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4分)如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2(4分)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3(4分)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4(4分)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5(4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6(4分)如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7(4分)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A古希腊文明B古罗马文明C不列颠文明D阿拉伯文明8(4分)如图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映了()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9(4分)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10(4分)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A进化论B万有引力定律C量子论D相对论11(4分)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12(4分)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表格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年份美国英国法国俄国(苏联)19091911090+56+461919192189110+32+141929193120576+40+53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13(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二)选考题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摘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1791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900多万。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1)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焦点?(2)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审问)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2015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4分)如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与历史学。【解答】A项“一切”说法错误,C项“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A、C、D三项。材料“历者,过也”“史者,记事者也”说明历史是记载过去发生的事实。故选:B。【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与历史学相关知识点的认识。2(4分)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相关史实的了解。【解答】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B、C;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选:D。【点评】本题意在通过阅读材料来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相关史实的了解,以此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3(4分)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分析】本题考查元代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度。【解答】材料中“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项解读错误。材料中“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不是任何决策之事都实时禀报皇帝,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认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得出答案。4(4分)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考查元曲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从材料“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反映的是一个无所畏惧、毅然赴约的英雄形象,说明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借关羽独赴单刀会的典故来吊古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大江东去浪千叠”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类似,体现的是豪放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读、分析、理解。有一定的难度。5(4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顾炎武的思想,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的信息,故B项错误。“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的,没有突出作者的意思。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关于材料型选择题 (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6(4分)如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工业化的相关知识。考查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大跃进”等知识点,学生识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6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故排除A项。“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3年1955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故排除B项。“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故排除C项。1958年大跃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在识图,运用所学知识和排除法即可。7(4分)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A古希腊文明B古罗马文明C不列颠文明D阿拉伯文明【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了解希腊文明产生的原因及政治、文化突出贡献和影响。【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知悉,它与海洋文明有关,“自然资源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可推断是古希腊文明。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要求学生掌握解读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求对希腊文明产生的独特地理、自然环境及突出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要了解和掌握。8(4分)如图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映了()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分析】本题以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为切入点,考查了美国的联邦制和邦联制。【解答】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美国建国之初实行邦联制,它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邦联政府没有一个主权国家政府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排除A;第三幅图片中的文字“得有一部给邦联议会撑腰的法律才行”,说明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B项正确。邦联议会的决议需要征得各州同意,但不是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排除C;D在图片中无从体现。故选:B。【点评】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了美国的联邦制和邦联制,解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漫画中的文字信息,能够从漫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9(4分)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列强的殖民扩张。【解答】A题干材料时间“17世纪上半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掌握世界殖民霸权的国家是荷兰,即“海上马车夫”地位取得。B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的时间是1763年。C述错误,明清时期中国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才被迫打开大门。D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时间是在新航路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后。故选:A。【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早期列强殖民扩张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10(4分)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A进化论B万有引力定律C量子论D相对论【分析】本题关键时间17世纪、对宇宙的革命性描述等信息,可知本题考查的考点是经典力学。【解答】A、提出进化论以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为标志,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万有引力定律为牛顿在1687年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使人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和力量,故B项正确;C、量子论为20世纪初普朗克提出,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相对论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将进化论、经典力学、量子论、相对论放在一起考查,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11(4分)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成就。【解答】A、B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错误;由“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可知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夫托尔斯泰的阶级属性,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成就的了解,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12(4分)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表格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年份美国英国法国俄国(苏联)19091911090+56+461919192189110+32+141929193120576+40+53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前期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解答】中国在与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入超量呈现有所下降趋势,说明英国对华贸易优势地位动摇,故排除B项。经济危机期间中国在与法国的对外贸易中出超量与危机前相比呈现有所上升趋势,故排除C项。中国在与俄国的对外贸易中出超量与危机之前相比呈现总体上升趋势,故排除D项。注意解读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中国在与美国的对外贸易中入超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对华商品输出明显增加。故选:A。【点评】本题旨在通过图表分析的形式考查20世纪前期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情况。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13(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建交、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等,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1)据材料一信息“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得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等要点;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等要点。(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3点即可)(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得出中美两国关系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等要点,再结合所学,得出中国自身国际地位提高等要点。(4)注意题目设问要求“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从日、中两方面”,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日本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珍爱和平;从中国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以来,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国也应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创未来。故答案为:(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4点即可)(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3点即可)(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点评】本题从时间上、从涉及的地区上来看跨度相当大,对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极高。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即要注意回顾题目与教材中的哪段历史有关。所以本题就是在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所学知识。(二)选考题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结果以及历史作用,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1)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是指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措施是为了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2)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可知其在经济上的表现是旧田制的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抛开王安石自身的原因和地主与政府的集团斗争等因素,其他的因素就可以算作为题目要求的因素了,如可以考虑改革的背景、时代要求和潮流、唐宋变革的大环境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故答案为:(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点评】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理财(富国):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2军事(强兵):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3教育: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选官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王安石变法的评价: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摘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1791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900多万。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1)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焦点?(2)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三分之二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当时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下,国王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教士和贵族所属的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他们享有高官厚禄却不纳税。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和城市平民,他们没有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受盘剥。(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得出法律保障;“1791年宪法提出财产资格限制,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得出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角度回答,如思想上启蒙思想的传播;政治上多次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故答案为:(1)焦点:第三等级的地位。原因:国王实行专制统治,维护等级制度;第三等级占人口多数,是税收的主要承担者。(2)扩大:法律保障;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因素:启蒙思想的传播;多次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点评】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以及原因:1、历程:法兰西王国(843年1792年8月)君主专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