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doc_第1页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doc_第2页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doc_第3页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doc_第4页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古诗四首课型:讲读课主备教师:元晓光、张岚 2009年9月25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深入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诗意、欣赏意境、理解情感。2、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思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名句,了解诗歌内涵,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思想情感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熟读古诗,注意节奏和感情。 2、查找律诗的相关知识。3、了解诗人和背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春望、泊秦淮)一、 导入新课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爱国主义,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为了敬爱的祖国,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主义凯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爱国主义诗篇,一起学习古诗四首的前两首。二、 出示学习目标1、 了解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2、 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3、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它的艺术特色三、检查预习1、谈谈你对律诗的理解2、介绍诗人和背景(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查到得资料公布出来,交流、筛选明确与诗相关的知识,并做好批注。)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明确:1、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2句成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2、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牧(八O三约八五二),字牧之,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著作,但主要的成就还是在文学方面,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小李杜”,人们把他们与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相比,并不仅仅是由于姓氏上的偶然巧合,而是他们确有突出的成就。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四、初读诗作。要求: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2试讲每首诗的意思。3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五、深入学习:自学指导: (一) 春望1、哪些诗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2、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4、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6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方法:采取自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作。)明确:1、首联和颈联 2、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4、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搔”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二)泊秦淮1、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2、后两句诗是什么意思?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3、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不是)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3、 “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六、朗读比赛 ( 要求:读出忧伤、悲愤、爱国之情)七、回归课文,再读古诗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八、课堂小结这两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九、当堂训练:1. 加点词语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国家) 浑欲不胜簪(简直) B. 尚思为国戍轮台(守卫)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C. 干戈寥落四周星(泛指兵器) 烽火连三月(战乱) D. 感时花溅泪(看见花开就落泪)夜阑卧听风吹雨(夜深)2、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就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就禁不住心中惊悸。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3、背诵古诗,接力赛式十、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古诗2、练习一、二题十一、板书设计 春望 泊秦淮杜甫 杜牧爱国深溅惊搔悲情 忧思 忧愤 互文造意境(对比、衬托、细节) 曲笔抒情怀教后小记第二课时(十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一、1、导入: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诗作中,有许多诗篇饱含着诗人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不管岁月如何更迭,时代如何变迁,它们都永远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澎湃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潮。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南宋这个多难的时代,感受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2切入本课,明确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2)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学习十月四日风雨大作1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2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3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4问题讨论(1)-“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2)“不自哀”,那么诗人为什么而心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3)这里的“风雨”如何理解?试说一说教师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真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年老体衰的诗人日思夜想的不是自己的前途,也不是自己的身体,更不是家人的生活。他的心里只有国家和人民,只想着为国驰骋沙场,收复失地。5.小结:诗人的一片爱国之心真的令人感动,不由得令我想起它的另一首诗示儿,学生齐诵。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文天祥,领略这位抗元名将的爱国气概。三、学习过零丁洋学生展示: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文天祥,作简介: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爱国将领。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四、 简介写作背景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五、 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六、 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七、 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八、 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1、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2、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4、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九、 巩固练习1、陆游“-”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