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教学案例.doc_第1页
氨气教学案例.doc_第2页
氨气教学案例.doc_第3页
氨气教学案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氨气教学案例一、主题与背景 这是一节普通中学的校内公开课。本案例以新课程上科版.高一化学第二学期第五章第四节化学肥料中的主角中“氨气”内容为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课后都尽量渗透了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并培养他们环保的社会责任感。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二、情境描述片断1、新课引入播放时事报导 2008年11月01日凌晨2点多钟,松江区松汇路上一果品冷库发生液氨气泄漏事故,由于抢险人员及时处理,近百户居民被紧急疏散,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距离现场还有二、三公里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呛人的氨气扑面而来,令人窒息,厂区内寒气逼人。警察已经封锁了现场,并在积极疏散围观人群。记者走到距离事故核心区几百公尺的地方时,已经被氨气呛得眼泪直流、呼吸道也有一种灼热感。氨气是没有毒的,但高浓度氨气却有很强的腐蚀性。一名消防战士看到脖子上挎着相机的记者后,塞给了一个口罩。但干口罩戴在脸上无济于事。记者急忙找到一名手里拿着矿泉水的战士,往口罩上泼了些水,才勉强继续向事故核心区走去。抢险人员正戴着防毒面具在现场排查泄漏点,并用水幕稀释空气中泄漏的氨气。附近居民纷纷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向四周撤离。提问 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看完该报导后,你是否了解了一些有关氨气的内容?请讲讲氨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水溶性、沸点和它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学生报导中显示氨气为气体,可能溶于水,有气味,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果品冷库发生液氨气泄漏事故,厂区内寒气逼人,液氨可能是制冷剂。提问根据报导,你能否从中了解一些氨气的化学性质?氨气生产厂家的余气能否随意排放?如不能,应如何进行处理?学生氨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当然不能随意排放。报导中抢险人员用水幕稀释空气中泄漏的氨气说明氨气能溶于水也可能发生反应。可参照此法,将氨气通入水中进行处理。提问遇到氨气扩散的情况,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学生 报导中称:“记者急忙找到一名手里拿着矿泉水的战士,往口罩上泼了些水,才勉强继续向事故核心区走去,附近居民纷纷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向四周撤离。”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离开现场,并报警。(1)接下来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气氛很活跃,有同学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2)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这里再次进行生命教育,如果你遇到氨气泄露,如何逃生?学生会马上说:“向地势低的地方跑。”片断2氨气和水的反应 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这里可以让学生对喷泉实验的原理,实验成功的关键进行总结,并且让学生设计实验:如何用更简单的实验来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开始学生没有思路,这时我拿出一只试管、水槽和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学生马上就有了灵感。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有同学说,将矿泉水瓶收集满氨气,然后用注射器打入水,矿泉水瓶会瘪掉。接下来邀请学生演示这两个实验,学生感到很兴奋,学生的积极性被迅速调动起来。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NH3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NH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氨水的性质。三、案例分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学习被思维、情感、创造、优美、游戏的光辉照耀的话,学习对于儿童来说,可以成为一种富有兴趣的、引人入胜的事。”采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行之有效并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本案例以新闻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将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部分化学性质引入其中,为氨气的性质教学埋下了伏笔,并适时的结合材料和性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个新闻事件不仅可以引入新课,而且整个材料贯穿课的始终,做到了一料多用。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技术、社会具体实例和时事热点,以创设环保教育情境。生活中具体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往往会产生一种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创造良好的环保教学情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片断1。在学生看完发生在自已附近区域的时事报导后,教师引导提问氨气的相关物理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如:颜色、气味、沸点、水溶性,能否污染。化学性质和处理氨气污染的方法,如:能否与水反应、水溶液呈什么性,如何消除氨气污染。遇到氨气扩散的情况,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学生们都能兴致勃勃地一一讨论回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轻松落实,环保意识的培养深入人心。只有来自生活,来自科学、科技和社会实践的化学,才会使人产生共鸣,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描绘那些鲜活地发生在身边的有关化学的事例,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进行环保教育的关键所在。2 教学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的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学生。喷泉实验对于学生并不陌生,高一学氯化氢的时候学过,实验的原理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我们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学生的遗忘率还是很高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光复习理论知识并由我来讲解效果不好,而且还会浪费很多时间,于是我直接演示氨气和水的喷泉实验,视觉和感官的刺激直接揭示了实验原理,然后学生也会马上总结出喷泉实验的关键:气密性要好,烧杯应干燥。并可以延伸到氯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和什么溶液可以做喷泉实验。这里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的作用。之后,提出一个高层次的问题,如何用简单的实验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这对普通中学的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果凭空想象很难想出来,如何激发学生的灵感呢?我出示了道具:试管,水槽,空的矿泉水瓶,学生马上就有了灵感,有了思考的方向,最后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并感到很高兴,在此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对喷泉实验有了更深的认识。四、教育反思杨振宁博士说:“一般人也许认为,科学家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什么叫风格?事实有他的结构,有他微妙的地方,每一个物理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是有不同感受的;通过不同的感受,每人就会发展自己的风格。”我想,理科教师要做到个性化的教学,常教常新,也离不开对课标,对教材一遍又一遍地研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在。”我经常这样对学生说。对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教十年,上科版的化学高中教材一遍又一遍地教,备一节课,可以上四个班级,第二年再炒一遍冷饭。在你面前变换的是学生的面孔,而自己的教学就会变得很无趣,教学激情,教学新鲜感一点一点的萎缩。你会接受这样的一个自己吗?所以我喜欢每年再次教到同一内容时,再读一遍教材,去揣摩编书者的编书理念,体会教材核心知识的分布与走向。换了新教材,更是觉得要将新教材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好好体会。就以“氨,铵盐”的教学为例。老教材将此内容放于高二第一学期。我起初上的时候,就是按照知识的结构化原则,先讲氨分子的结构,再讲氨的物理性质:观察一瓶气体,无色,无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过分子式NH3,得分子量,密度比空气小;做氨气与水的喷泉实验,得氨气极易溶与水;还有一个物理性质易液化再讲化学性质,也是一点一点道来,觉得自己讲得很详尽,亦很有条理就像是学生化学辅导书上的知识整理差不多好像一堂课上下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课堂是似乎缺少一种活跃的气氛,缺少学生的讨论,思考好像我们所教的,学生所学的,并没有与我们实际的生产与生活联系起来后来,我换了一种角度,因为书上对氨气的物理性质的教学中,就讲到氨易液化,是工业上常见的制冷剂。我上网查了一下,哪些工业会用到液氨作为制冷剂,这一查不要紧,居然查到许多工业液氨泄漏的信息,消防员如何处理。我由此获得灵感,以工厂液氨泄漏的信息为切入。配以图片,这样一导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很自然地从信息中得到氨气的某些性质,教师也非常自然地将学习的任务传达给同学。但是,课后我又想,学生情绪是高,课堂效果要比第一种活跃,但是从信息的切入也让同学们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过量的氨气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损伤很大。正常人吸入一定量的氨气,会出现喉肿、呼吸困难、头痛等症状,在封闭的环境中吸入过量氨气,就会有生命危险。有些同学兴致很高,而有些同学可能对氨气感到害怕,甚至影响到后面实验室制备氨的学生实验。于是我想再上这节课时还要指出实验室制备氨气时只要注意尾气处理和通风,氨气对同学们影响不大,从而打消了少数同学的顾虑。氨气和水的反应这一块,上下来感觉不错。由此带给我的启发是:只要问题设计的难度适当,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普通中学的学生也能够设计出较好的实验方案,长此以往就能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我不敢讲后面的教法学生考试的成绩是否会更好,但我觉得后面的教法,至少学生知道实际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