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启源等编《数学模型》第四版 课件 第四章 数学规划模型 .ppt

《数学模型》第四版 姜启源 电子课件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数学模型第四版 姜启源 电子课件,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第四版,姜启源,电子课件,第四,电子,课件
编号:6766542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05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4-06 上传人:独** IP属地:江苏
20
积分
关 键 词: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第四版 姜启源 电子课件 第四 电子 课件
资源描述:
《数学模型》第四版 姜启源 电子课件,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第四版,姜启源,电子课件,第四,电子,课件
内容简介:
第十一章博弈模型 11 1进攻与撤退的抉择11 2让报童订购更多的报纸11 3 一口价 的战略11 4不患寡而患不均11 5效益的合理分配11 6加权投票中权力的度量 单一决策主体 决策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决策主体的决策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博弈模型 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 三要素 多个决策主体 决策问题 DecisionProblem 军事 政治 经济 企业管理和社会科学中应用广泛 1944年6月初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 到8月初的形势 背景 11 1进攻与撤退的抉择 双方应该如何决策 模型假设 博弈参与者为两方 盟军和德军 盟军有3种使用其预备队的行动 强化缺口 原地待命 东进 德军有2种行动 向西进攻或向东撤退 博弈双方完全理性 目的都是使战斗中己方获得的净胜场次 胜利场次减去失败场次 尽可能多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共同知识 以上信息双方共有 双方同时做出决策 博弈模型 博弈参与者集合N 1 2 1为盟军 2为德军 用u1 a1 a2 表示对盟军产生的结果 即净胜场次 称为盟军的效用函数 盟军行动a1A1 1 2 3 强化缺口 原地待命 东进 德军行动a2A2 1 2 进攻 撤退 行动 即纯战略 支付矩阵 PayoffMatrix 完全竞争 零和博弈 常数和博弈 u2 a1 a2 对应 M 博弈的解的概念 纳什均衡 NE NashEquilibrium 不存在 纯 NE 纯战略 纳什均衡 Nash 199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NE 单向改变战略不能提高自己效用 即每一方的战略对于他方的战略而言都是最优的 称为最优反应 纯 NE a a1 a2 2 2 非常数和博弈 双矩阵表示 混合战略 策略 Strategy 盟军的混合战略集 期望收益 盟军 德军 S1 p p1 p2 p3 德军的混合战略集 S2 q q1 q2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有限博弈矩阵博弈 2人 零和博弈常数和博弈 模型求解 理性推理 不管自己怎么做 另一方总是希望尽量使自己得分尽量低 二人零和博弈 完全竞争 盟军 德军 线性规划 从一个给定的战略中期望得到的赢得 总是采用该策略时他们可能得到的最坏的赢得 盟军可以用minpM来衡量策略p的好坏 maxU1 p minpM minU2 q maxMqT 德军可以用maxMqT来衡量策略q的好坏 p q 混合 策略 纳什均衡 MixedNE p2 3 5 p3 2 5 q1 1 5 q2 4 5 最优值均为2 5 占优 dominate 盟军的行动2占优于1 前面的非常数和博弈M 类似 混合策略似乎不太可行 但概率可作为参考 现实 盟军让预备队原地待命 行动2 而德军没有选择撤退 行动2 结果德军大败 模型评述 博弈规则至关重要的 如参与人决策的时间顺序 决策时拥有哪些信息等 多人 或非常数和 博弈问题 一般不能用上面的线性规划方法求解 而通过纳什均衡的定义求解 小结 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 参与人 理性假设 行动顺序 静态 动态 信息结构 完全 不完全 行动空间 及战略空间 效用函数 参与者完全理性 最大化效用 其他因素 纳什均衡 单向改变战略不能提高自己效用 11 2让报童订购更多的报纸 报童模型回顾 订购价w 零售价p 处理价v p w v 0 需求量 密度函数f x 分布函数F x F 0 0 订购Q份报纸 期望销售量为 期望存货量 期望利润 最优订购量Qr Qr w 11 2让报童订购更多的报纸 问题 假设报社报纸成本价为c w c v w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常称StackelbergGame 两阶段 子博弈完美均衡 w Qr w 一般w c Qr w Q 整体利润有损失 能否改善 协调 假设报社与报童联合 整体利润最大 价格折扣协议模型 折扣方案wd Q 下 报童效用 期望利润 达到协调 假设报社与报童联合 整体期望利润 关于Q的减函数 非线性 报童利润 报社利润 利润的任意分配比例都可达到 模型一回收价格协议 原订货量 达到协调 整体最优 b 报童利润 报社利润 利润的任意分配比例都可达到 回收价b p w b v 回收协议模型 模型二回收数量协议 报社回收 达到协调 报童回收 报童利润 报社利润 利润任意分配都可达到 按批发价回收 比例为 报童利润 回收协议模型 模型评述 协议参数的确定 不能单方决定双方谈判 合作博弈 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协议 也可以达到协调 一种更简单的协议批发价w 成本c收取一定加盟费 如何评价 比较协议的优缺点 是否能达到协调 是否能任意分配利润 协议执行成本有多高 11 3 一口价 的战略 背景 为了节省 讨价还价 时间 考虑 一口价 模式 双方同时报价 若买价 卖价 则以均价成交 否则不成交 问题 双方应如何报价 双方总能成交吗 效率估计 讨价还价 很浪费买卖双方的宝贵时间 模型假设与建立 卖方知道物品对自己的价值 但买方不知道 买方知道物品对自己的价值 但卖方不知道 双方都知道 如猜出 对方价值的分布信息 卖方价值vs 买方价值vb 均服从U 0 1 均匀分布 卖方报价ps 买方报价pb pb ps时成交价p pb ps 2 成交效用 卖方U1 p vs 买方U2 vb p 不成交 0 双方完全理性 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 以上为双方的共同知识 卖方报价ps ps vs 买方报价pb pb vb 双方战略 战略组合 ps vs pb vb 何时构成均衡 定义在 0 1 区间上 取值也在 0 1 区间上的非减函数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静态贝叶斯博弈 贝叶斯纳什均衡 单向改变战略不能提高自己效用 信息非对称 不完全信息 模型假设与建立 均衡条件 具体战略 函数 形式不同 均衡就可能不同 单一价格战略 卖方 买方 双方战略互为最优反应 所以构成贝叶斯纳什均衡 模型假设与建立 单一价格战略效率为 x 1 x 0 5 0 5 x 0 5效率最大 1 2 对给定的 vs vb 当vs vb时称为交易是有利的 在给定的战略组合下 有利的全部交易中能够实际发生交易的比例称为该战略的交易效率 单一价格战略 线性价格战略 卖方报价ps vs as csvs 买方报价pb vb ab cbvb 双方战略互为最优反应 构成贝叶斯纳什均衡 买方 买方 同理 不成立时也适用 不唯一 线性价格战略 评述 效率 线性价格战略 效率为1 4 3 4 9 16 可以证明 线性均衡效率最大 不存在使所有有利的交易都成交的均衡战略组合 信息的不完全 非对称信息 降低了交易效率 包含了交易价值 交易给双方带来的效用之和 即vb vs 大于1 4的所有有效交易 11 4不患寡而患不均 最后通牒博弈 UltimatumGame 问题 甲乙两人就分配 笔钱 如100元 进行博弈 甲首先提出分配方案 分给乙的钱 s 现实中的情况果真如此吗 多数s 总额的40 50 s越小 越容易被乙拒绝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均衡结果是 s 0 乙接受 如果要求严格均衡 则s 分钱 如果乙接受 则按此分配 否则双方什么也得不到 公平 利他 互惠 自私 理性 非理性 模型假设与建立 1 每个参与者都喜欢对所有参与者公平的结果 2 每个参与者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的 愤怒 胜过其他参与者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的 愧疚 否则 xi xj 1 xi时 i x xi i xi xj i 2 i 1 xi关于xi的系数非正 过分 愧疚 效用函数 财富总额为1接受提议 甲乙所得x1 1 s x2 s 否则 x1 x2 0 模型求解 如果不接受 则x1 x2 0 U1 s U2 s 0 若s 1 2 则x2 x1 乙的最优反应 乙的最优反应 给定s 如果接受 则x1 1 s x2 s 若s 1 2 则x2 x1 U2 s 0 1 2 0 易知 s 1 2 两者一致 模型求解 Case1 甲知道乙的 2 若s 1 2 则x2 x1 甲的决策 s 1 2时达到最大值1 2 甲的决策 只需考虑乙接受情形 均衡 s 接受 s 严格小于50 是乙的 愤怒 系数 2的增函数 模型求解 甲的决策 Case2 甲不知道乙的 2 但知道 2知道分布F 2 若s 1 2 则x2 x1 甲的决策 若s 1 2 则x2 x1 U1 s 1 s 1 2s 1 同前 期望效用 乙接受概率 s 模型解释 甲永远不会提出大于 的方案s 乙拒绝过小的方案s 很好地解释了实际中的最后通牒博弈 乙接受概率随s增加不减 参考文献 11 5效益的合理分配 例 甲乙丙三人合作经商 若甲乙合作获利7元 甲丙合作获利5元 乙丙合作获利4元 三人合作获利11元 又知每人单干获利1元 问三人合作时如何分配获利 记甲乙丙三人分配为 解不唯一 5 3 3 4 4 3 5 4 2 1 Shapley合作对策 I v n人合作对策 v 特征函数 n人从v I 得到的分配 满足 v s 子集s的获利 公理化方法 s 子集s中的元素数目 Si 包含i的所有子集 由 s 决定的 贡献 的权重 i对合作s的 贡献 Shapley合作对策 三人 I 1 2 3 经商中甲的分配x1的计算 1 31 61 61 3 11213I 17511 0114 1647 1 312 37 3 x1 13 3 类似可得x2 23 6 x3 17 6 1223 合作对策的应用污水处理费用的合理分担 污水处理 排入河流 三城镇可单独建处理厂 或联合建厂 用管道将污水由上游城镇送往下游城镇 Q 污水量 L 管道长度建厂费用P1 73Q0 712管道费用P2 0 66Q0 51L 污水处理的5种方案 1 单独建厂 总投资 2 1 2合作 3 2 3合作 4 1 3合作 总投资 总投资 合作不会实现 5 三城合作总投资 D5最小 应联合建厂 建厂费 d1 73 5 3 5 0 712 4531 2管道费 d2 0 66 50 51 20 302 3管道费 d3 0 66 5 3 0 51 38 73 D5 城3建议 d1按5 3 5分担 d2 d3由城1 2担负 城2建议 d3由城1 2按5 3分担 d2由城1担负 城1计算 城3分担d1 5 13 174C 1 不同意 D5如何分担 特征函数v s 联合 集s 建厂比单独建厂节约的投资 三城从节约投资v I 中得到的分配 Shapley合作对策 计算城1从节约投资中得到的分配x1 x1 19 7 城1C 1 x1 210 4 城2C 2 x2 127 8 城3C 3 x3 217 8 x2 32 1 x3 12 2 x2最大 如何解释 优点 公正 合理 有公理化基础 如n个单位治理污染 通常知道第i方单独治理的投资yi和n方共同治理的投资Y 及第i方不参加时其余n 1方的投资zi i 1 2 n 确定共同治理时各方分担的费用 其他v s 均不知道 无法用Shapley合作对策求解 Shapley合作对策小结 若定义特征函数为合作的获利 节约的投资 则有 缺点 需要知道所有合作的获利 即要定义I 1 2 n 的所有子集 共2n 1个 的特征函数 实际上常做不到 求解合作对策的其他方法 例 甲乙丙三人合作经商 若甲乙合作获利7元 甲丙合作获利5元 乙丙合作获利4元 三人合作获利11元 问三人合作时如何分配获利 1 协商解 将剩余获利平均分配 模型 以n 1方合作的获利为下限 求解 xi的下限 2 Nash解 为现状点 谈判时的威慑点 在此基础上 均匀地 分配全体合作的获利B 模型 3 最小距离解 模型 第i方的边际效益 若令 4 满意解 di 现状点 最低点 ei 理想点 最高点 模型 5 Raiffi解 与协商解x 5 4 2 比较 求解合作对策的6种方法 可分为三类 Shapley合作对策 A类 B类 协商解 Nash解 最小距离解 例 有一资方 甲 和二劳方 乙 丙 仅当资方与至少一劳方合作时才获利10元 应如何分配该获利 Raiffi解 C类 B类 计算简单 便于理解 可用于各方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 一般来说它偏袒强者 C类 考虑了分配的上下限 又吸取了Shapley的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弱者 A类 公正合理 需要信息多 计算复杂 求解合作对策的三类方法小结 11 6加权投票中权力的度量 背景 一人一票 显示投票和表决的公正 股份制公司每位股东投票和表决权的大小由所占有的股份多少决定 一些国家 地区的议会 政府的产生 由所属的州 县等各个区域推出的代表投票决定 代表投票的权重取决于所代表区域的人口数量 经济或政治机构权力的分配 背景 典型案例 美国总统选举实行的选举人制度 美全国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共538张选举人票 获选举人票数一半以上的总统候选人当选总统 各州选举人票数与该州在国会的参 众议员数相等 参议员每州两位 众议员人数由各州人口比例确定 各州人口悬殊巨大使各州选举人票数相差很大 如加利福尼亚州选举人票55张 阿拉斯加州只3张 背景 典型案例 美国总统选举实行的选举人制度 总统候选人在各州内进行普选 获得相对多数选票的候选人得到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票 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都实行 胜者全得 在加利福尼亚州以微弱多数普选获胜的总统候选人可得到全部55张选举人票 若有几个人口多的州如此 在选举人投票中就可能使各州累计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反而不能获胜 选举结果违反全国多数人的意愿 2000年布什与戈尔进行的竞选中 戈尔最终败给布什 问题 由若干区域 如省 县等 组成的机构中 每区代表的数量按照人口比例分配 进行投票选举和表决时 每区的全体代表投相同的票 每区各派一位代表 投票人 按照他们所代表的各区人口比例赋予投票的权重 如何度量每位代表的投票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力 权力 介绍两种合理的 度量权力的数量指标 通过实例给出它们的应用 调整投票人的权重使其权力大致与代表的人口成比例 加权投票中权力的度量 背景 加权投票与获胜联盟 例1一县5区 A B C D E 人口为60 20 10 5 5 千人 每区一位代表按人口比例分配其投票权重为12 4 2 1 1 按简单多数规则 权重之和超过总权重一半 决定投票结果 将A区分成人口相等的3个子区A1 A2 A3 每区代表的投票权重为4 4 4 4 2 1 1 决定投票结果的区域集合 A1 A2 A3 A1 A2 B A1 A3 C D A1 B C E A1 A3 B D A区代表是独裁者 能决定投票结果 其他代表都是傀儡 改革 加权投票与获胜联盟 加权投票系统 投票人集合N A B C n人 权重w1 w2 wn 定额q 投赞成票的投票人权重之和 q时决议通过 w w1 w2 wn 一般w 2 q w 对简单多数规则且权重取整数 q为大于w 2的最小整数 S q w1 w2 wn 获胜联盟 权重之和 定额q的投票人子集 极小获胜联盟 如果没有它的一个真子集也是获胜联盟 获胜联盟集W 极小获胜联盟集Wm 加权投票与获胜联盟 例2某系一委员会由主任A 教授B 学生C组成 投票权重为w1 w2 w3 几种加权投票系统 S 1 3 3 1 1 Wm A 极小获胜联盟集Wm A是独裁者 B C是傀儡 S 2 2 1 1 1 Wm AB AC BC A B C权力相同 S 3 4 2 2 1 Wm AB S 4 3 2 1 1 Wm AB AC A B权力相同 C是傀儡 B C权力相同 A有否决权 Wm AB AC 5 3 2 2 S与Wm或W的关系参看习题 加权投票与获胜联盟 每个投票人的投票对结果的影响不直接依赖于他的权重 每个投票人对结果的影响才是他的权力最重要的度量 相对 权力指标为k k1 k2 k3 S 1 3 3 1 1 Wm A S 2 2 1 1 1 Wm AB AC BC S 3 4 2 2 1 Wm AB S 4 3 2 1 1 Wm AB AC k 1 1 0 0 k 2 1 1 1 k 3 1 1 0 k 4 例2某系一委员会由主任A 教授B 学生C组成 投票权重为w1 w2 w3 1 1 寻找公平 合理的度量投票人权力的数量指标 权力指标 Powerindex S q w1 w2 wn G N W 度量投票人权力的数量指标应该具有的性质 1 每个投票人i有一个非负实数ki作为他的权力指标 2 当且仅当 i是傀儡 时ki 0 4 当投票人i和j在W中 对称 时ki kj 5 归一化 不是必须 满足这些性质的数量指标并不唯一 Shapley权力指标 Banzhaf权力指标 3 若权重wi wj 则ki kj Shapley权力指标 S 4 3 2 1 1 例2 3位投票人的全排列 ABC ACB BAC BCA CAB CBA 主任A 教授B 学生C的加权投票系统 ABC 从A增至AB时 AB 变为获胜联盟 ACB 从A增至AC时 AC 变为获胜联盟 BCA 从BC增至BCA时 BCA 变为获胜联盟 ABCACBBACBCACABCBA BAC 从B增至BA时 BA 变为获胜联盟 A下有4条横线 B C下各有1条横线 Shapley指标 4 1 1 4 6 1 6 1 6 Shapley权力指标 写出投票人的共n 个全排列 对每一个排列由左向右依次检查 若某位投票人加入时该集合变成获胜联盟 称该投票人为决定者 Pivot 将每位投票人在所有排列中的成为决定者的次数 除以n 定义为他们的Shapley权力指标 n 1 2 n n人加权投票系统 S 4 3 2 1 1 例2 W AB AC ABC 4 6 1 6 1 6 Shapley权力指标 例3某股份公司4个股东分别持有40 30 20 10 的股份 公司的决策需经持有半数以上股份的股东的同意才可通过 求4个股东在公司决策中的Shapley指标 4个股东A B C D的加权投票系统S 6 4 3 2 1 A B C D有4 24个全排列 找出决定者 下划横线 决定者次数 10 6 6 2 5 12 3 12 3 12 1 12 Wm AB AC BCD B和C对称 2 3 ABCDABDCACBDACDBADBCADCBBACDBADCBCADBCDABDACBDCACABDCADBCBADCBDACDABCDBADABCDACBDBACDBCADCABDCBA 保留B在C之前的12个排列统计A B C D为决定者的次数 简化 Banzhaf权力指标 S 4 3 2 1 1 例2 Shapley指标 4 6 1 6 1 6 W AB AC ABC 获胜联盟 AB 由于A的加入才成为获胜联盟 由于B的加入才成为获胜联盟 AC 由于A的加入才成为获胜联盟 由于C的加入才成为获胜联盟 ABC 由于A的加入才成为获胜联盟 AB AC ABC A下有3条横线 B C下各有1条横线 Banzhaf指标 3 1 1 3 5 1 5 1 5 Banzhaf权力指标 写出投票人的获胜联盟集W 对每一个获胜联盟检查每位投票人是否决定者 将每位投票人在所有获胜联盟中的成为决定者的次数 归一化 定义为Banzhaf权力指标 1 2 n n人加权投票系统 例3 4个股东A B C D的加权投票系统S 6 4 3 2 1 W AB AC ABC ABD ACD BCD ABCD ABACABCABDACDBCDABCD 5 3 3 1 5 12 3 12 3 12 1 12 5 12 3 12 3 12 1 12 Banzhaf指标 Shapley指标 投票人的全排列 对排列由左向右检查决定者 统计每人在所有排列中的决定者次数 投票人的获胜联盟集 对获胜联盟检查决定者 统计每人在所有获胜联盟中的决定者次数 每个排列中有且只有一个决定者 每个组合中没有或有 几个 决定者 n 已归一化 需归一化才得到 都满足度量权力的数量指标应该具有的性质 加权投票与权力指标的应用 例4拳击比赛设2个5人裁判组 每人一票 若第1组以5 0或4 1判选手甲胜 则甲胜 若以3 2判甲胜 则第2组再判 除非第2组以0 5或1 4判甲负 其他情况最终都判甲胜 将以上裁判规则用加权投票系统表示 计算系统的Shapley指标和Banzhaf指标 设两组10人同时裁判 组成N A A A A A B B B B B 极小获胜联盟Wm 3A2B S q a a a a a 1 1 1 1 1 4A 2A4B 第1组5人权重各2 第2组人权重各1 按简单多数规则执行 例4 极小获胜联盟Wm 3A2B 4A 2A4B 一个B在所有排列中的决定者次数 10 3A1B B 2A3B 2A3B B 3A1B 一个A的Shapley指标 0 1365 0 1365 0 0635 0 0635 计算S 8 2 2 2 2 2 1 1 1 1 1 的Shapley指标 一个B的Shapley指标 只需考察 例4 计算S 8 2 2 2 2 2 1 1 1 1 1 的Banzhaf指标 考察A B可能成为决定者的那些获胜联盟类型和个数 A为决定者的次数与B为决定者的次数之比840 400 0 1355 0 1355 0 0645 0 0645 0 1365 0 1365 0 0635 0 0635 w 0 1333 0 1333 0 0667 0 0667 对比 总和840 总和400 例5 团结就是力量 吗 40位议员组成议会 民主党 M 11席 共和党 G 14席 独立人士 D 15席 投票采取简单多数规则 21票通过 在独立和党派结盟情况下计算议员的Shapley指标 1 独立投票系统S 1 21 1 1 1 每位议员的Shapley指标相等 i 1 40 i 1 40 民主党 共和党 独立人士议员的Shapley指标 M 11 40 0 275 G 14 40 0 350 D 15 40 0 375 通过党派结盟能加强权力吗 2 民主党 M 11位议员结盟系统S 2 21 11 1 1 例5 团结就是力量 吗 计算 M M 11 30 0 367 在余下的1 11 30 19 30中G和D的Shapley指标按照14 15分配 G 19 30 14 29 0 306 D 0 327 对比S 1 21 1 1 1 M 0 275 G 0 350 D 0 375 民主党 结盟使 M增加 G D减少 例5 团结就是力量 吗 3 共和党 14位议员也结盟 系统S 3 21 11 14 1 1 G j 7 i j 对应左下方方格 共272个 除对角线 对角线以下方格 G在M之前加入 数决定者方格 M49 G100 D123 M 49 272 0 180 G 100 272 0 368 D 0 452 例5 团结就是力量 吗 不论 民主党 是否结盟 共和党 结盟总比单干好 共和党 一旦结盟 民主党 不结盟更好 从 民主党 角度看 应该尽量保持大家都是单干的局面 若率先结盟会诱使 共和党 也结盟 结果会败得很惨 从独立人士角度看 若只有 民主党 或 共和党 结盟自己都有损失 但若两个党均结盟 反而可得渔翁之利 两种权力指标的公理化 Shapley指标1954年提出 1975年公理化 Banzhaf指标1965年提出 1979年公理化 投票人集合I 1 2 n 投票系统S q w1 w2 wn Banzhaf指标 Shapley指标 I的任一子集S对应一个实值 单调函数v 若S为获胜联盟v S 1 否则v S 0 若i在S中是决定者 两种权力指标的公理化 公理化Bz是 2n 1 未归一化 3 4 1 4 1 4 称绝对Banzhaf指标 通常比 更能反映投票人权力的真实性 用公理化公式计算例2S 4 3 2 1 1 的指标Sh和Bz 与定义得到的 4 6 1 6 1 6 3 5 1 5 1 5 比较 两种权力指标的概率解释 投票人对结果的影响力 投票人能左右结果的概率 例2S 4 3 2 1 1 RA 事件 A能左右结果 可解释为在各位投票人独立地 以1 2的概率投赞成或反对票的条件下 每位投票人能左右结果的概率 Banzhaf指标 两种权力指标的概率解释 例2S 4 3 2 1 1 p 每位投票人独立投赞成票的概率 q 1 p投反对票概率 Shapley指标 p在 0 1 均匀分布 A B C能左右结果的概率 可解释为在各位投票人独立且 0 1 均匀概率分布地投赞成票的条件下 每位投票人能左右结果的概率 调整加权投票系统 例1人口60 20 10 5 5 千人 比例p 12 4 2 1 1 以p为权重简单多数规则下投票系统S 11 12 4 2 1 1 Banzhaf指标 1 0 0 0 0 与p相差很大 投票人对结果的权力与他所代表的人口比例失调 调整加权投票系统的目的 寻求一组权重和定额 使加权投票系统S q w1 w2 wn 的Banzhaf指标 与人口比例p相近似 且当n较大时近似程度很高 在权重不变而增大定额q的情况下 借助分析极小获胜联盟的办法 寻找 与p相近似的加权投票系统 调整加权投票系统 例1人口比例p 12 4 2 1 1 系统S 11 12 4 2 1 1 权重不变 增大定额 寻找 与p相近似的投票系统 Banzhaf指标 1 0 0 0 0 11 21 5 21 3 21 1 21 1 21 S 15 12 4 2 1 1 这个 是人口比例p的一个不错的近似 2 3 4 5 2 3 1 2 3 4 5 3 4 5 1 0 0 0 0 调整加权投票系统 合适地定义 与p之间的 距离 与p看作n维空间的两个点 作为衡量近似程度的指标 按照实际需要确定该指标的一个 阈值 1 给出权重w和定额q的初值 2 编程计算 及 与p的距离 距离小于阈值时停止 否则转3 3 改变w和q 转2 当n较大时调整权重和定额 寻找 与p近似的投票系统 每调整一次权重和定额 必须使极小获胜联盟的结构有所变化 才有可能改进 任何一个构造和规则有明确定义的投票系统都可用极小获胜联盟来描述 并常可表示成加权投票系统 如例4 权力度量模型评述 存在即使确定了极小获胜联盟也无法表为加权投票系统的情况 Hilliard给出区别加权与非加权投票系统的数学方法 并提供权重和定额的算法 或者指明不存在权重和定额的矛盾 教材参考文献35 两种权力指标常常给出相同或近似的结果 从理论上区分它们的数学公理既不直观 使用时也不具说服力 所以在应用中公理化方法并不能解决选择哪个指标的问题 权力度量模型评述 道理上更浅显 容易口头解释 更易为实际工作者接受 作为对策论中著名的Shapley值方法的副产品在数学界更有市场 适于设计投票系统 在代表尚未选出之前假定所有投票意愿的等可能性是合理的 适于评价投票系统 代表已经选出 他们的立场为众人所知 在加权投票系统中定义量化的权力指标 是将数学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的一个有意义的范例 提出与 计量经济学 类似的新学科 计量政治学 Shapley指标 Banzhaf指标 第十三章动态优化模型 12 1速降线与短程线12 2生产计划的制订12 3国民收入的增长12 4渔船出海12 5赛跑的速度12 6多阶段最优生产计划 连续动态过程的优化归结为求泛函的极值 求泛函极值的常用方法 变分法 最优控制论 离散动态过程的优化 动态规划模型 静态优化问题 优化目标是数值 最优策略是数值 函数对应的数值称为泛函 函数的函数 动态优化问题 优化目标是数值 最优策略是函数 12 1速降线与短程线 通过两个古典问题介绍变分法的基本概念 给出主要结果 速降线问题 给定竖直平面内不在一条垂直线上的两个点A B 求连接A B的光滑曲线 使质点在重力作用下沿该曲线以最短时间从A滑到B 摩擦力不计 A B 若沿陡峭曲线下滑 虽路径加长 但速度增长很快 速降线问题 A B 建立坐标系xOy 曲线弧长 能量守恒 质点在曲线y x 上的速度ds dt 质点沿曲线y x 从A到B的时间 求y x 使J y x 达到最小 m 质点质量 g 重力加速度 A 0 0 B x1 y1 曲线AB y y x 满足条件 短程线问题 给定曲面上的两个点A B 求曲面上连接A B的最短曲线 建立坐标系 A x0 y0 z0 B x1 y1 z1 曲线的弧长 曲线的长度 求y y x z z x 使J y x z x 达到最小 满足条件 泛函 泛函的变分和极值 自变量t 函数x t y t 函数 函数的微分和极值 泛函 泛函的变分和极值 1 对于t在某域的任一个值 有y的一个值与之对应 称y是t的函数 记作y f t 1 对于某函数集合的每一个函数x t 有J的一个值与之对应 称J是x t 的泛函 记作J x t 2 t在t0的增量记作 t t t0 微分dt t 2 x t 在x0 t 的增量记作 x t x t x0 t x t 称x t 的变分 3 y在t0的增量记作 f f t0 t f t0 f的线性主部是函数的微分 记作dy dy f t0 dt 3 泛函J x t 在x0 t 的增量记作 J J x0 t x t J x0 t J的线性主部称泛函的变分 记作 J x0 t 泛函 泛函的变分和极值 函数 函数的微分和极值 泛函 泛函的变分和极值 4 若函数y在域内t点达到极值 则在t点的微分dy t 0 4 若泛函J x t 在函数集合内的x t 达到极值 则在x t 的变分 J x t 0 5 y在t的微分的另一表达式 5 泛函J x t 在x t 的变分可以表为 泛函J x t 在x t 达到极值的必要条件 欧拉方程 最简泛函极值的必要条件 最简泛函 F具有二阶连续偏导数 x t 为二阶可微函数 固定端点条件下的泛函 J x t 在x t 达到极值的必要条件 x t 满足二阶微分方程 两个任意常数由确定 欧拉方程 用欧拉方程解速降线问题 求y x 使达到最小 且 欧拉方程 圆滚线方程 c2 0 c1由y x1 y1确定 横截条件 变动端点问题 容许函数x t 的一个端点固定 x t1 x1 另一个端点在给定曲线x t 上变动 x t2 t2 t2可变 欧拉方程在变动端点的定解条件 x t 垂直于横轴 t2固定 x t 平行于横轴 包含多个未知函数泛函的欧拉方程 欧拉方程 泛函的条件极值 最优控制问题 u t 控制函数 x t 状态函数 轨线 泛函的条件极值 用拉格朗日乘子化为无条件极值 欧拉方程 由方程组和端点条件解出最优控制u t 和最优轨线x t Hamilton函数 12 2生产计划的制订 问题 生产任务是在一定时间内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 生产费用随着生产率 单位时间的产量 的增加而变大 贮存费用随着已经生产出来的产量的增加而变大 生产计划用每一时刻的累积产量表示 建模目的 寻求最优生产计划 使完成生产任务所需的总费用 生产费用与贮存费用之和 最小 分析与假设 生产任务 t 0开始生产 t T提供数量为Q的产品 生产计划 累积产量 x t 生产率 单位时间产量 生产费用 贮存费用 总费用 生产率提高一个单位的生产费用与生产率成正比 贮存费用与贮存量成正比 模型与求解 求x t 0 0 t T 使C x t 最小 欧拉方程 考察x t 0 0 t T 的条件 只有当生产任务Q足够大时才需要从t 0开始生产 若怎么办 模型解释 最优生产计划 满足方程 边际成本 生产费用 贮存费用 边际贮存 最优生产计划在边际成本的变化率等于边际贮存时达到 生产计划的制订 最优生产计划的目标函数只考虑生产费用与贮存费用 并对这两种费用作了最简单的假设 对于泛函极值问题用古典变分法求解 得到最优生产计划x t 累积产量 为二次函数 实际条件x t 0导致对已知参数的要求 对函数施加的闭约束 如对生产率的限制可能导致古典变分法的失败 若参数不满足该要求怎样处理 12 3国民收入的增长 背景和问题 国民经济收入的来源 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资金 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消费资金 如何安排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 使国民经济收入得到最快的增长 从最优控制的角度讨论十分简化的模型 一般模型 国民经济收入x t 其中用于积累资金的部分y t 求最优积累率使国民收入x t 在时间T内增长最快 积累率u t y t x t 国民收入增长率 对偶等价 泛函条件极值 哈密顿函数 求解最优控制函数u t 和最优状态x t 简化模型 假设 讨论函数f的具体 简化形式 描述以上假设的最简模型 国民收入相对增长率 积累率u较小时随u的增加而增加 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的促进作用 随着u的变大的增加变慢 u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减小 消费资金太少对国民收入的制约作用 模型求解 对于最简模型不必解泛函极值问题 可以直接得到u a 2b时最大 使国民收入x t 增长最快的最优积累率是常数u a 2b 结果解释 12 4渔船出海 背景和问题 继续讨论开发渔业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模型 用出海渔船数量表示捕捞强度 作为控制函数 当渔场鱼量增长到一定数量后才出海捕捞 用特殊形式的控制函数将动态优化问题化为普通的函数极值 模型假设 x t 的自然增长服从Logistic规律 单位时间捕捞量与u t x t 成正比 当t 时才派渔船出海 且u t U 常数 鱼的出售单价为p 每只渔船单位时间费用为c 折扣因子 通货膨胀率 为 渔场鱼量x t 渔船数量u t x 0 N K K很大 t 时x t 保持稳定 建模与求解 泛函极值问题 目标函数 捕鱼业的长期效益 函数极值问题 建模与求解 目标函数 捕鱼业的长期效益 b 1 费用 价格比的下界 模型解释 最优解应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损失时达到 单位时间利润 短期利润的增加 长期收益的减少 渔船出海 以渔船数量u t 为控制函数的最大效益模型 泛函极值 假定u t 的特殊形式 化为函数极值 u t 假定的合理性 泛函极值问题的解正是取这种形式 最优解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损失时达到 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取得折中的结果 12 5赛跑的速度 背景和问题 将赛程分成若干阶段 根据赛跑运动员的生理条件对各阶段的速度作最恰当的安排 以期获得最好的成绩 Keller提出一个简单模型 1974 根据4个生理参数从最优控制的角度确定各阶段的速度函数 并可以预测比赛成绩 寻求速度安排的最佳策略是复杂的生理力学问题 问题分析 运动员在赛跑中要克服体内外的阻力以达到和保持一定速度 需要发挥向前的冲力 这些能量怎样分配到赛跑的各个阶段 并在到达终点前将其全部用完 为冲力作功提供能量的来源 赛跑前贮存在体内的能量 赛跑中通过氧的代谢作用产生的能量 模型要确定的3个关系 冲力与速度 冲力作功与能量来源 速度与比赛成绩 将最佳成绩归结成以距离为目标 与速度 冲力 能量等函数有关的极值问题 模型假设 赛跑中体内外的阻力与速度成正比 比例系数 1 赛跑中在氧的代谢下单位时间产生的能量是常数 赛跑前贮存在体内供赛跑的能量是常数E0 运动员能发挥的最大冲力是F 运动员具有单位质量 初速为零 比赛成绩 一定距离下时间最短 等价为 一定时间内距离最大 一般模型 以速度v t 在时间T内跑完赛程D 阻力与速度成正比 比例系数 1 单位质量运动员 初速为零 运动员的最大冲力是F 单位时间产生的能量是 赛跑前贮存的能量是E0 运动员赛跑速度v t 体内能量E t D固定 求v t 使T最小 以D v t 为目标的泛函条件极值 F E0为已知参数 短跑模型 用最大冲力F跑全程 可取得最好成绩 最长的短跑赛程以体内能量E t 不小于零为标准 v小E增加 v大E减少 最远距离 最长的短跑赛程 为 短跑模型 Keller根据当时的世界记录得到各参数的估计值 后来根据1987年约翰逊的百米成绩 9 83s 修正参数 估计用最大冲力跑全程时最长的短跑赛程 中长跑模型 当赛程超过Dc时不能用最大冲力跑全程 将赛程分为3个阶段 初始阶段 0 t t1 用最大冲力跑 在短时间获得高速度 中间阶段 t1 t t2 保持匀速 最后阶段 t2 t T 把体内能量用完 靠惯性冲刺 问题 确定t1 t2及3个阶段的速度v1 t v2 t v3 t 中长跑模型 初始阶段用最大冲力跑 与短跑模型相同 t1待定 最后阶段把体内能量用完 E t 0 中间阶段保持匀速 t2 v2待定 中长跑模型 中间阶段 在条件E t2 0下求v t 使D v t 最大 t1 t2 v2待定 中长跑模型 引入乘子 化为无条件极值 泛函极值必要条件 确定t1 t2 v2 模型解释 中长跑模型3段速度示意图 赛跑的最佳策略是最后把体内能量全部用完 靠惯性冲刺 这必然导致速度的短暂下降 单从赛跑的时间看 不考虑比赛的策略 这样做是最优的 Keller对一般模型提出分段解法 不能证明是最优的 但它是合理的简化 在将动力学与生理学相结合 用建模方法探讨体育问题上提供了范例 最后一段 通常一两秒钟 速度有所下降 12 6多阶段最优生产计划 离散动态优化问题 动态规划模型是有效方法 问题 考察T个时段某产品的生产计划 生产准备费c0 单件生产成本k 单件每时段存贮费h0 每时段最大生产能力Xm 每时段最大存贮量Im 第1时段初有库存量i1 制订产品生产计划 每时段产量 使T个时段的总费用最小 已知需求量dt t 1 2 T 例T 3 d1 2 d2 1 d3 2 Xm 4 c0 3 k 2 h0 1 Im 3 i1 1 确定需求问题 分析与求解 生产费用 时段t初的存贮量it 时段t 1初的存贮量it 1 it xt dt 时段t的存贮费h it h0 it xt dt it xt dt 时段t的产量xt t 1 2 3 xt Xm 4 it Im 3 需求量dt 准备费c0 3 成本k 2 存贮费h0 1 最大生产能力Xm 4 最大存贮量Im 3 将多时段生产计划问题简化为多个单时段问题 由后向前分解 时段3初的存贮量i3 产量x3 i3 最小费用f3 i3 1 最后时段 时段3 需求量d3 2 f3 0 c 2 3 2 2 7 为使3个时段的总费用最小 时段3末的存贮量应为0 i3 0 f3 1 c 1 3 2 1 5 f3 2 c 0 0 x3 0 2 i3 1 x3 1 1 i3 2 x3 2 0 分析与求解 2 时段2 需求量d2 1 时段2初存贮量i2 产量x2 i2 时段2 3最小费用之和 时段2的费用 c x2 h i2 i3 i2 x2 1 1 i2 x2 3 3 时段1 时段1初存贮量i1 1 产量x1 i1 需求量d1 2 时段1 3最小费用之和 时段1的费用 c x1 h i1 i2 i2 x2 2 2 i2 x2 5 f1 1 15 x1 1 2 i2 i1 x1 2 1 2 2 1 i3 i2 x2 1 1 0 1 0 最优生产计划 3个时段的产量为x1 2 x2 0 x3 2 x2 i2 x2 1 0 x3 0 2 最短路问题 多阶段生产计划 寻找最短路 2 各路段站点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数学模型》第四版 姜启源 电子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67665422.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