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 分 类 号: 密级: 公开 学校代码: 10636 四川师范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古诗鉴赏高考备考探究与策略 学 生 类 别 教 育 硕 士 培 养 单 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指 导 教 师 李天道 刘永康 职称 教授 专 业 名 称 学科教学语文 研 究 方 向 中学语文教学 论文完成日期 2010 年 8 月 10 日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 李天道 刘永康 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 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索;2)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2010 年 9 月 10 日 签字日期: 2010 年 9 月 24 日 I 摘 要 专业 语文学科教学 研究生 杨娟 指导教师 李天道 刘永康 古诗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 自 2002 年以来 主要以主观题的方式呈现 。 本文以 2002 年以来全国及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真题为研究对象, 对高考题型的变化趋势以及考查的重点、热点进行分析。同时,对目前 高考 古诗 备考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现状及其成因 作了认真的探讨 ,提出有效备考的策略,即一方面 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教材和高考考点之间的联系, 加强积累,整合相关知识, 为鉴赏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立足于 感受语言、分 析形象、品味意境、评价内容和观点、评价艺术手法五个层面,力求引导学生掌握一套较为系统的鉴赏模式,提高古诗鉴赏传统题型的得分率 , 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古诗鉴赏板块的备考还对 高考的其他板块 如 现代文阅读板块、作文 板块具有辐射意义。古诗鉴赏与现代文阅读两个板块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这三个考点上高度对接,充分体现了现代文文学类文本对古典诗歌的传承,在复习中, 可把两类文本的考题进行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既整合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古诗鉴赏板块能为作文备考提供丰富的作文素 材, 可引导学生按内容分板块对古诗进行分类积累, 同时,还可从古诗中撷取丰富的语言材料, 用以改善学生作文语言苍白无味的现状。最后,高考古诗鉴赏备考的辐射作用还体现在它能培养审美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提出,在备考中应以高考 为依托又 应 力求有所超越,体现新课程改革的 理念, 注 重挖掘古诗中蕴藏的丰厚内涵,彰显古诗的审美 教育功能 , 把高考备考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本文分六 章 , 主要 从古诗鉴赏考查趋势、教学现状与成因分析、备考策略、古诗鉴赏备考的辐射意义四个方面对高考 古诗鉴赏备考教学 作探讨。 关键词: 古诗鉴赏 高考备考 审美教育 he of in of 002, is an of in of of 002, of in On its to of so as to a On its to to a on of to of of as as of of of as of is a of of be in is so as to to to In of to a be on of of to a in it is to of in of of 录 第 1 章 前言 . 1 究意义 . 1 导高考备考,具有现实意义 . 1 现新课标理念,把高考备考和语文素养培养结合 . 2 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 究目标 . 3 究内容 . 3 第 2 章 2002 年以来高考古诗鉴赏考查趋势及分析 . 4 关概念的界定 . 4 002 年以来高考古诗鉴赏板块的整体变化趋势 . 4 查形式的变化 . 4 查的重点及热点 . 4 第 3 章 古诗鉴赏高考备考教学现状与成因分析 . 6 诗鉴赏高考备考教学现状调查 . 6 卷调查 . 6 头询问 . 6 诗鉴赏高考备考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 7 师方面 . 7 生方面 . 8 第 4 章 古诗鉴赏高考备考策略 . 10 分利用教材,为鉴赏打好基础 . 10 用教材,加强积累,整 合相关知识 . 10 好教材与高考考点的对接点,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 14 点抓好鉴赏的五个层面 . 16 受语言 . 16 形象,再现画面 . 17 味意境 . 19 价内容和观点 . 20 价艺术手法 . 21 第 5 章 古诗鉴赏高考备考的辐射意义 . 23 现代文阅读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 23 作文备考提供丰富的材料 . 24 古典诗歌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 24 古典诗歌中撷取丰富的语言材料 . 26 养审美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 27 第 6 章 结论 . 29 参考文献 . 30 致谢 . 32 1 第 1 章 前言 究意义 导高考备考,具有现实意义 1、建构古诗鉴赏的知识框架,为高考备考提供基础操作层面上的借鉴 目前的古诗鉴赏高考备考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解题轻理解,鉴赏知识散乱,鉴赏训练无序,教学手法单一等等。本课题在 普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以及高考考试说明的指导下,研究近年来高考题型和命题变化趋势,注重挖掘教材和高考考 点之间的联系,从感受语言、分析形象、品味意境、评价内容和观点、评价艺术手法五个层面,力求引导学生掌握一套较为系统的鉴赏模式,提高古诗鉴赏传统题型的得分率。 2、培养探究能力,为解答开放性强的创新题型奠定基础 近年来古诗鉴赏的考查呈现开放性不断加大的趋势,如要求考生就诗歌自选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这种考查方式符合诗歌的特性,符合鉴赏活动的本质特点,为考生的见仁见智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舞台。 “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 , 而现实状况是学生面对自由反而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 。这说明学生的鉴赏能力还需切实地提高。本课题关注近年来出现的开放题型,倡导树立以学生为鉴赏主体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切实提高鉴赏能力。 3、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古诗鉴赏板块的辐射作用。 比起其他文学样式,诗歌更为纯粹。会鉴赏古诗自然会鉴赏现代文文学类作品。考试说明就两个板块提出了共同的考查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这就为古诗鉴赏板块的复习发挥辐射作用提供了可能。古典诗词就像一座的矿藏,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对美好情感的留恋与讴歌,对某些人生况味的回味与解读,对某 些人生意蕴的揭示与释惑,对人生境界、生命价值的正面肯定与弘扬,对客观事物、事理变化规律的明晰与昭示,对历史兴衰感、沧桑感的体悟等等。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高中教材以及复习中接触到的古诗进行分类的整理,着重挖掘古诗中蕴藏的丰厚内涵,那么古诗的审美功能就能够彰显,学生素材缺乏,语言苍白的状况就能得到有效改善,对作文备考有积极的意义。本课题据此提出,复习中要重视发挥古诗鉴赏板块对现代文文学类作品阅读、作文两个板块的辐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文 课程标准 S 人民 教育出版社 ,2009. 刘永康 新教育研究 M 四川大学出版 社 ,2000: 10. 2 现新课标理念,把高考备考和语文素养 培养结合 传统古诗备考常常陷入 大量的习题讲练中,迷失于句意翻译、写作技巧评析等狭隘的圈子里,作品被肢解,美感被冻结,以致枯燥无味,意蕴全无。如此训练,学生很难真正有所收获。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审美体验,强调对情感、态度和文化内涵的关注,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工作需要为方向。本课题的研究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高考备考为依托,以期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熏陶、文化素养的形成等方面起一定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对古诗鉴赏高考备考进行研究的文章可谓不少, 众多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有益的见解。主要方法试概括如下: (一) 涵咏法:强调对古诗进行涵咏,通过涵咏获得个体体悟,以此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见谢平华激发 涵咏 感悟; (二) 知人(世)论诗法:主张尽量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状况,借此更准确地解读诗歌;见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吕映知人、知世、知法 古典诗歌意境谈; (三) 情感渗透法:提倡在诗歌鉴赏中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感悟情感,深化转移情感来领悟诗情。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刘学飞用情感领悟诗情; (四) 题材分类法:从内容角度对 诗歌进行分类,如分为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写景抒情诗、咏史诗、咏物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哲理诗等,根据各类诗所写内容的特点进行鉴赏;见戴继玲如何提高诗词鉴赏的效率; (五) 题型分类法:按高考常见题型进行分类,如语言型题、意境型题、主旨型题、技巧型题等。分析各类考题的答题模式,为学生备考提供技术指导。见梁争、梁朝京高考古诗词鉴赏的技术操作; (六) 意象分析法:主张抓住意象,分析意象特征进行鉴赏。见陕西教育马瑞博高中语文古诗词欣赏; (七) 信息分析法:主张充分关注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来鉴赏诗歌 。见殷宝娟 浅淡高考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 这些探讨拓宽了古诗鉴赏的途径,为高考备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总的说来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 对备考中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还不够全面、深入; 缺乏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二) 讲练结合模式唱主角,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难以从容面对开放题型; 3 (三) 缺乏诗歌鉴赏所需知识的框架建构; (四) 备考中就诗讲诗,就题讲题,缺乏教学资源整合意识。 究目标 及内容 究目标 1、 以高考考试说明和 2002 年以来全国及各省市高考题为依据, 通过分析、研究,把握古诗鉴赏板块的命题理念及题型变化,切实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鉴赏方法,提高该题的得分率。 2、探讨复习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整合古诗鉴赏所需的相关知识,同时找到教材与高考考点之间的联系,展现教材作为例子的典范性,让学生学有所依,消除对高考题的陌生感。 3、探求古诗鉴赏板块对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以及作文的辐射意义,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4、充分利用古典诗歌的丰富内涵, “文学作品都具有美的特征,语文教学应该是审美教学 ” ,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发掘 诗歌的审美功能,引导学生获得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陶冶性灵, 提高语文素养。 究内容 1、 把握 2002 年以来高考考试说明对该考点的考查要求,分析全国及各省市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动态; 2、 调查目前古诗鉴赏高考备考教与学双方的情况 ; 3、 寻求教材与古诗鉴赏高考考点的对接点; 4、 建立从感受语言到艺术手法评价的鉴赏五层级基本模式; 5、探求古诗鉴赏板块的辐射意义; 6、 探讨如何在备考中彰显古诗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 刘永康 新教育研究 M 四川大学出版 社 ,2000: 10. 4 第 2 章 2002 年 以来高考古诗鉴赏考 查趋势及分析 关概念的界定 1、鉴赏 鉴赏是指 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 鉴赏是一种高境界的 活动 , 是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鉴赏是审美活动的集中体现 。 2、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是指以中国古代诗歌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 艺术认识活动 , 是读者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对 古诗 进行分析、品味、评判的一 个 过程。 这里的“古诗”是广泛意义上的,包括“诗”、词、曲(散曲)。“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 002 年以来高考古诗鉴赏板块 的整体变化趋势 查形式的变化 1、 由选择题变为主观题 2002 年考查形式首次以主观题型出现,近年来在高考设题上加大了开放的力度,力求突出“鉴赏”的内涵。 2、分值有所增加 从原来的 6 分到现在的 6不等。 3、 考查 角度 趋于综合 从单一考点到诸多考点的综合考查。如 2007 年湖南卷: 诗中表现了 “ 怆情 ”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本题即是要求 对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进行 综合鉴赏。 4、试题选材范围扩大,题材丰富多样 从以唐宋诗词为主 呈现出多元并举的局面 ,出现了元曲、元人词、魏晋诗、清诗、近 代诗。常见题材有山水田园、闲居逸趣、羁旅怀乡、送别友人、边塞风光、农村风光、咏物抒怀等。 查的重点及热点 1、考查重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E。从近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其中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成为重要的设题点。以 09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为例, 18 套试卷 37 道诗词鉴赏题中,涉及“形象” 4 题,涉及“语言” 7 题,涉及“表达技巧” 10 题,涉及“思想内容” 13 题,涉及“观点态度” 3 题。 2、考查热点 注 重综合鉴赏能力的考查 5 近年诗歌鉴赏题在单一层面上所设题目相对减少,而着眼于综合鉴赏能力的考查。比如单从“写景特点”与“感情”角度设题的考题以往是很多的,而近年这两个考点多呈综合考查方式。如 09 年将席卷 14 题( 2)问: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页书,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这里引入了“情景关系”这一重要的鉴赏术语,使整个题目洋溢着一种学术气氛,相信对考生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此题的综合性很强,考生只有牢牢抓住“意象”的特点,由象入境,才能很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句的妙处。再如将 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与分析表达效果、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考查。如 2006 年的全国 2卷 14 题: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问属于把握诗歌所描绘的内容,这属于浅层次的题目,但第二问得解答要依赖于第一问。 06年四川卷 14 题:本联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画面内容的把握涉及到内容,但本题却没有直接发问,而是转换了角度,要求拟写小标题,从而将分析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考查。 开放性、探究性试题呈增多趋势 在诗歌鉴赏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最好的设题点 将在开放性试题与探究类试题上。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逐步推进,开放性、探究类试题的增多将成为未来命题的大趋势,而这更加接近诗歌鉴赏的本真。开放,探究,更多的指向思维的多面性、多向性,允许有不同的观点。过去诗歌鉴赏的考查多停留在让考生去指认的层面,比如说某个句子或整首诗表达出什么样的心情,蕴含怎样的情感,或者是否赞同前人的评价等。这些问题在思维指向上是线性的思维模式,考生只能去发掘,认同,剥夺了考生作为接受主体的地位。但是,“诗无达诂”,优秀的诗歌原本就具有多义性、多向性的特点。在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 ,应鼓励考生大胆解放思维,探究创新,只要言之成理应允许见仁见智。不少地区的试题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如 07 年上海卷选的是苏轼的作品阮郎归初夏,其中一题为: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该题体现了较强的开放性。再如 2009 年天津卷 13 题( 3)问: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评分细则 列出三种答案,并说明“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6 第 3 章 古诗鉴赏高考备考教学现状与成因分析 诗鉴赏高考备考教学现状调查 笔者就一省级重点高中高三年级四个班进行 了调查, 共发问卷 23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21 份,有效率达 96%。 调查 目标一是高三学生对古诗鉴赏板块的兴趣状况,二是备考复习教与学的状况。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口头问询法。 卷 调查 表一: 学生对古诗鉴赏的兴趣状况 很有兴趣 有一定兴趣 无所谓 无兴趣 85 人 93 人 35 人 8 人 38 5% 42 08% 15 8 3 7% 表二:学习古诗的主要动机 动机 人数 比例 考试 162 73 3% 增长知识 38 17 2% 感觉很美 11 4 98% 陶冶情操 10 4 5% 表三 :学生对古诗鉴赏备考教学手段的评价 很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42 58 111 人 10 19% 26 3% 50 2% 4 5% 调查结果: 1、从调查表一、表二可以看出,学生对古诗鉴赏板块很有兴趣、有一定兴趣的人数较多,这不排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调查对象为高三学生,从表二就可以看出学习兴趣的强烈动机来源于高考的压力。结果可谓喜忧参半。如何抓住高三古诗鉴赏备考的黄金时段,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他们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同时提高审美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值得每一个高三老 师深思的重大问题。 2、从表三可以看出,学生对古诗鉴赏备考教学手段的评价满意度不高,很好、较好的比例还未过半。古诗鉴赏高考备考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头询问 整个调查 还 召开了 学 生座谈会。 参加座谈的学生共 32 人。座谈的内容第一项是:“你课余是否阅读古诗。”经常阅读的同学有 8 人,偶尔阅读的有 17 人,从不阅读的有 7 人。第二项是:“教师是否对与教材配套的读本上的古诗进 7 行指导或检查”,回答“经常检查”的有 7 人,“偶尔检查”的有 20 人,“从不检查”的有 5 人。除此以外,笔者还就“你如何处理读本中的诗歌”这 一问题向该校 8 位高三语文教师进行咨询。结果如下:全部篇目都让学生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主要是课余时间)自学的教师有 5 位;选择一些篇目讲解,其余篇目让学生自学的有 3 位。 诗鉴赏高考备考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师方面 1、诗歌教学缺乏系统性、层进性 教师在高考备考中教学缺乏系统性、层进性主要表现为对复习内容缺乏整体的安排与规划,缺乏依循诗歌的文体特点,按照鉴赏的要求,步步有序地落实各项训练点的意识。许多教师的教学是就题论题, 专题复习就是搞题海战术, 结果是弄得学生只见树木而难见森林,整个备考 复习最后是一盘散沙。 2、备考复习中对教材与高考的联系点挖掘不够 备考中忽略教材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抢时间,提早进入复习阶段,不少老师把高一高二的教材束之高阁,高三五、六册的诗歌也匆匆处理完事。其实,高考的训练点在教材后面的练习中就可以找到对应的题。如第五册兵车行课后练习二的第 1 小题:“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认真分析题干,我们不难找到它与高考的联系。试看两道高考题军城早秋( 2009 年全国高考二卷问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2007 年全国二卷新晴野望 2 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高考题的设题方式与教材后习题的提问方式何其相似!所以说,在高三的备考复习中如果置教材于不顾其实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3、教学手段单一,主要采取讲练结合方式 在复习中,讲练结合很重要,但有的教师按部就班,机械操作。先是一味地讲,自认为讲得很细,很全面。然后就让学生大量练题。其实此举低效耗时,缺乏针对性,学生迷失在题海中,培养鉴赏能力的目标很难顺利达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老师教学观念的保守。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能控制讲课的时间, 多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再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来教学,那这样的教学不是更有针对性吗?所以还是要呼吁我们的课堂少一些预设。当然,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考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遴选适量典型的针对性练习,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爬滚打一番,这样得到的体验才是自己真实的独特感受。只要假以时日,学生的能力培养自然会水到渠成。 4、对古诗缺乏较深入的审美引导 8 高考备考诗歌鉴赏,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重要的,但不能仅仅关注技术层面,应该增加精神层面的考查”, 不 能流于技术性的分析。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这就要对学生进行审美的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而我们现在多数的教师和研究者从解题的角度提出了种种办法,这实际上是把阅读理解的问题转换成解读题的问题,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这种方法对鉴赏能力的培养很难奏效。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诗歌的文体特点,牢记文学作品的鉴赏是基于体会、感受、欣赏之上的,要让学生 充分去品味语言,由感知到想象到情感再到理解,从而完成自我审美经验的积累。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相信高考诗歌鉴赏会做越来越大的开放,更注重文化感悟、审美感知的层面。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文艺理论方面的素养, 让诗歌教学有足够的文艺理论来指导。 生方面 1、缺少一定量的积累,导致阅读理解产生障碍 高一高二学生的诗歌储备大多局限于四册教材上有限的篇目。且教师在以前的教学中大多是就诗论诗,缺乏横向纵向的拓展。再加上遗忘,高三复习时留在学生脑海中的诗歌就非常有限了。 阅读量上的局限, 必然影响阅读经验的积累,最终使学生望诗生畏。 2、 鉴赏诗歌必需的知识比较零散 由于就题论题,所以学生虽然做了大量的题,但诗歌鉴赏的能力还是未能有效提高,究其原因,就是对古诗鉴赏这一板块缺乏一种整体观照的意识。学生掌握的鉴赏知识零散,自然就难以做到应对自如了。比如要了解各时代的诗歌发展情况和代表性的作家及其创作风格 ;要熟悉古诗的文体知识;要熟悉考点知识,即考纲涉及的相关考点。 3、思维能力欠缺,难以应对对比阅读、自选角度鉴赏题 有 对 比才能鉴别,才能分清事物的是非、优劣、高下、异同。 对比阅读能有效考查 学生的鉴赏能力,因而在近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中屡屡出现。对比阅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不少学生找不到对比的着眼点,思维缺乏灵活性、缜密性 。 自选角度鉴赏题设问逐步开放,答案不再唯一。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这种试题主观性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而现 杨斌 育论 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05: 11. 9 实是学生对此两种题型望而却步。由于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思维状态,学生一下很难从容应对开放题型。就像长期带着镣铐的人一下去除束缚一样手足无措。 4、不善于组织语言作答 相当部分的学生还停留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水平,很难用优 美的语言来描述再现情景,或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有条理的组织答案。 10 第 4 章 古诗鉴赏高考备考策略 分利用教材,为鉴赏打好基础 用教材,加强积累,整合相关知识 1、了解各时代的诗歌发展情况和代表性的作家及其创作风格 教材在第三、第五单元安排了古典诗歌的内容。第三册选编的诗歌是按照年代,选取该年代代表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第五册选了李白和杜甫的诗,且在后面附有唐诗简介一文,对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子巨星以及最浓墨重彩的一章进行了专题性的介绍 。备考中,教师可以此为一个个点,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所选诗歌篇目的提示拟出古诗的历史发展粗线并熟悉代表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重要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发展,以便知世论诗,知人论诗。对其重要的作品要反复品味诵读,领会其中情感,熟知创作风格及手法,以便迁移运用。高考古诗鉴赏中入选最多的是唐诗宋词,笔者以此为重点,结合教材篇目,把相关的知识整理示例如下: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种体裁的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人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 1)初唐时期 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他 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 , 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教材读本选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 2)盛唐时期 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 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重点理解、掌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豪放飘逸”,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教材选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洒、峨嵋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五首,杜甫的登高、蜀相、 客 至、 旅夜书怀 、 登岳阳楼 五首,王维的山居秋暝一首。 ( 3)中唐与晚唐时期 发展与成 熟期 韩愈调张籍 11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教材选了琵琶行。教材还选了中晚唐较著名的其他诗人的诗,如 柳宗元的 渔翁 、刘禹锡的石头城、李商隐的锦瑟、 元 稹 的 闻乐天左降江 州司马、 李 贺 的 李凭箜篌引 、 杜 牧 的 过华清 宫等。 宋代诗词 词起源于唐代。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可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教材分 别选了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秦观的鹊桥仙、李清照的声声慢、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的扬州慢作为代表。 其中苏轼成就最高。苏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但其主体风格是豪放的。他不仅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激情和反映农村生活,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以及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联想丰富,笔力豪迈,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作品。 宋代著名诗人中以陆游最有成就。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 9300 多首诗,他的不少诗篇洋溢爱国主义豪情,激越悲壮,雄浑豪放,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作品充分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忍辱苟安的愤恨和祖国命运的关怀。他的诗不论在当时或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教材选了他的代表作书愤。 2、以教材为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 教材所选诗歌无疑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要求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篇目。 ( 1)抒情性。 抒情是诗歌最根本、最重要的审美特性。 “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恰当 的方式是诗歌”, 古典诗歌都注重主体抒发,突出主观情志的 表 达 , 中国古典诗歌基本上都是言志抒情诗 , 即使是叙事诗也往往有浓重的抒写情志的倾向 。由此可以让学生掌握古典诗歌常见的抒情方式。一是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 如第五册李白的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诗人毫无顾忌,借酒浇心中块垒,把 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惆怅 愤懑之情一吐为快。二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以间接抒情方式居多,这与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 白居易与元九书 朱光潜 M 上海古籍出版 社 ,2005: 4. 12 间接抒情的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1) 借景抒情, 如第五册杜甫的旅夜书怀末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以景作结,借眼前茫茫大海上沙鸥飘零之景,含蓄抒发了自己落拓江湖的 身世飘零 之感。( 2)即 事抒情, 如杜甫的客至,除首句写景外,其余都在简洁叙事中抒发了 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3) 托物言志, 如五册读本所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诗人将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寄寓在“蝉”的描写之中,抒发了自己空有高远志向难得实现的苦闷之情。( 4) 咏史抒怀。 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或古人的事迹为题材,以此抒 怀。如第三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借登临时所想到的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要注意积累初、高中阶段教材上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相关的典故。典故的运用可使抒情 含蓄 蕴藉 。 教材中常见的典故有:斑竹、 采薇 、 尺素 、 杜康 、 东篱 、 三径 、 梦蝶 、 双鲤 、 黍离 、商女 、 投笔 、 折腰 、 结草 、 洗耳 、请缨、 长城 、司马泪痕、南朝旧曲、 折柳 、后庭花、霓裳羽衣曲 等。 ( 2)形象性。 中国古典 诗歌往往 借助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叫“意象”。 “ 意 ” 是诗人的思想情感, “ 象 ” 是客观物象, “ 意象 ” 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 诗人在创作时,不但要善于捕捉典型 “ 象 ” 入诗,而且要 “ 随物赋形 ” , 敷色设彩,渗入审美情感,形成审美意象 。 朱光潜先生认为: “ 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 ” 。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 “ 言外之意 ” 、 “ 象外之象 ” 、 “ 韵外之致 ”。因此,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 把握诗歌的意象 ,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形象,领悟象中之情,方能由象入境, 把握诗歌的灵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些意象的意义往往是 固定的,记住它们有助于理解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出现过的这些意象进行积累。试举例如下: “杨柳”,“柳”与“留”谐音,用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教材出处: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鸿雁”:常常表达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教材出处: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捣衣砧”,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教材出处: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教材出处: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苏轼画水记 朱光潜 M 安 徽教育出版 社 ,1997: 205. 13 除此以外,常见的还有“流水”、“猿猴”、“杜鹃”、“ 鹧鸪 ”、“ 斜阳”、“冰雪”、“莲”、“蝉”等意象,无一不在教材中找到出处。 当然,有些常见意象的作用是多样的,切不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作品学会分析,从而实现能力的迁移,提高鉴赏水平。试举教材中常见的“月”为例: 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着一“明”字,可以想见月光的澄澈,用以营造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远离尘世的意境。能够体现王维诗歌的禅意。 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月”还是那轮月,而石头城昔日的繁华不再。这里的“月”营造了一种历史沧桑之感, 蕴涵 着只有 时空永恒 之意,诗人通过“月”的形象, 把 常与变、瞬息与永恒 的哲思诗意地传达出来了。相同作用的还有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国际美术设计师作品集展示试题及答案
- 建模应用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广告设计师证书考试设计业务题及答案
- 2024年广告设计师数字传播试题及答案
- 护士呼吸考试题及答案
- 广告设计中的文化表现与反映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设计师考试的严谨准备策略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设计师证书考试的复习提示及答案
- 2024年助理广告师各科目的复习建议试题及答案
- 检验员在质量控制中的实践经验试题及答案
- 乡土中国的性别差异
- 高速铁路概论单元高速铁路发展概况课件
- 2024年甘肃兰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 宁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招聘13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精神科医疗质量指标十二项控制评价体系
- 延安精神知识讲座课件
- 上海市金山区2025届高三高考二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 《电气控制技术》课件-反接制动控制
- 华为市场面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初级会计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5套)
- 2024年高考化学真题完全解读(广东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