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蒹葭》 .docx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蒹葭》 .docx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蒹葭》 .docx_第3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蒹葭》 .docx_第4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蒹葭》 .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蒹葭 蒙城县第五中学 吴二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 1、听录音播放:要求学生:找出韵脚字;给生字注音 2、教师指导 3、配乐,让学生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4、生字词 蒹(jin):荻,像芦苇。葭(ji):芦苇。 溯(s):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 湄(m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升高。 涘(s):水边。 沚(zh):水中小块陆地。 苍苍:茂盛的样子。 二、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 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从:追,追求。 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水中小块陆地。 2、学生再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2、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3、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4、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5、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6、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7、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四、对照板书,学生背诵诗歌 五、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注释】 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相知:相亲。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六、音乐欣赏,体会意境:让学生欣赏在水一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七、练习 1、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 第3、4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并熟练的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中的意境。 3、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诗歌的意象和语言表达上的理解。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格律诗及词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的一些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黄鹤楼 1、诵读。 2、作者:崔颢,盛唐诗人,早期诗歌流于浮艳,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晚年因经历边塞。诗歌风格变为雄浑奔放。 3、听录音示范朗读。 4、品味: 、析句: 去:离开悠悠:闲静的样子。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历历:清晰可数。乡关:故乡。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品句:七言律诗 首联:借用传说。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绪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而巧妙地用典,使这种底色多了些神秘渺茫飘忽的色彩,少了些哀怨的成分。 颔联:楼头远眺,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显得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正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颈联:登楼所见,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不禁浮想联翩。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味了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尾联: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可是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 、小结:这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吊古怀乡之作。传说,诗仙李白登上此楼原本想写诗。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迁移阅读 、古人诗中的“黄鹤楼”(学生交流) 、仿作: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二、学习钱唐湖春行 1、作者:白居易,唐代杰出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留下诗作近三千首。 2、诵读 3、品味:七言律诗。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春行”可见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了,那是春天的哪个阶段呢?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明确:写的是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看出。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4、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5、知识迁移:写西湖有句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睛后雨苏轼 三、学习相见欢 1、作者: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2、诵读 3、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上共谈。可见作者极孤独,极哀愁。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月如钩”一弯残月照着作者,孑然一生,引起他多少回忆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俯视楼下若大的院子笼罩在萧飒的秋风中。“寂寞”的是梧桐还是作者呢?情与景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梧桐隐含家国之悲; 、“锁”住的是秋的寒意吗?当然不是,而是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倾诉的哀痛。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余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愁之味与众不同,无法用语言传递,只可心感方知。 4、拓展阅读:这首词被誉为千古名篇,不朽之作,特别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两句,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同学们看见这一句,肯定会想起许多类似写愁的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下列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将愁写得恣肆汪洋、绵延无尽。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朗读,交流。 四、江城子密州出猎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小结:该词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抒发了诗人要报效国家,盼望为国御敌立功,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热情。 5、拓展: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自由朗读 、指名读、齐读 、完成练习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及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明确: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