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青县回民中学 卢凤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中感知诗意。 2、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的平等对话平台和反复多样朗读的学习方式,引导品味赏析诗的语言、技巧,把握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齐声诵读入新课: 1、“李杜诗篇万口传”,我们一起回顾杜甫的石壕吏,生齐备。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的灾难,当时民不聊生、死伤惨重、衣食无着、兵役繁重(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2、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齐读题目,解题 歌: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因茅屋被秋风吹破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题目指明诗歌体裁,并高度概括了诗歌内容。二、行云流水掠诗影1、听读要求:(1)标出字音 (2)划出节奏、注意重音 听范读录音。(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把握朗读节奏,有利于学生练读,避免学生进入古诗朗读无诗味少诗情的误区,在设定的氛围中更有效的感知诗意)。 2、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学生进行练读、个读时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3、齐读 三、解读诗歌环节1、察物辨景解文意任务一: 清人陶虞开在说杜中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 ,那么本诗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试用四字短语概括。(引导学生把握诗意,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不要求一致。)2、心有灵犀说情感任务二: “诗歌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结合文本字词,试分析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 (可以结合字词分析,也可以试加心理旁白)第一节: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与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屋上层层茅草,怎能不让诗人心焦?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而是飞过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茅草一层一层卷了起来。而他面对大风破屋的焦灼与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主要体会本节中的动词。朗读指导:起势稍高,语速较慢。前两句语气偏重,“怒号”、“卷”等应重读,读出风之猛烈。后三句应边读边想像诗人视线紧紧追随茅草远去的情形,最后一句语调低沉婉转,读出诗人的痛心之情。第二节: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诗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终因年迈无力而无法赶上。无可奈何之余,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第二节主要体会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呼-不得-”“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理解“盗贼”含义。问题探究 诗人为何焦急,群童为何抱茅呢?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作者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第三节、“俄顷”两句用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两句不仅是布被又旧又破,更是为下文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并不冷,可是由于被子毫无保暖功能,再加上屋破漏雨,真是凄风苦雨寒彻骨。诗人彻夜难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处境相当艰难。但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处境艰难哀叹声声,而是由个人的处境联想到了其它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了诗歌的结尾。朗读指导:读前两句,想像乌云翻滚、大雨即临的情景。“定”“黑”等字可读得短促有力。读三到六句,想像布被似铁、屋破雨滴的艰难处境,语调戚戚,“铁”“裂”等韵脚要读得干脆有力。最后两句中,“何由彻”三字的音调可作拖长处理,读出诗人凄苦、激愤之情。 第四节、“安得”三句声音响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从 “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句则把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 “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庐俱破因此老杜在这首诗里不是孤立单纯地描写自己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自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朗读指导:读这几句话,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整个诗节要读得连贯,以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 在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品味文字的美感。注重学生的生成,从各个环节去促使学生以全部感情投入到作品的赏析中,并与作者达成心灵上的共鸣。引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四、雨夜听心明主题一首诗就是一颗心,它载着一千多年前作者的心声飘到我们耳畔,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让我们听到了一颗_的心的呐喊 最终,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跨境电商产业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光纤通信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精准农业技术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烟气连续监测结果比对技术报告
- 施工项目组织结构及人员管理案例
- 麻醉科手术质量控制评价体系
- 2026年湖南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紧缺(急需)专业人才6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建筑方案设计费用怎么收
- 三查四定表完整版本
- 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记录表全套资料
- 消防安装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EPC总承包项目通用技术标模板
- 【中阮曲目艺术赏析】
- 轮机概论-大连海事大学
-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3500字带拼音
- 广西民族大学624生物化学2007-2010,2012-2015,2017-2018,20-22年考研初试真题
- 室内燃气管道安装与验收标准
- 行政区域代码表Excel
- 题型06 函数的性质之周期性及蛙跳函数(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