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古诗词背诵_第1页
九年级下古诗词背诵_第2页
九年级下古诗词背诵_第3页
九年级下古诗词背诵_第4页
九年级下古诗词背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背诵九年级 下 从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诗歌 这首借用乐府旧题 从军行 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 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首联写边报传来 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 却说 烽火照西京 通过 烽火 这一形象化的景物 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 照 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 情势危急 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 并引出下文 鉴赏 心中自不平 是由烽火而引起的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 自 字 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 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鉴赏 鉴赏 第三句 牙璋辞凤阙 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 诗人用 牙璋 凤阙 两词 显得典雅 稳重 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 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 铁骑绕龙城 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 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 龙城 相对 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 绕 字 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鉴赏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 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 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颈联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 大雪弥漫 遮天蔽日 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 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 狂风呼啸 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 有声有色 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 以象征军队的 旗 和 鼓 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鉴赏 尾联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 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 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 为保卫边疆而战 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诗歌 月下独酌朝代 唐代作者 李白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鉴赏 此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 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 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 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 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 诗首四句为第一段 写花 酒 人 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 却举杯邀月 幻出月 影 人三者 鉴赏 然而月不解饮 影徒随身 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 从月影上发议论 点出 行乐及春 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 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 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 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 千古绝句 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 背面看 却极度凄凉 诗歌 羌村三首 之三 唐 杜甫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 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鉴赏 主旨 叙事诗 以白描手法 抓住典型的生活场景 父老乡亲携酒慰问 与人物心理活动 既有对父老乡亲盛情的谢意 又有对时局动荡的悲叹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 同时 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 起首四句 用语简朴质实 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 而这种质朴 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鉴赏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父老 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 没有稍微年轻的人 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 同时为下文的 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作铺垫 问 有问候 慰问之义 同时在古代还有 馈赠 的进一步含义 于是又出现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两句 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 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 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 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 鉴赏 由于拿不出好酒 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 并说明原因 莫辞酒味薄 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连年战祸 年轻人都被征上了前线 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 短短四句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由小小的 酒味薄 一事折射出 安史之乱 的全貌 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鉴赏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 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 诗人深感时局危难 生活艰困 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 所以不但心存感激 而且感到惭愧 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 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诗人长歌当哭 义愤填膺 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 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 饱含无奈和痛楚 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 产生共鸣 举座皆是涕泪纵横 诗歌 登楼朝代 唐代作者 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 梁甫吟 鉴赏 首联提挈全篇 万方多难 是全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万方多难 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 同时 也指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朝廷内外交困 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 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 登上此楼 虽然繁花触目 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 伤感 更加黯然心伤 花伤客心 以乐景写哀情 和 感时花溅泪 春望 一样 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 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 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 因果倒装 起势突兀 登临 二字 则以高屋建瓴之势 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鉴赏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 锦江 玉垒 是登楼所见 诗人凭楼远望 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 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 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 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 天高地迥 古往今来 形成一个阔大悠远 囊括宇宙的境界 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而且 登高临远 视通八方 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 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鉴赏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 朝廷 寇盗 是诗人登楼所想 北极 星名 居北天正中 这里象征大唐政权 上句 终不改 反承第四句的 变古今 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 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 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 下句 寇盗 相侵 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 万方多难 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词严义正 浩气凛然 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鉴赏 尾联咏怀古迹 讽喻当朝昏君 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 后主 指蜀汉刘禅 宠信宦官 终于亡国 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 西有武侯祠 东有后主祠 梁甫吟 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 用来比喻这首 登楼 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诗人伫立楼头 徘徊沉吟 很快日已西落 在苍茫的暮色中 城南先主庙 后主祠依稀可见 鉴赏 想到后主刘禅 诗人不禁喟然而叹 可怜那亡国昏君 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 专居祠庙 歆享后人香火 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 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 鱼朝恩 造成国事维艰 吐蕃入侵的局面 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 所不同的是 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 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 而诗人自己 空怀济世之心 苦无献身之路 万里他乡 高楼落日 忧虑满怀 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诗歌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 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鉴赏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 风沙遮天蔽日 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 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 严阵以待 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 预祝凯旋而归 首先围绕 风 字落笔 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狂风怒卷 黄沙飞扬 遮天蔽日 迷迷蒙蒙 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 风 字 但捕捉住了风 色 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鉴赏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 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 风 色 是看不见了 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像发疯的野兽 在怒吼 在咆哮 吼 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 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 再著一 乱 字 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 句写天 石乱走 句写地 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鉴赏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 金山西见烟尘飞 中 烟尘飞 三字 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 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 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鉴赏 下面 诗由造境转而写人 诗歌的主人公 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 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 将军金甲夜不脱 以夜不脱甲 写将军重任在肩 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 写半夜行军 从 戈相拨 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 和大军衔枚疾走 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鉴赏 写边地的严寒 不写千丈之坚冰 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 呼应前面风的描写 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 那蒸腾的汗水 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 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 以少胜多 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 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 军幕中起草檄文时 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 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 鉴赏 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 料想敌军闻风丧胆 预祝凯旋而归 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诗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朝代 唐代作者 韩愈一封 朝奏 九重 天 夕贬 潮州 路 八千 欲为 圣明 除 弊事 肯将 衰朽 惜 残年 云横 秦岭 家 何在 雪拥 蓝关 马 不前 知汝 远来 应 有意 好收 吾骨 瘴江 边 鉴赏 韩愈 768 824 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 今河南孟县 人 世称韩昌黎 又称韩吏部 又称韩文公 元和十四年 819 宪宗迎佛骨入大内 他上表力谏 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 思想上尊儒排佛 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大力提倡古文 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 资料链接 潮州韩文公祠柱联辟佛累千言 雪冷蓝关 从此儒风开海峤 到官才八月 潮平鳄渚 于今香火遍瀛州 鉴赏 颈联 顾瞻无所 即景写情 这一联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 渲染出严峻冷酷的气氛 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暗示前路的艰辛 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1 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 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鉴赏 2 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 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 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 鉴赏 手法 对比 朝 夕 之间命运发生如此急剧的变化 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 九重天 言宫禁之深 皇权之威 路八千 言贬谪之远 受挫之惨 作者巧妙地使用 一封 与 八千 朝 与 夕 让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 形象化 增强了感染力 3 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资料链接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唐宪宗崇尚佛学 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 致使文武百官不务正业 为瞻仰佛骨 大肆施舍而奔波 形成时弊 昏庸的统治者不辨贤佞 对敢于直言阻谏的韩愈几欲定为死罪 本诗即反映了当朝者面后腐败 荒废朝政 误国殃民的黑暗现实 鉴赏 4 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 颔联亦叙亦议 表明心志 这一联写诗人欲除弊事反遭贬 不惜残年而无悔 意气坚定 直抒胸臆 抒发自己为革除弊事 不惜年过体衰 而反遭贬迁的愤慨之情 小结 诗的前四句 忠而受贬 叙述议论 简洁明快 慷慨激昂 鉴赏 5 试分析尾联的作用 提示 结构与内容 结构上扣题 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 沉痛郁闷 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 知汝远来应有意 通过侄孙的心情写出自己前途之艰险难测 写出因遭受贬谪的无穷伤感 进一步吐露了凄凉之情 好收吾骨瘴江边 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思考 诗人自知此去凶多吉少 但也无可奈何 只有冷静地面对了 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语意紧扣第四句 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苦衷和愤激之情 鉴赏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中的 横 与 拥 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替换一下 看效果有何不同 可以将 横 试着改为 阻 浮 飘 堆 等词 但它们都不能表达出 横 字所体现的 突兀 厚重 僵硬 之感 拥 字也可以改为 积 压 盖 等词 也同样表达不出 拥 字所赋予的 雪厚 阻住道路 的意义 正是这两个词语的恰当运用 使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因远离家乡 路途艰险而无限的沉痛与怅惆 诗歌 探究 贬谪诗中 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 英雄末路之哭2 忠而被贬之愤3 壮志难酬之怅4 生不逢时之叹5 羁旅行役之苦6 思乡怀归之情 诗歌 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 关内阻饥 兄弟离散 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 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 于潜七兄 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鉴赏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 时难年荒 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 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 家园荒残 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鉴赏 接着诗人再以 雁 蓬 作比 手足离散各在一方 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 只能吊影自怜 辞别故乡流离四方 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 随着萧瑟的西风 飞空而去 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两句 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 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 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 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 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鉴赏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 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 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 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 恐怕这一夜之中 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 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歌 雁门太守行朝代 唐代作者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鉴赏 诗共八句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 也是写事 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 一个 压 字 把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鉴赏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 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 风云变幻 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 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只见金光闪闪 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 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情景相生 奇妙无比 鉴赏 三 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 万木摇落 在一片死寂之中 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 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 鼓噪而前 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 在号角声的鼓舞下 他们士气高昂 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写车毂交错 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 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 鉴赏 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 晚霞映照着战场 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 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 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鉴赏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 以死报效朝廷 半卷红旗临易水 半卷 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 偃旗息鼓 为的是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临易水 既表明交战的地点 又暗示将士们具有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鉴赏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 便击鼓助威 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 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 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 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 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 练习1 全诗按照时间描绘了敌兵压境 浴血奋战 夜袭敌营三幅画面 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 誓死报国 视死如归 忠君报国 的精神 2 角色满天秋色里 塞上胭脂凝夜紫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 3 简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 运用典故 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 报效朝廷的决心 4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是千古名句 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示例一 这两句既是写景 也是写事 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 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的情景 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 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守军将士严阵以待 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 示例二 这两句运用比喻 夸张 象征等手法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示例三 在色彩和形象上 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对比 相互映衬 渲染了紧张气氛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 一个白天 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一个在黄昏前 表现刻苦练兵 一个在中夜 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 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诗歌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朝代 宋代作者 王观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 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 巧妙别致的比喻 风趣俏皮的语言 表达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 起首两句 运用风趣的笔墨 把景语变成情语 把送别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 路上的一山一水 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 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 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 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 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 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 鉴赏 三 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 他的去处 是 眉眼盈盈处 眉眼盈盈 四字有两层意思 一指江南的山水 清丽明秀 犹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 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因此 眉眼盈盈处 既写了江南山水 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 此两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语意双关 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 希望他生活在 春 里 这个 春 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 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诗歌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诗歌 夏完淳 1631一1647 明末爱国作家 抗清将领 明代末年 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 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 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 如 复社 几社 等 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 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 慷慨激昂 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 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夏完淳 1631一1647 明末爱国作家 抗清将领 明代末年 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 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 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 如 复社 几社 等 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 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 慷慨激昂 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 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14岁参加抗清活动 随 几社 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 后事败被俘 英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