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_第1页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_第2页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_第3页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_第4页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山东省实验中学 郭尚民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篇目、作者)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荷塘,平凡吧;月色, 普通吧。要从其中创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我们就慢慢欣赏吧。 二、诵读感知 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 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主要写了作者欣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作者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很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 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 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作者高明的地方。第四段只写了荷塘,第五段只写了月色吗? 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味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 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学生自由发现鉴赏点,教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寻找“惊异”之美。先鉴赏第四段。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 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 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准备好了请举手。(给学生二三分钟思考时间) 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很好。我们仿佛感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特别是把“清香”比作“歌声”,用了通感手法,非常形象生动。 师:很好,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的流动。你觉得清香和歌声有那些相似之处呢? 生:美好,沁人心脾。 师:再加上屡屡和渺茫的修饰呢? 生:还有若有若无、不清晰的特点。 师:同学们以前接触过通感这种手法吗? 生:接触过。 师:顾名思义,通感就是感觉相通。一种感觉一重美感,两种感觉就是双重美感。这种手法并不少见,能举个例子吗? 生:(一时想不出)对不起,想不出来。 师:还记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吗?红杏绽放在枝头,本来是靠视觉感受到的,作者说红杏在枝头喧闹,多么生动。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啊,这个人爱说“甜言蜜语”,这个南方人操着一口“吴侬软语”,都是。还有一首通俗歌曲,名字叫“暗香”。 师:同学们继续说说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句。作者看到流水,觉得它很有情意。“脉脉”本来是形容人深含感情的样子,这里用来写叶子,很新颖。 师:体会得不错。不过,作者看到流水了吗? 生:哦,没有,是听到了。 师:好,你这也是“通感”了。谁还要说一说。 生:我喜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用“田田”形容荷叶相连很形象,我觉得“田”字的字形就像一张大荷叶,田田当然是荷叶相连了。 师:你真是富有想象力。谢谢你用这么形象的方法教我们掌握了这么美的一个词。学习母语,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因为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冷冰冰的。 生:我觉得“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读成zhn)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秘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很好。风吹过来,叶子纷纷卷起,像多米诺骨牌,一下传到另一边。而且用“挨”字形容叶子,是拟人吧,很有情趣。 师:你描述得很生动。不过我有个疑问,荷塘里的风能有那么大的力量,把荷叶吹成多米诺骨牌吗? 众生:(笑) 师:“像闪电般”,是形容风势之大吗? 生:形容速度快。 师:有一个词,读颤(chn)动还是颤(zhn)动。 生:颤(chn)动。 师:继续鉴赏。 生:我喜欢“一粒粒的明珠”。“ 粒粒”这个叠词有一种音韵之美。 师:自清先生钟爱甚至是偏爱叠词,文中还有很多,不仅强化了丰富了词的意蕴,还有音韵之美。下面我们齐读一下第四段,感受音韵之美。 生:(齐读) 师:继续鉴赏第五段。阅读文本,还是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二三分钟思考时间) 生:我“喜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月光比喻为“牛乳” 和 “轻纱”,很清新,朦胧。 师:牛如和轻纱是形容月光吗? 生:是“青雾”。 师:前面把月光比为流水。牛奶和流水有浓淡之别,所以分别形容青雾和月光。 生:我喜欢“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同样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把光与影比喻为小提琴的曲子,显得轻灵飘逸。而且我特别喜欢小提琴这个词用了音译“梵婀玲”,就像一个女孩的名字。 师:你说得真精彩,体会得很细腻,从一个音译的词语体会到作者的一份匠心。 生:我喜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不仅写了光,还写了影,使塘中景物的层次更丰富了。 师:很好,还有比这更美的影子吗? 生:(齐)还有杨柳的“倩影”。 师:同学们应该留意一下生动的动词,作家锤炼语言,很多时候就是体现在动词上。比如画在荷叶上的“画”字,换个词好吗?比如换成映照的“映”字和印刷的“印”字? 生:我觉得“映”字没有美感,没有情感;“印”字太生硬了,有一种硬物与之挤压成像的感觉。 师:体会的好。画字还容易引发人的联想:是谁画的呢?是用月光做水彩,以荷叶做画纸画成的吧。 第二部分:质疑探究 师:我们觉得这两段很美,但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两段的比喻用了很多女性形象,太柔美了。同学们怎么看? 生:这和文章的写作对象有关,月下的景物当然应该柔和一点,朦胧优美一点。 生:也和作者的心情有关。写作背景是1927年7月,社会黑暗,江南血雨腥风,作者作为极富良知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内心很不平静,心情沉痛,情绪低落,不可能写出太昂扬的东西来。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不妨改成阳刚一点的试一试。其中几句用荷花淀的风格表现一下:“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如一道铜墙铁壁,是监视清华园的哨兵吧!” 生:(大笑) 师:同学们自然地联系文章的写作内容和背景来谈,非常好。形象和语言风格要考虑整体语境。 四、体会情感(问题探究) 师:第六段有这么几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明明说过自己“爱热闹,也爱冷静”,为什么面对蝉鸣蛙声的景致,不兴致勃勃地欣赏了呢? 生:因为作者的心情很不宁静,而且这种情绪时时涌上心头,所以不喜欢这种热闹。 师:同学们看第七自然段的“江南采莲图”也很热闹,作者却很神往,这是为什么呢? 生:江南采莲图看似热闹,内在却是很宁静的,这里的人们不受任何干扰,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所以作者很神往。 师:很好。原来表面看似情趣迥异的“荷香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有相同的特点,一个是宁静,还有什么相同的呢? 生:另一特点是都很美好。 生:还有都充满温情。 生:还有个特点就是人在其中都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江南采莲图”里的人们可以自由热烈地表达对爱情的向往,荷香月色图里作者也可以尽情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说的很精彩,二者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如同梦境。“荷香月色图”是作者静夜的一个梦,江南采莲图是作者一个久远的梦。同学们再回想一下“荷香夜色图”是不是充满了梦幻的特点,朦胧、宁静、安逸。 生:是的。 师:作者那么喜欢美好的梦境,可惜这种美好照不进现实,所以内心还是充满了苦闷,这就是他的心情一直有一种不宁静的底色的原因。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美的东西等待同学们去发现,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鉴赏。 师:最后送同学们几句话。一位哲人说过,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有时候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还有的时候,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多阅读精美的文学作品,培养美的鉴赏力,也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林黛玉进贾府山东省实验中学 刘庆华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 2.分析林黛玉的形象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节分析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今天我们来鉴赏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的情节。(板书“林黛玉进贾府”“情节”)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以后,外祖母贾母考虑到她“无人依傍教育”,“致意务去”。林黛玉这才泪别父亲林如海,来到贾府,开始了她的另一种生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本文写的就是林黛玉第一次去姥姥家的事。 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节选的这一部分具体都写了些什么事。 学生讨论后回答 【课件明确】弃舟登岸,进入城中过宁国府到荣国府进入荣国府,拜见外祖母见二位舅母见姐妹见王熙凤拜见大舅贾赦拜见二舅贾政吃饭聊天见宝玉安排住处。 本文写了一系列的具体事件。(板书“具体事件”) 师:小说中如果有一个东西,能将这些事件串起来,这个东西就叫(学生齐答)“线索”。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黛玉的行踪就是本文的线索。 师:大家看,其实情节很简单,本文就是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和亲戚们见面,吃饭,住下等琐事。大家看我写的几句话,我认为很简洁,也很全面, 【课件】“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贾府中的上下人等迎侯黛玉,接入府中,当下一一相认,共进晚餐,一夜无话”。 师:这样写岂不是省去了很多笔墨?作者为什么不这么写? 【学生讨论】【提问】 【边提问边明确】情节中有贾府的环境描写,交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展示了人物性格。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小结】情节与人物和环境并称小说的三要素。所以说,情节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的。 师:我们知道,小说的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本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也相对完整。开端是发展高潮结局? 【提问后明确】宝黛相会是本文的高潮,那么我们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思考后提问】 【边提问边明确】(主题、主次、详略、矛盾冲突、位置)王熙凤是家长意志的执行者,她是过程中的一个人物,在众人描写中突出王熙凤,但她与宝玉不在一个平面上,是有变化的,有梯度的,有起伏的。详略安排得当(外祖母 见王熙凤 见宝玉【摔玉】 )、虚实结合(见两个舅舅是虚的)。 师:真正成熟的艺术,应当是得之艰辛、出之舒徐。看去似乎平平淡淡的过程,却又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些情节中,又蕴含着作者精巧的构思。在对同一个人物安排情节的时候也是欲扬先抑,层层铺垫;两个重点人物也是有主有次。 整个见面过程,安排得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有高有低,跌宕起伏,条理贯通,自然流畅,实在是妙啊。宝黛相会是情节的高潮也预示了后来的结果,此后的几十回中一对多情的男女共同演绎了一个凄婉的故事。 板书设计:情节:具体事件 线索 高潮 人物分析林黛玉 一、导入 师: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看看,文中提到的,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怎样的呢? 【教师开头,领学生齐读】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写得好吗?【齐答】好 师: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林黛玉怎样的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期间教师提示】鲁迅先生讲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文中林黛玉的眼睛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似喜非喜含情目”? 【明确】家庭身体似喜是见宝玉,非喜是现实。情,和后文的泪是性格体现。贾宝玉从林黛玉的眼中看出了情。读的多了,或许会有更多的思考,性格里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美学中讲,美的最高境界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心较比干多一窍”什么意思?一起来看注解。颖悟:聪明,悟性强(多指少年)。是宝玉眼中的,更是作者笔下的。我们早自习读过课文了,你同意这样评价吗? 【齐答】同意。 再请大家自读课文,从文中哪个地方表现出她“多一窍”的细节?看书,然后讨论。 【学生讨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小心。邢夫人赐饭。王夫人让座。回贾母和宝玉读书的话。 【明确】有位古人谈画画:名大画家,多在人不经意处,格外经意。所以,分析人物要注意细节。细节之细,既是细小的“细”,更是精细的“细”。林黛玉的颖悟在红楼梦中多有体现,绝不仅仅是应对。所以,在本文中,她的颖悟,更多是体现了她的(敏感、分寸感、细心难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哀伤凄恻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性格即命运,或许只有颖悟如黛玉,才能洞察世间的沧桑。 板书:多病 多愁 多情 多“心” 师:林黛玉虽说是第一个出场的,在这之前有关于她的描写吗?众人看出“不足之症”,凤姐看出其“标志”。这属于侧面的。那为什么在最后才正面详写她的肖像? 【学生思考后提问】 【明确】林黛玉出场最早,她不是一下就站到舞台中心,而是从远远一个角落,一步步移近。等到宝玉回来后,才通过宝玉的眼睛来写。直到宝玉眼中所见,才真正在舞台中心第一次全身亮相。她的美是专为宝玉而生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宝玉才能发现黛玉娇弱风流、多愁善感的美感来。脂砚斋评: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 学生齐读本段 教师小结:人物描写最高境界:传神。这宝黛初见时的刻画,也是整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最富诗意的描写。性格即命运,第五回中正册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也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当然如果你要想知道后文具体描写中如何与这段描写相呼应,那就快去读红楼梦吧! 板书: 林黛玉: 多病 多情 多“心”鸿门宴济南外国语学校 李新武 一、导入 师 人们常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鸿门宴上错综复杂的的斗争显示出哪些人的英雄本色呢?(板书“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鸿门宴3-4节,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师 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生 (大声读课文) 师 请一位同学读第3 节。请一位同学评价读的效果。 生 读音较准确,停顿也较好,不足之处是感情不够。 师 比如刘邦项羽初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读能读出感情呢?你能读一遍吗? 生 (读刘邦项羽初见面说的第一句话) 师 读这句话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请同学们看课件的一段材料(展示课件材料),这是中华书局1963年版,也是人教版教材采用的版本,和山东人民版的教材相比有一处标点不同。请注意看是哪一处? 生 “令将军与臣有郤”后山东人民版教材是省略号,人教版教材是句号。 师 使用句号和省略号有什么区别呢? 生 省略号说明刘邦话还没有说完,项羽的性格比较急躁。 师 刘邦和项羽的话谁说的声音较大?谁说的语速要快? 生 刘邦应该说得声音低,项羽的话应该声音较大。因为刘邦是来道歉的。 师 哪个字说明时来道歉的? 生 “至鸿门,谢曰”中的“谢”字。 师 所以我们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就可以读出感情。 (二)再读课文,研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师 我们刚才谈到鸿门宴上的斗争错综复杂的,请大家速读两节课文,找出矛盾冲突比较剧烈的地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生 1.范增用眼睛示意,多次举玉玦。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樊哙闯帐。 4.樊哙斥责项羽。 师 有人把这两段文字的矛盾冲突概括为三起,老师用了一个 曲线图来表示矛盾冲突。(展示矛盾冲突变化图) 樊哙闯帐项庄舞剑范增举玦刘邦请罪项王默然项伯翼蔽项王不应 这些冲突可谓一波三折。同学们以后研究较为复杂的矛盾冲突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是一种常用方法。 (三)三读课文,研究细节描写 师 表现人物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比如动作,语言,神态等等。 请大家再研究课文,思考两节里哪个细节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说说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 1.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心地坦荡,没有城府。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显示出范增的决心,项王的犹豫和妇人之仁 3.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羽不善于用人,内部意见不统一 4.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勇敢坚强,夸张的写法。刘邦善于用人。 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和刘邦说法完全相同,说明事前开了会,准备充分。虑事周密。 师 有两个细节是老师研究课文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是“范增数目项王”,目是用眼睛示意,加入我就项王,我想请一位同学用眼睛示意我“杀”刘邦。 生 (眼睛斜视,来示意) 师 通过同学的示意我们就能很好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了。还有一个细节想请一位同学演示。“常以身翼蔽沛公”。什么叫“翼蔽”? 生 像鸟的翅膀一样挡着。 师 胳膊怎么会像翅膀一样呢? 生 上下活动啊. 师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秦汉时期的衣服,比较宽大,抬起来就很像翅膀,也许不需要来回舞动。 (四)四读课文,分析真正的英雄 师 楚汉相争最主要的人物是刘邦项羽。谁是真正的英雄(板书英雄刘邦、项羽),自己找三个以上的句子,分组讨论,找出一个同学,板书在黑板上,讲解三个句子,阐述理由。其他小组也可以就这三个句子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生 刘邦英雄说 1.樊哙-与之同命,说明刘邦善于用人,侧面描写。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说明能言善辩,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3.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军纪严明,理想远大。志向远大。 项羽英雄说 1.项王默然不应。做事光明磊落,耿直正派,不搞阴谋诡计。或者说明他不屑采用这个方法,坚信自己可以战胜刘邦。很自信。(反对意见: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考虑不周到,不善于用人。缺乏政治头脑。) 2.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英雄惜英雄,光明磊落。 3.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说明项羽重信义。说了就应该做到。不能言而无信。 师 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只要有自己独到的思考,言之有理都是我们应该鼓励的。老师在济南时报看到一篇山东汉写书叫板易中天文章,(展示课件) 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一书中,刘邦是个“无赖”、“地方小混混”、“愣头青”、“大流氓”、“游手好闲,只知道吃喝嫖赌”、“成天只知道找女人”,是靠“运气好”、“胆子大”才当上皇帝的。 陈瑞红,他写出一部50万字的大风长歌:发现一个真实的刘邦,“对他的评价不仅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那种高度,反而把他的形象弄得十分灰暗。这是对真实历史的误读,更是对刘邦这位伟人在天之灵的亵渎。” 两种观点完全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老师个人的观点认为项羽是个真正的英雄。 项羽也有很多缺点,比如不善于用人,优柔寡断等等,项羽的悲剧可以说是个性格悲剧。法国哲学家萨特说,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项羽有缺点的性格成就了一个失败的英雄。他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也有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柔情。他做事光明磊落,活得有尊严;自刎乌江,死得很壮烈。临死前 “天亡我也”一声叹息,司马迁痛惜他“不自责”、“不觉寤”,钱钟书赞赏他的“不服气”、“意未平”。他在天地之间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多少年以后,南宋的词人李清照想起这位英雄,写下一首著名的诗。 让我们齐读这首诗歌。(展示课件李清照夏日绝句 ) 生 (齐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 课后的作业写一篇小论文,题目就是项羽真正的英雄或者刘邦真正的英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到这里。下课。 生 老师再见。师说教学实录济南外国语学校 刘笑天 一、导入 师:在唐朝中期,门阀之风依然盛行,一些贵族子弟凭借出身门第天生就是统治者,在他们眼里知识学养毫无价值,自然更不把从师学习放在心上据柳宗元介绍,如果有人从事学习,就会“哗笑之”。这时候一位大文学家拍案而起,用一篇力作抨击这种腐朽风气。此文一出,士林哗然,这位作者被士大夫阶层视为异类,视为狂人。此人就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这篇奇文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师说。 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韩愈的作品,请同学简单介绍韩愈的情况。 生:韩愈是唐朝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生: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对。而且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除此之外还要记住,他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在诗歌创作上也卓有成就,和孟郊开创了“韩孟诗派”。注意题目中的“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像马说;可以叙事,像捕蛇者说,但总体为了说理,属于议论文。 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的停顿读好。 二、研读课文 (一)学生大声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学习第一段。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还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出你的观点并且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整篇文章围绕它展开论述。 师:而且用一个“必”加以强调。同时“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有潜台词的,针对韩愈所处时代的风气,揭示了一种现实。 生:现实中某些人是不从师学习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太笼统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更像一个论断,而且揭示了从师学习的原则,“从师”就是“学道”,更具体。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但这篇文章不同于我们平时写的议论文,这两句揭示了从师的必要性,揭示了从师的标准学道,合在一起更全面更严密,更像一个总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气指数最高,但属于给老师一个权威的界定,不是中心论点。下面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要声音洪亮,还要体现班级风貌。 (二)学生再大声齐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从中找出五个重要词语像典型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等等,再从翻译角度选一个典范句子。老师这里有一个信封,里面准备了几个词语和句子,测试一下我们师生的默契指数。(展示給学生)不是空白的。(学生笑) (三)学生默读课文 生:我找的句子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你很勤奋,是个找句子的劳动模范。但老师要求找一个句子,请你再从中选一个最典型的,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首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用“之”字把宾语前置了,“小学”是个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小的方面”。词语是“众人”课文中是“一般人”, “小学”也是古今异义词。 生:我找的词语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第一个“圣”“愚”,都是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或不焉”中的“不”是通假字,通“否”。 “士大夫之族”中的“族”是“类”的意思。 “君子不齿”的“齿”是“并列” 之意。“其可怪也欤”中的“其”表示强调,“真是”“确实”之意。 师:你对“其”的理解是准确的,课下注释的解释不够准确。你很扎实。 生:我找的句子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因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是个省略句,省略宾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四)请一个学生读老师选取的词语句子。 师:选的两个句子完全一致,我们非常默契。词语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类型也差不多。这些都我们平时学习需要重点积累的内容。 师:韩愈写文章主张“不平则鸣”,所以在文中投入了大量的情感。请推荐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感情。 学生朗读课文,同学鼓掌 师:你是带着怎样的情感读的。 生:韩愈对这种现象极端愤慨,我觉得应该体现这种情感。 师:你是怎样体现的? 生:像“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作者在愤慨中流露出一种失望之情,朗读的时候要体现,“惑”是个重点词语需要强调。 师:请推荐的同学评价一下同学的朗读。 生:他感情很投入,而且强调了一些重点的词语和句子。 师:除去刚才两位同学强调的之外,韩愈在本文中运用了不少感情强烈的虚词,像“嗟乎”“呜呼”“矣”,我们朗读时也需要去体现、去强化。 (五)教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注意体现我们所强调的重点。 学生齐读第二段 师:请同学们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看看用了哪种手法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