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作用_第1页
吴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作用_第2页
吴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作用_第3页
吴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作用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对思维的发展作用吴晨 作者简介:姓名:吴晨,出生年:1989,民族:汉,籍贯:上海,职务:学生,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小学数学,学历:硕士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硕士研究生 上海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态 本文所指的语言特指口头语言,因此语言组织的过程本质是思维组织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不仅反应了其思维状态,还能促进思维发展。准确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以组织准确清晰流畅的思维为前提,教师在课堂上应从本质上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而不仅仅关注语言。学生语言表达会根据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语言的调整本质上是思维的调整。关键词:语言;思维;数学教学ABSTRACTLanguage is the outward of thinking, so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language is essentially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thinking. Through the students word, we can not only know the state of mind,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The clear, smooth and accurate language is based on the clear, smooth and accurate thinking. As a teacher we should guide student in thinking instead of only from language. Students will adjust their words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and the adjustment of language is essentially based on the adjustment of thinking.Key words: Language; Thinking; mathematic teaching我们很容易理解,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态,因此语言组织本质上就是思维的组织,正如古语有云:“言为心生”。通常准确、清晰、流畅的思维是语言准确、清晰、流畅的前提,反之若一个人语言不清晰、不流畅是否就一定说明其思维也不清晰、不流畅呢?答案是否定的,有些个体由于思维具有简约性的品质,在思维的过程中,内部语言被压缩,造成思维速度加快,当其语言速度与思维速度不相称时,语言为了跟上思维的速度就会产生跳跃,遗漏一些信息,于是容易使受众不解,造成说话者思维混乱的假象。因此我们不能仅通过语言来判断一个人思维的状态。语言的功能是交流信息,一个人说话能被理解,也就是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被正确解读,这样的语言表达才算有效。有些人说得流利但文不对题,有些人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就是表达不清种种问题都会使信息不能有效传递。那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本质上讲归结于两点:传递什么信息(关于内容)以及如何传递信息(关于逻辑组织及表达)。理清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能从本质上组织准确清晰流畅的语言来准确表达思想,使信息有效传递。语言的本质是思维,然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语言还能反过来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在教学中语言与思维也必定存在这样的关系。现如今教学不仅追求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把发展思维作为更高目标,那么在学生思维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是否正确认识到了语言对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能否有意识的运用语言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剖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对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1、 组织思维的作用一般而言,课堂教学中的交际语言按其行为主体来分,可分为:教师语言与学生语言,其中学生语言又可分为2种:被动回答以及主动发言。在课堂上学生的语言多为在教师指令下的被动回答,教师一方面能通过语言了解学生思维状态,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那么教师要如何运用语言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呢? 我们知道,学生要对教师指令做出回答,在头脑中首先要表征问题,也就是想明白问题是什么,要回答什么,即传递什么信息;其次是阐述问题,也就是想明白怎样说,即如何传递信息。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应该从信息有效传递的这两个本质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组织准确清晰流畅的思维。【例】师:学过了圆的概念,你能说一说身边见过的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吗?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汽车轮胎、笔筒、月亮、蛋糕、足球显然学生回答的有些事物不是固定为圆形,有些则是需要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出是圆形的,如月亮会有阴晴圆缺,足球是一个球体,其横截面才是圆形学生们有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教师若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换一种提问方式,如“学过了圆的概念,你能不能说一说身边见过的那些事物是圆形的,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圆形的?”这样多问一个“为什么”会让学生在回答前先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回答,也就是把问题先表征清楚,而不是随意的乱说,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应用题:某加工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2个工人 3 小时加工 18个。照这样计算, 4个工人 9个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师: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生:我用18先除以3,得到6,再用6除2,就知道一个人每小时能做3个,再将3、4、9都乘起来就能得到答案108个零件了。例中教师提问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思路,显然这位学生理解题意并能正确解答,但的表述上存在问题,在用词上,用“除以”表述“除”的意思,“把他们都乘起来”是口语化的语言而非数学用语,而且其思维具有简缩性。像这样不清晰的表达会不时出现在课堂,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是由于学生思维水平与成人不同,造成学生的语言表达势必与成人的表达存在差异,因此教师不能以基于成人思维水平的语言表达来要求学生;同时学生数学语言的积累也不够,还不能灵活自如的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他们的表达不完整或不清晰是正常现象,但只要学生能正确的抓住问题的关键变量和基本要素,就没必要纠结在学生的外在的语言表达上,不同的表达只是不同思维方式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清晰表达,帮助学生解决“如何传递信息”这个本质问题。比如要帮助例中的学生表达清晰,就只要通过提示他使用一些关联词,如“已知和,可以求出”或“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去表达。若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来看,这题还值得深入探讨。例中学生的回答显然还只是在具体数字上的运算,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也就是数量关系。我们知道学生思维的发展都是从具体的数字运算到抽象的量的运算。若换成一个注重思维发展的教师就这一问题一定会先问“你能先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量吗?它们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摆脱具体数字,而从本质的数量关系来思考问题。反馈的作用一般而言,语言表达是否有效,也就是受众是否理解,这样的信息是通过反馈获得的,反馈会对说话者形成一种刺激促使其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然受众不理解,原因可能是主观的,由于并没有组织准确清晰流畅的思维造成其语言的不准确不清晰不流畅;也可能是客观的,由于受众的理解力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等,但无论什么原因,说话者为了使自己语言表达有效,使对方能正确解读所传递的信息,就必须从本质上调整自己的思维使其接近受众。教师语言“儿童化”现象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发现新手教师在教授概念时往往直接运用抽象的规范的定义,而有经验的教师却用生动具体的,“可误”的定义来表述,这是由于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下已充分认识到了,对于还处于直观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抽象定义难理解甚至是完全不懂,而为了让学生理解所教授的知识,教师就会渐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语言也就逐渐“儿童化”了。当然,反馈对于学习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根据反馈主动调整思维,学习必然更为准确有效。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身心发展有限,造成其主动接受反馈信息的意识弱,更不用说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主动进行思维调整了,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得到的反馈若仅仅是来自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错了的同时,更应该让其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改进,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例】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生1:我知道,方程就是有字母“X”的等式。师:他的回答正确吗?全班齐声说不对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老师什么是方程?生2: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师:很好,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生1你现在知道什么是方程了吗?请你再来说一说。生1: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的教学,生1真的掌握了什么是方程吗?我们看到,生1第一次的回答将方程中看到的“X”简单概括为字母,缩小了概念的外延,显然没有掌握方程概念的本质属性。然而教师没有就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只是告诉生1回答是错误的,让生1复述生2的标准答案,用“鹦鹉学舌”的方式,以为其语言表达清晰了,知识也就掌握了。其实不然,复述只是语言的模仿,而模仿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模仿的过程中没有思维的参与只能是机械的,真正的学习没有发生。想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教师应该从本质上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注重意义的理解。若换成注重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师,换种提问的方式结果可能就不同了:【例】2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生1:我知道,方程就是有字母“X”的等式。师:他的回答正确吗?全班齐声说不对教师继续对生1提问师:那么“ 2 +5=11 ”是不是方程呢?生1想了想说是的师:这个等式没有字母“X”,为什么它也是方程呢?这里的字母“X”和图形“ ”究竟是代表的是什么?生1:代表的是未知数师:你现在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了吗?生1: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例2中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用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而不仅仅一味追求标准答案,教师通过对比方程“ 2 +5=11 ”来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两个本质属性:“含有未知数”及“等式”,其中未知数可以用“X”“Y”等字母来表示,也可以用“ ”、“ ”等图形来表示,只是表示的方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代表着未知数。综上所述,对于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