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安徽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学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安徽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学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安徽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学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安徽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学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安徽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英文摘要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一、问题的提出 . 2 二、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综述 . 2 (一)国外信息化测度方法评价 . 2 (二)国内信息化测度方法评价 . 3 三、安徽省信息化指数测算及分析 . 4 (一) 安徽省 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 . 4 (二)安徽省信息化指数的计算 . 4 四、信息化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 5 五、安徽省各市信息化水平分析及比较 . 6 (一)安徽省各市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标选取 . 6 (二)安徽省各市信息化水平的因子分析 . 6 六、结论和建议 . 11 参考文献 . 13 附录 .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 安徽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对经济影响 的实证分析 中文摘要 :本文从定量角度对安徽省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 在此基础上用得到的信息化指数对 回归分析 ,分析信息化水平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对安徽省 各市信息化水平进行因子分析 ,进行横向比较,并提出了提高安徽省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法; In of is of of of D ,of on of to of in to 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是 国家重要的资源和人类巨大的财富 ,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基础。信息化是指信息在收集、加工、传递、积累、利用整体上作为一种资源的质和量 ,表现为生活形态的变化、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各国对信息化的重视与日俱增。 世界经济正加紧向信息化经济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是一种战略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必须抢占信息化这一制高点,才能保持并加强其在 21世纪的竞争力。 安徽省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受到人员素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安徽省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安徽信息化水平如何。信息化发展趋势会怎样,信息化水平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今后应如何来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 立足于安徽这个省份 ,力图测度安徽省各市的信息化水平 ,进行横向比较。再 力图测度安徽整体信息化水平 ,在此基础上用得到的信息化指数对 定量分析信息化水平对本地区 影响。 二、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综述 (一)国外信息化测度方法评价 近年来,国外对国家和地区信息经济规模和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研究中,影响较大、应用较广的主要有两个分支:一个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方法。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 F马克卢普和 M U波拉特创立的方法最有代表性,这种方法可以称为信息经济核算法;波拉特法的 优点:该方法在计算过程中产值没有被重复累加;首次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识别出信息行业,并开拓性地以定量方式反映出信息行业或信息劳动力在整个经济部门中的比重及其变化;创造性地对二级信息部门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和测度。二是从衡量社会经济中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来反映信息化程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3 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统计指标构造测度模型,这种方法以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为代表。信息化指数方法的优点:信息化指数方法参数少,计算简便易行,大部分指标与我国现行的指标统计指标体系相一致,所用的统计资料易于获取,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种方法实际 测度过程相对比较灵活,既可以用于对国家层次的测算,也可以用于对某个地区层次的测算;与波拉特方法相比,信息化指数方法方便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比较 (二)国内信息化测度方法评价 该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了多个指标,从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和信息产业平衡力及反映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信息产业平衡力多个方面去测度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 信息化综合指数法( 要是在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相关 内容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科技统计指标中选取能够体现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若干统计指标组成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综合指数方法对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上的信息化程度进行评价和比较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可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在保证原有指标信息量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将多维空间有效降维,即将多项指标体系有效降为少量指标体系,从而可以在简单的低维空间分析和比较各个样本,达到比较样本特定指标群水平的目的。 我国应用最广的是综合评分分析法,其中常用的实践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有两类:一是模糊综合评判法;二是灰色评价法。两者比较,灰色评判法具有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4 明显的优点。灰色评判法从等级的不明确性出发,而模糊评判法忽略等级的不明确性,因此灰色评判法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应用也较为简单。 三、安徽省信息化指数测算及分析 (一) 安徽省 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 为了对安徽省各时期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遵循代表性,准性,可比性的原则进行指标的选择。选出共三大类指标。选取的三大类指标包括:信息量、信息装备率、信 息主体水平。其中信息量包括邮电业务总量( 图书出版种类 (报纸总印数(信息装备率包括本地电话用户数 (移动电话用户数 (邮路长度( 电视覆盖人口 (信息主体水平包括普通高等学 校在校生数 ((二)安徽省信息化指数的计算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采用标准值计算其指数(以 1998年为基年),定基年各项指标值为 100,将其他年各项指标值转换成基于基年的标准值,最后将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加权构成综合的信息化指数,其数学模型为: I( t) = )(1i . 其中, I( t)为第 t 年信息化指数, )(标准信息化指数。本文采用了简单的算术平均的方法来测度安徽各年总的信息化指数。将 1998年安徽的邮电业务总量( 图书出版种类 (报纸总印数 (别作为指标值 100,其他各年指标值换算成标准值,再将得到的三个标准值算术平均得到信息量指数。同样的方法得到信息装备率指数,信息主体指数。将所得各年信息量指数,信息装备率指数,信息主体水平指数进行算术平均,得到各年的综合信息化指 数。 由表 1可以看出 ( 1)总体来看,从 1998年到 2007年 10年间安徽省信息化水平提高了 6倍多 , 安徽省信息化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1997年安徽省信息化指数是 100 , 到 2006年其指数达到 630, 安徽省信息化指数呈指数增长趋势。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5 表 1 安徽省各年信息化指数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综合信息化指数 100 121 173 240 287 354 425 495 563 630 信息量指数 100 121 151 165 174 208 253 289 328 379 信息装备率指数 100 119 190 296 365 454 541 634 721 801 信息主体水平指数 100 127 174 240 314 391 478 561 632 696 ( 2) 从信息化指数的不同指标来看 ,信息装备率,信息主体水平两个指标发展比较快 ,在 1998 - 2005 年间分别增长了近 8 、 7 倍 (见表 1) ,这得益于安徽省近年来信息基础的快速发展。其一体现在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 ,电话普及率以及交换机容量飞速 发展 ,使得通讯的消费不断增强 ;其二是安徽省注重人才建设,人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 3) 不过信息化指数的指标中 ,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如信息量在 1998- 20057年间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只增长了 (见表 1) 。当然 ,这个结果的得出与本文构建的指数指标有关 ,但还是可以看出 , 传统的信息服务如新闻出版、图书邮政等 转向电子信息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 四、信息化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 2 安徽省 1998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就业和信息化指数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00 107 114 128 138 154 187 211 241 290 固定资产投资 100 106 119 132 155 203 263 346 486 699 劳动就业 100 101 102 104 105 107 108 110 112 114 信息化指数 100 121 173 240 287 354 425 495 563 630 ( 1998=100)数据 当前 ,各地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增加 ,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继资本、劳动之外的第三生产要素。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6 因为十年间安徽就业人数变化很小,所以不去考虑劳动就业人数的变化。本文利用安徽固定资产投资和测度模型得出的信息化指数,运用 用多元回归的方法 ,来定量分析信息化水平对安徽经济发展影响。其中 表信息化指数,对每个变 量都取对数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 ( ( ( 2 = F= 上式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资本和信息技 术要素的产出弹性分别为 要素的产出弹性含义表明,当信息化水平每提高 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这说明信息已经构成安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要素中,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最为敏感,其次为信息。 五、安徽省各市信息化水平分析及比较 (一)安徽省各市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标选取 为了对安徽省各市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遵循代表性,准性,可比性的原则进行指标的选择。选取的三大类指标包括:邮电业务量、本地电话数、移动电话数、接入网线路光缆长度、科技人员数量、每十万人受高等教育 人口。 (二)安徽省各市信息化水平的因子分析 表 3 安徽省各市信息化指标 地区 邮电业务量 本地电话数 移动电话数 接入网光缆线路长度 科技人员 每十万人受高等教育人口 合 肥 市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淮 北 市 22 28 25 19 19 49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7 亳 州 市 47 52 34 35 32 17 宿 州 市 53 65 43 51 6 23 蚌 埠 市 45 51 38 36 19 82 阜 阳 市 86 84 55 52 49 33 淮 南 市 38 35 32 33 9 52 滁 州 市 38 64 41 52 26 22 六 安 市 55 71 50 74 12 29 马鞍山市 25 31 24 25 9 54 巢 湖 市 56 59 32 40 12 36 芜 湖 市 53 50 37 38 21 62 宣 城 市 33 47 33 37 20 30 铜 陵 市 23 18 14 16 4 90 池 州 市 25 22 18 29 7 31 安 庆 市 95 93 51 109 11 39 黄 山 市 31 29 17 28 9 55 本文为了更好地反映安徽省各市在诸方面的真实差别,发现安徽省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结构失衡和缺陷,选取了合肥,淮北,马鞍山,六安等 13个样本。根据安徽省 2008年的统计年鉴,找出影响安徽省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安徽省各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特点。由于各样本的可观测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所含信息有一定的相关性,运用统计软件 先将各样本的指标原始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 Z 和标准化变量的相关矩阵 R,并运用 验模型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见附表 1)。其中 应的巴列特检验显著水平呈极显著(接近 0),适合作因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8 子分析。应用因子分析的主分量法,对上述各市进行信息化要素方差分析和因子载荷分析。 表 4 安徽 信息化水平测度的主成分方差百分比 1 4 5 837 6 308 结果表明(表 4),在没有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时,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的特征根分别为: 两个主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 其累计贡献率达到 由此可见,选取这两个主因子已能比较充分地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所能表达的信息。同时,指标变量 本都在 表明指标变量 能被所选取的两个主因子解释,因此提取两个公因子。为了利于对公因子做出合理解释,采取最大方差旋转法( 使得个因子载荷系数的平方向 0到结构简化的目的。旋转后得出的因子模型(附表 4)。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9 + + + + + + + 表 5 因 子载荷矩阵 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 1, 要体现在邮电业务量、本地电话数、移动电话数、接入网线路光缆长度,从整体上看,这个主因子大致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因此把 是最主要的公共因子,基本反映了该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其方差贡献 达到 第二主因子 5,明主因子 此把 方差贡献达到 根据因子的得分矩阵 A 和原始变量 X 的观测值,可以估计出每一观测量 表 5)。 变量 未旋转的因子载荷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 2 2 邮电业务量 951 地电话数 984 动电话数 105 303 接入网线路光缆长度 930 技人员 389 544 每十万人受高等教育人口 938 952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0 表 6 因子得分及排序 地区 1排名 2排名 合 肥 市 1 淮 北 市 6 15 亳 州 市 3 12 宿 州 市 7 8 蚌 埠 市 1 9 阜 阳 市 5 淮 南 市 2 11 滁 州 市 4 6 六 安 市 5 7 马鞍山市 3 4 巢 湖 市 2 10 芜 湖 市 3 宣 城 市 0 0 13 铜 陵 市 7 14 池 州 市 5 1 17 安 庆 市 6 2 黄 山 市 4 16 从因子得分表(表 6)可以看出,各市信息化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以六安市为例,从信息基础设施主因子 基本决定当地信息设施水平)的得分排名中可见,六安信 息基础设施主因子的得分( 仅排名第四,仅落后于合肥市,安庆市,阜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1 阳市,处于中上等水平。由于近年来六安市加大了对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其结果培育和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六安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继续加大信息产业的投入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壮大信息产业的规模,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安市在该主因子的得分为 仅落后于合肥市,铜陵市,而且低 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宣城( 池州( 淮北( 滁州( 市,这充分说明,六安市知识人才特别是信息人才的严重短缺,因此六安市应立足于本市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是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急需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人才,并建立一套有效的“引智”机制,克服六安使信息人才不足的“瓶颈”,实施“人才强市”的战略。在信息产业化水平总体上,六安市信息化水平明显落后于一些发达地区,除少数信息要素外,六安市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存在 很多问题,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六安市应保持信息基础设施相对领先的优势,大力促进信息人才的培养。 六、结论和建议 根据国际、国内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安徽省必须抓住发展机遇 ,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 , 要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既要解决当前安徽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又要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着眼 ,加快基础的、普及的工作 ,不断增强发展实力在当前特别要重视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 大力建设电子政务 1、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立法进程 ,建立统一的标准和 规范法律和法规是推动信息化和保证信息化顺利进行的重要武器 2、推进信息公开、信息共享、信息交换 ,实现信息资源价值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公开、资源共享 ,尽可能为社会所利用 ,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信息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保证信息主体能够全面、真实、准确、及时获取或提供信息资源。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2 3、完善电子政务的技术应用基础。一是网络 ,安徽省已基本建立 ,要进一步向宽带发展 ;二是安全和身份认证系统要尽快投入使用 ;三是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 四是建立各类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4 、以政府 业务流为主线 ,发展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应用的重点是要将政府业务工作信息化 ,手段实现电子化。从提高政府本身运行的效率出发 ,大力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 ,实现政府文档的信息化运行。 (二 ) 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以应用为先导 ,大力组织各类信息的上网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大力建设应用型基础数据库,用市场机制和手段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好重点工程建设 ,带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 )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1、工业要向信息产业转型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发展的层次性和信息技术的高度渗透性 ,围绕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需求 ,开 发各类产品 ,形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链 ,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落到实处。 2、大力发展网络建设 ,创造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条件。 3、发展软件产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专用软件开发上要结合省内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及制造技术相结合 ,开发应用于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服务软件 ,通过信息集成、流程重组及企业资源优化管理 ,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增值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3 参考文献 【 1】 高华 ,徐绪松 . 中部五省与沿海发达省份信息化水平比较研究 J2007,01. 【 2】黄婷婷 ,李德华 J4. 【 3】王爽英 ,童泽霞 J2008,03. 【 4】何伟 ,夏莘栋 J2006,03. 【 5】 杜栋 , 周娟 J2005.【 6】郭敏 J2008,05. 【 7】 肖素梅 评价方法研究 J2005,08. 【 8】崔亮 J2007,02. 【 9】王亮 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新时代论坛 ),2005,01. 【 10】 陈勇,杨未未 J2009, 06. 【 11】孙建军 ,苏君华 J2005,08. 【 12】 魏 莺 ,施文 ,王萍 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 13】 安徽统计年鉴 M1998【 14】 王铮 ,庞丽 J2006,01. 【 15】 谢兰云 ,王维国 . 我国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系统分析 J14 志, 2008,03. 【 16】安徽统计信息网 【 17】 000,(4):53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5 附录 表 1 1998安徽省信息化水平指标数据 指标 邮电业务量 图书出版种类 报纸总印数 本地电话用户数 移动电话用户数 邮路长度 电视覆盖率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 1998 106 53906 2744040 583030 53088 5316 104967 1999 321 62682 3416972 866099 52791 5520 133031 2000 125 76083 4838188 2090715 60525 82437 2001 984 74768 6388141 4192371 63445 52229 2002 976 70819 7922144 5414808 67202 30066 2003 489 80566 10036783 6978769 72502 10008 2004 389 87206 11497140 8733832 70671 01259 2005 970 98134 13495209 10469094 70751 89074 2006 751 99753 15013814 12166993 70599 63817 2007 378 106760 14942970 14100378 64927 30522 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