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1.doc_第1页
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1.doc_第2页
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1.doc_第3页
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1.doc_第4页
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1 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 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 “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 “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一)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着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 “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 “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05-115. 2熊启煦.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8):342-345. 3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8-41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2摘 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的。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英汉文化差 异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背景、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当文化差异现象在翻译中需要保 留或无法求同时,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阐释、信息的增删等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可译性 Abstract:As one major mean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is tig htly related to cultur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reveal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how the translatability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di 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re reflected mainly in religious cultural backgrou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customs and habits. Translation tech nique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liberal translation, explanation, addition a nd deduction can be applied whe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need reserving or cann ot be identified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translatability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 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 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1。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 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 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227。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 术。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 在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文化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语言是文化 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 造成翻译的困难。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上帝”这 个概念就具有浓重的基督色彩,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宗教背景,在翻译时一味地追求文化的 等值,有时就会造成文化的亏损。因此,不同的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不容忽视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 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还有神话中的“龙王”。其中以佛教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最 大,不少成语就和佛教相关。例如:苦中作乐、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天花乱坠等。如果译 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困难。 2.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 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 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 孝”,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 义文化”。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 值千金”、“大树底下好乘凉”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 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 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 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 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则重理性、逻辑、求异、求 变、重竞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各个民族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创造不同的文化,而这 种不同必然要通过文化的载体语言得以表达。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导致翻译中一些词 语的引申义不同,因此,我们要谨防翻译陷阱。例如:汉语中的“拖后腿” ,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其意思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 ”。再比如,中国人常用“黄色”表示低级趣味、庸俗、猥亵等,但 我们不能看到“yellow boy”,就译成“下流男孩”,因为这 个短语在英语中指的是“金币”。 3.历史、地域、风俗习惯的差异 因为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以区别于对方的“异质”客观存在,而这种“异质”必然要 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英语中不乏歌颂“西风”的诗篇,而汉语中却常有赞美“东风”的诗 句;英诗多抒写“夏日”之丽,汉诗多描绘“春天”之美。这些都与文化的地域性不无联系 。 西方人起源于游牧,与奔马感情深厚,因此,在英语中有大量带“马”的习语,如 “a will horse”(工作认真的人), “a dead horse”(徒 劳无益的事),“ ride on the high horse”(盛气凌人)等等。而 中国自古以来 是一个农业大国,成语中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长”、“顺 藤摸瓜”等。 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就话题的选择来看,英美人交谈忌讳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有关个人的话题,而中 国人见面就会问“你多大了、结婚了吗、收入怎么样”等问题。再比如,英国人对狗一般都 有好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等。而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都厌恶鄙视它,常常用它来比喻坏人坏 事,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 二、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策略 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还包含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 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刘宓庆先生220也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 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但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 性决定了文化的可译性是相对的。为此,译者就要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文 化信息。 1.直译 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译成译语的词句,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 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3。这种方法既可保留原语的民族色彩,又让译语读者能 够接触大量的异族文化,从而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都是从英语直译过来并被大家所接受的习 语。再比如:将“挥金如土”译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y” ,要比选用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好,这样 既不影响正确地理解原文含义,又保留了汉语的特点。总之,直译重在忠实原文,从内容到 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决不等于提倡在翻译中搞形式至上的机械转换。直译可以保 持原文形象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适用于那些只为某民族所特有 ,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2意译 如直译无法尽显原作风姿或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则有必要借助意译。意译是指将别的 民族语言中的无等值物词按照汉语的构词方法和构词成分进行仿照。如将“hold a wolf by ears”译成“骑虎难下”;把“as thick as thieves”译成 “亲密无间”;“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译成“ 本末倒置”。反过来,把汉语的“糟糠之妻”译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译成“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译手法。和直译相比 ,意译更注重意义,忽略细节,要求译文自然流畅。换而言之,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实际上就 是“形合”和“意合”的关系3。 3.音译 音译适用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和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音译中,汉字已经不表意, 只表音。如:“Beatles”是一支6070年代在英国影响很大的吉他乐队,音译成汉语为“ 披头士”,由这个词我们中国人便可联想到此乐队乐手的形象、风貌。再如:“cool”音译 成汉语“酷”。一个“酷”字把时下年轻人追求新潮、前卫、崇尚与众不同、寻求个性发展 的言行与心态表现的活灵活现。 4.阐释 越是民族色彩浓重的词语和事物、越是作家个性鲜明突出的地方,翻译越是离不开“释”。 通过下面两段文字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阐释对文化差异的有效弥补。 His wife held the purse string.(他的妻子掌管经济大权。)purse st ring是钱袋子,握着钱袋子即掌握着经济大权。 Since The Book of Poem begins with a poem on wedded love. I thought I w ould begin this book by speaking of my marital relations and then let other matt ers follow.(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译者为使 原 文涵义明朗化,直接解释说明了“关雎”与“三百篇”的关系及其内容,点出了作品的文化 渊源。 5.信息的增删 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差异,在双语转换中,有时为了求得源语与译入语的表达在概念上的一 致,译者常常需要在语言形式上作适当的变通。这既利于突出译文中语言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也便于读者认同和接受源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这种“变通”具体可体现为信息的增补 与删减。例如: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it was the ep och of incredulity.(这是一个隆盛之世,但也是一个衰微之世;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但 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新纪元,但也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新纪元。) 译文中添加了3个“但也是”,成功地反映了原文所描述的种种对比和矛盾,如不做这样的 增补,则无法连接上下文,亦无从再现源语风格。 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 would go out and get drunk.(星期五发薪日到 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译文中如不增加“发薪日”,读者往往会产 生迷惑。在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日,这里的增补,使得“星期五”具体化,也让文化信息一目 了然。 In the street below a peddler was crying his wares.(房子下面有个小贩在 沿 街叫卖。)译文中略去“他的货物”几个字,不但无损原文的语义,而且更生动的再 现了源语中的情形。 because he used to lend money to people in distress, and would neve r take any interest for the money he lent(因为他常常借钱给那些有急难的人,从来 不要利钱。)译文中将原句末尾处的介词短语连同其中的定语从句通通略去,仅用一 个“利钱”与之对应,简练地传达了源语的语义和风格。 由此可见,要做好传译,译者必须时时牢记信息增删的目的,并以之为准绳,认真对照两种 语言,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增则增,该减则减。同时,还要协调好信息增补与删减之间的关 系,掌握好“度”的问题,决不能无中生有或随意舍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 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 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 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要根据不 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 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8(2):78-82.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孙晶.直译、意译翻译与归化、异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3):3 36-337.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所谓“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和一般的知识,也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有着鲜明的文化特性,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地转换。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至关重要。曾经有一个翻译的轶事:一位外国人参加中国的朋友的婚礼,他称赞新娘很漂亮,新郎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外国朋友大吃一惊,以为是问哪里美,只好硬着头皮说:“鼻子,眼睛,耳朵,嘴巴都很美。”无独有偶,在我们地现实生活中,大型公司也因为不懂文化的内涵,同样犯了大笑话。Braniff Airlines(布兰尼夫空公司)想宣传其舒适的座位,可当它的广告语从英语翻译成西班牙语时,意思却告诉人们乘坐他们的飞机可以不穿衣服。同样the Chevrolet automobile company(雪佛莱公司)试图在拉丁美洲推销the Chevy Nova car,广告译文同样也很糟糕。Nova意思是星星,而在西班牙语里是走不动的意思。 故而,翻译不仅仅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与文化之中。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 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二、地理位置的不同 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英国是一个海岛,渔业和航海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国传统是内陆文化,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在英语中很多习语与水有关,但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对应。例如: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放一放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Drank the fish 牛饮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千万不要班门弄斧 气候同样也带有地域特色。中国人喜爱东风,因为东风象征着春天,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通常用来比喻革命地气势和力量。而西风是冬天的象征,给大地带来一片萧瑟和凄凉,通常用来比喻没落地腐朽势力。“东风压西风”(毛泽东),如果不了解此中特殊涵义,外国人势不会明白其特殊含义。但在西方,英国是海洋性气候,西风代表着春天,象征着生气勃勃,大地复苏。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同样,中国的夏天是炎炎夏日,烈日难耐,通常人们觉得不舒服。但是英国的夏天气候凉爽宜人。莎士比亚曾经写了仲夏夜之梦,并且还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ure. 三、思维方式的不同 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这种观念文化的主要载体式语言的句法结构。汉语句子重“意合”,反映中国人重“综合”,英语句子重“形合”,反映西方人重“分析”。在中文的句子中多采用“流水句”,在叙述事实的过程和动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涵几个甚至十几个句子。譬如在水浒传中就多采用这样的“流水句”。但西方人注重逻辑分析,惯与“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到各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层层叠加,形成“树杈形”的句式结构。所以在英文翻译中,译者通常用连词“and,but,or”等,并多用分句,从句来表达原文层层递加,有主到次的信息。此外,汉语多主动句,英语多被动句,反映了中国人不重本体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重本体的思维方式。汉语通常从已知到未知,从大到小的词序和英语从未知到已知,从小到大的词序,反映了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譬如在地址和时间地顺序上,中国人先省份,后城市,再地方,而西方人则习惯与先小地方,再大地方。 四、人名文化的差异 人名的文字形式以及人名的结构模式影射出不同的信仰、习俗和价值观。中国传统的姓名由三个字组成,第一个是姓,第二个是家族的辈分,第三个才是名。名字的选取代表着取名者的所寄托的希望。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都有名有姓,但是在姓名的排列顺序上,却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这种姓和名的不同排列顺序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宗族观念,而姓代表这宗族、氏族、群体和血缘关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代表宗族、家族的“姓”必然在前,而代表个性的“名”理应在后。然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更强调个性和个体,尊重个体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意识,所以必然把代表个体的“名”放前,而代表共性的“姓”放在后面。故而,这种“重姓”和“重名”的观念识中西方人人名文化中最明显最重要的差异。所以中国有“百家姓”,蕴含深厚的文化积累,但西方的“姓”则多来源与以父姓、地名、诨名、职业、颜色或自然现象。 五、意识形态文化的不同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其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关联。 (一)政治上的概念和知识 中国传统信奉儒家学说,所以“孔孟”特指儒家学说。在美国,Martin Luther King是美国着名民权运动领袖,他的生日“马丁路德金日”是美国法定的节日,象征着着民权,尤其是黑人的民权。“lobby”是美国政治生活的一个常用词。原指“休息室”,国会在会议期间对议员的游说活动多半在议会前面的休息室进行。“lobby”在政治生活中特指对议员进行游说。“Naverick”指在政治生活中我行我素。“Naverick”原为美国德克萨斯农场主的名字。因其养牛方法上与众人不同,以我行我素着称。所以这个词指在政治生活中不循规常理、出人意料、不墨守成规,与一般人政见不同的人。 (二)经济上的概念和知识 以美国为例,“Nikkei Index”即我们常常听到的“日经指数”。它是由东京证劵交易所根据美国道琼斯阿囡公司的股价修正计算方式计算出来的每日股价指数,列入计算表的股票有225种。它被经济学家们认为是亚洲经济状况的晴雨表。“Fed(federal Reserve Bank)指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Silicon Valley”(硅谷)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附近的圣克拉拉县,该地区因集中了一大批半导体公司及新兴地信息产业而声名远播。由于硅是制造半导体的原料,这个地区便称之“硅谷”。同时,硅谷有时一大批网络公司的聚集地。“硅谷“已经成为高科技信息产业地代名词。例如中国北京西北海淀区地中关村汇集了大批知名信息产业,被称为“中国的硅谷”。“bioeconomy”(生物经济)是本世纪出现的一个新词。它指以生物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例如克隆技术、生物工程食品、优生等生物技术。 (三)文化中的概念和知识 同样以美国为例,“Hippie”指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一些年轻人,他们对现实不满,标新立异,崇尚先锋派艺术,表面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性格,称之“嬉皮士”。”Yuppie”是指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雅皮士,即城市中上阶层的青年专业人士,是”Young Urban Professional”的缩写。他们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富有、有雄心、追求金钱和享受、衣着讲究、追崇时尚。”Broadway”是一条纵横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大街”,集中了众多家剧院,电影院等娱乐场所,每天都有大量的戏剧和娱乐演出,是被公认为纽约戏剧和娱乐中心,是美国戏剧和娱乐业的代名词。着名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究坐落在百老汇大街上。 (四)其他典故传说的反映 典故传说是历史的精髓,是文化的浓缩,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典故传说具有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典故传说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汉语中的“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据说赵国大臣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换十五座城,献璧时秦王拒不给城,“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由于这个典故,汉语成语“怒发冲冠”形容头发竖立,表示非常愤怒。 有些典故本身就是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闻鸡起舞”等。 有些典故表达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评价,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例如“助纣为虐”、“殷鉴不远”等。 在神话传说中,汉语“点石成金”来源于古代神仙故事,说的是仙人用法术可以使铁或石编委金子。还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通过这些神话传说,表达说话人的见解或对现实的隐喻。 在西方,“a Judas kiss”(犹大之吻)比喻口腹蜜剑,阴险的背叛,源自圣经。指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犹大以接吻为暗号出卖耶稣,导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The Gordian knot”(戈尔迪结)比喻棘手的问题,源自希腊传说,戈尔迪在木桩上系了一个众人皆无法解开的绳结,后由亚历山大王一刀斩开。 “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里斯之剑)比喻临头的危险,源自希腊传说,古Syracuse过往命令其廷丞达摩克斯坐在以一根头发悬挂的剑下,以示君王多危。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比喻假慈悲。“Eden”(伊甸园)比喻乐园,安乐之所。“olive branch”(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a Sphinx riddle”(斯芬克斯)比喻难题或难解之谜。“Solomon” (所罗门)比喻聪明人或贤人。 六、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翻译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翻译。“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特征,因此不同地文化需要交流和沟通,而交流和沟通离不开语言地的翻译,文化及其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人员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只有充分地了解民族文化和语言,才能领悟到文化负载的内涵和信息,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只有对民族特色文化深刻了解,才能做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汪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6. 3、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4. 6、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7、Mary Snell-Hornby.翻译研究:综合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8、科米萨诺夫.当代翻译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9、廖国强.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 10、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材料文化差异(一)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 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 , 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 to miss the boat (错失良机)、all at sea( 不知所措)。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着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 nd)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 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历史典故 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汉语中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赔了夫人又折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其特定内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Trojanhorse (特洛伊木马, 出自希腊神话) , arrow of Cupid (丘比特之箭, 出自罗马神话)。 (三)习俗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 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 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 却是一种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宗教信仰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 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谢天谢地”“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 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 God 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 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 damn you, 危险过后常说Thank God或God bless you。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一直被奉为西方文化的经典。英语中许多成语也正是出于此。如finger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 ,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 (真心行善,不求回报)。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英汉习语并成功地进行英汉习语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英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中文摘要 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因此,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语着手,论述习语在文化上六个方面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即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字习语的差异。从总体上看,英汉习语在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在翻译时,对应关系的习语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的习语应该首先弄清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处理。因此,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应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文化的交流。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的领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Abstract 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sentence because they are ignorant of target cultur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me field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dioms, which reflect customs, ar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n every country. Idiomatic phrase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s, are loaded with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serve as a mirror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idioms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n six levels: living environment, custom, religion, allusion, the acknowledge of objective thing. When expressing linguistic meanings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idioms: correspondent,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For the correspondent idioms, we can translate them word for wor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for the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idioms, its better to make sure first of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meanings, and then translate them appropriately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Therefore, translation of idiomatic phrases is mor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an simple translation of these two languages. The mastery of the technique for translating idiomatic phrases is a must to the cultivation of 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