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1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2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3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4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比较阅读1(2011安徽省芜湖市)【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译文: 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20.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3分)【答案】17.(1)多(2)少(3)坚定,有节操(4)种植,栽培18.(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19.外形 香气 性直 心空20.象征 描写 议论2(2011福建省厦门市)三、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醉翁之意不在酒 心窃乐之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9读懂山水(5分)(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3分) 【答案】6.(4分)要求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临:靠近(高踞)。 意:情趣(乐趣)。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诚:确实(果真;实在)。7. D (2分)8.(4分)要求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9读懂山水(5分)(1)(2分)要求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若画面或语句不完整,酌情扣分。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2)(3分)要求与评分:联系文段内容,言之成理。甲段,1分;乙段2分;若表达不好,酌情扣分。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3(2011福建省三明市)(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仆:对自己的谦称。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必先苦其心志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 ( )(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答案】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13(3分)D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4(2011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1分)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丸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岚:林中雾气。箨(tu):竹笋皮,笋壳。纨:白色的丝绢。拊(f):抚摩。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潭中直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9.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20.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一): 语段(二):【答案】17.(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每小题1分,共2分)18.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意思对即可。2分)19.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共3分)20.语段(一):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二):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 “玉”“纨”和水进行比较) (意思对即可。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共4分)5(2011黑龙江省鸡西市)【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假借: (2)以是:12.翻译句子。(2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衡乃穿壁引其光。13.【甲】【乙】两段在选材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或成语分别概括两段内容。(3分)14.结合上面文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3分)【答案】11.(1)假借:借。(2)以是:因此。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12.(1)(我)抄完书,跑着送还给人家,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2)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从洞中透过来。评分说明:(2分)每句1分。13.选取的材料都与勤学(求学条件艰苦)有关,【甲】段写读书之艰(得书之难),【乙】段写凿壁偷光。评分说明:(3分)相同点1分,概括两段内容各1分。14.示例一: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像宋濂和匡衡那样想办法克服,努力学习,最后一定会学有所成。 示例二: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宋濂、匡衡相比要优越得多,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去读书。我们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评分说明:(3分)联系学习生活1分,结合文段1分,语句通顺1分。6(2011黑龙江省绥化市)(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共11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牺牲: (2)衡: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1)何以战? 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1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 ”。(用原句回答)(3分)13.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2分)14.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2分)【答案】10.(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11.(1)(您)凭借什么作战?(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1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评分说明:(3分)每空各1分。13.【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14.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评分说明:(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7(2011湖北省襄樊市)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运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玢) (1)淡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5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16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答案】12(1)博学的人(1分)(2)指隐居的人(1分)(2分)13C(2分)1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2分)15托物言志(1分);(正面)赞美莲的形象(1分)。(2分)16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分);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1分)。(2分)8(2011湖北省荆州市)古诗文阅读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8.(2分)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A.先帝不以臣卑鄙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以伤先帝之明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9.(2分)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今安在(哪里)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C.躬耕于南阳(身体弯曲)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10.(2分)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11.(2分)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标示出来。 直挂云帆济沧海奉命于危难之间1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3.(2分)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答案】8.B9.C10.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11.直挂云帆/济沧海奉命于/危难之间1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13.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三顾茅庐、鞠躬尽瘁(各说一个即可)9(2011湖北省黄冈市)(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甲】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陛殿前的台阶。少通“稍”。假借在文中是“原谅” 的意思。(发打开。揕用刀剑等刺。绝挣断。(还通“环”,绕。卒“猝”,突然。郎中宫廷的侍卫。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答案】20. 道歉 介词,从、由 明白,懂得 穷尽,完结 21.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3. B 10(2011湖北省咸宁市)(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8题。(12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2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虽乘奔御风( )其间千二百里( )是日更定( )湖中人鸟声俱绝( ) 2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26、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 27、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第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28、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24、(2分)即使 代词,那 代词,这 都25、(2分) D26、(2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27、(2分) A28、(4分)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2分)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11(2011湖南省邵阳市)古诗文阅读【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观刈麦)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弛然而卧 (2)苛政猛于虎(3)故为之说 (4)但惜夏日长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君将哀而生之乎?(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乎?2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乡 邻 之 生 日 蹙24阅读上面诗文材料,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种近乎变态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刈麦者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遇。B“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中“是农桑”指的是从事农业劳动。C“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写出了一个古代贪官的形象。D蒋氏自陈心曲的核心内容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25比较捕蛇者说和观刈麦在写作手法或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答案】21(1)轻松的样子。(2)比。(3)因此。(4)只。22(1)你将要同情我,使我活下去吗?(2)谁知道苛捐杂税搜括百姓的毒害有比这蛇毒更厉害的呢?23、乡 邻 之 生 /日 蹙24、C25、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捕蛇者说把“赋敛之毒”和“蛇之毒”、乡邻的生活和蒋氏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把“贫妇人”的悲惨生活和“我”“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是:都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12(2011河北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9 13题。(14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负:具有。强:擅长于。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周同:人名,擅长射箭。矢:箭。的:箭靶的中心。筈(ku):箭的尾部。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10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分)(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译文:(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译文:12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门分) 答:13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门分) 答:【答案】9.(1)邀请(2)没有成年10.B11.(1)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12.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13.刻苦读书;苦练射箭。13(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注释:逮:到。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齐人也,坐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B. 齐人固善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C.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 公悲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12.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答案】9.(3分)A(A犯罪/同“座”;B擅长、善于;C不同;D同情、怜悯)10.(2分)君爱老 / 而恩无所不逮 / 治国之本也(每处1分)11.(6分)(1)(3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关键点:“徒”、其实”) (2)(3分)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关键点:“乐”、哀”、判断句12.(4分)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2分)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2分)。14(2011江苏省扬州市)【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乙】道洲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有删节)【注释】攲(q)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休:美好。阴:树荫。荫:遮蔽。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裨(b):使。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凄神寒骨( ) 悉皆怪石( )不可名状( ) 为之怅然( )1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都邑之胜境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B.以裨形胜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C.乃疏凿芜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D.以其境过清 其真无马也(韩愈马说)12.翻译下列句子。(6分)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2分)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2分) 。13.【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 【答案】10.(4分)使凄凉 使感到凄凉(凄清) 全,都。 说出 失望,失意,惆怅11.(3分)C于是,就。 A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来/因;D它的/表推测语气,恐怕。12.(6分)(2分)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得分点:“犬牙”,像狗地牙齿,1分;“差互”,相互交错,1分。)(2分)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得分点:若,如果,1分;宜,适合,适宜,1分。意思对即可。)(2分)因为溪在州城之右(的右边),就命名它为“右溪”。(得分点:“为”,因为,1分;“命”,命名,1分。意思对即可。)若整体翻译不通顺,酌情扣分。13.【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每写出1点得1分,无需举出相应的语句。得满3分为止。意思对即可)15(2011辽宁省本溪市)、(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10-13题。(10分)【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业不知书,忠烈勇武,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注释】业:即杨业,又名杨继业,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将领。代:地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毡罽(j):毛织品。纩(kung):丝棉絮。傍:同“旁”。殆僵仆:几乎倒下。10.请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2分)A.太守自谓也 业谓曰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业怡然无寒色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故士卒乐为之用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众皆感泣不肯去11.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12.说说【甲】文中的“醉翁之意”有什么含义。(2分)13.从【乙】文记载的“朔州之败”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业这个形象有哪两个特点?(2分)【答案】16(2011辽宁省朝阳市)(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7-11题。(15分)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