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流的分类和术语定义.doc_第1页
物资流的分类和术语定义.doc_第2页
物资流的分类和术语定义.doc_第3页
物资流的分类和术语定义.doc_第4页
物资流的分类和术语定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世行项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2000-2004年物质流核算与核算指南编制 方法学报告刘滨 2006年 11月12日 1背景32MFA国际研究的概况43MFA的方法学63.1 MFA的概念63.2 物资流的分类和术语定义73.3 系统的边界113.4 物资流的衡算124中国MFA编制的方法学问题144.1 物资流164.1.1直接物资输入164.1.2进、出口物资164.1.3 再生利用物资174.1.4 国内过程输出184.2 水和氧的衡算214.3净增资产存量的核算225结论和建议23参考文献241背景中国经济快速的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也快速的增长。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社会消费结构升级,由温饱型的消费结构向住房和小轿车型的消费结构转型。 城市化以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而城镇居民人均能源消费量平均是农村居民的3倍。另外,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以投资的拉动来实现的,加上高耗能产品的大量出口。中国经济正经历了重化工的过程,即高耗能和高资源消耗的重工业和化工工业在工业总的增加值中的比重不断的增加。世界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在其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也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在这些国家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能源和资源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这些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消费了世界80%的资源,也就是说它们以大量攫取其他国家的资源为代价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了一种产能扩张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中国GDP的能源消费强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源消耗高出先进国家的30-50%,中国矿产资源的采收率比工业化国家低20-4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中国人均的资源储量却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的崛起面临了一个新的国际发展环境。因此,中国需要探索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也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工业化。近年来日本、德国一些国家倡导的循环经济理念正是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即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调控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物资流动方式,转变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政府正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探索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了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政策层面需要为政策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中国资源消费的数量和流向;资源利用的效率;污染物的产生量,以及污染物是从哪里产生的,以什么形态进入环境的;中国资源利用及污染排放水平与国际水平的比较等。有了这些定量化的信息,可以为中国政策决策者制定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实施的政策措施、对于循环经济进展的评估等提供基础。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起来物资流核算体系MFA(Material Flow Acounting),也有称物资流分析方法(Material Flow Analysis),这种核算体系以实物流为基础描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活动。MFA可以为中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信息,成为循环经济政策决策的一个有效工具。 本项目是由世界银行亚洲地区环境社会司提出的,是循环经济指标体系项目中的一个部分。本项目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统计和核算的方法学,以及核算2000-2004年中国物资流。项目执行过程中,得到国家发改委资源环境司周长益司长、马荣处长、刘文强博士,国家统计局吴优处长等的大力支持,得到世行项目官员谢剑先生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项目报告编纂过程中,Dr. Andres and Dr. Laszlo Pinter对报告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2MFA国际研究的概况最早作为全社会经济综合物资流的平衡核算的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见Gofman等1974年)。这个核算体系及其指标体系为描述整个社会经济全部的物资和能源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图像。20世纪90年代开始奥地利、德国和日本分别发展了国民经济物资流平衡表。奥地利、德国、日本、荷兰、美国共同合作发展了物资流核算体系,于1997年由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牵头,这些国家合作发表了国家的重量(The Weight of Nations)的研究报告,给出了1975-1995年间,上述国家的物资流核算表,之后这个方法也为联合国所采用。在过去几年中各类MFA方法学的发展、改进和规范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欧盟已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国家物资流核算标准,发表了方法学的指南并定期的发表欧盟国家物资流指标。2001年由欧盟委员会统计局EUROSTAR发表了“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s - A methodological guide”, 这个指南为欧盟成员国编制各国全经济范围的物资流的核算和综合平衡,提出了总体框架和实际编制的具体方法。这个指南也作为指导编制各国MFA,统一术语、概念,以及核算方法和表格走出了第一步。另一方面,MFA的实际应用也取得了进展,MFA可以为专门的政策问题,如物资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已有一半的OECD国家编制了综合性的全社会经济范围的EW-MFA (Economy-wide MF accounts),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波兰、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英国和美国)。这15个国家中的11个国家,每年定期编制EW-MFA。韩国和瑞士两国近期也启动了EW-MFA的工作。墨西哥也计划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开始EW-MFA的工作。澳大利亚的公共财富科学和工业研究机构(CSIRO)也开展了国内和国际直接和隐性物资流的核算工作。环境和经济的综合核算系统(SEEA)的框架以及由EUROSTAT 建议的方法指南已成为国家层面建立EW-MFA的指南。关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大约2/3的OECD国家具有编制综合性的EW-MFA的数据。一般说来,MFA的工作主要由学术机构来进行,或者是在国家统计局指导下通过研究项目来进行,也有一些国家由国家环境部牵头进行。之后再逐步的由研究层面转向政策层面。从研究循环经济的角度,如何定量化地描述自然资源的消耗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以及废弃物的产生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由此,可以深入地揭示和了解自然资源消耗在哪些经济活动中,是如何使用的,使用是否合理和有效;废弃物是在哪些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以什么形式产生的,是如何进入自然环境中去的。这些认识对于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MFA方法研究了项目边界的物质投入与产出,这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关注资源消耗与污染物产出的问题相一致。采用MFA可以勾勒出人类经济活动物资基础的大致图像,这将为实行循环经济提供重要的量化指导。具体地说,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通过MFA分析,可以得出人均资源消耗量、单位GDP资源消耗量等量化指标,将这些指标和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确定出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状况。2)通过分析物资循环的现状,了解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探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循环经济具体实施方式。3)利用MFA将3R原则定量化。一些国家已将MFA及相关指标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联系。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在2003年日本政府确定了建立一个循环型社会的发展计划,该计划确定了3个定量化的目标:与2000年相比,2010年要实现:a)资源生产率(DMI/GDP)提高40%;b)进入最终处置的废弃物减少50%;c)提高资源的再使用和循环利用,循环利用率提高40%。这个目标是日本内阁确定的指令性目标,要求各利益相关者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而这些指标正是以MFA研究为基础确定的。3MFA的方法学3.1 MFA的概念物资流的核算提供了一个工具,综合的表示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物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图1 表示了物资流核算的框架。如果以一个国家为对象研究一个国家的物资流,以图中虚线方框表示该国家物资流的边界,方框内为该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圈,这个活动圈包涵了各类的生产活动,以及消费活动。方框外部为该国的自然环境以及与该国有贸易来往的其他国家。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的活动,需要通过对于国内自然资源的开采,以及从其他国家的进口,以获得为支持其生产和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各类物资,这些物资就是对于该国社会经济活动圈的直接物资输入。通过进行生产活动,将这些物资加工成满足人类需求的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以及固定资产(如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机械设备、车辆等交通工具等)。固定资产以及一些耐用消费品在一个核算期之内,仍存留在该国的社会经济活动圈之内。而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会产生出各类的废弃物,加上原有的固定资产使用多年之后被淘汰和报废,也成为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的大气、水体和田地中。同时,该国生产的一些初级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出口到其他的国家。对于该国的社会经济活动圈来说,排放到自然环境的废弃物,以及出口物资均为输出物资。这也就是物质的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全经济范围MFA( Economy-wide Materil Flow Accounts) 是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的MFA的核算框架,全经济范围的MFA框架是以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活动为边界,核算以下三部分的物资流量:输入的物流:即由自然环境进入到国民经济活动圈内,各类国内开采的初级资源的物资流,加上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物资;输出的物流: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并离开国民经济活动圈,再返回到自然环境的各类排放物和废弃物,以及出口的物资流;新增加的资产存量:输入的物资加工成为固定资产及耐用消费品,存留在国民经济活动圈内。国外隐性流国内开采水和空气水分蒸发存量出口进口国内过程产出(DPO)(到空气、陆地、水中)国内隐性流国内隐性流经济过程DMITDO图1 物资流核算的概念3.2 物资流的分类和术语定义在国际广泛采用的MFA核算体系中最主要的物资流包括了:(1) 直接物资输入(Direct Material Input, DMI)直接物输入即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输入端,按照MFA核算体系,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直接物资输入,除了国内开采的自然资源之外,还包括了从国外进口的物质。表示为:直接物资输入(DMI)= 国内开采资源进口物资国内开采的资源包括国内开采的一次能源、矿产资源,以及农作物和森林产品可再生资源等。包括了以下几大类型的自然资源: 一次能源 建筑用材料 工业用非金属矿石:- 用于建材生产- 用于化工原料生产 工业用金属矿石 森林制品 农产品实际上人类从自然界开采的自然资源的种类成千上万,有些资源的数量很少,但商品价值非常之高,在MFA的核算体系中是以实物量的重量为核算单位,因此只可能选择数量大的物资加以核算,也即称之为大宗类的物资(Bulk Materials),一般以每年的物流量大于100万吨的物资才加以核算。水资源对于社会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至关重要,但是在物质流核算体系中,水不考虑在直接物质投入中。因为,每年使用的水流量是如此之大,比每年直接物质输入量大了1-2个数量级,如果将水流量也加以核算,那么有可能掩盖了其它物资利用所表征的经济活动特征。而且水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地区性特点,因为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很大,有些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供应充足,因此重复利用率比较低,而在有些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的重复利用较高,对于一个国家的物资流核算体系又不可能恰当地反映这种地区性的差异。进口的物资不仅包括从国外进口的一次能源、矿产品、农产品、林产品等资源性物质,也包括了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商品类物质,甚至包括了废纸、废塑料、废钢、废铜等回收利用的废弃物。(2)隐性物质流(Hidden Material Flow)在国内资源开采过程中还伴生产生了隐性物质流。隐性物质了流主要包括了三种类型: l 伴生物资流,指那些随矿产品一起开采出来,在洗选过程残留下的尾矿;l 开挖物资流,指矿藏的覆盖层,农业生产导致的水土流失,以及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建设开挖的土石方;l 农业秸秆和森林残留物,指随农作物和森林产品一起收割,但不进入商品经济活动的废弃物。这些物资流没有商品价值,因此未进入到社会生产和消费经济活动的边界之内。但是这些物资流对于自然环境生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些物资往往侵占用了大片的土地,破坏了周围的景观,尘土飞扬,影响大气质量,随雨水冲刷,污染水体。(3)国内过程输出(Domestic Processed Output, DPO)直接物资输入经过生产活动产生出各类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一些物资成为副产品或下脚料,称之为废弃物;有一些消费类产品在消费过程中被消耗掉了,变成为废弃物。同时,一些在前期形成的固定资产存量经过多年的使用后在本期内被淘汰或报废,也变成为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从经济活动边界内排出,返回进入到自然环境中。废弃物进入到周围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包括大气、水和土壤,根据进入到周围环境的第一排放点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包括: 排入大气的废弃物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工业和城市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产生的气体废弃物,如CO2、SO2、CO等 排入到水中的废弃物包括化学品、粪便等 最终处置的工业和城市垃圾固体废弃物工业和城市垃圾中经过处置,将其中可利用的废弃物如废钢、废铜、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经过回收处理变成为再生利用的资源重新加以利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将城市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将焚烧产生的热回收利用。因此,应将这些物资流从工业和城市垃圾的废弃物加以扣除,其余的固体废弃物计算进为最终处置的废弃物。 流散的废弃物流散的废弃物是一类难于控制和处置的废弃物,包括农村散落于田间的人和牲畜的粪便、施用农田的化肥、农药、用于溶化积雪撒到路面的盐等,一些过程的损耗,例如汽车轮胎的摩擦落下的颗粒,从刹车片摩擦掉下的颗粒,以及包括溶解油漆的稀料挥发后进入到环境中。列入在流散类排放物中的化肥,一部分的氮应为植物所吸收,形成为农作物。这部分的氮按理不应计入到废弃物中,但在实际上未估算这部分的量,将全部的化肥都计算为流散的排放物。这里要强调第一排放点的核算原则。从经济活动边界内排放出的废弃物进入到周围的环境中是以第一排放点计算的。例如,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是通过烟囱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这就是进入自然环境的第一点。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之后,又可能随雨水形成酸雨沉降到土壤中,这就不是进入到自然环境的第一点,不能再重复计算作为国内过程的输出。(4)新增的资产存量人类经济活动生产的产品,一部分产品出口到国外,一部份为消费品,其余的产品成为新增的资产存量(Stock change),仍留在人类的经济活动边界内。新增加的资产存量是指使用到新建筑物、新的基础设施、制造新的工业设施和交通工具、以及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中的物质,包括: 建筑物 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港、输油管等 机械设备和车辆 耐用消费品:家用电器、家具、服装等为了界定新增加的资产存量,以一年为核算的基础,也即只要在一年内仍存留在经济活动边界内的物资,都计入到新增加的资产存量中。例如一栋建筑物或一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期大多超过一年以上,即使该建筑物或该项基础设施尚未完成,但是只要这些物资已使用到该建筑物上或该项基础设施中,均应计入为新增加的资产存量中。同样,对于使用期超过一年以上的消费品,也应考虑为耐用消费品计入到新增加的资产存量中。如上所述,同时一些老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被拆除了,一些老的工业设施和交通工具退役了,一些耐用消费品被淘汰了。这些随淘汰而抛弃的物资除非作再循环利用,其余的也均算作为国内过程的输出,称为当年折旧的资产存量。因此,定义净增加的固定资本为新增加的固定资本减去折旧掉的资产存量:净增加的资产存量 = 新增的资产存量- 折旧的资产存量3.3 系统的边界在MFA的核算体系中,物资流守衡的原理是MFA核算的基本原则,它以社会经济圈和自然环境之间为边界,核算了物资的输入、输出和物资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分清楚哪些是社会经济圈之内的活动,在社会经济圈内的活动,伴随这些活动发生的物资输入和输出,不应核算纳入在MFA的输入、输出量之中。而那些发生在社会经济圈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资输入和输出,才应核算纳入到MFA的物资输入和输出量之中。下面来讨论有关系统边界处理中的专门问题:(1)砂石。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很多房屋建筑的结构主体是由水泥和砂石混合后浇灌成的混凝土。能不能认为砂石和水泥是直接物资输入呢?不是,在MFA核算体系中认为砂石是直接由自然环境进入到社会环境的物资,是直接物资输入,而水泥不是,水泥是中间产品,另一方面砂石又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因此,在MFA的核算体系中,砂石是作为直接物资输入加以核算的,但它不仅应考虑直接作为房屋建筑使用的原材料,还要考虑用于水泥生产的砂石原材料。(2)牲畜产品。可能有人认为牲畜是自然生长的,牲畜产品应是直接物资输入。但是在MFA核算体系中,牲畜产品不计入在直接物资输入之中。这是因为牲畜是依靠喂饲料而生长的,而饲料大多是农产品,而农产品已经计算在直接物资输入中,否则如将牲畜产品计入为直接物资输入就会重复计算。另外,也有一部分的牲畜是依靠吃天然草场的草生长的,因此应估计天然草场这部分的物资输入量。(3)水产品。水产品中有相当部分是靠人工投饲料生长的,这部分也不应计算在直接物资输入之中。但是海洋水产品是完全自然生长的,这部分的水产品应计入在直接物资输入量之中。(4)再生利用资源。在循环经济概念中包括了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三个方面。再使用应是指废弃物不经过物理和化学形态的变化的再利用,再循环应是指废弃物经过了物理或化学形态的变化后的再利用。在MFA的核算体系中关于再生利用资源的概念应以系统的边界划分来加以界定的。首先其资源化利用的废弃物的来源必须是由社会经济圈内排放到自然环境的物资,再经过资源化处理之后又作为直接物资输入到社会经济系统之中。因此,在欧盟推荐的EW-MFA的核算体系中,直接物资输入不包括再生利用资源项,认为所有的废弃物的再使用和资源化再生利用都发生在社会经济圈内。3.4 物资流的衡算在某一个系统边界内由物资流守衡原理可以导出如下的关系: 总输入=总输出+ 资产的净积累图2表示这种物流衡算的关系。在平衡核算中有如下的问题需加以考虑:(1)水和氧的衡算但是由于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原物资中的水分会蒸发到大气中去,大气中的氧会参与反应成为废弃物中的成分,使得这种衡算变得复杂。凡是包含在各种物质中的水分都计算在物质的重量内,例如燃料、粮食、林产品、糖料作物、粪便等物质中都包含有水分,为了规范化,在物质流核算体系中均按标准化的最低含水重量加以计算。这些物质进入经济活动过程中,其中的水分将蒸发出来,例如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水蒸汽将排放到大气环境中,人类和牲畜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水蒸汽也排放到大气环境中。化石燃料燃烧的过程中,以及其它一些工业过程中都将从大气中吸取氧,大部分变成为国内过程输出的废弃物中的成分。据估计在工业发达国家中这部分的氧的重量大约占到直接物资输入总量的20。根据The Weight of Nations报告的建议,在这些工业过程中氧与其它元素如碳、硫、氮和氢结合生成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水分等各种排放物再重新返回到大气环境中去。这些排放物对于环境有较大的影响。但是从物资流衡算的考虑,其中的氧未计算在直接物资输入量中,因此在上述排放废弃物所计算的物质重量中也不应包含其中氧的重量。另外,与新陈代谢过程相关,人和动物吸收氧气,呼出CO2和水气的排放物均未计算在物资流核算体系中,因为认为新陈代谢过程和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大体上是相平衡的。来自国内l 物资l 水l 空气净增加资产存量物资生产量(每年)进口排放到大气中垃圾处理废水其它出口资源化再生生图2 物资流衡算的关系(2) 资产存量增量的核算根据物资流衡算的原则,我们可以研究如何进行资产净增加存量的核算。对于净增加资产存量可以采用两种核算方法,直接核算的方法和间接核算的方法。直接计算方法是直接计算计算期内新增的资产存量和原有资产存量的淘汰和报废量,两者的差就是该计算期的净增资产存量。间接计算方法就是根据物流衡算的原理,由直接物资输入减去国内过程输出直接得到净增资产存量,可以简单地表示成:净增加资产存量=直接物资输入国内过程输出其中,国内过程输出就是各类排放到环境的各类废弃物之和,即:国内过程产出气体废弃物(含能源消费废弃物)+工业和城市垃圾+ 废水+ 流散废弃物其中,在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中包括了淘汰的旧资产存量(旧机器、旧建筑物、旧家电等)中的物质。表1 给出了物资流平衡表。左侧是物资的输入,包括直接物资输入、进口物资、以及空气和水的平衡项,右侧为物资的输出,包括了国内过程输出的各类排放物、出口物资、净存量的增加,以及空气和水的平衡项。根据物资流的衡算原理两侧之和应相等。表1 物资流平衡表资源使用国内开采化石燃料矿物生物质进口空气、水等的平衡项排放物和废弃物 对大气的排放 废弃物填埋场 对水体的排放产品的散撒和损失 (肥料、堆肥;腐蚀)出口净存量增加空气、水等的平衡项=(DMI+平衡项)=(DMO+NAS+平衡项)4中国MFA编制的方法学问题中国MFA编制方法学的选择和设计主要考虑了如下的一些因素:(1) 中国编制MFA主要是为推进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服务的,特别是在国家宏观层面为国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和政策提供相关的信息,包括:中国资源消费的数量和流向;资源利用的效率;污染物的产生量;以及污染物是从哪里产生的,以什么形态进入环境的等方面的信息;(2)以MFA为基础导出相关的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3)编制中国MFA需要的数据时可获得性; (4)国际的可比较性。依据于以上的考虑,中国MFA的方法学基本上参考了欧盟委员会统计局EUROSTAR发表的“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s - A methodological guide”。目前大多数的欧盟国家也都采用其作为编制本国MFA的指南。这个指南为欧盟成员国编制各国全经济范围的物资流的核算和综合平衡,提出了总体框架和实际编制的方法。这个指南也为指导编制各国MFA,提出了统一术语、概念,以及核算方法和表格。我国采用这个方法学作为编制中国MFA的基本框架,可以为中国推进循环经济提供相关的信息,并可以吸取他们的经验,其结果有较强的可比性。主要的问题还是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从中国目前的统计资料中还难于直接获得编制国家MFA所需要的各类物资流的数据。因此,需要大量采用部门统计的资料,通过部门间实物量投入产出的关系来推算MFA的物资流量。中国在1994年前编制过实物量型的投入产出表。它以矩阵形式,描述经济活动中各种实物产品(包括中间产品)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实物量型的投入产出表除包括产品生产的直接材料消耗外,还包括辅助生产中的间接材料消耗和生产管理的消耗,因此能够充分反映各种产品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实物量型投入产出表中部门间的投入产出的流向以及投入产出系数可用于编制中国MFA的参考。4.1 物资流4.1.1直接物资输入直接物资输入包括国内开采的自然资源量,从国外进口物资量。直接物资输入不包括资源化再生利用的资源,因为所有资源化再生利用均发生在社会经济系统的内部。国内开采资源量指当年从自然界获取而直接进入本国经济活动的一次能源、矿产资源、建筑材料、农产品以及森林产品等,在表2中给出了中国国内开采资源量的核算分类。这个分类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 是直接由自然界开采的; 具有商品价值的物资; 大宗类的物资,每年的物资流量大于百万吨以上的物资。中国统计资料中,国内开采的金属矿石有的是以矿石量计算,如铁矿石,对于有的矿石则是以矿石中的金属含量计算,如有色金属矿。在本核算体系中金属矿石均以洗选后的矿石量计算,也即以成为商品的矿石重量加以核算,原则上洗选留下的尾矿不应计入其内。4.1.2进、出口物资从国外进口的物资包括从国外进口的一次能源、矿产品、建筑材料、农产品、林产品等资源性物质,也包括半成品和制成品的商品类物质,甚至还包括废钢、废纸、废塑料等可以回收利用的各类废旧物资。进口物资的数据可以通过每年的海关年鉴获得。但是由于海关进口物品的种类繁多,共22大类、98小类,与MFA中资源投入的分类方法不同。在表3中大体按照国内开采资源的类别,以及资产存量类对进口物资加以重新分类。另外,海关统计中以有一些物品是以非重量单位计量的,如动物(头)、机器(台)、轮船(艘)、汽车(辆)等,在MFA的核算中采用估计的方法一律折算成重量单位(吨)。表2 国内开采资源的类别序号名称具体内容1一次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2工业用金属矿石铁矿石、锰矿、铜矿石、铝土矿、铅锌矿等3工业用非金属矿石石灰石矿(用于钢铁工业)、白云石、碳素制品、耐火砖、铁合金、硫矿石、无机盐、磷矿石、硼砂、原盐等4建筑用材料砂、石料、石灰石矿(钢铁工业外的用量)、石膏、滑石、高岭土、粘土5可再生资源1. 森林制品:木材(包括原木和薪材)、林产品等;2. 农产品:粮食、秸秆、水果蔬菜、甜料作物、油料作物、棉麻、农业加工剩余物等;3. 水产品:海水产品、淡水产品4. 草地的草料4.1.3 再生利用物资再生利用物资指当年国内产生的废弃物经资源化处理后重新进入经济活动的再生物资,主要包括废钢、废铜、废铝、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废橡胶等,以及经资源化处理后的其他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以及回收利用的粉尘、二氧化硫(只计算其中的硫)等。我国废钢的利用,一般包括了三方面:钢铁企业内工艺流程中产生的废钢铁,社会资产存量报废和淘汰(废汽车、废机器等)回收的废钢铁,以及从国外进口的废钢铁。钢铁企业内工艺流程中产生的废钢铁的利用不应计算在MFA核算体系中的再生利用资源,因为这物资属于在社会经济系统内的循环,它并未离开社会经济圈,也未计算在国内过程输出量中,当然也就不能计算为再生利用资源。从国外进口的废钢铁本身属于直接物资输入,也不应计算为再生利用资源。社会资产存量的报废和淘汰回收的废钢铁,如果这些物资计算在国内过程输出之内,也即计算在工业和城市的固体废弃物之中,那么这些废钢的利用应算作为再生利用资源。但如果工业和城市的固体废弃物仅仅是指运送到填埋场和堆积场的工业和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废钢铁的利用也不应计算为再生利用资源。否则,物流计算将会是不衡算的。因此,资源的循环利用均发生在社会经济圈内部,在我国的MFA核算体系中直接物资流中不包含再生利用资源项。表3 进口物资的分类分类细则海关统计中对应的商品类别非可再生资源一次能源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制品;沥青物质;矿物蜡工业用金属矿石矿砂、矿渣与矿灰工业用非金属矿石盐;硫磺;泥土与石料;石膏料、石灰及水泥建筑用材料可再生资源农产品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及其产品;食品;饲料;烟草等林产品木及木制品;木浆;纸及其制品;牲畜产品活动物;动物产品;皮制品资产存量类产品石油制品塑料、橡胶制品;化工产品有机和无机化学品;药品;肥料等金属及其制品钢、铜、铝等及其制品其它中间产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鞋、帽等;石料、石膏和水泥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固定资产类产品机器;车辆、航空器、船舶等;仪器设备等;杂项制品4.1.4 国内过程输出国内过程输出包括大气排放物、废水排放物、流散废弃物、最终处置的城市和工业垃圾。(1) 排入大气的废弃物排入大气的废弃物主要指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活动、工业和城市垃圾填埋场及垃圾焚烧产生的废气、粉尘、烟尘等,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其中,二氧化硫、粉尘和烟尘的数量是指经过去除处理后最终排放到大气的数量,其数据可以从中国环境年鉴得到。根据我们所定义的系统边界,不考虑进入经济系统的氧气和氮气的数量,因此,我们只需计算废气中碳和硫的含量。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生物质燃烧、水泥等工业生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CO2。化石燃料作为能源消费,被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去。化石燃料作为能源的消费量可以由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获得,能源消费量以吨标煤(tce)表示,可以由下式计算其CO2排放量: CO2排放量=燃料消费量热值转换系数碳排放系数氧化率化石燃料热值转换系数、碳排放系数和氧化率的参数见表4所示。表4 化石燃料CO2排放系数原煤石油天然气热值转换系数/TJ/t20.93441.8680.039碳排放系数/t(C)/TJ24.7419.8915.30碳氧化率0.900.980.99式中燃烧产生的CO2排放量是以CO2中的碳含量计算的,不含在燃烧过程中吸收的空气中的氧。生物质燃烧也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在MFA的核算体系中,生物质是作为国内开采的资源加以核算的。农作物的秸秆中约55%作为生活燃料或直接烧掉,这一部分排放的碳也应计入为国内过程产出的一部分。由于实际中作为燃料和直接烧掉产生的灰分难以估计,因此,我们假设秸秆充分燃烧,按照秸秆平均含碳量40%计算。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碳主要是在石灰石生产生石灰的过程中,石灰石受热会分解出CO2排放到大气中。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使用石灰石的工业部门包括水泥、电石行业,以及钢铁、建材、氯碱、有色等。水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碳量计算)由如下公式计算:水泥行业碳排放量=水泥生产量吨水泥中CaO含量M(C)/M(CaO) 对于其他行业排放量的计算,钢铁行业消耗石灰石的数据可以从中国钢铁统计得到;电石行业消耗的石灰石数量可以根据每一年电石的产量。目前中国垃圾焚烧的数量还比较少,将来随着填埋场场址选择的困难,垃圾焚烧的数量将会增加。(2) 排放到水中的废弃物 排放到水中的废弃物包括酸、碱、石油类、氰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由投入产出表可知,酸类物质硫酸、硝酸等大部分用来生产化肥、农药等,最终作为散撒的废弃物,碱类物质只有极少部分直接使用后排放到水中,大部分作为中间产品,最终进入最终产品,因此,这里不考虑酸和碱的量。石油类和氰化物数量很小,可忽略掉。氨类由于在输入端不考虑氮气和氢气,也可以忽略掉。由于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最终都进入废水中,再转化成有机物,因此,对于排放到水中的废弃物,我们只计算碳的含量。在具体计算中,我们忽略废水中无机物和氢元素的影响,假设化学需氧量全部用来氧化碳,则可以计算出排放到水中的碳。(3) 最终处置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在MFA核算体系中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一般来说,工业固体废弃物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加以计算。城市固体废弃物是以清运的垃圾量加以计算,清运的垃圾量最终加以填埋、堆存,或焚烧。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数据由中国环境年鉴可以得到,但是现有统计数据中,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最终去处包括排放、综合利用、贮存和处置,而且其中综合利用和处置量中涉及往年的存量。为了计算方便,我们从工业固体废弃物当年产生量中,减去综合利用的数量,剩余的部分认为是最终处置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再有,中国大量利用了各类尾矿用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利用煤矸石用于筑路。但是尾矿、煤矸石等不属于商品类的物资,在MFA体系这些物资未计入为国内开采的资源。但是在中国的环境统计年鉴将尾矿、煤矸石等计入工业固体废弃物,也将这些物资的利用计算为废弃物的再利用。这样就会造成物资流的计算是不衡算的。为了物资流衡算的考虑,在国内开采资源中加入尾矿、煤矸石等物资的不平衡项。城市垃圾的数据由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可以得到。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比例约为50%,无害化处理的途径主要包括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其中大部分作卫生填埋处理。中国的MFA以生活垃圾清运量作为城市垃圾的排放到田地上固体废弃物。(4) 散撒的废弃物散撒的废弃物包括农村散落于田间的人畜粪便、垃圾、施用于农田的种子、化肥、农药,以及用于融化积雪撒到路面的盐等,此外,还包括各种合成洗涤剂,一些加工和消费过程的损耗渗漏等,例如汽车轮胎摩擦掉的微粒以及挥发后进入环境的油漆、颜料、建筑涂料等。4.2 水和氧的衡算根据物资流守恒定律,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差就是净增资产存量。但是由于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原物资中的水分会蒸发到大气中去,大气中的氧会参与反应成为废弃物中的成分,使得这种衡算变得复杂。包含在各种直接物资输入的物资中的水分都计算在物资的重量内,例如燃料、粮食、林产品等。这些物资进入经济活动过程中,其中的水分将蒸发出来,例如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水蒸汽将排放到大气环境中。同时,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空气中的氮和氧,有可能进入到资产增加存量的产品中,或者气体排放物中。从物流平衡核算考虑,在我们的MFA的核算中,由此产生的气体排放物不计算其中的氧,例如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仅计算其中的碳,而不计算其中的氧。表5给出了在水和空气不平衡项计算中主要考虑的直接物资输入。 表5 直接物资输入中水和空气不平衡项计算水和空气不平衡项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水的排放煤的含水煤的含氢原油中含氢天然气中含氢生物质燃烧过程水的排放林产品生物质中含水农产品生物质中含水其它产品生产过程水的排放铝土矿中含水合成氨生产过程中氮的输入空气中的氮(进入合成氨产品)4.3净增资产存量的核算净增资产存量的计算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两种计算结果相互校核。间接计算方法就是根据物流衡算的原理,由直接物资输入减去国内过程输出直接得到净增资产存量。直接计算方法是直接计算在计算期内新增的资产存量和原有资产存量的淘汰和报废量,两者的差就是该计算期的净增资产存量。新增资产存量包括新增固定资产存量和新增的耐用消费品存量。本核算体系中将资产存量分为建筑基础设施、车辆交通工具、机械设备以及耐用消费品四大类,分别核算其新增存量和原有资产存量的报废和淘汰量。直接物资输入除了化石燃料作为燃料消耗和食品类物资消费之外,其他的直接物资输入基本上进入资产存量的增加。资产存量使用的大宗物资主要包括: 建筑材料类物资:包括作为直接物资输入的砂石、粘土、木材等开采的资源,以及水泥、砖、玻璃、陶瓷品等加工制成的建筑类物资。 钢铁等金属原材料类物资:钢铁、铜、铝、铅锌等金属类原材料,这些材料分别用于建筑基础设施、车辆交通工具、机械设备以及耐用消费品等。例如,钢铁原材料分别用于建筑、机械设备、汽车、造船、铁道、石油管道、家电、集装箱等各类的资产存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有各年用于这些用途消费量的数据。有色金属类原材料也有其用途消费量的资料,但没有相关的统计资料。 塑料和塑料制品、木制品、纺织品等类物资。这些物资也都用于固定资产存量,或耐用消费品的资产存量增加。关于资产存量的报废和淘汰,也可以称为资产存量的折旧,其核算非常之困难。在我们的MFA核算方法中采用了回归分析的方法,下式表示了某类资产存量折旧率的回归方程:第t+1年资产存量 = 第t年资产存量+第t年新增资产存量-l第t年资产存量其中:资产存量和新增资产存量都是以实物量计算的,l为某类资产存量折旧率。由各年某类资产存量和资产存量的新增加量的统计,通过上述的回归方程即可得到相应资产存量折旧率,再由该资产存量折旧率和当年的资产存量即可计算出该类资产存量的报废和淘汰量。在我们的核算的资产存量的报废和淘汰量包括:汽车、机械设备、耐用消费品、基础建设等几类。5结论和建议(1) 物资流核算方法MFA已在一些国家中加以采用,这是定量化地描述、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的消耗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关系,以及废弃物的产生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一个有效工具;(2) 我国正在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MFA提供的物资实物流的流向、流量和利用,以及废弃物排放等信息可以为我国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3) 欧盟委员会统计局EUROSTAR发表了“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irived Indicators - A methodologal guide”, 这个指南提出了MFA的总体框架,包括统一术语、概念,以及核算方法和表格,这个指南可作为编制我国MFA的参考;(4) 目前我国编制MFA直接可获得的数据还比较缺乏。如果将编制MFA确定为定期的制度,需要建立我国相应的数据统计体系;(5) MFA完全以物资的重量进行核算,其中有些物资属于资源紧缺的,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有些物资则可以大量地从自然界获取,其间未加以区分,未给予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