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五、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五、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五、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五、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五、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拜师教案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教学主题:孔子拜师 课时:两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玉晓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张利红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认识36个字,会写40个字。写字规范、端正、整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3). 积累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上海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4). 阅读和孔子、老子有关的书籍,阅读一两个古代神话,能结合语文学习了解生活。(5).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交流了解的内容,进行一次习作练习。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2教材分析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是一篇叙事性文章。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线索非常清楚。通过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激发学生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教学目标1、会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按正确的笔顺规范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评价任务任务一:书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等14个词语。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流利、带着理解读出感情。任务三: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活动一 导入新课,交流了解孔子的情况。活动二检查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表中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授、迎、丘”等字的字形。正确书写14个生字。 (完成目标一)准确读出本课生字新词,并会组词造句。会按笔顺书写。(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活动一 1自由朗读全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目标二前半部分)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评价目标二前半部分)活动二 默读全文,理清孔子拜师的经过。(完成目标二)决定拜师拜师经过认真求学-敬重他们(评价目标二)环节三研读课文体会语句活动一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理解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完成目标二后半部分)说出对这些句子意思的理解(评价目标二后半部分)环节四拓展交流活动一“我心中的孔子(老子)”(完成目标二)说自己的感受。(评价目标二)活动二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完成目标三)附:板书设计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诲人不倦 彬彬有礼 谦和大度 不怕吃苦 博学多才盘古开天地教案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教学主题:盘古开天地 课时:两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玉晓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张利红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认识36个字,会写40个字。写字规范、端正、整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3). 积累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上海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4). 阅读和孔子、老子有关的书籍,阅读一两个古代神话,能结合语文学习了解生活。(5).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交流了解的内容,进行一次习作练习。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2教材分析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3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课外阅读基础。而本课又是孩子们喜欢的神话故事,文中神奇想象的语句,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评价任务任务一:书写“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13个词语。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任务三: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活动一 检查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簇、臀、擦、蜿”等字的字形。(完成目标一)准确读出本课生字新词。会按笔顺书写。(评价目标一)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一 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完成目标二)会说出辽阔、滋润、创造等词语的意思。(评价目标一的理解词语部分)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评价目标二的朗读任务)活动二 默读全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完成目标二、目标三)环节三研读课文体会语句活动三抓住重点句子理解盘古是怎么创造宇宙的?(完成目标三)说出对这些句子意思的理解以及文中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的运用。(评价目标三)环节四复述故事活动一按顺序复述故事。(完成目标二)用自己的话说。(评价目标二)附:板书设计盘古开天地宇宙混沌天地分开天地成形化成万物美丽宇宙赵州桥教案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教学主题:赵州桥 课时:两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玉晓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张利红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认识36个字,会写40个字。写字规范、端正、整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3).积累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上海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4).阅读和孔子、老子有关的书籍,阅读一两个古代神话,能结合语文学习了解生活。(5).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交流了解的内容,进行一次习作练习。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2教材分析赵州桥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3学情分析生活在现代化城市的三年级学生,关于古桥的认识不是很多,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对赵州桥的特点、外观、历史地位等等的学习来充分认识赵州桥,并在过程中运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各个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雄伟、坚固、美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3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4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评价任务任务一:书写“雄伟、坚固、美观”等23个词语。任务二:多种形式练习读课文,感受赵州桥的神奇美丽,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任务三: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创设情景走近赵州桥活动一欣赏图片环节二检查预习初知赵州桥活动一 认读生字表中的14个生字,识记“参、县、举”等字的字形。 (完成目标一)准确读出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不丢字。(评价目标二的朗读任务)活动二1默读,思考赵州桥是一座怎么样的桥?(完成目标二)说出美观、坚固。(评价目标二、三)环节三朗读感悟品味赵州桥活动三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历史悠久、设计奇特、图案美观(完成目标三)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评价目标三)环节四整体回归夸夸赵州桥活动一抓关键词句来理解。(完成目标四)用自己的话夸。(评价目标四)活动二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完成目标三)要求流畅、通顺。(评价目标三)附: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教学主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时:两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玉晓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张利红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认识36个字,会写40个字。写字规范、端正、整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3). 积累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上海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4). 阅读和孔子、老子有关的书籍,阅读一两个古代神话,能结合语文学习了解生活。(5).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交流了解的内容,进行一次习作练习。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2教材分析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3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三篇课文学习中已建立一定的学文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太困难,但学习按游览顺序描绘事物并尝试用这种方法写作对学生有难度,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以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3培养自学能力。评价任务任务一:理解“作坊、悠闲、招牌”等词语。任务二:多种形式练习读,读流利、带着理解读出感情。任务三: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交流对这幅画的了解环节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活动一 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完成目标一)准确读出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活动二 默读全文,理清思路(完成目标二、目标三)按照郊野、桥两岸、市区顺序来写。(评价目标二、三)环节三品读课文体会语句活动一从文中找到最喜欢的内容细读,说感受(完成目标二、三)说出对这些句子意思的理解以及文中“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的运用。(评价目标二、三)附: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人物街市情景语文园地五教案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教学主题:语文园地五 课时:二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玉晓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张利红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认识36个字,会写40个字。写字规范、端正、整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3).积累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上海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4).阅读和孔子、老子有关的书籍,阅读一两个古代神话,能结合语文学习了解生活。(5).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交流了解的内容,进行一次习作练习。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2教材分析本园地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参与、合作的意识,教师成了平等中首席。教师启发谈话以激发习作兴趣,指导交流以引发思维,拓展思路,采用比赛、游戏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这样,学生就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趣快乐。 3学情分析语文园地里的各个环节的设置都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那些发言有顾虑和困难的同学,启发、帮助和鼓励他们,体会到和同学交流的快乐。 教学目标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活动。2、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3、读背十二生肖。4、运用已经获得的识字能力,借助基本字,认识更多的形声字。5、搜集含有反义词的成语,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和有趣。评价任务任务一:读背十二生肖和9个成语。任务二:按一定顺序把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导入新课活动一 出示传统文化资料环节二自学综合性学习,确定习作内容。活动一 1.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汇报交流。(完成目标一)可以扩展内容(评价目标一)活动二 组内交流,确定汇报方式(完成目标二、目标三)环节三日积月累活动一了解十二生肖的故事(完成目标三)活动二认识更多的形声字(完成目标四)按顺序熟背。(评价目标三)环节四我的发现活动一观察成语的特点。 活动二交流类似的成语(完成目标五)古诗两首教案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教学主题:古诗两首 课时:两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玉晓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张利红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会写31个生字、会认22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3)、“读读背背”古代大诗人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留下的千古名句。(4)、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5)、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2教材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3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对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与理解力的拘束,使得学生对诗的意境的了解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诗意、走入意境、感悟诗情(理)、积累语言,最大限度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目标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评价任务任务一:书写“中断、楚江、孤帆”3个词语。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流利、带着理解读出感情。任务三:会背诵望天门山。任务四: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活动一 检查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表中的2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断、楚、孤、帆”的字形。正确书写4个生字。(完成目标一)准确读出本课生字新词,并会组词造句。会按笔顺书写。(评价目标一)环节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活动一 1自由朗读全诗。2 个别读、分组读、齐读、带读,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完成目标二)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评价目标二的朗读任务)(评价目标二)活动二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完成目标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评价目标二)活动三引导背诵(完成目标三)重点多音字,平舌音。(评价目标三)环节三总结全诗,深化感悟活动一这首诗留给你的印象或感受。(完成目标四)说出自己的理解(评价目标四)附:板书设计 碧水:开、回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出孤帆: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雨亦奇美:(比西子)总相宜西湖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六组教学主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课时:两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玉晓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张利红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会写31个生字、会认22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3)、“读读背背”古代大诗人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留下的千古名句。(4)、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5)、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2教材分析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较长,以优美的语句描写,通过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第二个特点是用词准确。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3学情分析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较为独立。他们对优美的语句描写较感兴趣,经常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增加语言积累。经过大半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理解感悟能力得到加强。他们已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阅读速度较快,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形状、千奇百怪、渔业工人、四脚朝天、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评价任务任务一:书写“风景优美、懒洋洋、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祖祖辈辈”等22个词语。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读流利、带着理解读出感情。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任务三: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任务四:透过重点句段的品味,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活动一 检查预习情况。借助文本、字典或词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会说出威武、交错等词语的意思。活动二交流生字新词。(完成目标一)准确读出本课生字新词,并会组词造句。会按笔顺书写,重点检查“威、武、颜”。(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活动一 1、默读课文,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评价目标二的朗读任务)活动二 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完成目标二的前半部分)按照地点的变化来介绍。(评价目标二的前半部分)环节三品读课文体会语句活动一再读课文,出示图。读2-5段,整体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活动二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几个方面了解西沙群岛,重点出示优美的句子。(完成目标三、四)说出对这些句子意思的理解以及文中“打比方”、“排比”等手法的运用。(评价目标三、四)环节四总结课文写法练习背诵活动一总结全文,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完成目标四)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评价目标四)活动二按总分总的顺序背,抓关键词句练习背诵。(完成目标二的后半部分)要求熟练、流利。(评价目标二的后半部分)附: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总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分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总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教学主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课时:两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玉晓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张利红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会写31个生字、会认22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3)、“读读背背”古代大诗人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留下的千古名句。(4)、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5)、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2教材分析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3课。本文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全文围绕“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文章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是对学生进行“用词准确”训练的典型文章。3学情分析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然而,准确地运用词语和恰到好处地表达对于刚入三年级不久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经验的阶段,而且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比较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学生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嫩绿、献出、抽出”等15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择背诵“春夏秋冬”任意一段。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美丽,物产的丰富,激发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4、学习作者按四季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评价任务任务一:书写“嫩绿、献出、抽出”等15个词语。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流利、带着理解读出感情。会背诵“春夏秋冬”任意一段。任务三:能按一年四季的顺序,复述小兴安岭景色的美丽,物产的丰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活动一 图片导入,欣赏美景。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初步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丽。活动二检查预习情况。认读“嫩绿、献出、抽出” 等15个词语,读准字音,识记“献、浸”等字的字形。正确书写14个生字。 (完成目标一)准确读出本课生字新词,会按笔顺书写。(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默读课文理清顺序活动一 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活动二指导预习1、出示“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指导自学。2、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 (2)课文哪些自然段总写?哪些自然段是分写?(完成目标二)读准字音、不读破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评价目标二的朗读任务)环节三品读课文体会语句活动一指导学习第一、六段,抓重点词语。活动二抓住重点句段,品读体会。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春天”这一部分内容,学生自学“夏、秋、冬”部分(完成目标三)说出对这些句子意思的理解以及文中比喻手法的运用。(评价目标三)环节四复述训练练习背诵活动一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 用书中的语言说感受。(评价目标二)活动二练习背诵流畅、通顺。(评价目标三)活动三 根据习题提示练习背诵。(完成目标二)正确背诵课文第五段。(评价目标二) 环节五总结全文,学习写法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完成目标四)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评价目标四)附:板书设计总 “绿色的海洋” 春: 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夏: 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秋: 白桦、栎树、松柏、落叶、山葡 榛子 冬: 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 富饶 总 “大花园”、“宝库”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案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教学主题:香港,璀璨的明珠 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玉晓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张利红 郑州市上街区金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会写31个生字、会认22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3)、“读读背背”古代大诗人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留下的千古名句。(4)、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5)、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2教材分析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安排在精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目的在于看学生是否能通过以前学过的方法,学会独立阅读,在阅读中感受香港的现代都市风采、体会课文蕴涵的情感。3学情分析通过一二年级的生字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诵读课文感受到香港的繁华、美丽。但是让学生感知离自己生活较远的事物是比较困难,也不够真切的。于是教学本课时,可以出示中国地图,查找精美的香港风光图片,借助课外补充资料,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走入文本,体会其中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的情感。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评价任务任务一:结合上下文理解“琳琅满目、物美价廉、佳肴、一应俱全、璀璨无比“等词语的意思。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读流利、带着理解读出感情。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任务三: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激情导入,铺垫感情活动一 读题,质疑。欣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