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定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2、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教学难点:1.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2.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教课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有这样几种人,有的待人甚宽、律己甚严,有的舍生取义、以身报国,有的以苦为乐、境界高远,有的借物明志、高洁傲岸。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位待人宽厚,律己严谨的大家,他就是叶圣陶老先生,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更为直观、真切的了解、学习他的为人处世风格.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1.重点字丁卯(mo)繁碎(su)商酌(zhu)颠沛流离(pi)妥帖(ti)晦涩(s)譬如(p)冗长(rng)冗赘(zhu)鞠躬尽瘁(jcu)2.多音字(ti)妥帖(kng)空话帖(ti)画帖薄(kng)空格(ti)字帖(kng)同“孔”3.形近字晦(hu)晦涩碎(su)繁碎悔(hu)后悔粹(cu)国粹侮(w)欺侮萃(cu)萃集4.词语解释(1)沾溉: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2)搀合:搀杂混合。(3)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4)自顾不暇:暇:空闲。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5)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7)晦涩:(诗文、乐曲等的含意)隐晦不易懂。形容人的话大概指说话迟钝不流利让人费解。(8)冗长:(形容词)指文章或演讲废话多、持续时间过长。重复、啰唆,拉得过长。(9)下里巴人: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二)作者简介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三)写作背景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难忍悲痛,写下此篇文章以缅怀叶圣陶先生的的过人品性和重要主张。三、整体感知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明确: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明确:待人厚,律己严。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2)第四自然段:送客(3)第五自然段:复信(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四、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在叶圣陶先生逝世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关于纪念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答:一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业绩多,写不尽;二是因为遗体告别仪式上已经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他一生的贡献;三是叶圣陶先生著作等身,足以沾溉后人。2.作者打算在他写的纪念文章中选取什么样的题材?答: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3.作者在第二段是如何总说叶圣陶先生在立德方面的过人之处?答:先写自己以前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引出后面的论述;再把叶圣陶先生与鲁迅、郁达夫相对比,指出叶圣陶先生性格平实规矩;最后从儒、道、释三种思想层面阐述叶圣陶先生在立德方面的过人之处;最后引用论语中的话和自己的话再次印证。4.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答:一是他修订吕叔湘先生的文章,使吕叔湘深受教育,再不敢写文章草率了事;二是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还不耻下问,坚决要我帮他修润。5.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答:语言描写。“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这句话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谦逊、虚心的性格,同时表现了他对作者十分信任;“好,就这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说话做事干净利落,与作者感情深厚,言语之间直来直去。6.生活中的叶圣陶先生又是怎样深厚待人的?答:叶圣陶先生在生活方面犹如治学一样,待人也是宽厚待人。文章举出了叶圣陶先生送人一定要送到大门口,还要鞠躬,说声谢谢。即使是在自己身体不便的情况下,也依然不废这些礼节。7.作者引用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答:因为在文革中叶圣陶先生也受到冲击,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人厚道,所以他未受到什么冲击,这句话不仅是对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性的肯定,也寄托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牵挂。五、总结全文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初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2、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教学难点:1.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2.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教课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有这样几种人,有的待人甚宽、律己甚严,有的舍生取义、以身报国,有的以苦为乐、境界高远,有的借物明志、高洁傲岸。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位待人宽厚,律己严谨的大家,他就是叶圣陶老先生,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更为直观、真切的了解、学习他的为人处世风格.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1.重点字丁卯(mo)繁碎(su)商酌(zhu)颠沛流离(pi)妥帖(ti)晦涩(s)譬如(p)2.多音字(ti)妥帖(kng)空话帖(ti)画帖薄(kng)空格(ti)字帖(kng)同“孔”3.词语解释(1)沾溉: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2)搀合:搀杂混合。(3)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4)自顾不暇:暇:空闲。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5)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二)作者简介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三)写作背景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难忍悲痛,写下此篇文章以缅怀叶圣陶先生的的过人品性和重要主张。三、整体感知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明确: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明确:待人厚,律己严。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2)第四自然段:送客(3)第五自然段:复信(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四、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在叶圣陶先生逝世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关于纪念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答:一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业绩多,写不尽;二是因为遗体告别仪式上已经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他一生的贡献;三是叶圣陶先生著作等身,足以沾溉后人。2.作者在第二段是如何总说叶圣陶先生在立德方面的过人之处?答:先写自己以前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引出后面的论述;再把叶圣陶先生与鲁迅、郁达夫相对比,指出叶圣陶先生性格平实规矩;最后从儒、道、释三种思想层面阐述叶圣陶先生在立德方面的过人之处;最后引用论语中的话和自己的话再次印证。4.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答:一是他修订吕叔湘先生的文章,使吕叔湘深受教育,再不敢写文章草率了事;二是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还不耻下问,坚决要我帮他修润。5.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答:语言描写。“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这句话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谦逊、虚心的性格,同时表现了他对作者十分信任;“好,就这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说话做事干净利落,与作者感情深厚,言语之间直来直去。6.生活中的叶圣陶先生又是怎样深厚待人的?答:叶圣陶先生在生活方面犹如治学一样,待人也是宽厚待人。文章举出了叶圣陶先生送人一定要送到大门口,还要鞠躬,说声谢谢。即使是在自己身体不便的情况下,也依然不废这些礼节。7.作者引用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答:因为在文革中叶圣陶先生也受到冲击,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人厚道,所以他未受到什么冲击,这句话不仅是对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性的肯定,也寄托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牵挂。五、总结全文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自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3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学习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理解诗句中所含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谈体会。学习课时:1课时教具:课件【学习方式】1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2诵读法,并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课前自学检测案】自学一:自读古诗,学习字词1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a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诗文注音读准生字新词腊酒浑()足鸡豚()疑无路()b借助工具书、结合诗文注释或联系诗文理解词语腊酒浑:_疑无路:_2查阅作者陆游的有关资料。3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诗意:自学二:自主学诗,读悟诗文1.农家是怎样热情待客的?2.受到农家的热情待客,诗人内心的感叹是什么?2结合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袋”,领悟三四句诗的含义:_。3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_。4朗读全诗。自练三:巩固训练,拓展延伸1背诵古诗;2搜集蕴含的哲理的诗句(即面对困境,遭受挫折,永不放弃,心存希望诗句);3想象训练:假如你家来客,你会说什么?会做什么?_。4拓展朗读过故人庄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sh,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hun来就菊花。【注释】1.过:拜访,探访,看望。2.故人:老朋友3.具:准备。4.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5.合:环绕。6.郭:指村外。7.斜:(xi)8.轩:窗户。9.场圃:农家的小院。(场:打谷场。圃:菜园。)10.话桑麻:谈论庄稼。11.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解读诗题(一)紧扣诗眼“游”,导入课题。1师谈话引入:宋朝有一位诗人在游玩山野乡村,领略田园风光时作了这样一首诗游山西村。2板书课题,注意“游”的书写(右边不是“反文”而是“卧人下子”)3生读题,读出游的味道。(二)解诗题(先质疑再结合注释解疑总结学诗方法:借助注释学诗)1设疑: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知道山西村在哪?是怎么知道的呀?2读注释总结学诗方法:借助注释学诗法。(三)知作者(汇报课前查阅的资料阅读资料袋小结学诗方法二:看料资料)1学生汇报课前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2师出示陆游简要的生平资料,学生阅读。文字媒体: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处于金兵入侵、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时期,他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留下上万首诗篇,他的诗歌大部分抒写爱国之情,豪迈奔放;也有的描写田园风光,清新自然。3小结学诗方法二:看资料袋。(说明:这首诗属于后者,写的是诗人罢官闲居绍兴老家时的一次邻村之游。见文字媒体:整首诗)二、初读古诗,读通读准1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汇报自读诗句、学习生字的情况。第一步:出示生字,多方法认读生字:比较法辨析生字的读音,联系上下文识记生字,替换词语理解运用识记生字,在语言运用中理解生字词。即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腊酒”、“腊酒浑”的含义。并结合诗句语“田舍家家藏家酿,驿路处处飘酒香”称赞绍兴人家的酒。第二步指名读诗,相机正音。3点拨评议,小结。三、再读古诗,读出诗味1师引言:读古诗,要慢慢地,有轻有重地读,读出诗的韵味。还要抓重点词读。2师范读,生练读(学生有的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的读得琅琅上口,韵味十足。)3师生合作读(说发现结合读音了解押韵注意诗的韵味练习合作读诗:如引读前四字或接读后三字。)4放唱诗儿歌,学生拍掌吟唱诗。5多次读诗,你们感受到诗人这一趟山西村之游心情如何呀?四、自主学诗,读懂诗意,品悟诗境过渡语:让我们跟着诗人一块来到山西村,看看那儿的农家是怎样待客的?(一)出示学习要求文字媒体:1读:借助注释,自读理解诗意。2想:农家是怎样热情待客的?受到农家的热情待客,诗人内心的感叹是什么?3说:小组内交流诗意及问题。(二)先自学:默读古诗,借助注释,读懂诗意。(三)再小组内互学交流:汇报说诗的大意及其体会。(四)然后全班汇报。1品读汇报一二句。汇报内容:读一读,理解诗句;说一说,说其体会;品一品,扣重点字词(莫笑”和“足”,体会农家的热情、好客。)想一想,结合丰年的场景。悟一悟,吟诵一二句。2同法品读汇报三四句。读一读,理解诗句;说一说,说其体会;品一品,扣重点字词;重点理解“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换词理解柳绿花红;想一想,结合景物描写词想象情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枝繁叶茂、万紫千红,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悟一悟,体会不同的心情,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怀疑、着急高兴、惊喜)。3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陆游20岁就定下报国之志。30岁礼部考试名列第一,遭投降派打击,被除名。40岁左右,受朝廷重用,北伐失利后被削职还乡。50岁任参议官,因其他官员的诽谤(fibng),被罢官。65岁最后一次任史官,又因痛诉时局黑暗,再次被罢官。84岁诗人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志,临终之前写下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了解诗人相关背景,领悟诗句所蕴含的哲理。a结合诗人的处境、坎坷来谈。例如:诗人陆游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就好像诗中所写的到了“”的境地。b赞美陆游的心境。在人生的道路上,陆游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的遭受挫折面对这样的困境,陆游是怎么样?他始终心存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柳暗c这两句诗哪仅仅是在写景啊,原来是他生活的哲理呀;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要怎样?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学会运用“山重,水复”。例:a当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心灰意冷时,我们就可以给自己鼓鼓劲,说:b当我们的同学遇到困难,垂头丧气时,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诗来鼓励同学,那就是c当我们正视困难,不断努力,走出困境的那一瞬间,我们也可以感叹道:这真象是齐读最后两句诗。是啊,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是诗人要与我们分享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全班起立诵读全诗。(配乐诵读,鼓励学生上台挑战读,还可加上动作。)5背诵全诗。六、品味升华,拓展延伸1链接相关诗句,朗读诗句。a引语:这样的千古名句怎么来的,不是陆游凭空创作出来的。从古至今,巳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有过这样相似的感慨:(出示图文并茂的诗文)b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唐朝王维在蓝田山石门精舍中写道: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通;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就在陆游作此诗大约一百年前,宋朝王安石在江上吟出: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就在陆游作此诗大约数年前,宋朝强彦文也说: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1167年,宋朝的陆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写出了超越前人的诗游山西村2拓展朗读过故人庄。结束语:课虽止,境无止,我相信:博览群书的爱国诗人陆游,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永留我们心中;他写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永远激励我们永不放弃;我们还会铭记他要求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板书:热情好客莫笑留客游山西村绝处逢生山重水复柳暗花明2013-09-22 己亥杂诗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三、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四、朗读这首诗五、对诗句的理解: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六、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七、名句赏析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八、小结全文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九、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var url = /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2、完成课后练习。十、板书设计己亥杂诗龚自珍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喻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夕阳西下吟鞭东指落花自比浩荡离愁轻松愉快有所作为【教学内容】己亥杂诗是语文S版第11册第2单元的古诗诵读篇目。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学习者分析】学习本诗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爱我中华为主题下的开国大典、望大陆、三海关、太阳与士兵这五篇文章,并通过反复地朗读,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所以学生在大体把握本首诗的情感上会比较容易。但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的政治诗,再加上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本诗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设计理念】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教学过程】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1839年。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PPT出示)5、简介龚自珍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收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设计意图】虽然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平时缺少此积累。但为了不低估学生的潜力,我还是采用以学生课前搜集和预习汇报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走进文本。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完成“自主学习”部分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自主学习部分完成得又好又快。【设计意图】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六年级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完成:“师生诵读部分”1、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2、师配乐范读。同学们都读得这么投入,我也被你们的朗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个性解读的时间和情境,在学生读上瘾的基础上,我用羡慕的语气求得我示范配乐朗诵的机会,让学生在倾听比较中更激发想读的欲望。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汇报交流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1)九州生气恃风雷:“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2)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设计意图】直接引入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将有限学习时间用在教学关键点的刀刃上。三、深入诗意,理解诗情初读时,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现在我们再读全诗,透过文字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1、学生细细地读诗,自己想象画面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小结:刚才听了每个小组的发言,老师被你们陶醉了,同学们真会读诗,通过自己的朗读,想象到了这么多生动的画面,了不起!如:汇报全诗之后,细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A、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B、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C、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学生交流汇报之后,教师随机补充:(1)(ppt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读“万马齐喑”!(2)(ppt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ppt图片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3)(ppt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行诗。【设计意图】此诗中的“万马齐喑”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哀”是上文“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基础,抓住这个词,就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代,感受与激发情感。教学时不仅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而且生发了学生情感的震荡与共鸣。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地语言训练。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1、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2、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3、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放声读吧!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小结: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读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设计意图】1、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读体会感情。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2、从词的解释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两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整体观念的体现。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1、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2、感悟写作方法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设计意图】回到全诗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回顾课始时候的质疑,同时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反馈。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拓展:PPT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沟通管理流程及工具箱
- 时间与空间的讲解课件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7《计算器》课时练(含答案)
- 金钱不是万恶之源500字9篇
- 以国庆节为题写600字作文12篇范文
- 古诗文阅读理解与赏析教学计划
- 早安母婴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技能测试试卷:软件工程专业
- 南阳市高二会考语文作文(7篇)
- 2025年美容师(初级)美容美发行业挑战鉴定试卷
- 人工晶体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长沙市中考数学真题(含答案)
- 开放性骨折感染预防的护理
- 浙江宁波江北区重点达标名校2026届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 PC构件吊装专项施工方案(修改1)
- 混泥土计量管理办法
-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材料
- 国防教育课件
- 完整版护士糖尿病护理课件
- 铜绿假单胞菌安全数据单
- 立足“大思政”当好引路人-如何当好班主任专题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