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口中心校二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页
临口中心校二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2页
临口中心校二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3页
临口中心校二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4页
临口中心校二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口中心校二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 杨先菊 曲丹 时间:2011年9月【课题】: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我的见解】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中的长句子,能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并了解附加成分在句子中的作用。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多音字“鲜”在课文中能据词定音,掌握“晨曦、炽热、凝神、纯洁”等词语,能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最后一个自然段。4、了解天安门广场国旗护卫队的感人事迹,体会他们热爱祖国,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继续用单元提示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理解文中的长句子。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教具准备:录音、录象、小黑板课前预习:1、熟练地朗读课文。2、查字典:晨曦、炽热、凝神注视、鲜为人知3、找资料:国旗护卫队天安门广场上每天的升旗仪式第一课时一、看录象,激情并揭题。1、看录象。2、说说你有什么体会。3、这就是每天早上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出示课题)。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这一激动的场面的。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听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些什么?2、反馈,集体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学习字词。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注意:字音:炽热、凝神、鲜为人知、摄氏、字行:晨曦、臃肿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指名读课后题2。2、默读课文,依据课后练习2给课文分段。3、反馈分段结果,说说分段理由。五、学习第一段1、回忆本单元阅读提示是什么?(读懂长句子。)其学习步骤是怎样的?2、默读第一段,划出第一段中你认为值得深入学习的长句子。并用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自学。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1)1991年5月1日,东方欲晓,晨曦微露,在天安门广场上,数万群众炽热的目光凝神注视着雄伟的天安门。目光注视着天安门。结合课后1(1),体会附加成分的含义。“群众的目光”、“炽热的目光”、“凝神注视”(说明大家对国旗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当时激动的心情。)指导读这一句子。(2)掌旗手擎着五星红旗,34名正步向旗杆基座行进。缩句:掌旗手和护旗队员向旗杆基座行进。结合课后1(2),体会其他一些词语的含义。整句话写出了升旗仪式气氛的庄严。知道读句。3、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余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些语句最令你感动?4、讨论,并齐读这一自然段。六、作业。作业本第3、6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回忆听写词语二、学习课文第二段。1、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段的?读文划句自学朗读。2、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段。3、小组交流。4、提出小组学习时没弄懂的问题。5、齐读第二段,说说战士们的哪些行为最令你感动,请你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些句子。三、学习第三段。1、指名读第6自然段,其余划出这一自然段中的反义词。2、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文中的反义词说明了什么?(为维护祖国的利益。不怕苦,不怕累。)3、读到这里,你最想对护卫队战士说些什么?4、过渡:是啊,国旗护卫队战士的崇高爱国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所以一位诗人这样赞美这些可爱的战士。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师范读,问:你们知道这些句子的含义吗?谈谈体会。形象纪念碑高大心灵汉白玉纯洁胸怀广场开阔6、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7、填空练习,辅助默写。战士们的形象像一样,战士们的心灵像一样,战士们的胸怀像一样。四、简单了解书名号的用法。1、找找课文中有书名号的句子。2、说说它的用法。五、小结。学了文章后,你们有什么体会,我们应该向护卫队叔叔们学习什么?六、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七、课堂作业:作业本第4、5、7题。教学板书;教后记临口中心校二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 杨先菊 曲丹 时间:2011年9月【课题】: :秋天 【我的见解】一、课题:秋天 二、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三、教学重点1.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四、教学难点:1.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五、课时:1课时。六、课型:综合新授课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八、教具: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秋:导入新 ,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二)诵秋:1.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2.学生互评;3.老师范读,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也可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4.学生评,老师随机点拨;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三)品秋: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提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2.汇报探究结果;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四)写秋: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声一起歌唱秋天 (出示配乐画面,学生齐背秋天)。(五)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2.研讨与练习:三。第二课时(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1.老师出示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学生齐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刘禹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2.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有关秋天的诗句。(二)导入新课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少关于秋天的佳词妙句,下面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人何其芳所写的现代诗秋天,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三)简介作者: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9年他与卞芝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最先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四)老师讲解全诗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或“渔家秋景图”)。画面包含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本节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五)课堂练习教学板书;教后记临口中心校二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 杨先菊 曲丹 时间:2011年9月【课题】: 古诗两首【我的见解】敕勒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望庐山瀑布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一到二首。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二)、学习古诗:1、听古诗朗读,学生自由跟读。2、初读古诗,熟悉诗歌内容。(学生评议标准为熟读。)3、回忆古诗的学习要点:字、词、句、篇。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与已经学过的古诗对照等方法)自学古诗。5、小组汇报,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理解难点:生,弥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长;疑,怀疑;落九天,从天的最高处泻落。(汇报中要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言、补充的机会)6、朗读练习: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雄伟。可采用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后评议的方法。(三)、了解诗人:过渡语: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于李白生平的知识呢?1、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肯定知识丰富的同学。2、通过课件展示李白生平,了解李白诗作的特点: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四)、巩固诗歌的学习:1、回到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体会李白诗作特点的表现,点到为止即可。2、体会诗歌的意境,开展朗读竞赛,(评价要求为在读出瀑布磅礴的气势同时,读出语言的描绘的魅力。)3、背诵积累古诗。教师点拨:读背无定法,只要能表现文章内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五)课外积累展示:学生自由诵读自己所知道的课外的李白的古诗。(力争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六)、学唱古诗望天门山:过渡语:同学们,古诗不仅能读、能诵,还能唱呢!听1、学生学唱古诗望天门山。2、反复六遍后,请已经能背诵的同学表演背诵,介绍经验。3、学生自由背诵或唱诗,及时反馈背诵情况。(七)、激发学习热情:导语:看着同学们如此热烈地背诵,老师也不禁有些技痒了,我也来背一首李白的诗给大家听,好吗?1、教师声情并茂地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学生指正。2、鼓励背诵李白的名作将进酒。要求积累一句、两句均可。3、师生共背将进酒。鼓励有困难的同学课后继续背诵,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教学板书;教后记临口中心校二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 杨先菊 曲丹 时间:2011年9月【课题】: 日月潭【我的见解】教学目的1.学会12个生字,掌握生词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练习默读课文。3.能听写课后作业中的词语。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练习默读课文,体会文中在描述中表达出的热爱日月潭,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全文。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责任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并练习默读课文。一、亮责任借助汉语拼音读字音,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及它名字的由来。二、落实责任1.范读课文,划分段落。2.指名读第一段问:日月潭在什么地方?理解词语:树木茂盛:树木长得又多又壮。群山环绕:本课说日月潭周围都是山,潭水在群山怀抱之中。名胜古迹:有优美风景或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古迹,多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建筑物。3.默读第二段。问: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提出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4.齐读第三段。问:本段写什么时候的景色?(清晨)晨星:清晨还未隐去的星星。隐隐约约:本课指看起来不很清楚。倒映:指天上的星星和岸上的灯光映在湖中。5.问:这段写了日月潭的哪些时候的景色?(太阳高照和蒙蒙细雨中)清晰:非常清楚。和隐隐约约相对。展现:完全显现出来,让人看。轻纱:轻飘飘的纱。本课比喻雨中日月潭的景象。读本段第二句:问:拿什么比喻什么?(1)拿轻沙比喻日月潭在雨中的景象。(2)拿仙境比喻日月潭的周围的景物。指导。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6.由于风景优美,许多中外游客都来游览。7.练习分段背诵。三、验收责任背诵课文。第二节教学责任熟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掌握生词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一、亮责任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熟练读课文。二、落实责任1.学生分段读课文。(读清生字读音,看准字形)2.复习旧字。雀急勺健沙3.学习新字。省隐约建纱左中右结构:附半包围结构:迹左右结构:称称独体字:升上下结构:秀筑照4.重点指导。隐:注意右边“彐”横都不出头。建:注意“廴”的捺要出头。秀:上部最后一笔为捺。5.扩词省:台湾省省区省市附:附近附加附和迹:古迹迹象水迹称:对称称职升:升起公升升旗隐:隐约隐藏隐蔽约:相约约束和约约定照:照相照片照顾建:建筑建设建国筑:筑坝泥筑纱:薄纱纱巾细纱秀:秀丽优秀秀美6.指名读词。三、验收责任默写生字。第三节教学责任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本课的所学知识。一、亮责任通过课后的练习,巩固本课的所学知识。二、落实责任1.读P47/2读读写写,理解每个词的意思。2.听写这些词语。3.读句子。4.抄在练习册上。5.指导背诵。(1)分段背诵。齐背分句背自己背分组背齐背指名背(2)连段分别背诵。三、验收责任检查背诵教学板书;教后记临口中心校二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 杨先菊 曲丹 时间:2011年9月【课题】: 语文百花园一【我的见解】一、教学要求:1认识部首,初步建立部首的概念。2掌握部首查字典的基本方法。二、教学重点:1协助学生初步建立部首的概念。2学习部首查字典的基本方法。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准备:1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新华字典,一本自身喜欢的课外读物。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语文百花园中的语海去畅游。1课件出示大海、海浪。蓝蓝的大海,白色的海浪多美啊!2课件出示带有以下汉字的浪花:草红陈纷笑苍队笼和纱茫笔你们看,浪花中有什么?(浪花中有汉字)(采用情景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二)认识部首。1读浪花中的汉字。请你们读一读浪花中的汉字,再仔细看看这些字的字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些字的偏旁相同。有“纟”的字,有“艹”的字,有“”的字,还有“阝”的字。)2把汉字按偏旁归类。浪花里的这些汉字要跑出来和你们做朋友,请你们按偏旁让它们排好队,然后再读一读。(1)课件出示:纟:艹:阝(2)让学生将浪花中的汉字按以上偏旁的顺序进行归类,课件随着出示:纟:红纷纱艹:草苍茫:笑笼笔阝:阵队和(3)按偏旁归类的顺序读一读。3结合偏旁归类的课件,协助学生建立部首的概念。汉字中有很多偏旁相同的字。字典、词典把有相同偏旁的字放在一起作为一部,相同的偏旁就是这些字的部首。如:“红、纷、纱”三个字都有“纟”,都归到“纟”部。“纟”就是部首。4照样子说出下面每组字的部首。课件出示:例:村朵棉(木)吐吸员()汽流沙()仪似休()诉诗认()学生在一年级只认识汉字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