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合肥市 2017 届高三调研性检测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 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 卷时,必须使用 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 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 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 ,而终于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 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他也不再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 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膺 惩,为自然所毁灭。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还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遇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步谁,谁也不须欣羡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劫,是人类历史 进程中个体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 B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 C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人大群,参与城市活动。 D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 B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乡村生 活中汲取的;不时地回归乡村为了更好地走进都市。 C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 D现代人面临和解决乡里人如何走进都市,城市人如何回归乡村这两个问题时,需要不同的方式与智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B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最理 想的生命状态。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从城市返回乡村发展的人。 C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无法真正创造文化。 D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城市人必须调整都市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杨巨源字子渊,其先成都人。巨源倜傥有大志,善骑射,涉猎诸子百家之书。应进士不中,武举 又不中。刘光祖见而异之,荐之总领钱粮陈晔,以右职举为凤州堡子原仓官,驰骋射猎,倾财养士,沿边忠义,咸服其才。 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丙叹曰: “ 世事如此,世无豪杰! ” 梦锡因及巨源之谋。丙曰: “ 肯见我乎? ” 乃嘱梦锡以书致巨源,延之卧所。巨源曰: “ 先生而为逆贼丞相长史耶? ” 丙号哭曰: “ 目前兵将,我所知,不能奋起。必得豪杰,乃灭此贼,则丙无复忧。 ” 巨源大喜,曰: “ 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 ” 巨源、好义 忧事浸泄,遂以二月乙亥未明,好义率其徒入伪宫, 巨源持诏乘马,自称奉使,入内户,曦启户欲逸,李贵执杀之。卫者始拒斗,闻有诏皆却。巨源、好义迎丙宣诏,以曦首徇。三军推丙权四川宣抚使,巨源权参赞军事。丙奏功于朝,以巨源第一,诏补承事郎。 巨源谓丙曰: “ 曦死,贼胆以破,关外四州为蜀要害,盍乘势复取。 ” 好义亦以为言。丙虑军无见粮,巨源力言四州不取,必有后患,自请为随军措置粮运,俄诏巨源转朝奉郎,与通判差谴,兼四川宣抚使司参议官。时赵彦呐以在夔诛禄禧得州通判,巨源曰: “ 杀禄禧与通判,杀吴曦亦与通判耶? ” 以启谢丙曰: “ 飞矢以下聊城,深慕鲁仲连之高谊;解印而去彭泽,庶 几陶靖节之清风。 ” 又遣诉功于朝,而从兴元都统制彭辂乞书遗韩侂胄,辂阳许而阴以白丙。或言巨源与其徒米福、车彦威谋为乱,丙命王喜鞫之,福、彦威皆抵罪。正将陈安复告巨源结死士入关,欲焚沔州州治,俟丙出则杀之。丙积前事,因欲去巨源,然未有以发也。 (删节自宋史 杨巨源传) 【注】 李好义,名将,当时 “ 与其徒谋举义 ” ,反对吴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 B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 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 C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 D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举,始于唐代,主要是选拔将才,与文举比较,武举出身的地位高于文举的进士。 B右职,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贵,所以右职一般指重要职位,也可用来指武职。 C权,权且、暂时,可用于 “ 暂时行使 ” 某职位的职权。如 “ 权国 ” ,就是摄政的意思。 D鞫,古代是官府审判案件的常用词,指审问、审讯的意思, “ 鞠狱 ” 就是审理案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巨源少有大志,却仕途不顺。他文武兼修却文武科举均不中得不到任何认可,无收获。 B杨巨源不仅擅长骑射,也懂得笼络人心。很多边境士人都仰慕他的忠义,佩服他的才能。 C杨巨源做事很有计谋,懂得各尽其才。他和安丙谋事的时候能合理分配任务,有条不紊。 D杨巨源眼光长远,却略显傲慢。在胜利后能预见关外四州的危害性,却认为自己封赏不足。 7把文中画 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曦启户欲逸,李贵执杀之。卫者始拒斗,闻有诏皆却。 答: ( 2)又遣诉功于朝,而从兴元都统制彭辂乞书遗韩侂胄,辂阳许而阴以白丙。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9 题。 刘晨阮肇 游天台 曹 唐 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 【注】 汉明帝永平五年,会稽郡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 8古人 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妙在 “ 仙境虚玄 ” ,请指出这一联 “ 虚玄 ” 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 分) 答: 9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门京中以春花喻飞雪的名句是“ , ” 。 ( 2)李白的蜀道难中 “ , ” 两句,融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刻画了蜀道的高危难行。 (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 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 “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 分) 老渡船 巴图尔 塔里木河大桥桥址已经选好了,就在离杨大奎老渡口不远的河堤上。 从勘测桥址到开工建设,杨大奎都看在眼里。说真的,他的心里总有那么一点失落和不好受。没事的时候,他就跑到塔里木河大桥施工工地,看着建筑工人们绑扎钢筋,看着桥墩子一个个浇筑起来。在建的塔里木河大桥越来越有桥的模样了,杨大奎心里也越来越亮堂了。他又望着在建的大桥发呆。鲁秀妮觉得杨大奎自从开始建大桥,就有一点儿不对劲儿,就说:又发呆呢? 杨大奎回过神来,看了一眼鲁秀妮,就去收拾他的老渡船去了。老渡船虽然感觉很沧桑了,但是杨大奎还是把它收拾得很整洁。他知道安全很重要,别人的生命财产,一上到老渡船就交给了他。这可不是开 玩笑的事儿。修修补补,虽说解决不了大问题,但总归不会出什么大事儿。鲁秀妮看杨太奎提着工具又走了,她知道他去干什么。自己小声嘟嚷着: “ 桥眼看就修好了,还去修那条破渡船干吗? ” 杨大奎心想:也是,桥修好了,谁还去坐渡船。能修就修,坚持到大桥修好了,这艘破渡船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塔里木河大桥修好了,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通车了。通车那天,大桥上非常热闹,也来了很多领导和围观的人。塔里木河两岸农牧团场来了很多人,他们都想第一个走过新修的大桥。 杨大奎也去看热闹,很多认识的人都跑过来和杨大奎打招呼。他乐呵呵地回来 ,对鲁秀妮说: “ 今天太热闹了,像过节 ” ,停顿了一下, “ 不,像过年,比过年还热闹。 ” 鲁秀妮望着杨大奎问: “ 什么时候回家? ” 杨大奎不吭气,蹲在地上只管抽他的莫合烟。吱啦吱啦的声响很刺耳,那感觉就好像没听到鲁秀妮的话。鲁秀妮瞪了一眼杨大奎,没好气地说: “ 我在和你说话听到了没有? ” 杨大奎不紧不慢地吐出一口烟雾说: “ 这不是家吗? ” 鲁秀妮一扭身就回屋去了,拿着他的脏衣服就走了。杨大奎望着老伴儿渐渐远去的身影,只是猛抽了一口莫合烟,继续蹲在那里,视线随着身影远去。老伴儿早就不把这儿当家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从大丫 头上学开始,家里住进了一套新房子,老伴儿就和孩子在那个家生活,老伴儿隔三差五来一趟,给他收拾收拾房子做顿饭,再把脏衣服拿回去洗了,再来时带来。孩子们放寒暑假才过来住上一阵子。 杨大奎把烟头往地上一撂,再踩上一脚就走到渡船旁。他回头看了一眼身后,并无往日那般情景,身后跟着要渡河的人。再望一眼不远处的塔河大桥,几个身影在塔河大桥上缓缓地向南或向北移动着。杨大奎知道如果没有大桥,这些人现在一定都跟在他身后。他没意思地叹了一口气,走进屋里提过一把斧子,高高地举过头顶。这艘老渡船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了,塔河大桥修好 了,以后谁还会再坐老渡船过河。杨大奎心想,要结束就彻底地结束,不然放在这里风吹雨淋的,还不如劈了拉回家烧火。 就在杨大奎使劲儿向下挥斧子的时候,他好像听到破渡船发出一声声响。他慢慢地放下斧子,眼睛死盯着老渡船,可是并没有看到什么异常。再次举起斧子,那声响再次响起。举起几次斧子,他都听到了同样的声音。他走到一个小土坎前蹲下,望着静静的老渡船,他突然觉得自己很陌生。为什么要劈了老渡船,他和老渡船相伴二十多年了,虽说老渡船如今已残破不堪,可是在老渡船上有他太多的记忆了,好像他这二十多年的生活,都和这条老渡船有关。 现在他明白了,那种声响是从他的体内发出的,忽然他感觉到自己的鼻子发酸,两行泪水也像蚯蚓一样,在他的脸颊上蠕动。杨大奎没有抹去眼泪,而是迎着塔里木河土的野风伫立着,让泪水尽情地流淌。直到夜幕降临,杨大奎才感觉泪已经流干,他掂起手里的斧子,看了看,抬手使劲一挥,就扔进了塔里木河。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杨大奎就起了床,从屋里搬出一大堆修老渡船的工具,他又开始认真地修补着老渡船。 (有删改) (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描写杨大奎在大桥建设过程中表现得 “ 有一 点儿不对劲 ” ,说明他对大桥有些抗拒,因为这将迫使他放弃相伴二十多年的老渡船。 B鲁秀妮带着孩子们搬进新家,却不能说服杨大奎放弃河边的旧居,说明杨大奎离群索居,性格孤僻,连他的家人都无法理解。 C杨大奎准备劈船的时候,忽然听到老渡船发出的声响,不由泪流满面,这里的描写感人至深,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对老渡船的深厚感情。 D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却分别介绍了以杨大奎为代表的老辈劳动者和以大桥建设者为代表的新一代劳动者,谱写了一曲新旧两代劳动者的颂歌。 E小说语言朴素,真实地描写了杨大奎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也让人 们思考:面对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去适应新的生活常态。 ( 2)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了塔河大桥的建设和使用,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分) 答: ( 3)小说中的杨大奎有哪些性格特点?他有着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 4)小说为什么以杨大奎修补老渡船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 分) 张充和:她选择留在自己的时代里 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象, 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 101 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日。 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 充和出生于合肥一个大家庭,曾祖父张树声曾是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到了充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已经 “ 弃武从文 ” ,他索性离开了合肥,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 苏州生活让充和的人生路上从此多了项终身陪伴的爱好 昆曲。张武龄和陆英都是戏迷,张武龄还特意请来了苏州全福班的尤彩云来教孩子们唱戏,受此影响,女儿们也喜 欢上了昆曲。充和呢,更多的是将昆曲当成 “ 玩儿 ” ,她曾说: “ 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 ” 在苏州拙政园居住时,相传她夜晚常常一个人在兰舟上唱 昆曲。 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也提到过充和不爱扎堆的特点。在文章中,他写道: “ 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拍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 , “ 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 水磨腔 。我们唱的 思凡 、 学堂 、 瑶台 ,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灌过几张唱片)。她唱的 受吐 ,娇慵醉媚,若不胜情 ,难可比拟。 ” 北京大学国文系,张充和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都是她的老师。之后她退学了,患肺病是一个原因。 退学后,充和曾随沈从文一家去过昆明,跟姐姐姐夫住在一起,再后来回到北京,她还是住在沈从文家里。在她眼里,这位三姐夫是个不爱说话,但很有才的人。我一直觉得,四姐妹中,允和、充和对沈从文的理解不在兆和之下。沈从文去世后,远在海外的充和发来悼文: “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寥寥十六个字,却写尽了沈从文一生,充和可谓沈从文的知音之人。后来这十六个字被铭刻到了湘西沈从文的 墓碑上。 书法可以说是充和一生至爱。她曾说,自己不爱打扮,不喜欢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由于长期练习书法,她年老了臂上肌肉仍有如少女般有力。在重庆那段时间,哪怕是经常要跑警报,她仍然坚持书写,防空洞就在桌子旁边,她端立于桌前,一笔一划地练习小楷,警报声一响,就可以迅速钻进洞中躲避。 1948 年,充和在炮火声中嫁给了傅汉思。那一年,她已经三十五岁了。对傅汉思这个终身伴侣,充和是满意的。这对中西合璧的伉俪称得上志同道合,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充和说汉思的汉学修养很深,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了解, 写起文章来一篇是一篇,让她很服气。 这段婚姻对充和的最大影响是她终于选择了远渡重洋。 1949 年,整个中国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和敏感地察觉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未来的中国缺少梦想的空间。带着这样的想法,充和和汉思在上海搭上个顿将军号前往美国,随身带着一方古砚,几支毛笔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 这个最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去国离乡。 充和对自己的吟诗作词,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比喻,她说自己写东西是 “ 随地吐痰,不自收拾 ” 。 说这句话时,她已经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老小老小,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真是一派天真 ,可爱极了。 充和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也好,诗词也好,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 她很早就开始了写作,随写随丢,一生中从未主动出版过任何著作。在耶鲁任教时,一名洋学生自费给她印了本诗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鱼,装帧也很美,收入的诗只不过寥寥十几首。她百岁时,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张充和作品系列,分别是天涯晚笛、曲人鸿爪和古色今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怪兽儿童画课件
-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品德教育
- 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关系
- 室内设计毕业方案全流程解析
- 档案宣传教育
- 护理技术变革试题及答案分析
- 行政管理新形势的试题与答案指导
- 热病护理的试题及答案策略
- 汉字的课件教学课件
- 全案设计公司宣传高级感
- 采购文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智能家居系统介绍》课件
- 隆德县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笔试真题2024
-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贵州省往年气象局笔试公共基础题库
- 模具维护保养培训
-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 美容师职业形象与礼仪考察试题及答案
- 儿童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和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实践指南(2024版)解读课件
- 高效时间管理培训的技巧
- 2025年河南郑州航空港科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