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 学一、设计指导思想劝学是学生刚入高中是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营养,二是应领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艰深,三是必须积累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汇语法常识。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在学习中获得教养”的主题,首先了解古代贤哲在此问题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为平台,致力于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感悟,从而具体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长的精神营养。正是强调学生感知的需要,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涵泳的方式,透过文本建立与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师一包到底的传统讲授的方式。二、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绝”“劝”“日”“知”的意义及用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熟悉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2同座相互指导。3学生自愿表演朗读。4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纠正朗读中暴露的错误。5老师朗读,也可由学生品评。(二)介绍作者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2补充介绍(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因地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为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2)兰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3)孙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荀子为孙卿。(三)讨论第一段1讨论几组比喻的作用(1)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提高自己。(2)糅木为轮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改变自己。(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本体是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学习可以修身益智。(4)第一段5个比喻,都是正面设喻,从正面阐述学习的重要性。(5)比喻的表达效果: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2讨论首句“学不可以已”与比喻的关系:开宗明义,提出中心;从逻辑关系看,是因果关系,首句是果,结论,5个比喻是因。3讨论“可以”“以为”古今意义是否相同:“可以”这里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都是能够的意思。“以为”这里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是“拿它做”,现代汉语是“认为”。(四)结合自身情况,用比喻说出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修身益智的作用。1分组。2讨论。3由学生自行评价。(五)当堂背诵第一段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2鼓励学生在大致能背的时候勇敢的尝试背诵。3找出背诵过程中暴露的共同问题想出巧妙的背书方法。第二课时(一)讨论第二段梳理5个比喻的内部关系1“登高博见”与“跂而望”为一组,本体是前面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跂而望”喻“终日而思”,“登高博见”喻“须臾之所学”,说学习能事半功倍。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为一组,说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35个比喻就是5组正反对比,都是阐述学习的作用。(二)当堂背诵第二段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2组织背诵竞赛,比速度,比正确率。(三)讨论第三段1讨论“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意义及写法:前两个先正面设喻,后两个再反面设喻,都是说学习要积累,其本义在四个比喻的中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骐骥驽马、锲朽木及锲金石的比喻的意义和写法:骐骥驽马的比喻先正面后反面,锲朽木锲金石的比喻先反面后正面,都是说学习要持之以恒。3蚓与蟹的比喻的意义和写法:蚓是正面设喻,蟹是反面设喻,都是说学习要用心专一。4明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定语后置,“之”为结构助词,表示定语后置。5第三段的比喻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四)当堂背诵第三段1理清层次结构来帮助背诵。2集体背诵。3理解性背诵。(五)课文的逻辑结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阐述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可见先秦荀子散文达到极高的理性思维水平。(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的理解。(七)作业:整理课文里有关语言现象1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同煣(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2词类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