划归诗词这个范畴 当然 在诗词产生的 初期一些未成型的文字 现代的新诗 尤其某些探索中的东西 以及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 的作品 因为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 不能同日而语 不去争辩 也没必要讨论 基于这一 点 为了体现诗词的音乐美 节凑美 就要讲究格律 因此 格律 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 命 第三 它是最含蓄凝练的 诗词 散文都是直接书法情感的文体 但诗词是最凝 练最含蓄的 这一点 就把散文 包括杂文类 区别开来 含蓄与凝练 是要通过语言来 实现的 因此 表达的技巧 文字的生动准确 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因此 作为诗词 就必须讲究章法 技巧和语言的优美和谐和统一 我们下边分 别来谈论这个问题 首先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 所以诗词的语言不仅是优美的 含蓄的 还应该是凝 练的 是诗词所独有的美 与一般的文学语言和口语有着很大的不同 诗词的含蓄美 凝 练美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所谓含蓄 就是不能直说 要绕个弯子 作者的想法和感受 不是自己说出来的 而是通过你所写的内容 让作者感受出来的 所谓凝练 是指语言要 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一首绝句二十几个字 一首律诗几十个字 就是一首长调的词也不过 一两百字 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 没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 是不能完成的 还有 一点 是诗词所特有的 那就是语言的音乐感 含蓄的特点 散文可以具有 凝练的特点 其他文体 比如谚语 对联 超短散文等等也可以具有 因此 都不是诗词所固有的特点 惟独语言的音乐性 是诗词所具有的 过去如此 现在如此 将来也如此 没有了音乐性 也就是不符合格律的作品 无论好坏 都不叫诗 挂羊头卖狗肉也好 挂狗头卖凤凰肉也 罢 总之不是诗词 我相信真正理解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人 是很容易理解这一点的 因此 要想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优美的诗词 必须掌握格律 其次 诗词写作要讲究章法 有人说叫谋篇布局的能力 其实是一回事 说白了 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写前边的时候 要注意照顾到后面的 我们知道 写作的目的只 有一个 那就是要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 不同的文体 有不同的布局的方法 比如 正叙 倒叙 插叙等等 诗词与一般的文体不同 它是跳动的叙事方式 如果按部就班 就显得呆板 但如果跳跃的厉害 就容易混乱 因此 如何既艺术又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 观点 写出自己的感受 把原因结果等等交代清楚 还要受格律 对仗 文字数量等等的 制约 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再次 就是诗词创作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 关于技巧的内容有很多 比如我们常 说的赋比兴 以及那些常用的修辞技巧如双关 象征 暗示 影射等等方法 都是属于技 巧的范围 一般技巧 用在个别的句子上 就是修辞 而用在篇章或表达中心思想上 就 是技巧了 大体技巧使用的目的 只有一个 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做的更好 对于初学者 我认为语言最重要 也最难把握 这里大致要分三步 最初由于不 适应格律的约束 要努力地写出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子 这一步 一般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 间 第二步 等格律渐渐掌握了 熟练了 就要要求自己写出顺畅准确的句子 尽可能地 把自己的思想准确 凝练 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一步因人而异 大致需要一到三年的时间 第三步 等到句子基本没有问题了 就要再进一层 逐渐地熟悉技巧 使自己的句子更加 生动 含蓄 精警 有味道 语言的含蓄 凝炼是要比格律更难的问题 首先与作者自身 的古文功底和读书多少有直接的关系 有人的语感好 可以进步很快 有人的悟性高 语 言天生出彩 总之 只有熟练掌握并使用了诗词的语言 才有可能写出不错的诗词来 吟安一 个字 需下十年功 其实不是确定一个字需要考虑十年 而是说 没有数十年的努力 是 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的 说到最后 语言的问题 不仅是功夫的问题 还是境界的问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及至的艺术 进入这个艺术的盛殿 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 力 二 律诗的章法 所谓章法 就是一首诗谋篇布局的方法 律诗共八句 两句为一联 根据各个联的位置 一般习惯上称为首联 即诗的前 两句 颔联 又叫承接联 即第三 第四句 颈联 又叫转折联 即第五 第六句 尾联 即第七 第八句 除了正常的格律以及粘对的要求外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有时 由于首联已经对仗了 颔联可以不对 称为偷春体 但颈联是一定要对的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如此 绝句也是一样 起承转合四项任务 一般分由四 联分别来完成 所以 首联又可以叫起首联 颔联叫承接联 颈联是转折联 尾联合 就 是收尾 写一首诗 也同于做一篇文章 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 想写什么 打算怎么样写 主题是什么 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为了保证思路完整 脉络清晰 让读者读着明白 就 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 先交代什么 后交代什么 这顺序不能乱 如果是见到什么写什么 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势必会造成文理的混乱 你写不明白 读者就没办法读明白 有时作 者写的东西 作者心里是很清楚的 可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 其原因可能就是章 法出了问题 可见 起 承 转 合 是很关键的 所谓起 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 想一个办法开个头 用这个话头 来引出下面想 说的话来 所谓承 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 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 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 全是流水帐 要制造些波澜 表面意思是往 远了扯 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 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 要结束了 总要回过头来 做个总结 才算完 整 尤其是中间两联 出句与对句之间 要尽量说不同的方面 不要内容太近或相同 内容太近和相同就是合掌了 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要发展 要递进 避免说同一层面上的 事情 只有递进一步 发展一步 结尾才好结出更有意义的思想或感受 我们以写景诗为例 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假如我们写春游 首联可以写春游的 目的或者是游览的地点或者是时间 原因等等 这时候人物可以出现 也可以不直接出现 而是通过下面的描写来暗中交代人物的出现 通过人物的眼睛 去观察眼前的景物 用笔 把眼前的景物描写下来 可以是眼中看到的 也可以是耳朵听到的 开始交代了春游的时 间 地点 目的等等 接下来交代眼前景色 读者就可以自然地跟着作者的笔触 就象实 地春游一样 如眼亲见 这样的承接就自然且脉络清晰 到了转折的时候 我们可以跳荡 一下 或者把眼前的景物换个视角来表达 或者干脆写由眼前景物所产生的感慨 联想 似乎是离开了刚才的画面 但却和眼前的画面有很紧密的联系 到了结尾的时候 把这些 感受通过某种办法强调一下 直接传递给读者 想办法回到开篇游览的内容 或者使全篇 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 颈联和颔联一定要有所区别 如果颔联是风景 颈联 最好离风景远一点 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