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1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64年9月调任现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1982年辞去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副主席。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诗集十年诗抄,论文集诗与遗产,译作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杜诗风格“沉郁顿挫”,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了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串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时间杜甫经历代表作品公元712745杜甫从小学诗,二十四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但由于奸臣捉弄,没能考中。他在这一时期里,漫游了全国,先后和高适、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并和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望岳房兵曹胡马赠李白等2困守长安时期时间杜甫经历代表作品公元746755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3流亡时期时间杜甫经历代表作品公元756757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沦陷,杜甫带着妻儿逃离,后被叛军捉回长安。757年,杜甫冒死逃脱,肃宗授其左拾遗。不久,因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也就宣布了杜甫政治理想的破灭春望月夜北征悲陈陶悲青坂等4西南漂泊时期时间杜甫经历代表作品公元758770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1写作过程杜甫传的写作始于1946年,历时三年。从青年时代,冯至就极为热爱杜甫,与“杜诗”“发生了绝大的爱情”(1924年9月3日致杨晦信,收入冯至全集12卷第19页)。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2写作目的写杜甫传,冯至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他的目标是要使“这幅图像使人一望便知道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个现代人用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给描出来”。传记文学的两个基本特征1真实性真实性是指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传主的人格魅力或功过得失。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虽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2文学性传记是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传记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选材、细节的刻画、场景的描绘等方面。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整饬(ch)(2)颠踬(zh)(3)麻痹(b) (4)谄媚(chn mi)(5)狷介(jun) (6)参谒(y)(7)窘况(jing) (8)疟疾(n)(9)别墅(sh) (10)饿殍(pio)(11)饮馔(zhun) (12)嫔妃(pn)(13)霪雨(yn) (14)紊乱(wn)(15)支绌(ch) (16)邺城(y)(二)多音字1因词而异(1)禁(2)蒙(3)藉 (4)载(5)弄 (6)泥2一言辨异(7)他的眼睛有点模(m)糊,事物的模(m)样一点也看不出来。(8)领导称(chn)赞他,说他工作很称(chn)职。二、写准字形(1)(2)(3) (4)(5) (6)(7) (8)三、用准词语1因缘姻缘填一填红楼梦里,贾宝玉与林黛玉是木石前盟(前世缘),也是一种男女姻缘,但两人之间,有一种还债的因缘在里面,结出的果实就是“花落人亡两不知”。辨一辨“因缘”,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条件或力量。“姻缘”,婚姻的缘分。2.树立竖立填一填团里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在营区竖立了45块装有雷锋不同时期的工作、生活照片的牌子,帮助官兵真正树立学习的榜样。辨一辨“树立”,侧重于意识形态领域里建立起新人、新事、新风尚。“树立”多用于褒义,对象多是抽象的好的事物。“竖立”,侧重在地上或物体上把一些物体直立起来。“竖立”是中性词,对象都是具体的。3.反映反应填一填家长反映校车接送学生时间不固定,造成有学生漏乘现象。对此,学校迅速作出反应,当天印出时间表,发给每个学生。辨一辨“反映”,把客观情况(包括言论、意见或某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表现出来,或把情况和意见报告给上级或有关部门。“反应”,事物引起的意见或行动;有机体受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四、积累成语1词义理解(1)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2)横征暴敛:指强行征收苛捐杂税。(3)乌烟瘴气: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4)声名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5)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6)穷兵黩武: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7)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都不干。(8)信手拈来:随手拈取过来。多形容写作诗文时运用材料、驾驭语言随意自如。(9)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2辨析正误与那些无所事事的人相比,王勇明可谓是好大喜功,工作踏实,干劲十足,在单位真是名声大噪。辨析:“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是感情色彩不当,也与后面的“踏实”相矛盾。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杜甫本文主要叙述了诗人杜甫“困守长安时期”、“流亡时期”和“西南漂泊时期”的经历,描写了诗人在安史之乱前后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局中经历个人苦难,体会人民苦难、民族苦难的过程。诗人在现实中分别解决了仕进与归隐、忠君与爱国的矛盾,在君主行为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将爱国与忧民置于首位,表现出对国家人民的强烈使命感。他的诗歌直录历史,忧国忧民,开辟了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完成了人民诗人的责任。一、阅读p56从“玄宗在751年(天宝十载)正月8日举行了三个盛典”到“同时生产力也就衰落下去了”,回答问题。1选段开头部分交代杜甫求仕遇到的挫折,其作用是什么?提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揭示当时乌烟瘴气的政治环境,暗示了杜甫仕途不顺的社会原因,也为下文杜甫不幸生活的开始作了铺垫。2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叙述751年秋天杜甫生病一节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提示:作者在叙述751年秋天杜甫生病一节时运用了细节描写。作者选取了门外连绵的阴雨、倒塌的墙屋、门外积水中的小鱼、床前地上的青苔等具体的事物,展示了当时杜甫贫困交迫的生存状态,衬托出杜甫的失意和郁闷。3文中引用了杜甫与友人共登慈恩寺塔时的诗作。请简要说说杜甫诗与友人诗作的不同之处。从中可以看出杜甫怎样的性格特征?提示:(1)其他人的诗作大都表现出一种出世之感,而杜甫的诗作没有出世之感,反而是“登兹翻百忧”,并且明确表明自己并非是“旷士”。(2)从中可以看出不管个人的际遇如何,不管遇到多少挫折,杜甫对人民、对国家(主要表现在对太宗的怀念和对玄宗的惋惜。古代的忠君和爱国是一致的)的深厚情感始终没有变化,展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提示:当时乌烟瘴气的政治背景、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遭遇和杜甫穷困潦倒的人生际遇。二、阅读p1719从“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揭露了这个朝廷的种种缺陷”,回答问题。5如何理解“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提示:长安城里的杜甫过着唱和同僚供奉皇帝的闲散又可怜的生活,在政治上发挥不了儒家入世谏臣的积极作用,事与愿违;脱离了战乱中的人民的生活使他认不清时代的苦难,创作也进入狭窄的天地,空虚浅薄没有分量,以前对现实民生关注、对民族强大渴望的创作也陷入困顿甚至消亡殆尽。如果他不从人民的角度去观察社会所谓的安定,他的创作将会一蹶不振。6作者为什么提到杜甫瘦马行义鹘行的创作行为?提示:说明杜甫创作圈子的缩小使他不能直接接触苦难的人民和战斗的将士;说明杜甫很清楚人世的困顿,始终同情苦难百姓,希望将士充满斗志,国家强大;这种思想的根源也为他以后由皇帝的供奉官到人民诗人立场的转变作了铺垫,打下了思想基础。7怎样理解作者对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段生活的叙述和评价?提示: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作者对杜甫是充满景仰之情的,但他的叙述本着忠于历史、以杜写杜的原则,保持历史的本来面貌,把杜甫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写,尽了作家应尽的责任,因此,作者对杜甫这一阶段低回的生活给予冷静客观的历史评价。这种犀利的评价里包含的担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杜甫深沉的爱。1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其原因是什么?试加以分析。提示: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主要是说他的诗歌反映历史,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这可从他的一些主要作品中体现出来。诗作所反映现实“长安十年”的作品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出了对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春望月夜北征等这些诗表现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三吏三别等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了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2“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具体例子,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提示:历史局限举例说明屡遭打击后藏其锋芒,远离人民的闲散生活只能写出没有分量的诗作(43段);终日陪着肃宗活动,杜甫因脱离生活,写出了一些毫无光彩的诗作(44段)。对皇帝仍存有一定的幻想(48段“驻马望千门”)。43段:“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和人“互相唱和”,“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只显得轻飘而悠扬”。44段:“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界只限制在皇帝的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把“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4648段:“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因房琯事件被贬出京城,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只认为这是“一个打击”,并不以为是“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一、写法简析1善于引用诗句,来表明观点文章在表明观点时不是直接说出,而是用杜甫的诗句来说明。如写统治者征发士兵开往边疆,引用了兵车行中的诗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等句子,这样写使传记叙中有评,观点更加客观。2善于运用数字,来表明观点如为了说明统治者不顾民情,执政残酷,写道:“这年户部呈报的全国郡县的人口总数是52 880 488人,但是和中国现在人口的数目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经过五年的战乱,人口自然减少了”这样就使人们充分体会到三吏三别中那村野无人的惨境。又如写安史之乱时,写唐军大败,用了“战马万匹只剩下三千”“甲仗十万几乎全部丧尽”来说明,把战争之惨败用数字直接写出来了。二、技法导练引用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巧妙地运用引用,能使说明文更显生动,使议论文更见雄辩,使散文更现魅力。从内容上来看,引用的内容丰富多彩;从形式上来看,引用的形式多姿多彩。1引用诗句引用诗句作为文题,鲜明、醒目;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在文末引用诗句,一箭双雕,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2引用谜语引用谜语,可以使文章显得新奇、有趣。3引用成语成语言简意丰,引用贴切,可使行文准确、生动。4引用格言格言言简意明,引用得当,可使行文活泼、明快。5引用名人名句名人名句是语言的典范,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如能“妙手偶得之”,能让文章长出明亮的眉目,给人亲切感。6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寓言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引用恰当则耐人寻味,引人入胜。7引用俗语俗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定型语句,它简练形象,通俗易懂,质朴无华。俗语的引用,可使文章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8引用日记日记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真情流露。引用日记,可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9引用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会让你找回那份遥远的生活回忆,给你纷乱的感情体验一个定型,给你痛苦而枯涩的构思一种启发,给你茫然不定的选择一些灵感的润色,使你笔下的文字亲切而又灵动。练习:请学习引用的方法,以“蛮干与巧干”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答案:(示例)蛮干意味着不顾方法、不顾实际地办事,往往会导致“赔了夫人又折兵”。芬兰有句谚语:“宁可花一天好好思考,也不要用一周时间蛮干徒劳。”历史上有名的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骁勇善战,更是有以一敌十之勇。项羽空有一身好力气,但不肯好好研究兵法,又不听谋臣劝阻,只知道一味拼杀。他的悲剧,绝大部分是因为只会蛮干,才输给了老奸巨猾的刘邦。中国民间也有句谚语,是老百姓根据生活实际总结出来的道理:“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正因如此,做事不应该只顾蛮干,而应学会巧干。巧干说明能够摸清形势,慎重下手,巧用策略,即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正如用钥匙开锁,摸清了锁的内部构造,用恰当的方法,就会轻易打开锁。在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正是如此。如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火烧赤壁”。曹操明显是仗势欺人,气势汹汹,而诸葛亮和周瑜在分析了曹军不善水战的情况后,妙“送”“连环计”“苦肉计”,最后巧借东风,赢得了这场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至关重要的一战。倘若东吴与蜀硬与曹操正面交锋,只怕到时真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会下棋的人,是“棋不看三步不捏子”的最好例证了。巧干要求人们多思多想,对不了解的情况决不轻易下结论,方是智者所为。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5素材1少年杜甫有一天,杜甫又缠着姑母讲故事。姑母说:“咱们杜家出过许多名人,晋朝著名大将杜预就是我们的第十三代远祖。他打仗有勇有谋,为朝廷立过大功。百姓们还编歌谣称赞过他呢!”“真了不起!”杜甫跷起大拇指称赞道。“你爷爷(杜审言)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诗,受到过皇上的奖赏,人们都夸他是个才子。”这些故事给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读书,好学苦练,七岁的时候,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咏凤凰。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拿给父亲看,正巧有两位客人来访。他们也很有兴致地看起来。“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扬雄(都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家)的手笔呀!”客人们看完后说。从这以后,这两位客人经常向人们夸奖杜甫,还带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听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的绝妙音乐。这对他的影响很大。杜甫一生写诗都十分讲究技巧,反复推敲,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应用角度:“要提倡家庭励志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等。素材2拒任河西尉杜甫在长安不愿重蹈高适的覆辙,宁愿不做官,也不愿逢迎长官,鞭打人民。他毅然拒任河西尉,并写出了“拜别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诗句。这使我们想到了有相同经历的陶渊明,他们虽然生活的朝代不同,但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却至今为人们称道。应用角度:“谈骨气”“关心人民疾苦”等。素材3勇于直言的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杜甫毫无顾忌地写出了杨氏姊妹的荒淫无耻,这种“文胆”并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具备的。在以后的岁月中,杜甫的品性丝毫不改。在房琯事件中,杜甫这种不顾生死的精神再次得到体现,接着杜甫又不顾生死,为吴郁说情,其敢于直谏、勇于直言的品性令世人震惊。这使我们想到了另一位名扬四海的谏官魏征,正是由于他的直谏,才成就了一代帝王李世民善于纳谏的美名。如果杜甫也能遇到像李世民那样的明君,也许他的命运会被改写。应用角度:“命运”“敢于直谏”“善于纳谏”“谈品格”等。素材4爱国者杜甫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丰碑。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人民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应用角度:“人与社会”“见证”“爱国”“责任”等。应用范例忧 与 爱(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每一次走进“杖藜叹世者”们神圣的心灵,总是能感到有一份沉甸甸的爱躲藏在深切的忧愁之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忧国忧民而名留青史的杜甫何止一个“忧”字了得!在他的每一声叹息中,在他的每一份忧愁中,爱国爱民的思想始终闪耀着最夺目的光芒。爱之深,所以忧之切。还有那位被唐宪宗当作一块破砖随意地扔往柳州、邵州的柳宗元。面对僻远、冷落、荒凉的边境,回望那浮云遮望眼的长安,自己满腔尚未实现的抱负在忧患之中渐渐沉淀成对当地百姓浓烈的爱。于是,他用爱来承担浓重的忧愁,他兴办学堂、禁止巫术、垦荒屯田、种树植株、推广草药,他深谙边疆的百姓更苦,边境更需要发展。几年的时间里,他在柳州做出了大量功绩。他自己甘为愚人,任劳任怨,把忧愁留给自己,把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柳州的百姓。一位教育家说:生命到了最后一刻,一切才显得深刻。我不得不说,因忧而生的爱更显得深沉。因为那是饱含泪水的爱。舒婷的诗写给我的同代人,唯因不被承认才格外地勇敢真诚。即使像眼泪一样跌落,仍有来自大地的点点回音。北岛、顾城、海子,这些在忧虑中前行的诗人,这些对祖国、对人民充满爱的诗人,这些甘为后来者披荆斩棘、开辟一条光明大道的贤者,因为爱,他们的忧才有了意义。我不得不想起那位蹙着眉头,在电视荧屏上,在新闻的风口浪尖上坚持着的主持人白岩松。他用他的睿智与机敏,责任与博爱,看得比我们更远更深,他深知社会的黑暗与落后,他深谙人心的叵测,他知道“这是一条最遥远的路”。他知道以一己之力就算粉身碎骨也不能立马改善某些地区落后的现状。因此,他将眉头紧锁,然而,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我却分明感到有一股向上之力支撑着他,他永远不会倒下那就是他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耳畔依旧回响着杜甫先圣的“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那份不亚于青年人的担当,那一颗滚烫滚烫的爱之心,在历史的忧患之中是心里的一方晴空,千百年后酝酿成一弯七彩之虹!点评本文构思巧妙。作者以探访者身份走进“杖藜叹世者”的心灵世界,触摸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聆听他们共同的大爱之音。几个生动感人的形象,寥寥数笔的议论,恰到好处地表明观点:古往今来所有伟大心灵一脉相承都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对杜甫这一素材的灵活运用,不仅再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而且使首尾形成照应,紧扣了主题。一、杜甫名句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其六)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5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1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其一)二、杜甫诗赏析选粹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释】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钟:赋予、集中。决眦:裂开眼眶。凌:跃上。【赏析】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春望杜甫【注释】烽火:古时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三月:言时间很长,非确指。浑:简直。不胜簪:言头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赏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月夜杜甫【注释】鄜州:现陕西省富县。云鬟:妇女的鬓发。清辉:指月光。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赏析】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全诗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月夜忆舍弟杜甫【注释】戍鼓:戍楼上的更鼓。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长:一直,老是。【赏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者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天末怀李白杜甫【注释】天末:犹天边。君子:指李白。“文章”句:意谓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魑魅”句:意谓山精水鬼在等着你经过,以便出而吞食,犹“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一憎一喜,遂令诗人无置身地。“应共”句:因屈原被谗含冤,投江而死,与李白之受枉窜身,有共通处,往夜郎又须经过汨罗,故也应有可以共语处。汨罗:汨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湖南湘阴县。【赏析】李白于至德二载(757),因永王李璘之罪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诗,眷怀李白,设想他当路经汨罗,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实,此时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因凉风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怀思。文人相重,末路相亲,其情其景跃然纸上。八 阵 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注释】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赏析】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在结构上,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注释】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被封为岐王。崔九:即崔涤,当时担任秘书监。【赏析】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献唱。杜甫青年时才华卓著,也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朝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赏析这篇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选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文章着重写“草堂的文化意义”,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比如,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等。(时间:40分钟满分:57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n)粜米(tio)别墅(sh) 开凿(zo)b整饬(sh) 饿殍(pio) 箜篌(kng hu) 讽谏(fng)c氤氲(yn) 唱和(h) 拈花(nin) 老妪(y)d菜畦(q) 幽咽(y) 樊川(fn) 放诞(dn)解析:选da项,“氛”应读fn;b项,“饬”应读ch;c项,“和”应读h。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狷介烦琐偕同间谍乌烟瘴气b寂漠 抱负 诙谐 坐镇 民生凋敝c复辙 慰藉 因缘 杀戮 慷慨陈词d纨绔 疏浚 赌搏 谗媚 历精图治解析:选ab项,漠寞;c项,复覆;d项,搏博,历励。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句是()a如今是几百年难逢的太平盛世,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无所事事,那不要怨别人,只怪自己不够努力,不够用心,不够专一。 b“海归”人才优势明显,他们就业其实很有市场,只是部分人好大喜功的求职方式堵住了自己的路。c在天人的问题上,西方与东方迥乎不同。西方视大自然为敌人,要“征服自然”;东方则视大自然为亲属朋友,人要与自然“合”一。d广州恒大队以大比分击败大阪樱花队,赢得了一场荡气回肠的胜利,终于在今年的亚冠赛场上展示出了应有的冠军风范。e针对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军事设施的问题,王毅指出,中方在驻守的有关南沙岛礁上部署有限、必要的防卫设施,是行使自保权和自卫权,无可非议,与军事化无关。解析:选cea项,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都不干。此处应用“无所作为”或“一事无成”。b项,好大喜功: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指办事不切实际,喜欢铺张浮夸。这里应为“好高骛远”。c项,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使用正确。d项,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此处用错了对象。e项,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4把下列句子补充到文段空缺处,使文段语意连贯、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用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对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骨气端翔,光英朗练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abc d解析:选d本文段围绕着“谭鑫培与杜甫在精神上的共同点”这一话题展开。解题时要注意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句是杜甫诗歌风格的特征,应紧承上句“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 句是“所以追随者众多”的原因解说;接下来的句子则是对两者风格相似的具体阐述;句与句的顺序由句中的“悲凉与苍劲”决定;句的顺序由关联词“只有,才”确定。由此即可确定答案为d项。二、阅读鉴赏(30分)(一)课内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节选)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年才32岁的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末年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至于“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这样的思想实在不高明,尤其是在两京收复不久,胡人势力还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的时期。 是凤翔一段的经验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界只限制在皇帝的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还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他有时自己也深深意识到这可怜的生活: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潏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只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儿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凤翔时代的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琯也被命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清河郡公。可是房琯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再加上贺兰进明那些人的毁谤,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邠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人们说他们终日结党成群,乱发议论。国子祭酒刘秩贬为阆州刺史,京兆少尹严武贬为巴州刺史,曾经给杜甫许多帮助的大云经寺僧人赞公被放逐到秦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走出一年前曾经经过的金光门,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管理华州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等的文教工作。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所以他在金光门前写出这样的诗句: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5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句话的含意?(4分)答:_参考答案:“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政治课件
- mto技能考试及答案
- 电缆发展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4、施工工作报告√
- 新解读《GB-T 32151.12-2018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2部分- 纺织服装企业》
- 本科正式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
- 电焊日常知识培训课件
- Pacidamycin-4-生命科学试剂-MCE
- Acetylcarnitin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Myristyl-nicotinat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1.2 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第3 课时截一个几何体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2025版食品加工委托生产合同范本
- 2025年老司机三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标准)货拉拉签协议书
- 学堂在线 中国传统艺术-篆刻、书法、水墨画体验与欣赏 章节测试答案
- 工厂供电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船舶集团校园招聘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外贸销售政策知识培训课件
- 2025房屋租赁托管合同示范文本
- 2025江苏连云港赣榆区招聘社区工作者88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静脉输血并发症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