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脾胃病科中药用药情况分析_第1页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脾胃病科中药用药情况分析_第2页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脾胃病科中药用药情况分析_第3页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脾胃病科中药用药情况分析_第4页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脾胃病科中药用药情况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脾胃病科中药用药情况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住院部收集到的治疗脾胃病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对其常见中药的药性、药理等进行系统分析,探寻中医治疗此类病症时的用药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3月住院部脾胃病科的中药处方,对单味药使用频率、药味药性、中药类型及辨证等用药情况运用Excel等办公软件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非外用处方中,使用频率居于前十位的依次是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党参、白芍、枳壳、柴胡、厚朴、薏苡仁;常用药物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及活血化瘀药为多。结论本院治疗脾胃病,根据临床辨证,以清补为主,再加理气药物,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祛邪而不伤正。关键词:脾胃病;中药;处方分析ITheanalysisof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edicationinThespleenandstomachdiseasesdepartmentfromJiangmenWuyi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Abstract:ObjectiveThroughtakingstatistics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scriptionstotreatthespleenandstomachdiseasesinJiangmenWuyi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patientDepartment,carryoutananalysissystematicallywiththecomm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rugpharmacology,toexploretherulesand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treatment,andprovidesomereferencesforclinicalmedication.MethodsGatherringtheprescription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romNovember2014toMarch2015,inJiangmenWuyi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spleenandstomachdiseasesinpatientdepartment,analyzedanddiscussedthesesingleherbmedicin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rugusefrequencyofsyndrometypeanddrugusebyusingExcelandsoonofficesoftwares.ResultsThenontopicalprescriptions,theyusedfrequencyinthetopteninturnareliquorice,Poriacocos,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Driedtangerinepeel,Codonopsispilosula,RadixPaeoniaeAlba,Fructusaurantii,Bupleurum,Magnoliaofficinalis,Coixseed.Andusedcommonlyarethetonicdrugs,Heatclearingdrugs,regulatingQIflowdrugsandPromotingbloodcirculationandremovingbloodstasisdrugs.ConclusionAccordingtotheclinicalsyndrome,theprimarytreatmentofspleenandstomachdiseaseisHeatclearingandtonic,coupledwiththedrugsforregulatingQIflow.Sotonicbutnotdull,moistingbutnotsticky,removingwithoutinjury.Keywords:Thespleenandstomachdisease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scriptionanalysis0目录摘要.-1前言.12资料与方法.23统计结果.23.1脾胃病科的患者情况统计.23.2脾胃病科的常用中药统计结果.33.3脾胃病科的常用中药分类统计结果.43.4使用最多的十味中药性味归经分布.64分析与讨论.64.1患者性别、年龄比例的分析与讨论.64.2用药最多的十味药与其药物分类的分析与讨论.74.3用药频率前十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分析与讨论.124.4辨证脾胃十一证的用药讨论.125治疗脾胃病的用药总结.16参考文献.18综述.20致谢.2611前言内经:“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脾与胃相表里,共同滋养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中医学认为凡因消谷运化功能失调,亦即与中医消化有关的各脏腑器官功能及关系失调所致疾病者,均属脾胃病范畴1。从病变脏腑来看,中医脾胃病包括:食道疾病、胃部疾病、肠道疾病、胰腺疾病4部分,但在此笔者研究的是“狭义”的脾胃病,即指胃部疾病。根据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基础的辨证总纲,脾胃病分型可归纳为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气下陷证、寒湿困脾证等十一证。解氏2认为“调治脾胃要圆机活法,视情灵活用之,尤其要注重调畅脾胃气机,扶正不忘祛邪,攻邪亦顾正气”。若扶正太过,则易积热内生;若祛邪太过,则可致脾胃虚弱。脾胃若虚,则“六气之胜,皆能为病”,可谓是得不偿失。西方医学理论中并没有“脾胃病”这一概念,只有“胃病”一词。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粘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3。不管是中医中“狭义的脾胃病”还是西医的“胃病”,都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胃病患者也逐渐增多。主要有外感六淫、饮食失调、内伤情志、脾胃虚弱等因素,易使脾胃失职,引发的脾胃病证。一般,中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但如今脾胃病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还有相关部门统计,现国内人口基数大,胃病患者人数超过60%。而胃病患者大多选择西药,他们认为西药效果好、见效快,但它仅有抗酸、抗炎、杀HP等治标功效。的确,西药可以快速地止痛或缓痛,却没有做到标本兼治养胃护脾。可现实中,我们往往是由于内伤外感等因素而引致各种的脾胃病,其需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治疗和养护,以防脾胃病的传变。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而脾胃病也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做好脾胃病的防治工作已经成为医学者重要的任务。对于脾胃2病的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有着其无法替代的功用,正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当然,若能根据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对脾胃病进行系统的辨证分型,总结出有一套较明确、有效的论治之法则是较好的研究方法。既可减少误诊、错诊,提高脾胃病危重患者的治愈率,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还可以防治结合,降低脾胃病的发病率。本文收集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住院部脾胃病科的中药处方,初探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对于脾胃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资料与方法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住院部计算机系统中抽取2014年11月到2015年3月住院部脾胃病科的中药处方852张,经筛选后有640张,其中外用处方141张,非外用处方499张。筛选除去一些不合格处方(如缺少姓名、性别、年龄、日期、剂数、剂量、剂型、煎煮方式等),同时除去相同人相同的处方,由此筛选出合适的处方。并把筛选后的640张中药处方的患者性别和年龄、每味中药的名称、剂量、处方剂数等信息输入计算机,运用Office办公软件中的Excel软件进行数据排序及整理,分析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中药处方、患者的集中年龄段、药味数和用药频率。3统计结果3.1脾胃病科的患者情况统计本文统计江门五邑中医院住院部脾胃病科患者人数为346人,其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略多:分别为男性209名,占占60.40%;女性137名,占39.60%。该院的346名脾胃病科患者年龄分布为14岁到91岁,统计患者的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统计结果(见表3.1-1)。3表3.1-1346名患者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年龄组男性患者人数男性患者构成比女性患者人数女性患者构成比(岁)(n)(%)(n)(%)141941.1630.87202992.6051.453039195.49113.184049349.83205.7850595014.45277.8060695114.743510.127079308.67205.788089113.18144.05909110.2920.58总数20960.4013739.60注:构成比=人数/346。3.2脾胃病科的常用中药统计结果统计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脾胃病科640张中药处方,其中非外用处方499张,外用处方141张。处方中一共使用了222味中药,每个处方使用药物常为1020种,非处方中出现次数最多的40味药(见表3.2-1),统计得出使用频率最大的前十味药分别为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党参、白芍、枳壳、柴胡、厚朴、薏苡仁。表3.2-1脾胃病科的中药使用频率序号中药名称处方出现次数百分比(%)序号中药处方处方出现次数百分比(%)1甘草38677.3521白及7214.432茯苓32064.1322牡丹皮7014.033白术27755.5123生地黄6813.634陈皮25350.7024砂仁6412.825党参18036.0725郁金6212.4246白芍17535.0726白花蛇舌草6112.227枳壳14829.6627栀子5811.628柴胡14228.4628黄芪5611.229厚朴13727.4529浙贝母5611.2210薏苡仁13627.2530广金钱草5110.2211黄连13026.0531延胡索499.8212半夏12124.2532山药469.2213木香11923.8533牡蛎448.8214海螵蛸10420.8434大血藤438.6215广藿香9719.4435芒硝438.6216枳实8717.4336桃仁438.6217紫苏梗8717.4337香附428.4218大黄8617.2338当归418.2219鸡内金8016.0339布渣叶387.6220黄芩7515.0340川芎377.41注:百分比=非外用处方中出现次数/499.3.3脾胃病科的常用中药分类统计结果表3.3-1脾胃病科用药频率前40味药的中药分类情况药物分类药味百分比(%)具体药味清热药820.0栀子、白花蛇舌草、黄连、黄芩、布渣叶、大血藤、生地黄、牡丹皮补虚药717.5甘草、党参、白术、白芍、黄芪、山药、当归理气药512.5陈皮、枳壳、枳实、木香、香附、活血化瘀药410.0川芎、延胡索、郁金、桃仁化湿药37.5厚朴、广藿香、砂仁5利水渗湿药37.5茯苓、薏苡仁、广金钱草泻下药25.0大黄、芒硝解表药25.0柴胡、紫苏梗止血药25.0白及、海螵蛸化痰止咳平喘药25.0半夏、浙贝母平肝熄风药12.5牡蛎消食药12.5鸡内金注:百分比=非外用处方中药味出现次数/40。表3.3-2脾胃病科用药频率前10味药的中药功效分类情况药物分类药味百分比(%)具体药味处方中出现次数百分比(%)排序补虚药440.0甘草党参白术白芍38618027717577.3536.0755.5135.071536利水渗湿药220.0茯苓薏苡仁32013664.1727.25210理气药220.0陈皮枳壳25314850.7029.6647解表药110.0柴胡14228.468化湿药110.0厚朴13627.459注:百分比=非外用处方中药味出现次数/10。根据统计,脾胃病科临床用药类型涉及相对广泛,处方中222味中药,其出现频率由1到386次,按中药学4,一共涉及到18类。从总体来说,用于治疗脾胃病的中药类型主要包括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五类。从表3.3-1统计结果可看出,治疗脾胃病常用的中药(按前四十味药)类型有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及活血化瘀药等。另外,从表3.2-2显示出另一种结果,根据表3.2-1脾胃病科的中药使用频6率的统计,可得出本表脾胃病科用药频率前10味药的中药分类情况: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所占比例为40.0%;其次是利水渗湿药和理气药,各占20.0%;接着就是解表药和化湿药,各占10.0%。清热药却不在此列中。3.4使用最多的十味中药性味归经分布表3.4-1脾胃病科用药频率前10味药的中药的性味归经分布表药性n1药味n2归经n3温4苦6脾9微寒3甘5肺6平2辛4胃5凉1淡2心2-酸2肝2-肾1-胆1-大肠1总计10-19-27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处方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十味药,应用药性最多的是温性,即为温热药见多。其中应用药味最多的是苦味,即具有通泄、清泄、降泄、燥湿等功效。药物的治疗主要作用于脾、肺、胃经。4分析与讨论4.1患者性别、年龄比例的分析与讨论从表3.1-1患者性别与年龄人数的分布情况统计结果可得:男性与女性比较略有差异。总的来看,年龄主要集中在4079岁,占总患者人数的77.17%。男性患者占总人数的60.40%,女性占39.60%,男性比女性患者所占比例略大。统计数据显示,脾胃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且男性居多。从其外感、内伤考虑:一方面,步入中年,人体的生理机能开始衰退,脾胃容易受到外界的7刺激而百伤皆起;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和工作的需求与压力,中老年人更常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内伤等病因伤及脾胃,男性因此伤及脾胃更甚。另外,最年轻的患者是14岁,在50岁前,患者人数在每个年龄段中接近成倍增长,由此可看出,脾胃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也许是因为在社会进步的时候,大量的垃圾食品也涌入了中国市场,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的健康饮食,同时由于学习的压力增大、精神易受影响、又缺乏适当的运动、还有周围的环境污染严重等,使青少年体质大大下降,进而导致了脾胃病的年轻化趋势。因此,不管人们是处于哪一个年龄阶段、也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行为是保证人体机能健康的最好途径。4.2用药最多的十味药与其药物分类的分析与讨论根据统计,处方中总共涉及到了18类中药品种,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和清热药,其后依次为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从表3.3-1统计结果可看出,治疗脾胃病常用的中药(按前四十味药)类型有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及活血化瘀药等。另外,从表3.2-2显示出另一种结果,根据表3.2-1脾胃病科的中药使用频率的统计,可得出本表脾胃病科用药频率前10味药的中药分类情况: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所占比例为40.0%;其次是利水渗湿药和理气药,各占20.0%;接着就是解表药和化湿药,各占10.0%。清热药却不在此列中。可看出,在治疗脾胃病的热证时,对于清热药的药性所需不高。此举也许是担心在治疗脾胃病时,祛邪太过,正气不足;或是由于患者久病体虚。因此,在治疗热证时,可选用一些有清热功效的其他药物,如甘草、薏苡仁等。从表3.3-2统计的脾胃病科用药频率前10味药的中药功效分类情况可知道,该院住院部治疗脾胃病主要使用了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解表药和化湿药等。处方中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包括甘草、党参、白术和白芍);其次为利水渗湿药(包括茯苓、薏苡仁)和理气药(包括陈皮、枳壳),紧接着就是解表药(包括柴胡)和化湿药(包括厚朴)。在此可看出,治疗脾胃病科最常用十味药中,使用的补虚药较多。同时,四味补虚药中就有三味是补气药,实脾胃之气在脾胃病治疗中尤显重要。以下针对用药频率最多的十味药及其药物分类8进行分析与讨论。4.2.1补虚药及其常用药物分析与讨论补虚药以补益正气、增强体质、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为主要功效,可以用于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阴虚证,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根据辨证,脾胃病十一证分类中包括了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脾胃阴虚三种类型。在这次分类中,治疗脾胃病主要使用了甘草、党参、白术、白芍、黄芪、山药、当归等。而甘草、党参、白术、白芍则出现在使用频率的前列,下面对这四味药进行分析。甘草为补虚药中的补气药,味甘性平(或炙用性温),入心、肺、脾、胃经。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经蜜炙后,更增其补益脾气和润肺止咳之效。从本次统计的数据可知,甘草是治疗脾胃病的要药,其中所含的三萜类(甘草酸类)和黄酮类物质是甘草抗溃疡的两大主要活性成分5。李氏6等认为,甘草对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生用甘平,炙用甘温。本品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芫花、甘遂同用;且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服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该院处方时多用炙甘草补脾益气;使用生品时,补益脾气之力虽不及蜜炙品,但有一定的清热之效,或许这就是清热药的使用总量不及补虚药之故吧!党参同为补气药,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党参具有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脾肺气虚证、气津两伤证及气血两虚证。来源于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主要化学成分为党参皂苷、党参多糖、磷脂类、胆碱、蒲公英萜醇、木栓醇、豆甾醇、豆甾烯醇、苍术内酯及菊糖等。药理分析,党参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等作用7。临床上,党参多与白术、茯苓等配伍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不思饮食、食少便溏、怠倦无力、面目浮肿、自汗等症;与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等配伍,增其益气升提之力,用于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脱肛8。白术也为补气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白术功擅补气健脾、和胃消胀,为健脾的要药,多用于脾胃气虚诸症;现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扩9张、胃下垂、霍乱吐泻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证属脾胃气虚者。又用于治疗脾虚水停诸症。白术来源于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生用、或麸炒、或土炒,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白术内酯A、白术内酯B、3-乙酰氧基苍术酮、3-羟基苍术酮微量、倍半萜、芹烷二烯酮以及糖类等。现代药理研究,白术对胃底肌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大剂量可促进胃肠推进运动,对胃肠功能紊乱也有治疗作用;LiCQ等9从白术中提取的白术内酯等成分,发现其对大小鼠的急、慢性炎症模型有抗炎作用;除此,白术还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机能等作用。白芍为补虚药中的补血药,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经。白芍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血虚证及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肝阳上亢证。白芍来源于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生用或炒用。白芍主含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牡丹酚等有效成分。其有效成分白芍总苷具有止痛、抗炎、保肝的功效以及多途径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药理作用10。4.2.2利水渗湿药及其常用药物分析与讨论利水渗湿药能通利水湿、渗泄水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病症。本类药物味多甘、淡,性平或寒凉。淡能渗泄,善于利水渗湿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的作用,主要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淋病、痰饮、湿温、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痹等水湿病症。根据本类药的作用,可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根据脾胃病十一证辨证分类,本类药主要可用于治疗包括寒湿困脾证、脾胃湿热证等。由本次对于五邑中医院的中药用药情况的数据统计显示,治疗脾胃病使用较多的中药有茯苓、薏苡仁、广金钱草、茵陈等。而茯苓和薏苡仁,使用频率均居于前十,下面将对这两味药进行分析。茯苓为利水渗湿药中的利水消肿药,味甘、淡,性平,入脾、肾、心经。茯苓淡渗甘补,药性平和,祛邪同时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本品善于渗湿健脾,常用于痰饮及脾虚诸证;还有宁心安神之效,是治疗心悸失眠之良药。在国内外的医院临床上也常用到茯苓或其提取物的利尿、镇静、滋补的作用11。茯苓为多孔菌可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茯苓主要含茯苓多糖、茯10苓素等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茯苓具有利尿、免疫调节、保肝、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12。薏苡仁同为利水消肿药,味甘、淡,性凉,入脾、胃、肺经。薏苡仁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腹胀,脚气浮肿,脾虚泄泻,带下;热痹,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肺痈,肠痈等。薏苡仁来源于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主要成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少量维生素B1。早期药理研究表明薏苡仁有解热、镇痛、镇静的作用,对离体心脏、肠管、子宫有兴奋作用13。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薏苡仁及其化学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降血糖等作用14。4.2.3理气药及其常用药物分析与讨论理气药能疏畅气机,使气行通顺,用于脏腑经络气机运行不畅之气滞、气逆、气郁、气结等病症。本类药物大多气香性温,味多辛苦,主归脾、胃、肝、肺经。其味辛能行散,苦能疏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擅于行散或降泄,具有调气健脾、行气止痛、顺气降逆、疏肝解郁或破气散结等功效,适用于气机不畅所致的气滞、气逆等证。由于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有耗气伤阴之弊,故气阴不足者忌用。十一证之寒湿困脾证中,湿困则气不行,气行则可愈,理气药则显示其行气之效。根据统计结果,可看出治疗脾胃病使用较多的中药有陈皮、枳壳、枳实、木香、香附等。而陈皮和枳壳的使用频率居于前十,下面将对这两味药进行分析。陈皮味苦辛,性温,入脾肺经。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吐泻食少;痰湿阻滞,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痰多色白等。本品来源于芸香科小乔木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入药以陈者为佳。本品主要含挥发油、黄酮类、生物碱、肌醇等成分,挥发油中主要含柠檬烯,黄酮类主要为橙皮苷。欧氏等15认为,近来对陈皮的研究完全超越了几千年来陈皮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功用范畴,不只限于对消化系统胃肠道作用研究,已涉及到心血管、内分泌、抗癌、抗病变、免疫、抗菌消炎、抗衰老等诸多方面。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归脾、胃经。其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相对枳实来说作用较11缓和。枳壳来源于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其主要含有柠檬烯等挥发油成分,新橙皮苷等黄酮苷成分,以及N-甲基酪胺和对羟福林等生物碱类成分。近年来,对枳壳的药理研究主要有调节胃肠道功能、利胆排石、抗血栓、抗肿瘤等功效。临床上还可以用于经期延长、术后胃延迟性排空症、胆道蛔虫症、颈椎病、胃下垂、胆囊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等病症16。4.2.4解表药及其常用药物分析与讨论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外感表证。本类药物多味辛质轻,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促进机体发汗,使表邪汗出而解。其发散解表,主要用于治疗感受外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外感表证;部分药物还兼有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效能,可用于水肿、咳嗽、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根据统计结果,可看出治疗脾胃病使用较多的解表药有柴胡、紫苏梗等。柴胡的使用频率居于前十,下面将对其进行分析。柴胡为解表药,味辛、苦,性微寒,入肝、胆、肺经。柴胡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及气虚下陷,脏器脱垂等症。神农本草经记载:“主心腹,去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本草纲目也有记载:“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消气退热必用之药。”在治疗脾气下陷证之时,柴胡味薄性轻,可使下陷之中气升提,作为升提之药,与益气药相辅相成。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主含柴胡皂苷、挥发油、-菠莱甾醇、多糖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柴胡具有抗炎、保肝、解热、镇痛等功效17。4.2.5化湿药及其常用药物分析与讨论化湿药主要功效为化湿运脾,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证。本类药物多辛燥,主归脾、胃经,善化中焦湿浊、疏畅气机而健运脾胃,具有化湿健脾,和中开胃之功。根据统计结果,可看出治疗脾胃病使用较多的化湿药有厚朴、广藿香、砂仁等。其中厚朴的使用频率居于前十,下面将对其进行分析。厚朴为化湿药,味苦、辛,性温,入脾、胃、肺、大肠经。其具有燥湿消12痰、下气除满之效,主要用于湿阻中焦、气机不利所致的脘腹胀满、腹痛、呕逆;肠胃气滞;痰饮喘咳等病症。本品辛散苦燥,性温,长于燥湿、行气,可用治十一证中的寒湿困脾证。厚朴为木兰科落叶乔木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厚朴树皮含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和挥发油,另含木兰箭毒碱厚朴碱、皂苷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厚朴具有显著地抗菌、防龋、抗病毒和抗肿瘤的功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8。4.3用药频率前十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分析与讨论统计处方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十味药,对其应用药性、药味和归经进行以下分析与讨论。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指出药性寒热与治则的关系。一般,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性属温热,则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根据对使用频率最多的十味药物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使用药性最多的是温性,其次依次为微寒、平、凉性。温性药可对应治疗一些寒症,如寒湿困脾证、胃寒证等;寒凉药物则可对应治疗脾胃湿热证、胃火炽盛证等;对于一些寒热错杂证,寒热不明显的病症,我们也可以使用平性药物。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除此还有淡味和涩味等。其阴阳属性为,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此十种药物应用最多的是苦味,其次依次为甘、辛、淡、酸味。苦,能泄、能燥,常用于湿证,如寒湿困脾证、脾胃湿热证等;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辛,能散、能行,可用于治疗表证、气血阻滞等证;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之效;酸,能收、能涩,具收敛固涩的作用。根据结果,此十味药基本都入脾经,多数药物入肺经、胃经。治疗该病当入脾、胃经,而药物归肺经则可治疗表证、气虚、气逆等证。除此之外,还有要顾及心经、肝经、肾经、胆经、大肠经等;脾胃病受影响的不一定只有脾胃,脾胃既伤能伤及其他脏腑,其他脏腑的病变亦能累及脾胃。因此,治疗脾胃病要有整体观念。134.4辨证脾胃十一证的用药讨论脾与胃相表里,脾位居中焦,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若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则会出现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等病证。临床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胃主受纳、腐熟,若其功能失常,则会出现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病证。临床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其病理常见症状。脾胃病的病因多为外感六淫、饮食失调、内伤情志及脾胃虚弱等。临床上可分为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气下陷证、寒湿困脾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脾不统血证、脾胃阴虚证、胃寒证、胃火炽盛证、胃阴不足证。以下对此十一证进行辨证用药讨论。4.4.1脾胃气虚证脾胃气虚证指脾胃气虚弱,脾运化失职,胃失和降,以食少、胃脘胀痛、腹痛、便溏及气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治宜健脾益气、调胃和中。常用补脾气的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等。可选方人参健脾丸,健脾益气、和胃止泻;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行气化痰。4.4.2脾胃阳虚证脾胃阳虚证指脾胃阳气虚衰,脾失温运,胃失温煦,阴寒内生,以食少、胃脘冷痛、腹胀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治宜温运中阳。常用于温中的中药有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高良姜等。但附子和肉桂都是大热之品,过用易助火伤阴;附子还有毒,所以该慎用。选方可用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香砂理中丸,健脾和胃,温中行气;等加味理中汤。4.4.3脾气下陷证脾气下陷证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气虚等症状14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治宜补脾益气,升阳举陷。常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补益脾气;用升麻、柴胡、葛根等升举阳气。在此,两类药物合用,相得映彰。治疗脾胃中,东垣提出“益气升阳法”,在其所著的脾胃论中选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气举陷。或可选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4.4.4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又名寒湿中阻证,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治宜温中化湿,可选用苦温燥湿之品,如白术、苍术、厚朴、陈皮、白术等。治疗可遣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该方以燥湿为主,燥湿与行气并用。4.4.5脾胃湿热证脾胃湿热证,又名中焦湿热证,指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化热,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小便短赤、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治宜清热化湿,而治疗时一般会分湿重还是热重来选药。湿重当以化湿为主热重则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的苍术、石菖蒲等以醒脾助运,茵陈、滑石、薏苡仁、木通等药淡渗利湿以导湿热下行;配以清热燥湿之三黄或清热解毒之连翘、木通等;最后再加上宣畅气机之杏仁、桔梗等开宣肺气,厚朴、枳壳等疏调脾气,此为气行则津行也。选方可用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4.4.6寒热错杂证寒热错杂证是指机体感受外邪或内伤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引起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出现寒热交织的证候。刘氏等19认为,脾胃疾病常导致多种病理因素,使病情复杂,寒热并见。根据脾胃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临床上又可分为脾(虚)寒胃热、肝寒胃热、脾(胃)寒肝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证。治宜温清并用,善用辛开苦降之法。可选用干姜、半夏与黄芩、黄连等温中与清热;再配以人参、大枣、甘草等健运脾。如遣方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散结消痞。154.4.7脾不统血证脾不统血证,又名脾(气)不摄血证,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治宜补气摄血。可选用熟地黄、白芍、当归等以补血;因“津血同源”,可用麦冬、沙参等补阴;配以人参、党参、黄芪等补气;并用枳壳、木香等行气,使补而不滞。如遣方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4.4.8脾胃阴虚证吴鞠通认为:“病邪有伤脾阴,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因此,可把脾胃阴虚证分为脾阴虚证和胃阴虚证。脾阴虚证为脾阴不足,脾失健运,吸纳传化失常的证候。治宜滋阴益脾、养营生津。可选用甘淡之品以平补,如山药、茯苓、薏苡仁、扁豆、木瓜、芡实、甘草等药物。遣方可用陈无择的六神散(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喻昌辉的益脾汤等滋脾养阴。胃阴虚证是指胃之津液亏虚,纳化迟滞,胃失和降,阴虚内热等的虚弱证候。治宜柔益胃生津,清热养阴。可选用沙参、玉竹、白芍、麦冬、元参等以益胃、清热养阴。遣方宜选益胃汤随证加减,养阴益胃。4.4.9胃寒证胃寒证指寒性凝滞,胃失温通的虚寒证候。多因外感寒邪,由表入里;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攻伐之药;或素体虚寒等;损伤胃阳,寒积于中而致。治宜温胃散寒。可选干姜、吴茱萸、丁香、小茴香、花椒等药物。遣方可选理中汤,温中祛寒;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4.4.10胃火炽盛证胃热炽盛证指火热壅滞于胃,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治宜清泻胃火。可选石膏、芦根、生地黄、丹皮、黄连、大黄、黄芩、等药物。如方清胃散以清胃凉血;或景岳全书的玉女煎可清胃热等。4.4.11胃阴不足证16胃阴不足证指胃阴不足,胃气上逆,以饥不欲食或食欲全无、口干舌燥、胃脘虚痞不畅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结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治宜滋阴养胃,理气降逆。可选沙参、麦门冬、山药、石斛、扁豆等药物濡养胃阴。选方可为麦门冬汤以滋养肺胃,降逆和中。5治疗脾胃病的用药总结脾胃病的研究历史悠久,脾胃学说是其防病治病的依据。有这么一种说法:脾胃学说初创于内经,形成于张仲景,完善于李东垣,充实补遗于叶天士。内经集前人医学理论之大成,提出胃气理论,为后世医家对脾胃病的立法用药奠定了基础;仲景继内经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体现其防病思想,且治病顾护脾胃,温养脾胃之气、保存胃阴,又开创了辛开苦降之法,其治法方药为后世医者研究脾胃治法奠定基础;“补土派”东垣提出“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的说法;叶天士提出“脾胃分治”、“养胃阴”等说法。除此之外,历代医家对脾胃病的研究和发展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同时,中医治疗脾胃病还会适当地运用的外治法,例如针灸、拔罐、敷贴、灌肠、捏脊、推拿、耳针、药浴,体现了中医的内病外治的特色理论。在笔者收集到的合格处方中,就有141张处方为外治法,厚朴和吴茱萸是主要使用的药物。其中大量使用厚朴,单用厚朴就有102张处方,占了总外用处方数的72.34%;单用吴茱萸有23张处方;两药合用则有10张处方。主要是运用厚朴行气消积,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等功效。所谓“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內治之药”,因此,治疗脾胃病的研究中,外治治疗也是一大理论研究方向。随着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进步,近年来我国对脾胃病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创新与发展并行。国内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传承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示范意义,对脾胃病的辨治方法及规律,既开拓了脾胃病的诊治思路和方法,又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如今,把名老中医的宝贵思想和经验继承下来,更快地掌握运用于临床,是一个新的艰巨的科研任务。国家科技部从“十五”开始,把“名老中医药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的研究”列为国家科技攻关17计划项目“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对日后脾胃病研究的发展影响深远。另外,现今中医药学者对于治疗脾胃病的辨证有多种分型;而无不由八纲为本,辨证施治。笔者认为解氏根据其临床体会归纳的脾胃十一证有其指导意义。而笔者对收集到的治疗脾胃病的中药处方进行分析与讨论,发现本院治疗脾胃病是根据临床辨证,以清补为主、宣畅气机为辅,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祛邪而不伤正,与脾胃十一证的辨证施治有一定联系。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因此,对脾胃的防治固护、标本兼顾,是中医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18参考文献1唐先平,陆杰云,张继明.脾胃病古今名家验案全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5.2解淑华.浅谈脾胃十一证.J.吉林中医药,2004,24(5):16-17.3季凤敏.关于胃病的诊断与防治J.中外医疗,2010,04:85.4陈蔚文.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24.5张明发,沈雅琴.甘草消化系统药理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09,30(6):264-267.)6李青原,金玉姬,黄茜茜,等.甘草及甘草提取物对各系统的作用概述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2):139-144.7王洁,邓长泉,石磊,等.党参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279-281.8申洪波,白云静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04-205.9LiCQ,HeLC,DongHY,etal.Screeningfortheanti-inflammatoryactivityoffractionsandcompoundsfrom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J.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2007,114(2):212-217.10张利.白芍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9):25-26.11RosJL.ChemicalconstituentsandpharmacologicalpropertiesofPoriacocosJ.PlantaMedica,2011,77(7):681-691.12梁学清,李丹丹,黄忠诚.茯苓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0(2):154-156.13褚娟红,叶骞.薏苡仁的药理及临床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159-160.14吴岩,原永芳.薏苡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10,25(1):111-113.15欧立娟,刘启德.陈皮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6,17(10):787-789.16章斌,金剑,金芝贵,等.枳壳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展J.医药导报,2013,32(11):1462-1464.1917李琰.柴胡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10,16(5):633-635.18吕雪斌,罗安东,胡家敏,等.厚朴药材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16):9614-9615.19刘绍能,张秋云.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辨治体会J.北京中医药,2011,30(4):796-798.20综述脾胃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且发病率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易因外感六淫、饮食失节、内伤情志、脾胃虚弱等因素,使脾胃失职,引发脾胃病证,对日常生活也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医药学者纷纷对此做出相应的研究和探索。中医学认为凡因消谷运化功能失调,亦即与中医消化有关的各脏腑器官功能及关系失调所致疾病者,均属脾胃病范畴1。中医脾胃病大概指发生在食管、胃、脾、胰、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的一类内科病证,包括中医常见的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嘈杂、反胃、噎嗝、吐酸等病证2。现代医学的胃炎、食管炎、消化道溃疡、胃黏膜脱垂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胰腺炎等消化道病变均可参考脾胃病的辨证论治进行诊断治疗。本文就脾胃病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1脾胃病病因的认识经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献,历代医家认为脾胃病的病因以饮食、情志内伤为主,六淫邪气为次,另外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及其他相关因素也能导致脾胃病的产生。1.1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指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引起脏腑的内伤疾病。其一,饮食饥饱失宜、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均可损失脾胃,如金匮要略所云:“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其二,劳逸适度有助于人体气血流通、强壮身体;反之,过劳过逸均能引发多种疾病。其三,七情太过与不及均可致病,多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致病。1.2外感病因21外感病因来自外界环境,常从机表、口鼻侵入人体而致病的因素,包括六淫邪气和疫疠之气。六淫为六气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机体无法适应其变化时的名称。六淫中以湿邪、暑邪与脾胃病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疫疠与六淫邪气不同,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特异性的外感邪气。消化病中的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霍乱等传染病均为疫疠之气所致。1.3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及其他在其他非脾胃病的发病传变过程中,常会产生如痰饮、瘀血、水湿毒邪等多种病理产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机体,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同时,若脾胃虚弱,更容易受上述的各种病因所伤而致病。2脾胃病病机的认识脾胃病的病机主要包括脾、胃、大肠、小肠等脏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其具体可分为脾气亏虚、脾阳不振、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脾虚湿盛、脾阴不足;胃失和降、胃热炽盛、胃火上炎、胃气虚弱、胃气虚寒、胃阴不足、食滞胃脘等。3中医辨治脾胃病的研究进展经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总结医家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本人认为治疗脾胃病主要可从调畅气机、健脾益气、化湿润燥等方面着手。3.1健脾益气元气是人体生命之本,脾胃则是滋养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产生元气之根本;而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故对脾胃的固护显得尤为重要。脾胃病患者多有脾胃虚弱,气虚而滞等症候,或素体本虚易受病邪所伤、或大病久病而虚。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可化生气血,故调理脾胃宜健脾益气。杨仁德老师3治疗脾胃病以辅助脾胃,从本论治,以补脾胃为主的原则;临床上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以收益气健脾,行气化痰之22效。3.2调畅气机姜良铎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脾胃气机升降协调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基本条件,也是治疗复杂疾病的一把金钥匙4。唐江山主任医师认为脾胃病升降失常是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临证运用升脾气、降胃气,使气机通畅;补脾阳以升脾气,滋胃阴以降胃气;疏肝气、宣肺气,以调畅脾胃气机等治法5。调理脾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