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中的诗词赏析_第1页
高考政治中的诗词赏析_第2页
高考政治中的诗词赏析_第3页
高考政治中的诗词赏析_第4页
高考政治中的诗词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哲学中成语、诗词、俗语一、方法指导:引言类选择题解题方法题型特点 引言类选择题,就是以引言作为题干并从中引出相关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观点的选择题。纵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引言类选择题中的引言不拘一格,或名人名言,或谚语成语俗语,或典故寓言。如果再从形式上细分的话,引言又可以分为直接引言和间接引言。直接引言是引用原话原文原句,具有很强的经典型;间接引言是引用原话的意思,经过命题者的思维加工,带有命题者的主观倾向性。引言类选择题的引言不是简单的问题引出或过渡,而是考查考生在对特定引言理解的基础上,从更深层次上论证或阐述相关理论观点;有时也可能是整个试题都不出现要考查的理论,但要求引言蕴含的道理与选项蕴含的道理一致,因此,此类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它不仅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考查考生的联想、分析判断以及知识迁移能力。方法指点 首先,成功阅读、把握主旨是前提。引言类选择题一般是以名人名言、成语、俗语以及经典著作中的著名论断作为题干,由此读懂引言是成功解题的前提和基础。这里的读懂不是要求考生分析引言的背景、写作手法、风格和语式,而是要懂得引言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主旨和态度,否则就难以实现知识迁移。考生必须学会快速捕捉引言中的重要词语,如俗语“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这一说法中的吃饭与流汗一比较显然说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春江水暖鸭先知”说的是动物能感知自然界的变化,考生若能看出这一点解题就不难了。其次,选准角度、紧抓词眼是关键。成语典故中的词眼及意象往往蕴藏着古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境界,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我们把握它们就能知道试题的考查目的和考查指向。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里的词眼及意象在于“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与“古难全”,由此可以判断出命题者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及规律的客观性。最后,比照释义、明确指向是保证。一般来说,把握引言的捷径就是深入探究引言中关键的几个词句的含意,此时要尽可能运用“比照释义”的方法。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虚心与骄傲之间的矛盾关系,也不能发现两者都属于人的特点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由此可以推导出相应的选项。二、高考政治中的诗词赏析以诗词典故为“题干”的引文式选择题,在近年的政治高考试题中,一直是传统的“保留节目”。她的存在, 增加了试题的可读性,给沉稳、严谨的政治高考试题平添了许多文学的魅力,也对考生们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细研究历年此类“真题”,既能从中有所启发,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1.(1995全国20)“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 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一首唐诗作引文, 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诗中所描绘的是对于干旱的天气, 两种人有两种不同的反映:种田人焦急万分, 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求雨, 而朱门富户却在门口看热闹, 还怕阴天到来乐器受潮发不出声音。同样是干旱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就是人们由于立场不同而带来的不同反映,A答案本身错误,B、D虽正确,但与题目所体现的道理不相符。故选C项。 2. (1998全国21) 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解析】该题主要是考查意识是否正确的原因。题中A、B、C、D都可选,但由于当年是最佳选择题,因此必须在四者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答案。从题中看,苏东坡知错是“后来”的事,知错的原因在于在不同地点黄州见到秋菊落英,如果把“后来”与“黄州”转述一下即可说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因此B答案是最好的选项。 3.(2001全国28)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表明: A、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B、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C、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D、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受具体条件制约 4.(2001全国29)沈括通过实地考察,用“地势高下之不同”解释了白诗所描绘的景色,这说明: A、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 B、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5.(2001全国30)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解析】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景色为情境,设置了多角度的三题。第3题考查对白诗中描绘的景色的哲学寓意的理解。A、B两项的表述尽管无误,但不符合题干的意思,因而不能选。C项中“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正是符合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的特点,即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因为事物的发展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千姿百态的,千变万化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受具体条件制约的。因此,C、D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故选C、D。 第4题考查考生对沈括通过实地考察,用“地势高下之不同”来解释白诗所描绘的景色的哲学思考,具有发展性思维的特点。此题中B项的表述不符合沈括当年的基本事实,故不选之。沈括通过实地考察而得出“地势高下之不同”的结论说明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表明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因此选:A、C、D。 第5题考查科学理论正确地提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基本知识,难度并不大。A项讲的是认识的根本任务,与题干中某规律的发现提示了事物的本质这一内容关系不大,是本题的干扰题肢,故不选。B项正是题干所表明的内容,即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应选B。C项、D项所述的内容无误,但不符合题意,故不选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据此回答6.(2002全国文综33)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7.(2002 全国文综34)“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崖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出了中华民族有(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 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文化心理 8.(2002全国文综35)“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观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 B. C. D. 【解析】第6题A肢是错误的,诗人的感受是基于现实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有感而发”。C肢是错误的,诗人的审美活动虽然充满着联想,但同样遵循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D肢也是错误的,它违背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肢是正确的。“月是故乡明,”是诗人直抒胸臆的心理感受,它不反映月光的客观实际。7题共同心理素质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题肢D体现了题意。 8题肢是错误命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各自的特殊规律,都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都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9.(2004 北京文综3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 A. 想象是突发的 B. 想象是随意的 C. 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 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解析】本题以一首唐诗作引文, 考查的知识点是属于意识范畴的“想象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是对雪后景色的美好想象,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雪景,而不是随意的,故排除B;内容来源不等于内容本身,故排除D。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把冬天想象成为春天,把雪景想象成为花开。A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所体现的道理不直接。故选C项。 10.(2004广东24)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 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是物质的不同反映”。诗中所描绘的是对于荔枝质量的评价问题,两种人有两种不同的反映:苏东坡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蔡襄却把岭南荔枝评为下品。同样是岭南荔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这就是人们由于主观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的价值判断,B、C、D答案本身错误,故选A项。 综上可见,此类以诗词典故为“题干”的引文式选择题,一般以优美的诗词为题干,综合考查考生运用哲学、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和领悟的能力,同时涉及到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考查的知识点本身并不难, 但对考生理解能力上的要求却较高。解答此类试题有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是对题干的理解, 要求有较高的古文水平, 第二是对哲学、政治原理的运用。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在学好政治课本上基本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审美素质的提高,做到全面发展, 是成功解答此类试题,也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三、引言选择题训练1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恒:稳定)志。”这启示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要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要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要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设问的主体是党和政府,但是党不能履行政府职能,故排除;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经济,故排除。正确,本题选C。2某政协委员在接受采访时总结了他对自己当了多年政协委员的感受:以前,政协委员“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现在变成了“说了不白说,关键是说得出来还是说不出来”。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渠道得到了拓展政协委员要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与水平政协委员应提高自身能力,以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A B C D答案D解析政协委员“说了不白说”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故当选;“关键是说得出来还是说不出来”意味着政协委员要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与水平,故当选。在材料中未体现;表述错误,政协委员不能行使国家权力。3荀子曰:“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句话启示我们()A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B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利用规律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D主观能动性是利用规律的前提答案B解析“天”喻指客观规律,荀子强调要“制天命而用之”,启示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故选B。A不符合题意,C、D错误。4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答案B解析“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的哲理是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B符合。5对下边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没有漫画了)只有抛弃传统文化,个人和社会才能进步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文化创新要摆脱落后思想和文化的束缚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A B C D答案C解析结合漫画和辅助性文字,可以提炼出漫画的寓意:如果不加强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就会阻碍我们进步。解答时,学生要注意结合设问要求“理解正确的是”找准漫画寓意与知识的切合点。说法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将其全部抛弃。依据漫画中对“已知”“未知”的思索,可知符合题意。漫画未涉及实践的知识,故不选。6下图是一个德国人阐释的中国人与德国人表达个人观点的方式,这背后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此认识正确的是()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区别、相互交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不同的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了文化差异A B C D答案C7.图漫画(你的心境)所体现的哲理是()A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答案D解析A中说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是错误的。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说明 (C)A自然科学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B.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C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D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伯乐的相马禁经中说:“良马额部隆起,像一种蜘蛛的日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按照书上说的这些特征去“相马”,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了一匹马。”据此回答45题9、伯乐的儿子这种“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 C )10、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到 ( A)A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理论观点C从自己的经验出发D把个人的愿望作为立足点11、“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段话说明 (A)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B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殊领域,二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没有哲学观点的具体科学和没有具体科学材料的哲学都不是科学D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哲学也以具体科学为基础12、马克思提出:“观念的东西不歪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下面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C有人脑必然产生意识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13、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神不过是一个噩梦,不过是人现象的、仅在人的幻想中存在的东西罢了。”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 (C)A神是根本不存在的,神的观念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可以创造人间根本没有的新事物C神的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某种原理”的一种真实的反映14、以下言论属唯物主义的是 (C)存在即被感知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畏之非也 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王者承天意而从事 天行有常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人死血脉竭,何用以鬼?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A BC D15、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一首诗中写道: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A B C D 16、韩非子智子疑邻篇载: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对这件事,用唯物主义观点看 (C)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的 大亡其财的结果证明了主观主义有百害而无一利 富人以个人好恶而智子疑邻,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富人的唯心主义在这件事中表现为“不筑”和“疑邻”A B C D17、宗教主张“上帝创世”、“天国主宰人间”。这一主张 (B)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为还存在着物质世界以外的世界 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 B C D18、“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 (C)A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说明人不能改造自然物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D人们创造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19、“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这告诉我们 (A)A一定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B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总会受到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的制约C思想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定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20、恩格斯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是因为 (B)A思维可以创造一切B人的意识可以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C没有思维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D思维是人类区别于优越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21、“情绪可以使智慧之花结果”这种说法 (D)A正确表明了意识对事物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B正确表明了只要有意识指导实践就能成功C错误地夸大了意识的反作用D有一定的道理,表明了积极健康的思想可以使精神饱满22、朱熹说,“总天地万物”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这种运动观属于 ( B )A主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B客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D形而上学的运动观23、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D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又是一种物质活动B在显示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C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D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24、清代学者王国维将求学的境界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个层次为“衣带渐宽众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个层次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归纳出求学的三种境界说明 ( D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人的认识领域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主观因素的影响25、唐代诗人李白领略了庐山美景,触景生情,便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这表明 ( C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26、“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吧!”这段话给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启示是 ( C )A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高于一切B要从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出发C全面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D要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出发27、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 A )A子不语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8、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的哲学意蕴隽永悠长。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表达了 (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的思想物质运动多样性的思想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A、 B、 C、 D、29、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 C)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否认是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30、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D)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宇宙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A、 B、 C、 D、31、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下列观点中,违背这一根本思想的一组是 (D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A、 B、 C、 D、32、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说:“我要做的是教我的愿望符合事实,而不是试图让事实与我的愿望调和。”赫胥黎的话符合以下哲学原理 (A)A物质决定意识 B客观与主观相统一C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四、成语、诗词、俗语讲哲理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 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央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 到达 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19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主现唯心主义是荒谬的。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21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22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23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24.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 践 。25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地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26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27 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28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29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30 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3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32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33 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3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35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 益。3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3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3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39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40东施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