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doc_第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doc_第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doc_第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doc_第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钓鱼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2紧扣“我”和“父亲”关于鲈鱼“不放”与“放”的争辩,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层层深入地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人文价值。3利用题目整体感知文章“一事一议”的篇章结构,借助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钓鱼”这件事,初步学会运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概括启示类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填写心情脉络图,感受“我”一波三折的心情变化。4通过读书批注、想象写话、感情朗读聚焦父子间的对话,体会有详有略的材料安排。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紧扣“我”和“父亲”关于鲈鱼“不放”与“放”的争辩,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层层深入地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教学难点:能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行为表现,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体会文章有详有略的材料安排。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给课文分段,感知文章一事一议的篇章结构,初步学会运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概括启示类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习课文第3-9自然段,寻找“放”与“不放”的理由,深入体会文本的人文价值。3.通过填写心情脉络图,感受“我”时起时伏的心情变化,领略了作者一波三折的叙事风格。4.根据情境发挥想象写话,学习作者一波三折的写法,感悟父亲“平静”表面下的不平静。学时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给课文分段,感知文章一事一议的篇章结构,初步学会运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概括启示类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习课文第3-9自然段,寻找“放”与“不放”的理由,深入体会文本的人文价值。学时难点 1.通过填写心情脉络图,感受“我”时起时伏的心情变化,领略了作者一波三折的叙事风格。 2.根据情境发挥想象写话,学习作者一波三折的写法,感悟父亲“平静”表面下的不平静。教学活动 一、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来,和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到黑板上,“钓”和哪个字很相似, “钓”的里面是点,像鱼饵,“钩”里面像什么?(钩子)。二、学习字词,感知“一事一议”的篇章结构 1.大家都去预习了课文,考考自己,这些词语会读吗?自己读一读。2.分组出示生字词语。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读第一组:操纵 鱼鳃 沮丧 抉择翕动 皎洁 嘴唇 诱惑 鱼饵 鱼钩 小心翼翼 鲈鱼捕捞开放日溅起 告诫 实践(1)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第一组的平舌音;(2)理解第二组的“鲈鱼捕捞开放日”,(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关注过这个词?指名说。老师这里有一份资料,帮助你理解)引入资料了解鲈鱼的生长规律;(3)写好第三组的“溅、诫、践”三个生字。预习作业中,老师发现这三个词语中的生字没把握好,“诫”中有一个部件是“戈”, “溅、践”有相同的部件“戋”,书写中,没有一个笔画是平的,却要在组合中寻找一种平衡,在书法中叫“斜中取正”,看 老师来写一写。“告诫”要说话,言字旁,横往上斜,斜钩舒展,撇穿插到左边。“溅”左中右结构,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各写一个,写完同桌检查一下。3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课文写了“我”和父亲去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放回湖中。“我”还得到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1)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说说“我”受到的启示。(提示在第10自然段中找)(3)将上述两个部分合在一起尝试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4)小结:运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来概括启示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4.请结合课文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钓鱼”和“启示”给课文分段。小结:通过一件事情,总结一个道理,这种写法叫作“一事一议”,这是本文在写法上的第一个特点。三、聚焦对话,寻找“放”与“不放”的理由 1关于鲈鱼是“放”还是“留”,爸爸和“我”各持有怎样的观点?为什么?到课文中寻找答案。2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寻找“我”和父亲之间争辩的理由。(1)用“ ”画出“我”不愿意放鱼的理由,用“”画出爸爸坚持要放鱼的理由。(2)小组合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放”与“不放”的理由,交流时,组长把关键词填入下面的表格:(3)小组内交流,补充。3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展示学习单,边讲评边修改。其他同学对照完善自己的学习单。(“我”不愿意放的理由主要有三个:这是“我”第一次钓上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鲈鱼;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上来的;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人看见我们。父亲坚持放鱼的理由只有一个: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4.指导学生细读“我”不愿意放的有关句子。先来看“我”不放的理由,你觉得哪一个理由最有说服力?找到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1) 预设句子一: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你就是作者,你的心情是,带着这种心情读。你呢?指名读。齐读。让我们也得意地来欣赏一下。预设句子二: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预设句子三: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听了你这句话,我想起了一个成语:人不知鬼不觉 俗语:天知,地知,你知,我知。(2) 重点感受钓上大鲈鱼的不容易(预设句子二)。(时间久,操纵难,鲈鱼挣扎得厉害)关注描写时间的词语“过了好久”到底有多久?你能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吗?(“晚霞辉映”“晚上十点”,大概过四五个小时)师生分角色读。老师读操纵的句子,你们读鱼挣扎的句子。(课件显示)(3)现在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把这条鱼留下来,谁能用上关联词把这几个理由连起来说一说。(既又还而且)5.指导学生略读父亲坚持放鱼的有关句子。(1)可是父亲的态度却只有一个字“放,是他不喜欢这条鱼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父亲也是很喜欢的?请大家再读课文3-9自然段句子一: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句子二: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欣赏、盯着、看了好一会儿)(2)那爸爸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鲈鱼放回湖中?读句子: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3)是啊,爸爸是那么喜爱并欣赏这条鲈鱼,但是他盯着鲈鱼思索了好一会儿,平静而坚定地作出了把鲈鱼放回湖中的决定。四、梳理心情,体会“一波三折”的叙事风格 过渡: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中,“我”的心情经历了一番跌宕起伏的变化,你能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方框里吗?1.出示心情脉络图: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方框里。依依不舍 得意 沮丧 急切 委屈 乞求2独立填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3仔细观察上述心情脉络图,你发现了什么?(“我”的心情一波三折,“我”和“父亲”争辩的焦点是“放”和“不放”,“我的心情”随着鲈鱼而变化)4小结:作者的喜怒哀乐时刻都因为鲈鱼的牵引而起伏变化,真可谓“一波三折”,这是本文在写法上的第二个特点。五、练写对话,感悟“平静”后面的不平静 过渡:我的心情可谓是几起几落,而写父亲的心情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平静。父亲的心情真的一直都很平静吗?面对好不容易钓起来的漂亮的大鲈鱼,听着儿子一声声的请求,父亲平静表面下的内心深处又有怎样一番跌宕起伏的变化呢?(舍不得、坚决、意味深长、矛盾、犹豫、爱莫能助、狠狠心、不容置疑)1.根据情境发挥想象,练写对话。(特别要写出父亲一波三折的心情变化)2.面对诱惑,父亲选择了什么?(诚信、遵纪守法)3.来,读读同学写的对话吧!他读作者的话,大家读父亲的话。分角色朗读自己写的对话,感受“我”的急切和不舍,父亲的坚决与平静。六、总结学法,存疑下课1. 11岁那个晚上发生的事会给作者怎样的启示?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2.今天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呢?本文的结构是“一事一议”的篇章结构,我们可以运用“事件+启示”的方法概括启示类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填写心情脉络图,感受“我”的心情变化,领略了作者一波三折的写法。我们还体会到父亲平静表面下的内心波澜起伏。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环境描写语句的赏读,了解事件的起因,体会作者心境的平静。2.通过回顾复述、朗读交流,深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领作者巧妙安排材料的匠心。3.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尝试运用“一波三折的情节+恰当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学时重点 通过回顾复述、朗读交流,深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领作者巧妙安排材料的匠心。学时难点 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尝试运用“一波三折的情节+恰当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教学活动 一、导入:赏读美景 【板块目标:通过对环境描写语句的赏读,了解事件的起因,体会作者心境的平静。】1.出示:只见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受环境的优美。2.出示描写月光的句子,赏读体会。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作者内心的平静。二、感悟启示 【板块目标:通过回顾复述、读书批注、朗读交流,深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领作者巧妙安排材料的匠心。】1.可是在这样平静的夜晚,却发生了一件极不平静的事。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呢?(1)回顾课文3-9自然段,复述“我”和父亲由“钓”到“放”的过程,感受平静的夜晚背后的不平静。(2)出示: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身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启示呢?画出有关句子。2.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里的“是”指什么?“非”又是指什么?为什么实践起来却那么难?3.出示天平图,观察天平的两边,你有什么发现?(“不放”的理由很多,而“放”的理由只有一个;“不放”的内容写得详细,而“放”的内容写得很简略。)过渡:是呀,600多字的课文中,写“我”的句子很多,而写父亲的笔墨似乎很少。是不是真的找不出更多“放”的理由了呢?(不是的,如果把我们补写的对话也放到文章当中去,“放”的理由就会变得很充分。)4.照理说“放”才是文章的中心,原文为什么写得这么简略,而把“不放”写得那么详细?预设:不放的理由越多,放掉就越舍不得,这正好验证了启示中的那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5.小结:“不放”写得越详细,越能体现“放”的艰难,道德实践的艰难。作者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十分巧妙,这是本文在写法上的第三个特点。6.父亲放回了大鲈鱼,却坚守住了什么?(诚信、道德、良心、做人的原则、美好的心灵)7.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很重要,但却不是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面对诱惑,选择了诚信,这才是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品读句子: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打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三、学习表达 【板块目标:通过重读课文,感受课文一事一议的结构特点,领悟课文一波三折的叙事风格和详略得当、借助景物烘托的写作特色。尝试在练笔中运用心理描写再辅之景物描写的方法。】1.作者是怎样把三十四年前的事写得如此深刻、永久难忘?学生自主读文,整理汇报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色。2.再次出示心情脉络图,感受“我”时起时伏的心情变化,领略作者一波三折的叙事风格。3.其实,课文还通过一些特别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变化,你能发现吗?(环境描写)找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