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与意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全诗寓离情于写景,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本设计在教学中主要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1.关于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致按照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注重多种形式的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唱响“读”的主旋律!2.关于写。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在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了一条关键性建议: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写字,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关于写字教学的这一要求,因此,我在这课的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难写的生字“陵”字的教学,依据字理指导学生书写,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感受汉字的意象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读懂诗句,理解诗意。2.有感情地呤读和背诵古诗。3.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与依依惜别之情。4.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教学准备】 1.本课相应多媒体课件2.课前:播放歌曲阳春三月下扬州(2分钟)【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阳春三月下扬州(2分钟)师:在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一、导入新课1.师:刚才那首歌,从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了你们非常喜欢,歌里有句歌词这样说到: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你们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吗?预设1生:李白和孟浩然预设2师: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首歌与两位诗人有关,他们就是李白和孟浩然。2. 师: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吗?同学们,能说说李白吗?你了解的李白。(指名生答)预设生:他是唐代诗人,称为诗仙(师评:因为他写的诗太好了,诗里带着仙气)师:老师带来了他的资料,这就是李白,同学们读读看(出示课件一“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写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太白”。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我们一起来称呼一下这位诗人(课件二出示:“诗仙太白)3.师:孟浩然是什么人?预设生:也是一位诗人,我们学过的春晓就是他写的。4.师:原来这是两位有名的大诗人呀!说起李白和孟浩然,还有一段故事呢!(出示课件三并师讲述)。话说李白年轻的时候,风流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天下的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十二岁,但年龄的差别,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办事了,李白有事不能相随,这对于朝夕相处的朋友来说,那可真是难舍难分啊!师:你看(出示课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已经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行渐远了,而李白却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朋友离去的方向此时此刻,浪漫而又多愁的李白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课题)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第20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著名的送别诗(板书课题读课题)5. 指导书写“陵”字。师:这个“广陵”的“陵”字是个生字,(出示课件带拼音的“陵”字)读后鼻音,它还是个象形字,(出示课件象形字)像一个人在攀登高山,慢慢演变才成为现在这个字形,(点击课件)因此“陵”字的左耳朵旁与山有关,常用作地名, “陵”字,也是个要求写的生字,(课件出示“陵”字课件范写)“陵”字不太容易写好,同学们请看屏幕,“陵”字是左右结构,一般要写的左窄右宽,左耳旁,要写得稍微细长一些,右边上面是个土字,然后一撇,一点,下边是个折文,要把它写得舒展些。下面请同学们在你的生字本上练写一个。注意写字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写字姿势也要端正,写好举手让我知道。二、解诗题 1.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课题,看看从题目中能看出来是送别诗吗?哪儿能看出?(师在“送”字下打点)那你再读读题目,看看题目当中告诉了我们送的哪些内容呢?(师提示:谁送谁?在哪儿送?送到哪儿?生说)预设生1:在黄鹤楼送?(送的地点)生2: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说的真好)(师适时板书:“李白送孟浩然”)师:课题里有个“之”字,有谁知道它的意思吗?预设生:“到”的意思,预设评价:你是怎么知道的?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知道借助课文注释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我们学习古诗常有的一个方法。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师:(评价:你们真能干,通过读就弄懂了题目的意思。)(贴板书:解诗题)2.师:那么题目当中出现的地点,黄鹤楼有了解吗?谁来说说?(生答师补充) 生:在湖北武汉(12名学生)师:看来同学们只听说过,百闻不如一见,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黄鹤楼图片和介绍)黄鹤楼在湖北的武汉,在唐朝的时候,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聚会或者是送行饯别的地方,是一座江南名楼,它与我们江西南昌的藤王阁、湖南的岳阳楼一起被称为三大名楼,师:我们再来说说广陵。广陵就是课文中说的哪呢?(生:江苏扬州)扬州在唐朝的时候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非常繁华有名。3.师小结:同学们,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原因之一还因为这里面有四个名,(出示课件)那把我们刚才交流的人名地名信息也加进去,再说一说题意,那就是在名楼黄鹤楼名诗人李白送别名诗人孟浩然到江南名城扬州去。三、读古诗1.一读:名人,名楼,名城,多么富有诗意啊,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看看这场盛大而又别开生面的送别吧。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古诗,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诗句,把注释也读一读。一会我要看看谁读得最流利,好,开始吧(贴板书:读诗文)(自由练习读古诗)师:老师看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一读(师:都来注意倾听)(12名学生读)生1读。师预设评价:真棒,字正腔圆 生2读。师评价:他读得很明快,生字全读准了。2.二读:但老师要告诉大家,如果诗读得慢一些,古人读诗有古人的方式, 一、二声读的声音长一些,三四声短一些,这样古诗就有味道了,同学们再来读读,试一遍(自由读)师预设评价:谁再来读读看?读得怎么样?掌声送给他!他不但读对了,而且读出了一点点味道来。3.三读:同学们,咱们读古诗,不单单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来,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给大家读一读,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出示课件师配乐范读)师:刚才杨老师读的时候,我发现好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也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试试,注意读出节奏来。(出示课件有节奏诗)师:你看,练着练着,读出停顿来,读出节奏来,诗味儿就出来了!那我们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贴板书:明诗意、悟诗情)四、明诗意(4) 1.师:同学们,其实在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四句诗连起来就是一幅画卷,下面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自学本领呢,(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诗,结合书上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字词和每句诗的意思。2.把你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和同桌交流、讨论,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学生自学、讨论、交流。2分钟)2.(学生汇报 教师解疑)师:好,我们一起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谁来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课件出示“前两行诗)(师评价并补充你理解得很好,“故人”在这里是老朋友的意思,“辞”是告别,辞别的意思。(点课件辞的意思)那么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说?(点课件尽的意思)3. 师:老师也把你们刚才的理解连成了一段话,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课件:“老朋友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五、悟诗情1.师:同学们,古诗的意思我们就这样理解了,我想你们读得会更好,谁来读读这两句。(课件出示前两句)2.师:看了这两句诗呀,我一下子想起我邻家的小男孩,他学了这首诗的后,还把这两句诗进行了修改,我们来看,你觉得可以这样改吗,(课件出示“故人东辞黄鹤楼,烟花三月去扬州,为什么要说“故人西辞”,为什么不可以说“东辞”?(生答)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地图。(出示课件)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扬州在东边,黄鹤楼在西边,而孟浩然要去的是东边的扬州,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3.师:为什么是“下”扬州,不能说“去扬州”?(生答)师:同学们再来看这幅图,也许会有启发。(播放地图)谁用自己的话说说?生:因为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说是“下扬州”。师:都说不上来,那老师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下”字的妙用吧!有句诗里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说明水是往东流的,对吗?还有我们国家的地势是属于西高东低的,所以这个江水是顺着西边的黄鹤楼流向东边的扬州,也就是顺流而下到扬州,所以李白就说“下扬州”。(课件出示点船)可见,李白写诗用字非常的准确。4.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故人(课件“故人”红字)是好朋友吧,李白和孟浩然只是一般的好朋友吗?那是怎样的朋友?(生死之交、忘年交、情深意重),带着对故人的理解我们读读前两句。(课件出示前二句)师:如果我们对烟花三月(课件“烟花三月”红字)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的,“烟花三月”指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季节?是什么样的景象?5.师:三月是我们农历的三月,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鲜花盛开的晚春时节,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预设生1: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师:对!注释中提到的。)预设生2: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有雾气。(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6.师: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和诗句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生: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万紫千红、五彩缤纷、春意盎然)7.你们积累可真丰富,三月的景美,我相信同学们的声音更美,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这种美感来师:教师仿佛看到花朵啦,但还不够多!师:带着对好朋友的祝福,慢慢地欣赏这阳春美景,读这回老师仿佛看到一大片烟花海了8.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 这阳春三月,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可是诗人李白有心情陶醉于这样的景色当中吗?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那有什么读(课件出示后两行诗)9.师:是啊,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课件“孤帆”二字变红)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10.师:同学们,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想一想,当时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应该是群帆远影碧空尽才对呀。那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预设生1: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生2:孟浩然要走了,他没心情看别人。11.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这就叫“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12.师:目送好朋友的船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天边,可李白走了吗?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13.师:唯见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你用词用得很准)预设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师: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那就是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他们真是难舍难分呀,带着这份依依不舍来读读这两句(读)师: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14.师导读: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播放课件插图)想像下,此时李白已经站在江边了,望着帆影远去,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可李白还在望啊!望啊!他心中不禁涌起两句读生:(生深情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那船已经远远地变成了一点小影了了,可是李白舍不得走啊,很想让他留下呀!于是还在那里望啊!望啊!心中默念着两句生:(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那船已经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了,李白想起了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道生:(生激动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5.眼望着老朋友的船消失了,自己却不能同往,此时,站在江边的李白思绪万能千,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假如你是李白,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又想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伴随着这惜别的音乐,想一想。(课件播放阳关三叠配乐)预设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预设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预设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预设4:这一别,不知时才能相见。预设5:希望你早日回来,又能和我一起饮洒作诗了!19.师:你们真是李白的知音,帆尽情未了,带着李白的这份不舍,(课件出示全诗)男同学请起立。让我们一起替李白送孟浩然吧。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起立,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吧。读20.师总结:是呀!同学们,李白送走了好友孟浩然,却送不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板书:深情厚谊)21.师: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孤帆远影、长江水等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这种表面上写景,实际是在抒情的的方法,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