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河北省山区县域发展研究-统计教育学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河北省山区县域发展研究-统计教育学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河北省山区县域发展研究-统计教育学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河北省山区县域发展研究-统计教育学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河北省山区县域发展研究-统计教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山区县域发展研究 指导老师 : 李双成 李宝新 徐金红 参赛单位: 河北经贸大学 I 摘 要 河北省山区面积 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62%,由纵贯西部的太行山和横跨北部的燕山组成,环绕在京津及河北平原的西部和北部, 一方面河北省山区是河北省“三农问题”最突出、最尖锐的区域之一,该区域 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牵连到了河北省能否可持续、协调发展, 直接影响到了 全 省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 另一方面,该区域 是京津冀的绿色屏障和水源 地,也是环首都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 , 其 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 是河北省以及京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保障。所以,研究河北省山区 社会、经济以及资源环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 主要从三 部分 展开 对河北省山区县域的研究 ,第一部分, 结合 河北省山区县域发展的特殊性 等原则, 构建了山区县域发展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 主要包括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和资源环境 4 大项, 24 个指标, 基本上 全面反映了山区县域综合发展的各个方面 ; 第二部分, 利用 山区县域发展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因子分析方法对河北省 山区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 河北省 49 个山区县(市) 综合 发展状况 的相应 排序 ,并结合主因子的现实意义和支柱产业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发现山区县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不同发展程度的山区县 ( 市 ) 支柱产业定位也有很大差别; 第三部分, 利用多层统计分析方法,结合综合因子得分, 对河北省山区县域发展影响因素进行 分析 与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和公路密度存在跨层交互作用, 对于发展缓慢的部分山区县(市),公路的发展对该区域的影响力度明显优于发展相对较快部分山区县(市), 而城市化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存在跨层作用,对所有山区县 市发展影响相同,且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河北山区县域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关键字 : 山区县域 因子分析 多层统计分析 录 摘 要 . I . 1 究背景及意义 . 1 内外研究现状 . 1 章的框架 . 2 体系的构建 . 2 区县域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2 区县域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 3. 基于因子分 析方法的综合评价 . 4 . 4 测因子模型的构建 . 4 . 7 素分析 . 9 层次统计分析模型的方法介绍 . 9 层统计分析模型的建立 . 11 层统计分析模型的结果分析 . 23 . 26 参考文献: . 28 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 社会 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温家宝总理提出,必须完善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切实改变单纯以 紧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 。 河北 省在 11个设区市中,就有 8个山区市, 山区面积约为 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62%,山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由于山区市县统计考核有其特殊性,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产业基础、社会因素等与普通市县不同,故山区市县 发展研究 较为复杂。科学的把握山区市县的发展情况, 为今后实行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和有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对河北省 山区县 域发展研究, 其意义有: 第一,有利于促进山区县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地发展。通过对山区县 域发展研究 ,可以掌握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促进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经济资源,选择合适的模式和途径,引导区域经济顺 利发展。 第二,有利于明确该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通过研究分析山区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能够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方向,合理制定区域经济的奋斗目标,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从而减少经济发展的曲折和大幅度波动,以最少的投入和最佳的方式获得最好效益。 第三,有利于制定系统的、相互协调的山区县经济发展政策。通过经济社会分析与 评价,一方面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施提供一系列可选择的对策措施,另一方面又可为这些对策措施的实施统一方向,从而使山区县 域 各项对策措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有机的政策体系和 政策“合力”,提高我省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的综合效率。 第四,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山区市县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分析 ,可以发现先进地区的经验,后进地区的不足,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后进地区采取措施,推广先进地区的好经验。 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关于县域 社会 经济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 县域社会经济的 研究,比较先进的有挪威、荷兰、瑞典、法国、加拿大、德国、美国等国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上升为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可归为三大类:一是利用数学矩阵模型构建方法;二是沙弗和施塔默尔 2 扩展方法;三 是系统内、外部支出和防护支出方法。基本思路是将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有机结合进行协调方面的研究。 ( 2)国内关于县域 社会 经济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主要 有 3 方面,一是 集中在定性分析上, 结合相关县市对比,得出相关结论,缺少相关数据与模型的支持, 比如 闰恩虎在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思路探索中指出,中国县域经济在发展思路和产业组织上存在许多共同点,并概括为县域经济的 发展模式 ;二是采用了简单的定量统计分析方法, 对系统分块设定指标 ,确定权重 ,进行 研究,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政府部门 对县 域经济考核上;三 是由于数据的缺乏,研究主要集中在县域 发展 的某一方面上 ,比如 曲鲁 在 中国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 评价 中国县域经济时,提出了一套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 指标体系 。 通过 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 结合河北山区发展的特殊性,构建了山区县域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5 个方面 24 个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层统计分析法等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对河北省山区县域综合发展进行了全面监测与研究。 章的框架 第一部分介绍对河北省山区县发展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 二 部分,结合山区县域发展的特殊性, 构建山区县 域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 第 三 部分,利用因子分析 方法 对河北省山区县域 发展 进行了综合评价 ; 第 四 部分, 利用多层次统 计分析方法,结合因子综合得分,对河北省山区县域发展影响因素进行 分析与研究。 河北省山区区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等山脉构成,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建立河北山区县域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 1)特殊性原则。河北省 山区县域 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的建立必须继续以山区县域发展的特殊性为基础,才能 做到对山区县域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山区县域发展的特殊性主要有: 河北山区 城镇化 率低,充分考虑 农村社会经济在山区县域发展 中重要地位, 充分重视 畜牧业的发展 地位, 充分考虑 山区县域的 公路 、通信等重要 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状况 , 河北 省山区区域是河北省 的 社会 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保障 ,充分重视 资源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状况在 山区县域发展 中的地位 。 ( 2)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指标的概念、选取 ,数据的选取以及计算方法的界定必须要能客观、规范。山区 县 域的发展是复杂多 3 样的, 必须 抓住其发展的主体和特殊方面,以真实地反映山区 县 域发展情况。 ( 3)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要求测算指标涉及山区县域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单纯是经济指标,包括山区县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要避免片面性 。 ( 4)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就是在选择指标时既要考虑指标体系的科学,又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选择现行统计年鉴可以公开取得资料的指标数据,便于操作,数据可靠。 表 1:构建山 区县域 发展 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监 测 指 标 单 位 一、经济发展 元 元 /人 元 /人 二、社会发展 公里 /平方公里 人 元 /人 生院)床位 数 个 1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三、生活质量 元 平方米 元 /人 % 四、资源环境 4 公顷 /人 3. 基于 因子分析方法 的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 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从一些有错综复杂关系的现象中找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来反映原来众多的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 1) 数据的搜集 本模型运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 2008 年河北经济年鉴、 2008 年河北农村年鉴、 2007 年河北城市化发展报告以及河北省统计局农业处提供的相应部分数据。 ( 2) 样本数据的检验 供了两种检验方法: 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样本数据检验结 果如下: 表 2 s 球 度检验 s f 276 表 2 可以看出,对于 检验,检验值为 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 由度为 276,检验值为 著性水平 为 明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故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 3) 提取公共因子 件提供多种提取因子的方法,本文采用的是使用较多的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公共因子。通过软件 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表 3 因子特征根、方差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因子 旋转前因子提取结果 旋转后因子提取结果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方差累计贡献率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方差累计贡献率 1 5 2 照特征值大于 1 的原则,共入选 7 个公因 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 即他们共同解释了原始变量标准化方差的 所以只要选取这 7个公因子,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已经能够比较充分地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承载的信息( 75%)。 表 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指标 因子 1 2 3 4 5 6 7 696 361 165 2 491 010 094 172 116 863 169 065 5 681 105 273 6 112 054 7 476 133 219 359 217 047 9 688 10 317 107 048 073 347 12 722 221 13 569 105 14 048 323 15 560 211 167 16 023 876 005 683 224 147 18 051 268 236 073 156 619 20 122 049 073 21 086 803 237 340 514 449 093 24 276 472 过因子旋转之后,各个主因子在原始指标变量上有一定的代表性,结合表 4, 我们有: 第一主因子在人均 均财政总收入、二产比重等指标具 6 有较大的载荷值,该因子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的结构、经济发展的效率以及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等方面 ; 第二主因子在牧业产值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值,该因子反映了农业发展结构、农业发展的效率以及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 第三主因子在公路密 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以及农村恩格尔系数,该因子体现了一个区域生活质量水平程度。 将第四、第五、第六 和 第七主因子进行合并为主因子四,该因子主要反映一个区域的 2个方面,一是人口、教育以及医疗等社会发展 状况 ,二是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发展 状况。 ( 4) 计算因子得分 计算主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因子得分,以便于对 49 个山区县(市)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客观评价 2007年山区县域发展状况。本文采取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 根据因子得分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每个单项 主因子得分,并以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综合因子得分,其计算公式为: 4321 2 5 1 0 9 0 单项主因子得分、综合因子得分以及排名情况详见表 4: 表 5:因子得分以及排名 地区 经济发展因子 名次 农业农村发展因子 名次 生活质量因子 名次 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因子 名次 综合因子得分 名次 迁安市 8 1 17 19 1 迁西县 3 13 6 8 2 邢台县 14 30 13 1 3 涉 县 1 34 32 13 4 武安市 2 8 29 38 5 鹿泉市 16 3 10 37 6 邯郸县 7 40 1 16 7 遵化市 9 5 23 30 8 玉田县 49 2 4 7 9 昌黎县 43 4 3 15 10 兴隆县 12 48 9 3 11 宽城满族自治县 4 16 44 11 12 滦 县 23 9 5 32 13 满城县 27 37 19 4 14 沙河市 11 28 12 40 15 磁 县 21 33 2 29 16 抚宁县 25 17 8 25 17 井陉县 18 11 25 26 18 赞皇县 38 10 39 5 19 7 崇礼县 19 12 49 2 20 平山县 5 41 35 22 21 卢龙县 48 23 7 10 22 内丘县 6 42 26 46 23 元氏县 22 18 16 49 24 怀来县 29 22 27 17 25 涞 源县 10 24 48 9 26 临城县 13 38 28 45 27 宣化县 40 6 43 31 28 滦平县 15 26 42 42 29 阳原县 45 15 30 14 30 行唐县 20 39 18 47 31 涿鹿县 46 36 15 12 32 平泉县 32 35 33 21 33 灵寿县 17 43 31 36 34 曲阳县 33 47 11 20 35 丰宁满族自治县 30 7 45 43 36 隆化县 35 19 38 34 37 涞水县 47 44 14 6 38 蔚 县 36 21 37 39 39 怀安县 44 20 34 18 40 万全 县 26 27 41 35 41 易 县 42 29 22 44 42 青龙满族自治县 31 46 24 28 43 承德县 24 31 36 48 44 顺平县 28 49 21 23 45 赤城县 39 14 47 24 46 唐 县 34 45 20 41 47 阜平县 37 25 46 27 48 围场满蒙自治县 41 32 40 33 49 从上表 5 中可以看出,通过综合因子得分的高低对河北省山区县(市)发展状况进行排名,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每个山区县(市)的综合发展状况在河北省 49个山区县(市)中的位置;通过主因子得分高低对山区县(市)进行排名,可以发现每个山区县(市)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其 是经济发展方面差距过大。 从表 5中可以很容易得出有关各因子得分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以及处 8 于 )的数量相关资料,情况详见表 6: 表 6 各因子得分的相关统计资料 经济发展 农业农村发展 生活质量 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 综合因子 最大值 小值 位数 3 2 34 11 由于我们对原始数据做了标准化处理,各地区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的平均值都应为 0。但是,除了生活质量因子其中位数大于 0,其余包括综合因子得分均小于 0,从统计学角度分析,除生活质量因子之外,其他因子得分曲线是一个右偏曲线,说明河北省山区县域中,发展状况好的山区县(市)偏少,而发展状况较差的山区县(市)偏多,从中位数绝对值大小来看,经济发展因子得分的中位数绝对值最大,说明河北省山区县(市)在经济发展上,有着少量发展状况很好山区县(市),其比较大的 因子得分,中和了大量因子得分低的其他山区县(市),使得因子得分的平均值为 0,而中位数偏离平均值非常大;)个数,生活质量因子、经济发展因子、农业农村发展因子都很偏少,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因子、综合因子得分分别在 34 和 11 个,说明山区县(市)的经济发展、农村农业发展以及生活质量水平都存在着分散性大,而且目前形成一种中间少、两边多的葫芦形的发展状况,这种发展不利于河北省山区县域和谐、稳定以及健康发展,而在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各个山区县(市 )发展势头良好,这是因为近年来,国家出台加强了资源环境保护、控制环境污染、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等方面政策有很大关系。 支柱产业发展的不同是造成各县 社会 经济实力差距的 重要 原因。所谓支柱产业 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据上表 5显示, 可以得出 2007年综合发展状况较好的 5个山区县(市) 和发展状况比较落后的 5个山区县(市) , 通过资料搜集,得到了这 10 个有代表性的山区市县的支柱产业资料。(见表 7) 表 7 河北省各山区县支柱 产业表 县名 迁安市 迁西县 邢台县 涉县 武安市 支柱产业 钢铁、冶金铸造、水泥建材、电线电缆、化工 钢铁、农牧、旅游 板 材, 林果业。 冶金、建材、化工、电力 冶金工业 、 建材工业 、 煤炭工业 9 县名 顺平县 赤城县 唐县 阜平县 围场满蒙自治县 支柱产业 塑料、水果 、 肠衣业 矿产开发业、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板材、皮毛绒、玩具、纺织 旅游、林果、畜牧 、 矿山建材 马铃薯、林业、畜牧业、矿产业 根据表 4,不难发现: 发展状况 较好的山区县市的支柱产业相对以重工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其大多具有大规模产出;发展状况较差的山区县市的支柱产业以农业为主、同时涉及到旅游、采矿以及轻工业,输出规模较小。 发展状况较好的山区县市支柱产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区域优势,并且定位非常明确。比如迁安市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煤炭与铁矿石用来发展以钢铁生产、冶金铸造以及水泥建材为主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同时又有明显的技术性的支柱产业;发展状况较差的山区县(市),支柱产业定位很不明显,优势性、技术性。比如围场满蒙自治县,其支柱产业为马铃薯、林业、畜牧业以及 矿产业,可以看出所定位的支柱产业明显不具有区域优势,而且技术含量也不高,很容易被替代。 所以,河北省山区县(市)需要结合该区域的自然资源以及区位优势,做好该区域支柱产业的定位;目前山区区域的经济环境,通过走特色农业或者旅游业促进该区域发展,现实性还不是很强,因此,支柱产业的选择需要涉及工业和建筑业等大规模产出相关的产业。 区县域发展影响因素 分析 上章经过因子分析,了解到了河北省山区县域 2007 年的发展状况,根据对公因子赋予的现实意义,结合公因子和综合因子得分,能够比较明 确的了解到每个山区县(市)的发展所处位置,以及每个山区县(市)发展的优势以及劣势所在,但是,对于河北省山区县域整体发展是无法了解到的,也就是说,河北省山区县域的发展是如何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 第二产业 的比重对山区县域综合发展是如何影响的?以及影响力度如何?本章将会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次统计分析模型( 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以及医学等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多层统计分析模型所分析的多层数据不仅包括在微观水平所观察到的信息,也包括宏观所得到的数据。 层次统计分析模型的理论框架 社会科学研究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社会是一个具有分级结构的整体。 10 所谓分级结构,是指较低层次的单位嵌套与较高层次的单位之中。研究一个个体情况,不仅和自身内在情况有关,而且和其所处外部坏境有很大关系,比如研究河北山区县(市),任何一个山区县(市)的发展状况,不仅和和本身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有关,亦是离不开其所处地级市有很大关系,地级市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如经济、人文以及 资源等因素会对所辖下的山区县(市 ) 发展有一定影响。 在多层结构的数据中,常存在组内观察相关问题,即是同一组内的个体,较不同组的个体而言,存在着组内相关系数( 即便 错误,从而错误的拒绝真的统计假设,所以,传统的分析方法,比如普通最小二乘法和方差分析,都是假设观察相互独立,因而不适合多层次数据的分析。 ( 1)运行空模型:空模型的是多层模型建模的基础。其方程为: 05.1 jj u 0000 5.2 000模型的水平 1和水平 2公式中均没有解释变量。通过空模型,我们可以估计 2b和 2w,然后计算 组内相关系数( 只有在确定了数据存在显著性组内相关后,才有必要继续多层次模型的建模;此外,空模型还能够提供关于结局测量总均数,以及各组均数的可靠性等重要信息,同时还能够作为与其他复杂模型进行比较的基础模型。 ( 2)将水平 2 解释变量纳入空模型。 如果空模型结果显示数据存在显著组内相关或存在组内同质性,意味着该数据存在组间异质性。这样,平均结局的组间变异便有待解释。为了方便起见,这里用一个水平 2 解释变量(,来预测随 机水平 1截距的组间变异: 05.4 u 0101000 (010100 截距模型比较,该模型具有相同的随机成分或随机效应,但是其固定效应不同,即,该模型有01和 11 ,而空模型仅有01。 11 ( 3)将水平 1 解释变量纳入截距模型 在建模的第 2 步,检测组结局均数与组水平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没 有个体特征, 即水平 1解释变量。在这一步,将会把水平 1变量纳入模型,并将所有的水平 1斜率看作是固定斜率,为了方便起见,这里仅在模型中纳入一个具有固定效应的水平 1解释变量: 110 5.7 u 0101000 (01110100 上模型称为随机截距模型,其水平 1 模型的设定原则与多元回归模型相似,有关水平 1解释变量均包含在该方程中。 ( 4)检验跨水平交互作用 多层模型不仅结局测量组均值会跨组变化,而且水平 1解释变量与结局测量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组群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某些水平 1 斜率是 随机的,可将其作为组水平解释变量的函数,在组水平上解释其组间变异。有如下多层模型: 110 u 0101000 u 1111101 *(*110111111010100 中,组水平变量水平 1随机截距效应(即01)是结局测量组水平公式 在组合模型( 产生该变量与水平 1解释变量 层统计分析模型的建立 数据预处理 经过上章的因子分析,根据综合因子得分的大小,对河北省 49 个山区县(市)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了相应的排序,整理后如下: 表 8:山区县(市)综合发展状况排序 地区 综合因子得分 名次 地区 综合因子得分 名次 迁安市 1 涞源县 26 迁西县 2 临城县 27 12 邢台县 3 宣化县 28 涉 县 4 滦平县 29 武安市 5 阳原县 30 鹿泉市 6 行唐县 31 邯郸县 7 涿鹿县 32 遵化市 8 平泉县 33 玉田县 9 灵寿县 34 昌黎县 10 曲阳县 35 兴隆县 11 丰宁满族自治县 36 宽城满族自治县 12 隆化县 37 滦 县 13 涞水县 38 满城县 14 蔚 县 39 沙河市 15 怀安县 40 磁 县 16 万全县 41 抚宁县 17 易 县 42 井陉县 18 青龙满族自治县 43 赞皇县 19 承德县 44 崇礼县 20 顺平县 45 平山县 21 赤城县 46 卢龙县 22 唐 县 47 内丘县 23 阜平县 48 元氏县 24 围场满蒙自治县 49 怀来县 25 从表 8可以看出,综合发展状况前 10 位山区县(市)中,唐山市占有 4个位置,占唐山市山区县(市)总数的 80%, 然后是邯郸市占有 3个位置,占邯郸市山区县(市)总数的 75%, 而张家口、保定以及承德不存在一个山区县(市)位于前 10 位。对于综合发展状况位于后 10 位山区县(市)中,保定市占有 4个位置,占保定市山区县(市)总数的 50%,其次是张家口市占有 3 个席位 , 而在综合发 展后 10 名,不存在隶属唐山市、邯郸市、邢台市以及石家庄市的山区县(市) 。 据上段对表 8 的统计描述,很容易发现,河北山区县域发展的状况跟其所属区域的关系是非常的密切,山区市所辖的山区县内将会存在组内相关系数,即这里就无法使用传统的统计方法,比如多元线性回归,就需要采取多层次统计分析方法。下来将详细介绍各种变量的选取。 1. 结局测量的选取:综合因子 (分能够反映一个山区县(市)的 综合发展程度, 本章 对 山区县域的 综合 发展 的影响因素以及力度 分析 ,因此,本文选取综合因子得分作为被解释变量,在此称为结局 测量。 2. 水平 2 解释变量的选取:由于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