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媒介志——宏微观结合的全球化研究新典范-中国传媒报告_第1页
全球化的媒介志——宏微观结合的全球化研究新典范-中国传媒报告_第2页
全球化的媒介志——宏微观结合的全球化研究新典范-中国传媒报告_第3页
全球化的媒介志——宏微观结合的全球化研究新典范-中国传媒报告_第4页
全球化的媒介志——宏微观结合的全球化研究新典范-中国传媒报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化的媒介志宏微观结合的全球化研究新典范特希兰塔能 媒介与全球化阅读札记戴颖洁收稿日期 2014-01-15作者简介戴颖洁,女,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在读,主要从事传播学理论与文化的研究。(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全球化”已不是个新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全球化为中心发展出了众多视角,也产生诸多争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特希兰塔能教授认为,无论是早期的美国国际传播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研究,还是欧洲的媒介与文化研究,亦或是现在的全球化研究,都缺乏对媒介和传播作用的应有关照。媒介与全球化就好比电脑和屏幕,虽然关系广为人知,但却并不总是可见。这种理论缺陷或是出于大多数全球化学者与媒介学者鲜有互动,或是出于大多数媒介专家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媒介经济、政治、权力等问题,而将媒介和传播的作用简化为不证自明的技术功效。对此,兰塔能深感担忧。她在媒介与全球化一书中将全球化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地超越时空束缚而媒介化的过程,从而将媒介和传播的作用提上议程,促使“全球媒介志”这一涵盖全球认知和体验的新方法论的诞生。关于“全球媒介志”的论说在该力作中得到系统阐释。媒介志从民族志衍生而来。作为质化的一种研究方法,民族志提供了微观生活的一种洞察,或者说是观察社会的一扇窗户。不同于传统民族志以日常非媒介化经历为研究对象,媒介化的民族志重视媒介消费日常语境和社会情境的重要性,更多关涉媒介化的体验、感受和实践,拓宽了媒介研究的视野。正如澳大利亚文化研究学者洪美恩(len Ang)所言,媒介化的民族志方法有助于勾勒出媒介受众纷繁复杂的日常体验与实践的现实图景,进而打破量化研究中被抽象化、去差异化的受众形象。174-81 当然,对媒介化的民族志也不乏批判之说,争议多半聚焦于其在实际操作中的简单化趋势以及资料取证的单调性。对此,世界著名人类学家马库斯(Marcus)提议,我们应发展一种民族志,既瓦解宏观和微观的差异,也更集中研究多个地方而非单个地方。212-21英国媒介研究者戴维莫利(David Moiety)也建议用“交叉验证法”来实现不同来源的研究资料间的相互佐证。1 兰塔能在阿帕杜莱(Appadurai)景观理论和索科(Saukko)多场域民族志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全球媒介志”可视为对以上建议的改良和采纳。作为一种类似贝克(Beck)“传记的全球化”的方法论尝试,316 “全球媒介志”克服以往民族志无历史和遮蔽个体的缺憾,兼顾微观层面的个人媒介使用和宏观层面的跨越时空的全球化进程。通过研究来自不同地方的三个家庭的四代人从罗伯逊的全球化起步时期开始的一百年间(1890-2003)的生活经历,他们如何通过媒介和传播彼此联系或分离,展示媒介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既互相比较,又相互印证。完整媒介志呈现了全球化、个人以及媒介经历相互作用的动态化的多维立方体,详见第161-166页。 此书共七个章节,既有作者对学界理论的精致爬梳,也有对三个家庭媒介志生活的娓娓道来。在第一章交代完全书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后,从第二章开始,作者就以罗伯茨顿(Robertson)的全球化阶段划分和勒尔(Lull)的媒介和传播时期划分为基础,将三个家庭四代人的个人生活史置入全球化进程和媒介及传播发展历程这一宏观语境中,从三个视角(全球化、媒介、个人),七大景观(族群、经济、媒介、观念、科技、时间、语言)以及时空变换、媒介使用的同质化、异质化分析,媒介和传播对个人及家庭全球化态度的影响等多个维度,从共性和个性中去透视媒介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具有普遍解释力的传播作用。作为研究对象的三个家庭分别来自以色列、中国和芬兰(作者家庭),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因同所大学而彼此联系。之所以选择家庭而非国家或个人作为研究起点,一方面源于在全球化的视域下国家边界日益模糊,另一方面也源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公共和私人的交界处。以家庭而非个人作为出发点,能搭起宏观和微观的桥梁。传统既在这里被打破,又在这里延续。通过三个家庭媒介志的梳理,兰塔能为我们呈现了全球化理论的新视域。正如贝克(Beck)将全球化视为非线性的辩证过程一样,473 全球化呈现不均衡的发展历程。三个家庭的所有世代都接触过大多数媒介,但是阶级差异、财富状况、教育背景、城乡生活方式等因素,使得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的家庭接触媒介的时间、程度和广度都呈现出较大差异。尽管不同家庭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有先后,但正如沃斯特(Waters)所言,全球化的影响在日益增强,并且近来经历一个突然加速的过程。332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了时空的根本性转变和全新的视野。三个家庭中的较早一代都鲜有媒介接触经历,地域限制了认同的地方性。借助媒介和传播,越来越多的个人与群体认识到了世界上遥远“他者”的存在,加入到迁徙的现实之中(或者是陷入迁徙的幻觉之中)。媒介和传播通过不停告知人们现在世界上正发生的事情来加速生活空间的节奏,使得社会关系越来越不受地点或物理位置的束缚。对此,吉登斯认为全球化带来了地点的虚幻,雷尔夫也以“无地方性”来回应地方归属感的丧失。对此,作者持有异议。她认为媒介和传播非但没有带来无地方性,还使得与内部和外部联系更加频繁和紧密。地点和空间并成一个混合体,世界也因时空压缩而变得愈来愈触手可及。关于全球化的影响究竟是同质化还是异质化,学界莫衷一是。媒介帝国主义论者强调媒介的中心作用和由此带来的文化同质化,而文化多元论者则认为全球化是个杂糅、拼接的过程,呈现出文化的裂化和多样性。对此,作者认为应视具体情境而论。她通过对三个家庭的媒介志分析得出,全球化的后果既非同质化也非异质化,而是两者皆有,或同时发生,或相继为序。兰塔能认为不能将全球化简单化为消融国族主义的力量,她借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指出,传播和媒介建构并维系了国族空间的集体记忆,使身处各地、不同意识形态人的国族主义想象认同成为可能,且在国族主义经历转变期时,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全球化非但没有带来国族认同的消融,还引起了国族主义的升温。至于全球化是否会带来去领土化或本土化等异质性结果,她也指出,即便是被视为同质化的英语,在世界各地的广泛运用中也得到了异质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本土化和重新领土化的过程,即便浸淫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许多人还是会执着于原先传统和固有选择,合并不同的日历一起使用,并挑选希望包含的成分融入他们的生活,或是将两种生活完全分离。作者以自己为例,表述了由此带来的两难处境:从乐观角度看,她认为自己非常荣幸地能够接触不同的国家、文化和语言;但从悲观角度看,她却感到自己并不属于任何地方,落于不同国家的夹缝中。吉登斯(Giddens)在论述全球化对个人影响时也提到了联合与分裂的类似困境,从而造成个人无所适从的状态。548-52 这种尴尬处境也引申出作者对于世界主义以及世界主义者的感悟。贝克和斯巴克斯都曾有过关于世界主义的理想, 但作者认为不可能存在绝对的,纯粹的世界主义者。虽然传播和媒介促进了全球互联性的强化,传播的根茎也打开了世界主义认同的大门,但世界主义和国族主义都是非常情绪化的概念,都会随着政治危机或恐怖袭击而幻灭。因此个体不会变成彻底的世界主义者,世界主义也不是个恒定的东西。另外,相较于国族主义,世界主义虽是个很新的概念,却已然在成千上万人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媒介为正在发展的世界主义者的意识提供了全球性原料,但最后结果如何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这些原料。兰塔能的“全球媒介志”解答了特定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的媒介活动推动全球化,以及这些活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从而弥补了目前全球化研究中对于媒介和传播作用的应有关照。同时,“全球媒介志”的提出也充分满足了布拉沃伊(Burawoy)由观察者到参与者延伸,超越时空的观察延伸,由微观到宏观动力延伸以及理论延伸这四个为全球民族志规划的研究方向。329 另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的人生,还有助于我们反思跨越时空的他人的人生。这种自我反思精神也是英国媒介研究者戴维莫利认为研究者应具备的品质。最后,从全书来看,兰塔能一直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既没有过于强调全球化研究中传播和媒介的重要性,也不主张将全球化的媒介志作为一种唯一的方法论来看待,并且对作为媒介志研究的三个样本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争议进行了说明和回应。她并不认为这三个家庭能完全代表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但也不认为它完全没有代表性。她的目的只是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研究全球化的框架,而非预言全球化的结果。或许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点燃一烛胜于诅咒黑暗的道理;亦或用特雷莎嬷嬷(Mother Teresa)的话说,我们每次喂世界一口。参 考 文 献 1熊慧:范式之争: 西方受众研究“民族志转向”的动因、路径与挑战,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3期,第74-81页。Xiong Hui, “A Paradigm Debate: The Dynamics, 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Ethnographic Turn” in the Western Audience Research,” 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o.3 (2013), pp.74-81. 2乔治马库斯(George E.Marcus):十五年后的多点民族志研究,满珂译,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第12-21页。George E.Marcus, “15 Years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Sited Ethnographic Research,” Journal of Ethnology, No.3 (2011), pp.12-21.3 英特希兰塔能:媒介与全球化,章宏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Terhi Rantanen, The Media and Globalization, trans. by Zhang Hong, Beijing: China Media University, 2013.4德贝克:什么是全球化?全球主义的曲解应对全球化,常和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Ulrich Beck, What is Globalization? Globalism is Misinterpreted Dearling with Globalization, trans. by Chang Hefang,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