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与航天经典教案_第1页
万有引力与航天经典教案_第2页
万有引力与航天经典教案_第3页
万有引力与航天经典教案_第4页
万有引力与航天经典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有引力与航天经典教案 高中物理新课程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参考教案 一、教材对比分析1总体概述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万有引力定律更是树立了人们对物理学的尊敬和兴趣。 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可说是承前启后,承前是针对本模块第二主题“圆周运动”而言,是其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启后是指它是解决后续许多万有引力问题的理论依据。 本章我们将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天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牛顿运用动力学原理而发现的重要定律。 它不仅能解释重力产生的原因,也能够解释行星和卫星的运动规律。 它是天文学上研究各种天体运动规律的依据,它所揭示的万有引力是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要理解和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并能用它解决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注意多结合航天技术、人造地球卫星等现代科技知识来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理解天体的运动,掌握其重点公式。 人造地球卫星和航天技术属于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因而有关人造地球卫星和万有引力定律的考查每年都有相关题目,本章是近年高考的热点。 2对比分析参见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走进高中新课程物理P26。 3课时建议第一单元第一节行星的运动(1学时)第二单元第二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1学时)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1学时)第三单元第四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2学时)第五节宇宙航行(2学时)第四单元第六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学时) 二、教学建议7.1行星的运动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知道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知道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澄清对天体运动神秘模糊的认识,掌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 教学重点、难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日心说、地心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以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讲述开普勒定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历史材料,也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的读物。 这些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又容易接受,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方法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学习本节课的目的是为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铺垫,开普勒定律没必要做过高要求。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着无数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的天体。 白天我们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夜晚,仰望苍穹,繁星闪烁,美丽的月亮把我们带入无限的遐想中。 由这些天体所组成的宇宙始终是人们渴望了解又不断探索的领域。 经成百上千年的探索,伟大的科学家们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本节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前人所探索到的行星的运动情况。 (二)进行新课 1、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看法及发展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投影出示以下提纲 1、古代人们对天体运动存在哪些看法? 2、什么是“地心说”,什么是“日心说”? 3、哪种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 4、两种学说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 1、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 2、“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在绕太阳运动。 3、“地心说”占领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 4、“日心说”与“地心说”争论的结果是“日心说”最终战胜了“地心说”.真理最终战胜了谬误。 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投影出示以下提纲 1、古人认为天体做什么运动? 2、开普勒认为行星做什么样的运动?他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哪几个方面的描述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具体表述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 1、古人把天体的运动看得十分神圣,他们认为天体的运动不同于地面物体的运动,天体做的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2、开普勒认为行星做椭圆运动。 他发现假设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观测数据不符,只有认为行星作椭圆运动,才能解释这一差别。 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行星运动轨道、行星运动的线速度变化、轨道与周期的关系三个方面揭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具体表述为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即32akT=比值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教师活动认真听取学生代表发言,点评总结。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出示挂图介绍行星运动的挂图,使学生对行星的运动有一个简单的感性认识.放录像使学生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立体画面的观看,对天体运动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思考比值k与行星无关,你能猜想出它可能跟谁有关吗?实际上,多数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能够按圆处理。 开普勒三定律适用于圆轨道时,应该怎样表述呢?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根据课文、挂图及录像所提供的线索得出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知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二次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可以猜想,这个“k”一定与运动系统的物体有关。 因为常数k对于所有行星都相同,而各行星是不一样的,故跟行星无关,而在运动系中除了行星就是中心天体太阳,故这一常数“k”一定与中心天体太阳有关。 (四)实例探究例1关于行星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就越长B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就越长C水星轨道的半长轴最短,公转周期就最长D冥王星离太阳“最远”,公转周期就最长2.为什么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分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kTa=23可知,a越大,T越大,故BD正确,C错误;式中的T是公转周期而非自转周期,故A错。 答案BD例2已知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的12倍。 则木星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半长轴为地球公转轨道半长轴的倍。 思维入门指导木星和地球均为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可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直接求解。 本题考查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 解由开普勒第三定律kTa=23可知对地球kTa=2131对木星kTa=2232所以113212224.5)/(a aT Ta=?=a点拨在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解题时,应注意它们的比值kT=23中的k是一个与行星运动无关的常量。 例3已知地球绕太阳作椭圆运动。 在地球远离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其速率越来越小,试判断地球所受向心力如何变化。 若此向心力突然消失,则地球运动情况将如何?思维入门指导行星的运动为曲线运动,因此本节知识常常和曲线运动知识相综合。 解由于地球在远离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其速率减小,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v Fn,由开普勒第二定律知,地球在远离太阳运动的过程中角速度(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扫过的角度)也减小,故向心力nF减小。 若此向心力突然消失,则地球将沿轨道的切线方向做离心运动。 点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虽然并非匀速圆周运动,但向心力公式仍适用。 任一时刻,地球的速度方向均沿椭圆的切线方向。 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P66“问题与练习”中的问题。 2、课后阅读教材P64“科学足迹”栏目中的阅读材料,体会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 7.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太阳与行星间存在引力。 2、能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体会逻辑推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难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的推导教学建议这节课主要推导了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表达式,让学生体会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证明万有引力的一般规律的思路与方法。 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的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 教学片段(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一、二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在解释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上,为什么牛顿能够成功,而其他科学家却失败了?你认为牛顿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代表的见解,点评、总结。 过渡这一节和下一节,我们将追寻牛顿的足迹,用自己的手和脑,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投影出示以下提纲,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推导 1、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写出行星需要的向心力表达式,并说明式中符号的物理意义。 2、行星运动的线速度v与周期T的关系式如何?为何要消去v?写出要消去v后的向心力表达式。 3、如何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消去周期T?为何要消去周期T? 4、写出引力F与距离r的比例式,说明比例式的意义。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一起点评。 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教师活动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M以及行星到太阳的距离r之间又有何关系?请在练习本上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来。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用牛顿第三定律推导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与太阳的质量M以及行星到太阳的距离r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一起点评。 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师活动综合以上推导过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太阳质量、行星质量、以及两者距离的关系式。 看看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 点评通过学生独立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探究新知的乐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就课本“说一说”栏目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一起总结、点评。 (四)实例探究例火星绕太阳的运动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火星与太阳间的引力提供火星运动的向心力。 已知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运行的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试写出太阳质量M的表达式。 解析火星与太阳间的引力表达式为2rMmG F=,式中G为引力常量,M为太阳质量,m为火星质量,r为轨道半径。 设火星运动的线速度为v,由F提供火星运动的向心力,有rvmrMmG22=由线速度和周期的关系Trv2=,得太阳质量2324GTrM=例科学家们推测,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就在地球的轨道上,从地球上看,它永远在太阳的背面,人类一直未能发现它,可以说是“隐居”着的地球的“孪生兄弟”由以上信息可以确定()A.这颗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相等B这颗行星的半径等于地球的半径C.这颗行星的密度等于地球的密度D这颗行星上同样存在着生命例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公式23TRk,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B.若地球绕太阳运转轨道的半长轴为R地,周期为T地;月球绕地球运转轨道的长半轴为R月,周期为T月,则2323月月地地TRTR=C.T表示行星运动的自转周期D.T表示行星运动的公转周期例若已知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半径为r,公转的周期为T,万有引力恒量为G,则由此可求出()A.某行星的质量B.太阳的质量C.某行星的密度D.太阳的密度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P69“问题与练习”中的问题。 2、已知下面的哪组数据,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M地(引力常量G为已知)()A.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T及月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R1B.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T2及地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R2C.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的运行速度v3和运行周期T3D.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速度v4及地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R 43、xx年10月22日,欧洲航天局由卫星观测发现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型黑洞,命名为MCG63015,由于黑洞的强大引力,周围物质大量掉入黑洞,假定银河系中心仅此一个黑洞,已知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匀速运转,下列哪一组数据可估算该黑洞的质量A.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速度B.太阳的质量和运行速度C.太阳质量和到MCG63015的距离D.太阳运行速度和到MCG63015的距离7.3万有引力定律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理解地面上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即服从平方反比定律的万有引力。 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 4、要在思路上明确牛顿是在椭圆轨道下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 1、翻阅资料详细了解牛顿的“月地”检验。 2、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以加深记忆,理解其内容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和借鉴科学的实验方法,充实自己的头脑,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提高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教学片段(二)进行新课 1、月地检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月地检验”部分的内容,投影以下数据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9.8m/s2,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7.3天,地球半径为R=6.4106m,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证明课本上提出的假设,即地球对月球的力与地球使苹果自由下落的力的是同一种力,都遵守“反平方”的规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必要的信息,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一起点评。 设质量为m的物体在月球的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则2r a=,T2=,r=60R,得22460TR a=代入数据解得g a26013600180.9=点评引导学生定量计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2、万有引力定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把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引力遵从的规律推广到宇宙万物之间,你觉得合适吗?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写出表达式。 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3、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何深远意义?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学生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总结。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着重要的物理意义它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对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3、引力常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测定引力常量有何意义? 2、引力常量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出的,它的数值是多大? 3、引力常量的测定有何实际意义?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学生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总结。 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应用他超凡的数学才能,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没能给出准确的引力常量,使万有引力定律只有其理论意义,而无更多的实际意义。 引力常量G的测出,使万有引力定律具有了实际意义。 (三)实例探究例离地面某一高度h处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二分之一,则高度h是地球半径的倍。 解析地球表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约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则有2RMmG mg=,式中G为引力常量,M为地球质量,m为物体质量,R为轨道半径。 离地面高度为h处,2h)(h RMmGmg+=由题意知g gh21=rvmrMmG22=解得R h)12(?=即h是地球半径的)12(?倍点拨对此类问题,应明确星球表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忽略星球自转带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到g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例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下列办法不可采用的是()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小一半,距离不变B.使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4,距离不变C.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增为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D.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和质量都减为原来的1/4例火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一半,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9;那么地球表面50kg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约是火星表面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火星吸引力的_倍.课余作业1.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说法是()A.天体间万有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B.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C.万有引力与质量、距离和万有引力恒量都成正比D.万有引力定律对质量大的物体适用,对质量小的物体不适用2.如图,两球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且远小于r,而球质量分布均匀,大小分别是m1和m2,则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A.G221rm mB.G2121rm mC.G22121)(r rm m+D.G22121)(r rrmm+3.两颗行星都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质量之比m1m2=p,轨道半径之比r1r2=q,则它们的公转周期之比T1T2=_,它们受到太阳的引力之比F1F2=_.4.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0=9.8m/s2,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在距离地面高度h=1.0103m的空中重力加速度g与g0的差值多大?取地球半径R=6.37106m.7.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 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3、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片段计算天体的质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天体质量的计算”部分的内容,同时考虑下列问题投影出示。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求解天体质量的方程依据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其向心加速度,然后根据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进而列方程求解. 2、从前面的学习知道,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而行星(或卫星)都在绕恒星(或行星)做近似圆周的运动,而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合力充当向心力,故对于天体所做的圆周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只能是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这也是求解中心天体质量时列方程的根源所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知识以及前面所学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加以讨论、综合,然后思考下列问题投影出示。 学生代表发言。 1.天体实际做何运动?而我们通常可认为做什么运动?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3.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其向心加速度有几种求法?4.应用天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求出的天体质量有几种表达式?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5.应用此方法能否求出环绕天体的质量?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 1.天体实际运动是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而我们通常情况下可以把它的运动近似处理为圆形轨道,即认为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2.在研究匀速圆周运动时,为了描述其运动特征,我们引进了线速度v,角速度,周期T三个物理量.3.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状况,求解向心加速度有三种求法.即 (1)a心=rv2 (2)a心=2r (3)a心=42r/T24.应用天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结合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三种表述方式可得三种形式的方程,即 (1)F引=G2rMm=F心=ma心=mrv2.即GrvmrMm22= (2)F引=G2rMm=F心=ma心=m2r即G2rMm=m2r (3)F引=G2rMm=F心=ma心=m224Tr即G2rMm=m224Tr从上述动力学方程的三种表述中,可得到相应的天体质量的三种表达形式 (1)M=v2r/G. (2)M=2r3/G. (3)M=42r3/GT2.上述三种表达式分别对应在已知环绕天体的线速度v,角速度,周期T时求解中心天体质量的方法.以上各式中M表示中心天体质量,m表示环绕天体质量,r表示两天体间距离,G表示引力常量.5.从以上各式的推导过程可知,利用此法只能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而不能求环绕天体的质量,因为环绕天体的质量同时出现在方程的两边,已被约掉。 (四)实例探究例1某人在某一星球上以速度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落回抛出点,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若要在该星球上发射一颗靠近该星运转的人造星体,则该人造星体的速度大小为多少?解析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tvtv22=人造星体靠近该星球运转时mg=G2RMm=mRv2(M:星球质量.m:人造星体质量)所以v=tvRgR2=例2一艘宇宙飞船绕一个不知名的、半径为R的行星表面飞行,环绕一周飞行时间为T.求该行星的质量和平均密度.解析设宇宙飞船的质量为m,行星的质量为M.宇宙飞船围绕行星的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G2RMm=m(T2)2R所以M=2324GTR又v=34R3所以=23GT VM=课余作业课后完成P74“问题与练习”中的问题。 1.根据观察,在土星外层有一个环,为了判断是土星的连续物还是小卫星群,可测出环中各层的线速度v与该层到土星中心的距离R之间的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若v与R成正比,则环是连续物B.若v2与R成正比,则环是小卫星群C.若v与R成反比,则环是连续物D.若v2与R成反比,则环是小卫星群2.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引力常量为G,如果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那么地球的平均密度的表达式为_.7.5宇宙航行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议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来看,要求高考试题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动向,因此有关卫星的问题将继续是高考的热点问题。 解决卫星的运动问题,其依据都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相应的方程,就可得出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跟轨道半径的关系.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基本方法。 教学片段 1、月球也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为什么月亮不会落到地面上来? 2、物体做平抛运动时,飞行的距离与飞行的水平初速度有何关系? 3、若抛出物体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物体将会怎样?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由于月球在绕地球沿近似圆周的轨道运转,此时月球受到的地球的引力(即重力),用来充当绕地运转的向心力,故而月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来。 2、由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知x=v0th=221gt联立、可得x=v0gh2即物体飞行的水平距离和初速度v0及竖直高度h有关,在竖直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水平距离的大小只与初速度v0有关,水平初速度越大,飞行的越远。 3、当平抛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飞行的距离也很大,由于地球是一圆球体,故物体将不能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颗绕地球运转的卫星。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答案。 1、卫星绕地球运转时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的动力学方程是GrvmrMm22= 2、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须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而做更多的功,对火箭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比较困难。 3、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椭圆轨道运动时所具有的最大运转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中去时,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 教师活动视频展示我国载人飞船“神州六号”升空实况。 实例探究例从地球发出的光讯号垂直于地面发射,讯号到达月球表面时正好能垂直射向水平月面,经反射返回地球被吸收,光速为c,光讯号往复经历的时间为t,地球的半径为R,月球的半径为r,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为T,试求地球的质量。 解析设地球质量为M,月球质量为m,则G2rMm=m224Tr4所以M=232GTr而r=R+r+c2t所以M=222322)2(4GT GTtCr R=+(2R+2r+ct)3课余作业1.要使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它进入地面附近的轨道速度是_km/s,要使卫星脱离地球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必须使它的轨道速度等于或大于_km/s,要使它飞行到太阳系以外的地方,它的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_km/s.2关于人造地球卫星与宇宙飞船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它的周期,再利用万有引力恒量,就可算出地球质量B.两颗人造地球卫星,只要它们的绕行速率相等,不管它们的质量、形状差别有多大,它们的绕行半径和绕行周期一定是相同的C.原来在同一轨道上沿同一方向绕行的人造卫星一前一后,若要后一卫星追上前一卫星并发生碰撞,只要将后者速率增大一些即可D.一艘绕火星飞行的宇宙飞船,宇航员从舱内慢慢走出并离开飞船,飞船因质量减小,所受万有引力减小,故飞行速度减小3.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离地面高h=3R(R为地球半径).若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是_,角速度是_,周期是_,若已知地球质量为M,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是_,角速度是_,周期是_.7.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知道它只在宏观、低速现象领域成立。 2、知道狭义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