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说”的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2、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 策、之、道、材、通、临、其等。3、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4、感知食马者的形象(难点),明确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寓意。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故事激趣。齐读文题“马说”,两次。(一方面让全体同学立即因简单的课堂活动进入课堂,集中课堂注意力,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题解做铺垫)预习过的同学告诉我,这是关于千里马的说,还是关于普通马的说?千里马。之前,我们也学过一篇“说”,还记得吗?爱莲说。爱莲说即“说说喜爱莲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议论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又怎么解?说说千里马(论千里马)。“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见,马说是什么文体?议论性的杂文。千里马有什么好议论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2、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3、作者背景。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2、教师范读、正音。祇()骈()槽枥()辱()食()策()见()邪()石()粟()3、学生自由读。4、指名男女同学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5、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6、学生齐读。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男生齐读第一段。2、分析第二段。提问: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女生齐读第二段。3、分析第三段。提问: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提问: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提问: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全班齐读第三段。四、三读课文,质疑探究。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要求:用原句回答)讨论明确:(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6)其真不知马也。2、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3、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4、 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1、整理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诗句、故事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风马牛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等)2、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3、讨论:“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明确:(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4、小结: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六、布置作业(选做)1. 以“我的遭遇”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2. 以“伯乐识马与毛遂自荐”为话题写篇文章。 板书设计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痛惜)。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愤怒) 表达:怀才不遇;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愤怒) 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嘲讽) 希望:重用人才教学反思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可,此前的文言文教学,依照惯例让孩子们进行翻译,孩子们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转眼就忘却了。翻译结束,再就课文提问,学生很容易反应不过来,课堂死板枯燥,即使帮他们明确了知识点,作业时,又记不准确了。细细反思,应该是因为理念不对,我只停留在“灌”。如何让枯燥的文言文“活”起来,如何让文言词句像小蝌蚪一样钻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