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电缆管理新模式及新型电缆钩.doc_第1页
工作面电缆管理新模式及新型电缆钩.doc_第2页
工作面电缆管理新模式及新型电缆钩.doc_第3页
工作面电缆管理新模式及新型电缆钩.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作面电缆管理新模式及新型电缆钩魏兴乐 综采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及采煤机电缆机管理一直是综采管理中令人头痛的难题,正常情况下工作面有三根高压电缆(单根电缆一般最小都是95mm2)装在电缆槽下底层里,生产过程中推溜移架极容易对其产生损伤,事实上整个综采工作面回采下来,工作面电缆完好无伤的很难找到,有的工作面因为电缆受伤太多,不得不中途更换电缆。 实践过程中,也有人尝试将工作面电缆全放入电缆槽上层开放段的,此举虽然有利于保护电缆,但占用了采煤机电缆活动段的空间,导致采煤机电缆活动段频繁出槽影响生产。经过试验,我们改进了工作面电缆管理模式,将电缆钩引入工作面电缆管理,并成功在1112(3)工作运用。 工作面电缆管理新模式:即从工作面机头开始,沿每节电缆槽挂设特制的电缆钩,然后将工作面三电缆挂设在电缆钩上,将工作面压风管及煤机冷却水管放置在电缆槽底层,从而实现电缆及风、水维护管理的方便快捷。附电缆布置示意图1(老式运输机电缆槽(长度1.5米): 工作面使用老式运输机(溜槽长为1.5米)时将电缆钩挂在两电缆槽间隙的连接销上,三联电缆钩实际长度在300毫米左右,吊挂后电缆钩底端只到运输机电缆槽上层的底部,使工作面电缆处于安全位置,有效保证了工作面电缆的安全。附电缆布置示意图2(新型运输机电缆槽(长度为1.75米):工作面使用新式运输机(溜槽长为1.75米)时将电缆钩挂在每节电缆槽中间的横筋上,三联电缆钩实际长度在300毫米左右,吊挂后电缆钩底端只到运输机电缆槽底层的中间隔板,由于新式运输机电缆槽底层距底板高度比老式运输机电缆槽底层距底板的高度高出近50毫米,因此吊挂后工作面电缆仍处于安全位置,有效保证了工作面电缆的安全。新型电缆钩设计:为了保证电缆钩与工作面运输机电缆槽配套,电缆钩头部设有挂钩,考虑到工作面电缆直径较粗,以及实际使用过程中,人员跨越工作面电缆槽时可能踩在工作面电缆上,所以必须使用重型电缆钩,本电缆钩使用50mm或60mm扁铁加工。经过长期观察及实践检验,当工作面使用老式运输机时,在工作面大尺寸刹底情况下,移架后架脚可能抵到电缆槽的最高位置为电缆槽底层中间分层板上,即电缆钩底端不能超出电缆槽上层底端,就可以完全避免移架造成的电缆损坏问题。经验证,工作面特殊电缆钩长度不能超过320mm,在吊挂时电缆钩底端才能不超出电缆槽上层底端位置 经济效益:工作面电缆使用电缆钩新模式在原有设备基础上仅增加新型三联钩,有效解决了综采工作面运输机及采煤机电缆管理的诸多难题:一、将敷设于电缆槽底层的电缆放置于方便吊挂的侧面,增加了电缆的活动空间,避免了移架及架前积货对电缆的损伤;二、有效提高了电缆维护管理空间,可以减少工作面备用电缆的长度,窜动电缆方便,有利巡查及时发现隐患。三、为工作面压风及采煤机冷却水管的布置腾让出空间,将风及水管放置于电缆槽底层后由于空间充足既美观又不容易损坏。据粗略估计,近年东翼回采的八个工作面中,至少三个工作面中间更换了工作面电缆,几乎每个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工作面电缆均存在多处受损冷补。工作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