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化合物催化氨基甲酸甲酯和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毕业课程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外文翻译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67778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27.11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6-06-27
上传人:QQ14****9609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郭**(实名认证)
陕西
IP属地:陕西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化合物
催化
氨基
甲酸
以及
甲醇
合成
碳酸
二甲
毕业
课程
外文
文献
翻译
中英文
- 资源描述:
-
锌化合物催化氨基甲酸甲酯和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毕业课程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外文翻译,化合物,催化,氨基,甲酸,以及,甲醇,合成,碳酸,二甲,毕业,课程,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
- 内容简介:
-
,i,30001, s 00039, s as of in a to MC In a as an in It as it be of MC of of as a of MC is MC by of to as an C. of is in of it is of be a to is to is A of as in a or 8as to a of up to In as a in it of of aO it MC on it MC in a in n(by n(20 h n(615 C 4 h, in mL a a In a 0.1 C, of .4 of to a 00 ( 50 of is C of MC C In to of be 70 C, as at MC MC be 90 of at 0 h MC in MC C. 0 h C As a n2+or to 8 0of C a to n2+ M1 of n2+n2+. of 2,80 C; 3, 130 C; 4, 170 . of MC 190 C; 10 h; 7.5 g;64 . of MC 10 h; of g; 7.5 g;64 . of MC 190 C; of g; .5 g; 64 47, 16, 2008 5915of a as . At by C of 1 n2+8 of In n(of a of of in a to of to of a in a it an by in a be by n2+-H to on to a -N to of C C to a to n(), C in It 1), In it of n(to MC as in of C to in n2+RD C n2+of a on of C MC ) A. A.; S. 1996,96 (3), 951.(2) P. 2001, 73 (7), 1117.(3) Y. in of an A 1997,155 (2), 133.(4) D.; F.; U. in of A 2001, 221(1 241.(5) M. A.; C. L. as a 11 (1), 2.(6) P.; H.; W. 1980, 19 (9), 718.(7) M.; H.; N.; W.; Y. 2006, 7 (1), 6.(8) J. J.; B. L.; H. Y. A of 27 (4), 435.(9) N. V.; N. M. I) 1998, 37 (17), 4302.(10) T.; T.; T.; K. ,534,649, 1996.(11) H.; B.; J.; X.; D. of J. 2004, 103 (1 21.(12) R. Y.; R. C.; E. N.; B. 65,603, 1996.(13) J. Y.; A. P. ,392,078, . . of 47, 16, 2008(14) C.; X.; Y. of of 2005, 6 (10), 694.(15) M.; N.; W.; Y. 2005,44 (19), 7596.(16) B. M.; S.; Y.; M. of to as an 2003, 5(4), 429.(17) Q. B.; W. Y.; N.; W.; Y. H. 115 (1 111.(18) X. Q.; Y.; Y. J. of ,2a 2004, 43 (15), 4038.(19) E. N.; B.; A.; G.; R. of as of J. 1998, 556 (141.(20) M.; H.; N.; W.; Y. a 2007, 46 (9), 2683.(21) B.; D.; H.; J.; X. by at 2006, 7 (7), 472.(22) Y.; H.; J. of by 005, 434 (1 88.(23) S. A.; S.; T. W. A 2005, 280(2), 117.(24) J. C.; J. E. of , 1973, 29 (4),623.(25) V. L. in J. 1998, 449 (1), 53.(26) S. K. I), I)I) of 4 (2), 73.(27) W.; H.; W.; Y. in of J. A 2005, 231 (1 83.(28) W. J.; E. H.; G. R.; L. N.;C. D.; A. L. I) I) 004,23 (6), 1019.(29) A.; C. I) of -7 of a I) J. 2001, (22), 3320.(30) E.; T.; S.; M. of I)by I),4,7,10 41 (12), , 2008, 20082, 2008 47, 16, 2008 5917文献综述 碳酸二甲酯合成 的 研究新进展 医药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生:陈大红 指导老师:何光洪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 甲醇直接合成法、酯交换法和尿素醇解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进展 ,在相催化体系、非均相催化体系、离子液体催化体系、超临界反应体系以及光催化反应体系下概述了上述方法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 :碳酸二甲酯 ;直接合成法 ;离子液体 ;光催化 前言 碳酸二甲酯 (子中含有甲基、甲氧基、羰基和羰基甲氧基等基团 ,化学性质活泼 ,可以进行甲基化反应、甲氧基化反应、羰基化反应和羰基甲氧基化反应等多种反应 ,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有机合成中间体 ,同时也是溶剂和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添加剂 1, 2 。近年来 ,随着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的突破 ,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作为一种清洁的有机化学试剂 ,碳酸二甲酯一方面可替代光气、硫酸二甲酯、氯甲烷及氯甲酸甲酯等剧毒或致癌物进行羰基化、甲基化、甲酯化及酯交换等反应生成多种重要化工产品 ;另一方面 ,以碳酸二甲酯为原料可以开发、制备多种高附加值的精细专用化学品 ,在医药、农药、合成材料、染料、润滑油添加剂、食品增香剂、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应用广泛 ;第三 ,由于氧含量高、相容性好 ,可用作低毒溶剂和燃 油添加剂。因此 ,碳酸二甲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 ,合成 成路线正朝着简单化、无毒化和无污染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合成 交换法和尿素醇解法。由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可以使生产过程简化、生产成本显著降低。酯交换法具有条件相对温和、对设备腐蚀性低、原料毒性相对较小和 素醇解法以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尿素和甲醇作基本原料 ,具有原料价廉易得、工艺简单和反应产生的氨气可以回收利用等优点 ,并且反应过程无水生成 ,避免了甲醇 - 水复杂体系的分离问题。但用上述三种方法合成 率低等缺点 ,因此寻找更加合适的催化剂及载体、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是生产 1 以 00%的选择性和零排放 ,反应中不用任何溶剂 ,也没有污染物排出 ,该方法符合绿色化学化工要求 ,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前途、最经济和安全的合成方法 ,是研究的热点。但以 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和收率都很低 ,反应中生成的水显著影响着催化剂的活性。因此研制高活性的新型催化剂和新反应技术 ,促进二氧化碳的活化 ,提高碳酸二甲酯的收率 ,是整个工艺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相催化体系 赵天生等 3 在非超临界条件下用乙酸镍催化剂提高了碳酸二甲酯的收率 ,而且使副产物乙酸甲酯的收率降至最低。以乙酸镍为催化剂在超临界条件下 ,碳酸二甲酯为惟一的产物 ,而且收率是非超临界条件下的 12倍。 4 研究了 1, 3 - 二甲氧基四丁基六苯丁锡氧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甲醇和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甲酯中的应用。六苯丁锡氧是碳酸二甲酯合成的中间体 , 酸碱中心对甲醇的活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侯振山 5 报道的由二氧化碳与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中 ,所用的主催化剂为 促进剂为 。其反应条件为 :压力 20 30应温度 70 90 ,反应 10h。此条件下甲醇的转化率为 8. 3% 13%。曹发海等 6 研究了 催化的 在 n ( n () n (= 64 8 1,反应温度 80 100 ,压力 所得反应产物中 质量分数为 均相催化体系 由于非均相催化反应具有产物分离容易等优点 ,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 ,所以非均相催化体系的二氧化碳和气相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7 基于 弱两性 ,先后制备了 不同比例的 化剂 ,直接合成 得到了 7%的甲醇转化率。 J 8 在 化剂的基础上制备了40 /化剂 ,并指出 有 但 具有 B B 9 。钟顺和等 10 采用表面改性和离子交换法制备负载型双核桥联配合物催化剂 : 4 /2 4 /- 2 / - 2 / 2 /双核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载体 2- 以双齿配位键合 ,配体以桥基形式连接双金属离子形成双核物种。二氧化碳在催化剂表面存在桥式和烷氧碳酸酯基两种吸附态 ,其中烷氧碳酸酯基吸附态是生成碳酸二甲酯的关键物种。甲醇在催化剂上只有一种分子吸附态。二氧化碳和甲醇在催化剂表面上以高选择性生成碳酸二甲酯。在适宜的超临界条件 (温度130 ,压力 Pa,m (催化剂 ) m (甲醇 ) = ,以 - 2 /碳酸二甲酯的选择性为 100% ,甲醇的转化率可达 5%左右。何永刚等 11 以 载于无机氧化物及分子筛的表面制成了固体碱催化剂 ,分别在釜式和微波辐射两种反应器中考察了二氧化碳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 ,发现 而只是提供一种耦合的途径。在 100 、 5. 5甲烷存在下 ,碳酸二甲酯收率高于 90% ,主要副产物为二甲醚。 子液体催化体系 离子液体蒸气压近于零 ,有 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并且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处于液体状态。因此 ,采用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反应介质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蔡清海等 12 首次在反应中引入了对反应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液体溴代 1 - 乙基 - 3 - 甲基咪唑盐 ( , 使产物中 质量分数达到 蔡振钦等 13 利用离子液体溴代 1 - 乙基 甲基咪唑盐 溶解特性 ,研究了离子液体 2 催化 反应 规律的影响。固体碱 甲醇直接合成 增加 量可有效地提高 验结果表明 ,在反应温度低于 393K,反应压力高于 离子液体 甲醇直接合成 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不能改变反应的最佳条件和整体规律性。蔡振钦等 14 又考察了多种离子液体对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应的促进作用 ,并对机理作了分析。结果表明 ,离子液体对反应几乎没有催化活性 ,但有明显的促进作 用 ,是提高 反应的规律和历程不发生改变。离子液体对 良好的溶解性 ,是起促进作用的主要原因 ;当加入溴代 1 - 乙基 - 3 - 甲基咪唑盐 在温度为 363 K,压力为 应时间为 8 m() m ( B r) m (为 12 2. 3 1等条件下 ,可使高到 临界反应体系 15 以无机碱性盐为催化剂 、碘甲烷为促进剂 ,系统地研究了超临界条件下 甲醇直接合成 验结果表明 ,催化剂的活性主要与催化剂的碱性有关 , 的催化效果最好。曹发海等 16 采用碳酸钾和碘甲烷为催化剂 ,在釜式反应器中于超临界条件下进行二氧化碳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 ,研究了所用两种催化剂的适宜配比及适宜的反应时间 ,在反应温度为 60 120 和反应压力为 100 , 产物碳酸二甲酯在反应液相混合物 中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催化反应体系 孔令丽等 17 采用表面改性法制备了 合氧化物 ,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 催化剂。结果表明 ,引入 面的分散度 ,且 面分散均匀。在金属 (或 )的协同作用下 ,二氧化碳在催化剂表面形成活性较高的卧式吸附态 ,甲醇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分子吸附态和解离吸附态。 合后部 分形成了 提高了对光的吸收强度。金属 扩展了在可见光范围的吸收。与热表面催化相比 ,在较低的温度下光催化反应明显 , 并提高了甲醇的转化率。在 110 ,常压和空速 300的条件下 ,甲醇转化率达 13. 9%, 碳酸二甲酯选择性达 , 收率达 孔令丽等 18 采用表面改性法和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 催化剂。结果表明 , 半导体 2合后部分形成了 - O - 键 , 而且 催化剂表面有相互修饰的作用。 加入有助于提高 载体 面的分散程度 ,抑制 聚集 ,而且金属 催化剂表面存在多种活性吸附位 ,催化剂对 甲醇产生的有效吸附使得其在较低温度下就能促进碳酸二甲酯的紫外光化学合成。用 在常压 ,空速 300 , 140 和 125W 紫外灯辐照的情况下 ,4. 2% , 碳酸二甲酯的选择性可达 2 酯交换法合成路线的研究进展 传统的酯交换法是用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与 应生成碳酸乙烯酯 (或碳酸丙烯酯 ( ,然后再与甲醇进行酯交换 ,生成 酯交换反应为可逆反应 ,反应平衡趋向于环状二醇酯一侧 ,故反应转化率低。因此目前国内外正在开发由二氧化碳、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和甲醇一步合成 温和的反应条件下 ,实现 相催化体系 高志明等 19 采用四丁基溴化铵和甲醇钠构成的双组分催化剂 ,催化环 氧丙烷 ( ,二氧化碳和甲醇合成 别考察了一次加入和分两次投入双组分催化剂的合成工艺。实验表明 ,在 T=423K, P=4将该双组分催化剂分两次加入时 ,副产物的选择性为 1. 4 %。该结果明显优于将该双组分催化剂一次加入的结果。陈秀芝等 20 在 1 - 正丁基 - 3 - 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 ( 和 由环氧丙烷、甲醇和 成了碳酸二甲酯。实验表明 ,改变 量对 的影响 ,但可明显地影响其它产物的选择性。 足或过量都不利于 这说明只有 这归因于两种催化剂的协同效应。在 P = 4t=5= 150 的条件下 ,环氧丙烷的转化率达到 95%以上 ,碳酸异丙烯酯的选择性达到 碳酸二甲酯的收率达到 。崔洪友等 21 实验测定了不同条件下碳酸二甲酯 (,甲醇 , 乙二醇 ( , 碳酸乙烯酯 ( 在超临界相和液相中的 分配系数 , 计算了 随 随压力增加而增大 ,随温度升高而变小。这种变化规律表明 ,利用超临界萃取与反应耦合提高酯交换反应转化率的前提是 : ( 1)反应体系中浓度要高 , 即进料中环氧乙烷 (浓度要高 ,且 (2)低的反应温度和高的反应压力。在 160 和 5 20以环氧乙烷 ,甲醇和 原料 ,考察了用超临界究结果表 明 ,采用耦合技术可以提高%以上。 均相催化体系 由于均相催化剂与产物分离困难 ,因此 ,目前对非均相催化剂的研究较多。文献报道的非均相催化剂主要有碱土金属硅酸盐、离子交换树脂及分子筛等。最近 , 中科院化学所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 22 ,在反应温度为 423K, 力为 使用氧化锌负载催化剂将副产物控制在了 下 ,4 %。固体碱催化剂活性中心具有极强的给电子能力 ,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及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易于分离等优点 23, 24 。江琦等曾报道过分别以 25 及 26 为载体负载 并用于 近江琦等 27 利用稀土氧化物 E =Y,载体负载 2备了双组分固体碱催化剂 ,用于二氧化碳 ,甲醇及环氧丙烷一步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结果表明 , 为佳 , 2 化剂中 ,其他三种催化剂中 。载体对催化剂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 2 化活性最高。 2 焙烧温度超过 800 时 ,其催化活性仍然随焙烧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高温焙烧使部分 K+或者 入到 晶格 ,生成 构 ,这些物种充当活性位使催化剂保持较高活性。 28 以 B, x, 或 2, 6的整数 )负载在无机物上制成催化剂 ,主要对 载在 的催化剂进行了研究 ,其中以负载在 的 4. 5%。弱酸强碱盐具有催化活性的原因可能是在醇中形成了新的碱性位。 L 29 报道了 氧丙烷和甲醇在 4 率达 16. 8%。聂芊 30 以二氧化硅负载丙烯氰 - 丙烯酰胺 M)配合物为催化剂 ,由环氧氯丙烷 ,甲醇 , 接合成碳酸二甲酯 ,并给出了反应机理。指出 而是由环氧氯丙烷先与二氧化碳环加成生成氯丙二醇碳酸酯 ,然后再与甲醇进行酯交换生成 红等 31 采用浸渍法以 泡石 ( - 载体 ,制备了一系列金属盐 无机碱双组分负载型催化剂 ,催化环氧丙烷 ( 步合成碳酸二甲酯 (反应。结果表 明 , 催化剂的活性次序为 : 择性的次序为 : - 其最佳反应条件为 :反应温度 160 ,反应时间 5h,甲醇与 1。此时 , 3 尿素醇解法直接合成 甲醇尿素醇解法催化合成 具有原料价廉易得、工艺简单和反应产生的氨气可以回收利用等优点 ,并且反应过程无水生成 ,避免了甲醇 - 水复杂体系的分离问题 ,使后续分离提纯简单化 ,节省投资。目前已开发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尿素直接醇解法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 32 采用二丁基二甲氧基锡及高沸点电子施主化合物 - 三乙醇二甲醚的络合物为催化剂 ,用尿素或氨基甲酸甲酯和甲醇合成 过调节阀控制表压连续蒸出 176 182 反应 22h,氨基甲酸甲酯的转化率为 , 赵新强等 33 以正交实验评价了各因素对二丁基氧化锡催化作用的影响 ,得到的较佳因素水平为 :n(甲醇 ) n(尿素 ) = 44, n (二丁基氧化锡 ) n (尿素 ) = 应温度 180 ,反应时间 6h。由极差分析得知该四因素的重要性次序为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原料物质的量比 催化剂用量。薄向利等 34 用低热固相配位化学反应方法 ,分析纯 均相沉淀法 ,溶胶 - 凝胶法 ,并流沉淀法和固体研磨法等 6种方法制备了 ,分析比较了它们在合成 果表明 :在尿素为 3g,甲醇为 120 化剂占整个反应物质的 6%,反应温度为 170 180 ,压力为 应时间为 8 D)的催化活性最高 , 收率达到 , 尿素转化率为 77. 83%。用不同方法制备的 D) F) C) A) B) E) 。这说明催化剂的 催化剂颗粒越细 小 因此特征吸收峰就高。薄向利 35 对 3种金属单质进行了活性比较 ,发现镁粉有高的催化活性 ,并提出了镁粉催化反应的机理。其反应机理可能是镁原子首先插入到甲醇中的甲氧基和氢原子之间 ,激活甲氧基团和氢原子 ,使之发生分离。被激活的氢原子向尿素的一个氨基基团进攻 ,激活了氨基基团并发生脱离 ,生成 素剩余的基团会和甲氧基迅速发生结合生产氨基甲酸甲酯 ,而被释放出来的镁原子会继续循环上述步骤。被激活的氢原子向 另外一个氨基基团进攻 ,激活氨基基团 ,氨基基团发生脱离 ,生成 基甲酸甲酯剩余的基团会和甲氧基迅速发生结合生产碳酸二甲酯 ,而被释放出来的镁原子则会继续插入到别的甲醇中的甲氧基和氢原子之间 ,反应依次循环下去。当甲醇为 125素为 3g,反应温度为 185 ,压力介于 实验得到合成 镁粉用量为 1g,反应时间为 12h,通气方式为第三种通气方式 ,此时 赵新强等 36 考察了不同金属氧化物对尿素与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的催化性能。在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 n (甲 醇 ) n (尿素 ) = 20,反应温度 180 ,反应时间 9h, 量为反应体系质量的 8%。 。 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活性中心被覆盖 ,失活的 延吉等 37 将通过共沉积方法制备的混合氧化物 作甲醇与尿素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 ,在反应器中设计了能够及时脱除副产物氨气的特殊装置。反应在 180 250 下进行 ,将压力调节为118反应 6h,产物的收率为 还有 一些新的合成方法 : 如金属催化 乙缩醛合成 酸甲酯法、二甲醚合成 目前尚无最佳的合成 着高分子合成、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农药和环保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对 必将开发出新型、高效的 以满足绿色工业对 参考文献 1 p,of MC)as a . 997,(11):2 29. 2 996,68(2):367 375. 3 赵天生 ,韩怡卓 ,孙予罕 ,等一种从甲醇和二氧化碳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方法 P: 014 T,of in of 003,255(1):93 99. 5 侯振山 ,韩布兴 ,刘志敏 ,等 P: 96 曹发海 ,刘殿华 ,房鼎业 . 碱性催化剂作用下 J 2000,11:594 596. 7 . of 2O J. 002,237(1/2):103 109. 8 O2 000,62:187 194. 9 J of p of 2003, 256(1/2):203 212. 10 钟顺和 ,程庆彦 ,黎汉生 . 负载型 征与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 J2003,24(1):125 129. 11 何永刚 ,淳远 ,朱建华 ,等 甲醇法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中的作用 J 2000, 16(3):477 483. 12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