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化文体常识.doc_第1页
文学文化文体常识.doc_第2页
文学文化文体常识.doc_第3页
文学文化文体常识.doc_第4页
文学文化文体常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文化文体常识(一)古 代 文 化 知 识古代文化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大致说来,举凡天文地理、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诸多方面,都是。就某一门类说,也有相当复杂的内容,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内容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演变,这就更增加了它的复杂性。一、称谓1、对人的称谓第一种情况是直称姓名。用于自称,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用于作者所厌恶所轻视的人身上,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也多如此,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第二种情况是称字、号、斋名、谥号。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如“东阳马生君则”,“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以上称字。“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这是称号。称谥号的,如称王翱为王忠肃公,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史可法为史忠烈公。自称多有称斋的,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第三种是称官名、爵名。如全祖望称颜真卿为颜太师、称文天祥为文少保,黄宗羲称左良玉为宁南。第四种情况是称籍贯。如梁启超称康有为为南海。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几项兼称。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列都督肇基等皆死”,“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等等。这种称谓,一般说来,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此外,由于人们的身分、关系不同,尚有谦称、敬称及其它称谓。谦称类:寡人、孤(王侯自称)、臣(臣自称)、仆、不才、不佞、愚(一般人对人自称),妾(女子自称)。敬称类:陛下、大王、皇上、(称君),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之类。子、夫子、师、先生(称师),公、君、足下、丈、大人(称朋友或尊长者)。尔、汝为上称下或平辈之间不客气时,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者。2、 特殊称谓1)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 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因而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职业身分。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庖”表明职业是厨师,“丁”是人名。其他如师说中的“师(乐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师(乐师)旷”;柳敬亭传中“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之交遇到磨难时结交的朋友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好朋友竹马之交以贫民身分相交往的朋友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忘年交不拘于身分形迹的朋友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3、 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经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3、48、9岁的儿童垂髫(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8、913、14岁的少年总角(头顶两边的头发各扎成一个结,形如羊角)13、1415、16岁少年豆蔻(豆蔻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以初夏喻人未成年)15岁的男子叫束发,15岁的女子叫及笄20岁的男子弱冠;30岁的男子而立(立身、立志之意);40岁的男子不惑(不迷惑、不糊涂);50岁的男子知命(知天命);60岁花甲(耳顺);70岁古稀;80、90岁耄耋;100岁期颐。二、时间、节日1、 古代纪年月日方法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与干支兼用。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这样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纪年: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汉武帝起有年号。如“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也有年号和干支兼用的,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另外,由于地支与十二生肖相对应,我们就可以根据地支判断出某年肖某动物。如1996年为丙子年,子属老鼠,所以1996年为鼠年,同理可以推断出2002年属马年。由此我们可以很简单地算出每一个公元年的干支年及其所属的生肖。纪月法:常用序数。月中初一称朔,十五称望,近在望后之日称既望,月末称晦。每季度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纪日法:除用序数外,也有用干支的,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另一种是地支纪时法,即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个时辰的变化。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子时即现在的23时至1时,然后依次类推。一夜分五更(或称五鼓)。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附表)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01鸡鸣四更四鼓丁夜0103平旦五更五鼓戊夜0305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纪时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现代纪时23至11至33至55至77至99至1111至1313至1515至1717至1919至2121至232、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雨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三、风俗礼仪1、节日春节,正月初一,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元宵,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寒食,清明前1或2日。清明,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在每年4月5日或者6日。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重午。乞巧,七月初七,又称少女节,或七夕。中秋,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重阳,九月初九,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的习俗。喝菊花酒,插茱萸。腊日,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的习俗。佛教的腊八粥也渗入腊日习俗。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有吃“年饭”、“守岁”的习俗。2、礼仪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十二生肖,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尊重顺从。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三牲是指:一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是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少牢,指只有羊猪而没有牛。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第一类,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第二类,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第三类,佛教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第四类,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陨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四、 地名、官名和科举名词1、地名地名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等。地区名,如“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等等。政区名比较复杂,因为各朝各代政区的划分多有变化,现在只能就主要情况举例。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来又有十二州之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秦汉的行政区,主要的是郡,如张衡就是南阳郡人。汉朝还有由皇帝所封的王国,如张衡曾为河间相,河间就是国名。唐宋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天下共二百多州。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各朝的情况大体相同。此外,还有省、路、府、道等,各朝的情况很不一样。各级政区官署所在地,叫做治所。城市村镇名,如“大梁”是战国魏国都城、“咸阳”是战国秦国都城、“鸿门”、“霸上”都是古代小地名等等。山川关隘名,如“江”指长江、“河”指黄河“岱”指泰山以及崤山、函谷关等等。此外,有些地名,还有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福州又称三山。山东、关西、江表、剑外、五岳,山、河的阴阳;江:长江。河:黄河。长安:西安。汴京:开封。河北:黄河以北。 关中:函谷关以西。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大都、顺天府、京师:北京 锦官城:成都,也称锦城。吴郡、吴门:苏州。 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长亭:古代驿路上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人休息,也作为人们送别的地方。 江左:即江东,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畿:古代京都管辖的地区。瓜洲:古时著名渡口,在扬州南长江边。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吴越:古时称苏南、浙江一带。 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京口:镇江。 四明:宁波。 永嘉:温州。通州:南通。维扬:扬州的别称。 胡:旧时称西北地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 瀛洲:古代传说中海上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蓬莱和方丈。) 2、官名古代职官的情况,异常复杂,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领率百官,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入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简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政府大权。翰林:明清时代进入翰林院供职的进士通称“翰林”,担任编修国史、起草文件等工作。 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由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中政务和粮饷。 郎中令:统管皇帝侍从警卫的长官。 右贤王:匈奴官名,是单于下面最高贵族长官之一,通常由单于继承者担任。 相:汉时由中央调到地方管理地方军政的官员。当时分封到各地的王侯不过问军政,只享受封地上的赋税。 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执掌军事,司徒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司空掌管全国水利、建筑、皇家祭祀等。三公,为当时中央最高的官。六部:最稳定的名称为: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类似后世的司局长),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曾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地方官职秦汉主要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别驾、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地位类似后世的军区司令),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这以前称县令,以后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司马:官名,州刺史(唐代实行州、县制,州的长官叫刺史)的副职。 青衫:古代官服的颜色按品级高低而定。青色是唐代官位低微者的服色。作者当时官级为从九品,最低。 里正:古时乡官。唐代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明代改名为里长 路,南宋行政区域的名称,相当于现在的“省”。郡原为古代行政单位,管辖数县,明代已废。但由于古代州郡并存列,所以后来习惯上仍把州叫作“郡”。 府:官署的通称。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出:由中央调到地方任职为“出任”。)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是监察区,中央派员前往刺探情况,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做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隋代省的长官叫巡抚,两省或一省设一总督,省下又分道和府,管若干府县民政的,叫道;管省内某一事务的,叫督粮道、兵备道等等。再有一种情况是,古代官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此外,还有封爵和勋号。3、科举名词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如张衡曾被举为孝廉和连辟公府。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到了明朝,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各地考生参加县、府的考试,由省的提督学政莅临主持,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即省级考试,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举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及格者为举人;会试,乡试的第二年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考试内容主要是八股文,也称这种文章为制艺、时文、四书文(就四书范围出题)等。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称监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讲、助教等。4、官职的任免升迁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于是辞相印不拜”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擢,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升级可用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可用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前两种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下车:五、其他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指书房。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即点、横、竖、撇、捺、折、钩、提。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经冬不凋,自成美景,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出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拨的人格的象征。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提到的竹梅兰菊。兰,花朵色淡香清,多生于幽僻之处,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傲霜斗雪,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计量: 数量: 贯:古时用绳索穿钱,一千文为一贯。 (亿:古代十万为亿) 长度:舍:一舍为三十里。一射之地:即一箭之地,大约一百五十步。 (咫:八寸。 一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匹:布帛的单位,一匹是四丈。 礼节习俗、传统节令: 六合:古代结婚要选年、月、日的天干地去都适合的日子,称其为“六合” 再拜:拜两次,古代的隆重礼节。 酹,洒酒于地表示祭祀或立誓。勒:在石碑上刻字,一般用于记录功绩。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不可改变的常道。 古代以每月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妇女常在十九日聚会,置酒嬉戏。 流觞曲水:古代文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集会,在弯曲的水流中,放上盛酒的杯子,任其流动,酒杯在谁的面前受阻停留,谁就取而饮之,谓之曲水流觞。) 座次方位的尊卑:(朝堂、公堂坐北朝南为尊;官员上朝站位以右为尊,左为卑;坐车时则反之;酒席上以东为主位,以西为宾位;建筑物以面南为尊,面北为卑。 右族:豪族,也叫豪右。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贫民住在左边。)用具 (象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朝版,用象牙、玉或木材制成。又称象简、手版。上面可以记事以备忘。 缠头:观赏歌舞的人赏赐给歌妓的罗锦之类的财物。 辇,古代帝王后妃坐的车。 尊:古代酒器, 少牢:用猪、羊各一头祭祀祖先。用猪、羊、牛一头祭祀祖先叫太牢。古人又把羊叫“少牢”,牛叫“太牢”。庐墓:古人在父母死后要在墓旁结庐居住一段时间,这种守坟的房子称为庐家。阙: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五音:中国五声音节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更古的时候叫宫、商、角、徵、羽。) 五谷: 六艺:(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周礼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二)古 代 文 学 常 识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先秦文学一、诗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为文人作品;颂是庙堂祭祀的歌曲)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我们学过的其中的蒹葭、硕鼠、无衣、伐檀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贵族。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创造了新诗体“楚辞”。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一首抒情长诗)、九歌(是屈原以民间乐歌为基础,为朝廷祀典所做的祭歌,内有名篇国殇)、九章(写屈原两次放逐的经历,中有名篇涉江橘颂)、天问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风骚,“风”本指诗经“国风”,“骚”本指楚量辞中的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代表;又常作诗歌辞赋的-代称;有时也借指文采或文学修养。二、散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我们学的秦晋淆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等课文均出自左传。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我们学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出于此。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故事集。书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广泛流传。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弟子三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儒家经典,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典籍,老子所著或谓老子后学编纂。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道家学派著作,唐人称其南华经。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著名的如逍遥游、养生主、秋水。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儒家经典。记录孟子言行,孟子及其门徒所作。 荀子,名况,当时尊称他为荀卿,战国赵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孙子,战国时齐国的军事家孙武。孙子又名孙子兵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此书在古代被称为兵经。秦汉文学 汉时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采集民歌),后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至唐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班固评价汉府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孔雀东南飞原名焦仲卿妻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被誉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双璧”。其余著名的还有上邪、陌上桑。 文人五言诗出现于东汉初年,它之所以日趋成熟,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其中最出色的为辛延年的羽林郎。东汉末年还有数量不少的无名氏“古诗”,其中一部分代表了那时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这些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其中我们熟悉的有“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辞赋贾谊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因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故又有“贾长沙”之称,他的代表作是过秦论。其余名家尚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史记原名太史公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还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包括12本纪(叙述帝王的政迹),30世家(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70列传(各阶层人物的传记)、10表(各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8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共一百三十篇,这五种体例相互配合和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曾任太史令。他历十年艰辛,完成史记的著作。我们学过的课文分别出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与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并称,二人代表了西汉文学的主要成就,故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汉书作者班固,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它是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魏晋南北朝文学魏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全都是乐府歌辞,我们比较熟悉的如观沧海、短歌行。作品反映现实,风格古朴沉雄,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与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并称“三曹”。三人皆为当时文坛领袖,尤其是曹操、曹植,诗风遒劲,慷慨悲壮,集中体现了“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曹氏父子及聚集在他们周围的“建安七子”、蔡琰等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风格悲凉慷慨,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建安七子,汉末建安时期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玚、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七人同居邺下,故又称“邺中七子”。他们均能诗善文,作品多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也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 竹林七贤,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阮籍之侄)、王戎、刘伶的并称。此七人崇尚老庄,纵酒交游,游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号为七贤。晋、南北朝一、诗: 陶渊明,东晋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著作有陶渊明集。我们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和读山海经,散文桃花源记。他的辞赋归去来辞是历来为人称诵的名篇。还自撰了小传五柳先生传。二、文: 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所著魏书、蜀书、吴书,北宋时合为一书,改称三国志。三国志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的近百年的历史。 后汉书作者范晔,南朝刘宋时史学家。后汉书因其内容充实,论述精到,既具史家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故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它资料丰富,文笔传神,不仅是一部地志,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水经是记述人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 文选现存的文章总集,以萧统的文选为最早。这部总集是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东宫时延集文人们共同编订的。其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是一部代表当时文学观点的好文学选本,宋人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吴均,南朝文人,他的书信体游记与朱元思书被誉为南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都和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这类小说成就最高的首推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一类是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这类书比较完整流传至今的只有南朝刘宋的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它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四、文学理论:魏晋时有魏曹丕的典论论文、晋陆机的文赋,南朝齐代刘勰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则是我国第一部诗评专著。唐代文学诗歌:王勃唐代初年著名文学家,其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名句),诗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的诗能突破宫体诗的束缚,开拓诗歌题材的新领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被选入课本。在文坛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四人均能诗善文,对改变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起了很大作用。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皆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诗大多失传,仅存6首,但这6首绝句都是精品,奠定了王之涣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尤其是凉州词、登鹳雀楼2首,悲凉壮阔,沉雄无比。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故乡过着隐逸生活,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与王维齐名,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并称“王孟”。他的诗主要反映隐居生活情趣,或摹写旅途的风光景物,风格清新淡雅。有孟浩然集。代表作过故人庄被选入课本。山水田园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诗作以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盂浩然等。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名世,长于七绝,被誉为“七言圣手”。名作出塞被选入课本。边塞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因有边塞生活经历,故诗作多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王维,(700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早年曾奉使出塞,诗歌多写边塞风光,后期则多咏田园隐居生活。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选人课本的有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少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并好行侠。自20岁起便漫游各地。天宝初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而遭谗去职。后在洛阳相识杜甫,结成挚友。安史乱后曾为永王李磷幕僚,因磷败牵累流放夜郎,赦后飘泊,死于当涂。其诗雄奇豪迈,想象丰富,感情炽烈,音调高昂,有“诗仙”之称。有李太白集。望天门山、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被选人课本。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分别代表着唐诗的两座高峰。少时即有宏大抱负,刻苦读书,历经10年漫游,在洛阳相识李白,结为挚友。安史乱中,陷于长安,脱身赴行在风翔,任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流亡四川,曾挂名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舟中。他一生坎坷,故其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称为“诗圣”,其诗风格多样,但以沉郁为主;众体兼备,而以古体、律诗见长;语言精练而具表现力。兵车行、春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羌村、“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有杜工部集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春夜喜雨、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选入课本。与李白并称“李杜”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自幼刻苦好学,尽通六经百家。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关心民生疾苦,反对官吏聚敛,思想上尊儒排佛,宣扬孔盂之道;文学上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对宋诗有很大影响。有昌黎先生集。马说、师说被选入课本。与孟郊的并称“韩孟”。韩擅散文,孟工五言古诗,时号“孟诗韩笔”;另外,两人诗风接近,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作家。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古代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少时聪慧,学习刻苦。步入仕途曾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多年担任地方官,对民生疾苦了解颇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形象鲜明,如秦中吟、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长恨歌等均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琵琶行被选入课本。与唐代诗人元稹并称“元白”。两人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最后病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之一,与韩愈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的诗风格清朗,他的散文以寓言散文、山水游记和记传散文最富特色,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散文黔之驴、小石潭记、童区寄传和诗歌江雪、渔翁等。有柳河东集。捕蛇者说被选入课本。与韩愈并称“韩柳”,两人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因晚年居住祖父杜佑所遗樊川别墅,故称“杜樊川”。杜牧博学多才,诗、赋、散文皆工,并擅长书法,以诗的成就为最高。诗风豪放疏朗,气势纵横,尤善七言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过华清官绝句均为传诵佳作,江南春被选入课本。其所作阿房宫赋为唐代小赋的杰作,亦被选入课本。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器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情致婉曲,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安定城楼、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为其咏物诗代表作;瑶池、贾生则是咏史名作,其爱情诗成就尤高;“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均为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与李白、李贺并称“三李”。三人诗作皆以浪漫主义为特征。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后主,词人。国亡后为宋所俘,相传为宋太宗毒死。善诗文;音乐和书画,尤工词。前期作品风格柔靡,后期作品转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其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为名作。宋代文学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诗人。终身不仕不婚,隐居西湖孤山,以赏梅养鹤为乐,有“梅妻鹤子”之称,谥“和靖先生”。诗以七律见长,其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柳永,(约987一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曾官屯田员外郎,故有柳七、柳屯田之称。据传因写诗嘲弄科举,宋仁宗很不高兴,批他“且去填词”,故自谑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是北宋首位专力填词的作家,写了大量长调。他的词流传较广,时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之说。雨霖铃(寒蝉凄切)被选人课本。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孤贫,刻苦好学。官至参知政事,谥“文正”。戍卫边塞多年,颇有贡献,是庆历年间革新领袖。诗、文、词均出色,词今存仅5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尤为慷慨悲壮。有范文正公集00散文名作岳阳楼记被选入课本。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少时家境清寒,刻苦自学。考中进士后,曾官至参知政事。早年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谥“文忠”。他领导诗文革新运动,在诗词、散文各方面都卓有成就;他积极培养、奖掖人才,苏洵父子、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因而成为当时文坛领袖。其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形式。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其代表作醉翁亭记、伶官传序被选入课本。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其著作以史论、政论为主,代表作六国论被选入课本。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谥“文正”。主编资治通鉴,这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贯通战国至五代长达1360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选入课本的有训俭示康和录自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曾任参知政事,并两度为相,执政期间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章多为政论,立意超卓,其诗风格遒劲,泊船瓜洲为代表作,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传世名句。有们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被选入课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屡遭贬谪。晚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撰写学术性巨著梦溪笔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医药等领域,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活板、采草药、雁荡山被选人课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北宋大文学家和书画家。少时即博通经史,善写文章;考中进士,深得考官欧阳修赏识。他为人正直,屡遭磨难,曾因“乌台诗案”而入狱,60岁时还被贬至海南。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法自创“苏体”。有东坡七集。代表作题惠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石钟山记被选入课本。豪放派,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豪放派词作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豪迈奔放,重要作家还有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等。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是北宋颇有影响的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他推崇杜甫,重视诗法,但刻意求奇;书法尤善行草,自成一格,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山谷集。 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是南宋婉约词派大家。少时便开始写诗作词。其父李格非是著名学者,其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安定优裕,金兵入侵后,漂泊流离,生活孤苦。其诗词散文均有成就,并擅长书法、绘画、音乐。有漱玉词。代表作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武陵春、声声慢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被选入课本。婉约派,代表作家有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等。题材较狭窄,多为男女恋情和个人遭遇,情思曲折,含蓄蕴藉,语言婉转绮丽。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幼年时期金人入侵,他随家逃难,从小怀有忧国忧民之志。中年时期曾投身军旅,对其创作影响很大。他主张抗战,屡遭投降派排挤,虽终被罢官,但报国信念毫不动摇。他一生留下了9300多首诗、140多首词以及大量的散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被选入课本。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学识广博,哲学、经学、史学、文学均有成就。他继承程颐、程颗理学,世称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所著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为士子必读教科书。其文学见解见于诗集传、楚辞集注,所作诗文语言简洁明畅。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古今传诵名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均受过苏轼的培养和鼓励,出自苏轼门下。江西诗派,宋代诗歌流派。以黄庭坚为中心,因成员多为江西人,故称。一祖三宗,“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均为江西诗派代表作家,而江西诗派非常推崇杜甫诗法,故称。元代文学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元杂剧的奠基人。他长期接触社会底层生活,关心劳动人民尤其是妇女的命运,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他才华横溢,创作丰硕,有杂剧60余种,散曲10余套,小令50多首。著名剧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窦娥冤被节选入课本。马致远,(约1250一约1323)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剧家、散曲家。晚年离开官场,归隐山林。杂剧汉宫秋为其代表作,取材于王昭君故事。其散曲艺术成就很高,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被选入课本。王实甫,生卒年不详。一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剧家。早年做官,后退职闲居。杂剧作品有14种,现仅存3种。所作西厢记取材于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现实主义的杰作,它表现的反封建主题,对后世戏剧小说影响颇大。元人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明代文学汤显祖,明代戏剧家。曾任知县,因不附权贵被免官,不复出仕。所作传奇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影响最大,它思想深刻,形象鲜明,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元曲四大家:元代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著名剧作家的并称。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七位文学家即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的并称,是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之一。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七位文学家即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的并称,是明代复古主义文学的又一流派。公安派:明代后期反对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文学的一大流派,因其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三言二拍: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文学金圣叹,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曾评点“六才子书”,即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水浒。对水浒艺术特点的分析颇有见地。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代小说家。19岁考中秀才后便屡试不第,71岁时才援例补为贡生。他一生贫困,以塾师为生,从20岁开始,用50年时间创作、修改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谈鬼说狐的方式抨击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狼、促织被选入课本。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学家。曾因戴名世案被累,入狱二年之久,释放后官至礼部侍郎、经史馆总裁。他在文学上推崇韩柳,提倡“义法”,力求语言雅洁,是我国古代最大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左忠毅公逸事被选入课本。桐城派,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力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被称为“桐城三祖”。U们提出“义法”主张,继而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影响极大。“五四”运动前后,桐城派末流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反对势力。吴敬梓,清代小说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讽刺小说,是揭露科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